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頭條

「教師e家」傾聽孩子有多重要,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在日常的生活中,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首先應該學會傾聽。

「教師e家」傾聽孩子有多重要,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只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

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願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呼聲,瞭解孩子的疾苦。

不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你永遠不知自己錯過了什麼。

 1

一位母親問她五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歪着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親有多麼的失望。

但她沒有訓斥兒子,而是摸摸兒子的小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爲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地說:“因爲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霎時,母親的眼裏充滿了淚花……

一位父親在洗車,兒子拿起小石頭在車門上划起來。

父親見此大怒,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後來兒子被送到醫院,證實手指骨折。

面對父親,兒子輕聲說道: 爸爸,手指會好的,不要擔心了。

父親內心無比自責,一怒之下,衝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車給砸了,他看見兒子劃的痕跡:爸爸,我愛你!

讀了這些故事,你的心是否一瞬間柔軟了起來?

作爲父母你可曾耐心傾聽過孩子的心聲?

你是否像上文中的媽媽一樣,因爲傾聽,有了感動的一刻?

是否也曾像那位父親一樣,因爲急躁,錯怪過孩子而追悔莫及?

2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我朋友月月,父親是位軍人。在她年幼的記憶裏,父親就像個影子,但特別有溫度。

父女二人之間,一直靠書信交流,滿滿洋溢着溫暖。

內容開頭的第一句永遠都是“爸爸,我愛你”,然後開始跟爸爸叨叨各種廢話。

直到現在,她還總是跟我們調侃:

只有在我爸面前,我才能永遠天真爛漫。

既可以牢騷滿腹,又可以大放厥詞,甚至可以和我爸聯合起來,吐槽我媽。

月月和自己父親的相處特別輕鬆。

之前給父親寫信,傾訴自己的煩惱,父親都會寫好幾頁紙幫她分析,給她建議,然後說一些部隊裏的笑話,畫一些表情包,逗她開心。

到了初中,父親調職回家。即使十幾年沒生活在一起,他們也沒有陌生感。

她喜歡父親專注地聽她說話的樣子。

有時候她固執,走極端,父親也會耐心地告訴她:

就算爸爸的建議是錯的,也希望你把話往心裏放放,因爲爸爸很愛你。

傾聽所表現出的,不只是父母對孩子的接納、理解和支援,還能引導孩子的內心,歸於平靜和從容。

給孩子最溫暖的愛,不是金錢和物質滿足,而是父母親切的態度,歡悅的談話,還有同情和讚美。

3

父母總是爲了孩子竭盡全力,但最美的願望卻不一定帶來最好的結果。

我們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了解和傾聽孩子。

那麼,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傾聽呢?

首先,專注是正確傾聽的重要前提。

孩子在表達的時候,我們必須專心地面對他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家長需要時間仔細琢磨孩子的話,適時地對孩子的表述做出適當的評價,讓對話延續,幫助孩子表達真實情感。

正確的傾聽需要你實實在在地投入時間與精力去了解孩子表達的內容,而不是根據片面的資訊給出簡單的建議、批評或指導。

其次,要學會感同身受,正確理解孩子的情感。

所謂感同身受,就是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儘量控制自己,不給孩子強加自己的觀點,引導孩子主動地表達他們的觀點。

特別是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不要去思考你應該說什麼,而要儘可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以及感受上,儘可能地設身處地理解所發生的事情。

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爲是的判斷,要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感受。

最後,正確傾聽孩子不意味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見

我們可以在拒絕孩子時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是立規矩,講原則;第二是拒絕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第三是不傷人,不傷己。

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對他有意見,而是對事情本身有意見,對事不對人,這樣纔不至於影響到親子關係。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一種傾聽,能夠反映出成人對孩子的理解。

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父母才能瞭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標籤:傾聽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