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對元陽嘎娘紙廠村古老造紙術的調查(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a href=/friend/list.php(教師中心專稿)/a

箇舊二中高一(7) 王炳佩

對元陽嘎娘紙廠村古老造紙術的調查(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報告)a href=/friend/(教師中心專稿)/a

指導教師:陳紅燕 馬 明

我的家鄉在元陽嘎娘鄉,那裏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我的祖祖輩輩在這裏辛勤勞動。2007年,我走出大山,來到箇舊二中高中部學習,在學習高中人文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對我的家鄉元陽的梯田文化,對家鄉嘎娘鄉的鄉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對嘎娘鄉紙廠村古老的造紙術這一手工藝傳統有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利用節假日對紙廠村的古老造紙工藝進行了實地調查,從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的整理、分析中,認識到其在資訊時代發展的今天,在元陽梯田文化輻射下古老造紙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作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一、藏在大山裏的古老的造紙術

在離元陽****公里的大山裏隱藏着一處用古老方法造紙的古村落,這就是以特色“紙”作村名的嘎娘紙廠村。“我們這裏還儲存有古老的造紙術,紙都是用竹子經手工一張張做出來的。”紙廠村的村民總是以誇耀的口吻向來客這樣說。這裏有滿山的翠竹和奔流不息的溪水和獨特的古老造紙工藝,遠離都市的喧囂,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從事這項古老的手工藝者多爲彝族。

據《元陽縣誌》記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紙廠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村落。

又據《元陽縣誌》記載:清嘉慶七年(1802年),郭芒才、陳國龍等由建水遷居嘎娘,把古老的造紙術帶到了這裏,以觀音山的竹子爲原料,用土法造紙,元陽境內開始有了造紙業。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這項造紙術就已經在建水流傳了。時至今日,當許多地方的造紙作坊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時,在嘎娘鄉紙廠村,從“建水紙”到“紙廠紙”,這一藏在大山裏的古老的造紙術仍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嘎娘鄉的造紙以毛竹作原料,造出的紙當地人稱“土紙”,主要是製作民間民俗用品,如祭祀祖先、山神和冥錢等必備的焚化冥用物品。這一古老的造紙業成爲人們不斷繼續傳承的一筆寶貴遺產,成爲支撐山裏人的重要的經濟基礎。據紙農和村中的老人講述,在嘎娘鄉紙廠村幾乎所有的人都曾從事過這一祖傳技藝。

二、古老造紙術的工藝流程

第一步:選料。造紙是選取當地觀音山上當年生長的毛竹爲原料,進觀音山山砍竹在每年農曆的九十月份。一般在白露之前,因這時的竹子多爲嫩竹,製作出的紙張,韌性好,紙品高,而過了這個時間,竹子太老難以浸泡,韌性和紙品均不及前者。

第二步:軟化。毛竹採來後,將其剖成一米左右的竹段,紮成捆,放入大鍋中煮三天,然後撈出用木棒敲擊,使其成爲“碎竹”。接下來將“碎竹”放入浸泡池浸泡三個月;池中加入石灰,毛竹與石灰按7:3比例投放。“碎竹”浸泡3個月後,將池水放幹,撈出“碎竹”,清洗掉雜物,讓其自然發酵半個月,然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紙漿。

第三步:碾壓。紙廠村造紙作坊根據當地特有的水利條件,設定巨大的碾磙,引水作動力,藉助水的衝擊力帶動碾磙,節省了人力物力。碾盤上尚未碾好的“碎竹”,呈深黃色,散發出陣陣竹香。碾壓過程中,需不停地翻動碾盤上浸泡、發酵過的軟化了的“碎竹”,以使紙漿碾壓均勻。一般情況下,每次可碾七八十斤,碾七八個小時。有時,爲了使碾出的紙漿更勻細,紙農們還藉助電動粉碎機對紙漿進行“精加工”。

第四步:下糟。碾好的紙漿和着清水透過一條導流糟注入到四個水糟中,再用木棒攪拌一個小時,便可將其鋪轉,待澄清後把水放幹,重新注入清水。再用一種叫“滑藤”的植物摻搗爛,濾去殘渣,倒進已注入清水的紙漿糟中攪拌均勻,便可用“紙簾”撈紙。

第五步:擡簾。撈紙漿的.網篩當地人叫“紙簾”,由細竹蔑編成網格狀。“紙簾”的作用是從池子裏撈起紙漿纖維,左右晃動讓纖維交錯組合在簾網上,使其初步脫水。這道工序是整個造紙流程中最講究功力的一個環節,它決定了紙張的厚薄、均勻。造紙工抄蕩得輕了,紙就會薄;下手重了,紙又太厚。當然,這道工序的勞動強度也是最大的,要求造紙工機械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擡簾”動作。

第六步:壓水。紙漿經過撈紙這道工序後形成“紙”的雛形,將“紙雛”一層一層的疊放在簡易的“擠壓器”前,疊到約80釐米厚之後,用木板置頂,木板上再壓上石塊,藉助木槓杆將“溼紙”中的水分擠壓掉。經擠壓後的“紙”用竹製成的工具,鉗起一沓,用紙刷在呈梯形的“烘籠”上烘烤,烘乾後,再揭下疊起,“紙”就這樣被造出來了。

三、古老造紙術存在的意義

嘎娘鄉紙廠古老的造紙術在資訊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是讓其自生自滅,還是保護、搶救?古老造紙術流傳到今天,其流傳的意義是什麼?明天,古老造紙術將走向何方?等等,這些都是值得人們探討和研究的,我們認爲:

1、對嘎娘鄉紙廠的這一傳統工藝有關部門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保護、搶救。現狀不容人樂觀:如今造紙農戶數僅爲二十家不到,與昌盛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沒落的直接原因是造紙辛苦而利潤又太低,他們這樣一年辛苦下來一家人也只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於是村裏的年輕人大都走出大山,去尋找比造紙更能夠賺錢的活計,只是留在村裏的中年以上年齡的村民或婦女仍承續着祖輩傳下來的手藝,造紙。

2、“紙廠村紙”由於其古老而特殊的製作工藝使其紙品儘管紙質粗糙,適用範圍狹窄,拓寬市場的空間有限,但在農村,尤其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民風世俗或祭祀活動使然,它還有一定的市場,即使用價值,可如今從業人數劇減,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古老的造紙術已經成爲一部分村民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此業萎縮必然使這部分人失去生活的依託。

3、從廣義角度看,“元陽梯田文化” 應包括梯田景觀、地理風貌、民風民俗、民族淵源、服飾文化等有形或無形的物質文化及其遺產,而嘎娘鄉紙廠村古老的造紙術兼具無形物質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兩大特質。從歷史角度看,流傳久遠,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加以保護搶救,難道要讓後人到歷史博物館中去看古老的造紙術?從人文景觀角度看,對其扶持發展,作爲一種特有的人文景觀讓遊人觀光,增添人文觀賞項目、擴展歷史知識,獲知增智,對開拓和發展地方旅遊業極爲有利。

4、當然,必須指出的是,一般說來任何一種工藝製作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古老的造紙術在其工藝流程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其對環境的危害程度較小;且是在大山進行,其危害程度又倍減。

綜上所述,保護和搶救元陽嘎娘紙廠村古老的造紙術刻不容緩。保護和搶救工作早做早好,一旦失傳,將是歷史文化的一大損失,將是地方人文景觀的一大損失,更是地方旅遊業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