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8和9的認識》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8和9的認識》,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8和9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8和9的認識》篇1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對象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爲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採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學生分析

班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願望強烈,爲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學習6和7的認識時,我就嘗試讓學生課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並製成剪貼圖。沒想到學生的資訊量還挺大,製成的剪貼圖也很生動、活潑。但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概念還有些模糊。

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瞭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流程

一、聯繫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創建花園城市這一人人皆知的事實,配合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愛美、愛家鄉的感情。

【從南昌創建花園城市這個話題切入,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麼,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爲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

(2)花壇裏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襬放着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裏,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隻,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於8和9的數據,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後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後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數據張貼在教室四周並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訊,處理資訊,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麼圖形就擺什麼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並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裏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透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

填好後再讓學生順着數一遍,倒着數一遍。

最後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着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後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8<97<98>79>8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髮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塗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塗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於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透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8和9的認識》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8和9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3、54頁的教學內容。

2、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編排意圖

“8和9的認識”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7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數的認識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並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親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教材採用相對集中的辦法,將8和9放在一起認識,這樣不僅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鄰兩個自然數之間的聯繫和大小。

3、教學目標

①透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正確地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8和9,知道9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③透過做遊戲,向學生進行熱愛學習和習慣養成的教育。

④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4、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數字8和9。

教學難點:正確區別8、9的基數和序數的意義,正確書寫8和9、

二、說教法

培養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是我們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教學8和9的數數,數的順序和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時,由於我們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課本中的主題圖刪掉,改成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透過“排一排”的遊戲中發現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透過點子圖的比較,得出7<8、8>7;8<9、9>8。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我們的教學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要讓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是:學會透過觀察、操作,能正確地數出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個數,會比較9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兩個兩個地數,如:1、3、5、7、9。2、4、6、8、10。會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探索的能力。

四、說教學反思

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在編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認識”基本一樣,不過比“6和7的認識”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學“8和9的認識”時,是按照數數、認識數字、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序數、寫數,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的。

1、充分運用主題圖,用好教材

對於8、9的認識,學生的腦子裏並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8和9,對8和9已經有了一些的認識,只是還沒有足夠的機會用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我充分運用主題圖,給學生提供可供數數的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數一數,說一說校園主題圖中數量是8和9的物體,當學生說出,黑板上有8個大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時,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時機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認識了8和9之後,我安排了擺一擺、畫一畫,這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學具盒裏數出8個、9個學具,在以往教學“6和7的認識”時,都是要求用數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而對於8和9的認識,教材只要求擺出8個圓形,9個三角形,因此我設計了畫一畫,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8和9,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也很高,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在教學比較大小時,我出示“點子圖”,我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數,然後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麼數的?學生在數的過程中不僅會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而且還會聯繫左右圖來數。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數完點子圖後,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注重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我在教學主題圖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數量是8或9的物體。可以將課堂教學空間延伸到課外,使每一個學生真真切切地領會8,9的基數含義。同時讓學生說一說,強化學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構建自然數和被數物體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用數進行資訊交流,也可以培養低年級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果斷與準確;

2、教學語言還不是很貼近兒童,態度也有生硬之處;

3、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的組織指揮不到位,沒能準確地掌握“度”。

4、前後環節有重複,起伏不是很大,還不能充分體現“扶”→“放”的做法。

總之,本節課之後,我反思:如果我們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爲學生創設生動有趣,喜聞樂見,符合兒童特點的學習環境,就可以清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屏障,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更重要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技能,使數學學科的學習與生活融爲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