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孩子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小孩子都會有不聽話時候,父母常常會以處罰來控制孩子,這似乎是我們在教養孩子時最習慣的一件事,但這個習慣一旦養成,給以後的成長也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所以要用溫和的方法來教育,下面一起來看看。

孩子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篇1

如果成人經常帶着氣憤、高亢的聲音和孩子說話,時間久了,孩子對成人的“喊叫”也就習以爲常、以後成人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複喊叫,孩子便很難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習慣於高亢、粗暴的聲音、就會逐漸對溫和、文明的教育方法採取“抗命”的態度。

處罰也是一樣,不良或經常性的處罰,只會讓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適或意志遭到壓制,很難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所犯的錯誤。並願意誠心的配合。

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以下有幾個比較溫和的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向孩子解釋行爲規範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和成人配合,是因爲他不瞭解或忘記了行爲的規則,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了解,但要注意的是,在提醒孩子時。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堅定、溫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記得嗎?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纔不會妨礙別人,”“記得我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買禮物。其它東西一律不買!”

成人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例如:“你要我說幾百次,纔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

(二)以周圍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爲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瞭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怎麼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

除了語言,成人可以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具體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來糾正他或引導他,或者可以建議孩子:“你看!可以照那個叔叔那樣做”“你要像那個小孩一樣安靜”,將具體的目標告訴孩子,引導他代替原來不好的行爲。

(三)獎勵和讚許良好的行爲

孩子不聽話時,常常是爲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聽話)或其它不聽話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滿足他的願望。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爲,首先態度要沉着冷靜、不慌張,最好的方法是暫時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直到這樣胡鬧的行爲停止或是態度好轉纔去處理。

這是弱化不良行爲的方法,利用不響應壞行爲的方式,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態度。但成人要積極做的是,稱讚、獎勵好的行爲,讓孩子區別好與壞、容許與禁止。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可以用讚許的話來轉移他的行爲:“我記得你是一個熱心的小孩,記得嗎,上次你幫我做了%”在獎勵和讚許孩子時,最好讓孩子能具體瞭解自己的行爲,不要只一味的稱讚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選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語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禮貌”“很熱心”……,使孩子的行爲更具體性。

(四)對不好的行爲進行嚴肅談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罵”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因素(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爲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成人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爲,更難說要糾正他的行爲。

此時利用“嚴肅的談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止他的工作,請他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談,可能會比大聲責罵和處罰,更能啓發他的良知,思考自已的不當行爲。

(五)針對不同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還有屬於孩子自己本身的氣質,例如:對於動作遲緩的'孩子,要利用機會給他容易達到的成就,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範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

引導不聽話的孩子聽話,並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

(六)家園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和榮譽心、自尊心,很在意他人的觀感,尤其是團體生活中,幼兒園幼生及小學生都很在乎學校老師對他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來糾正他不好的行爲。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時上牀,並且都要胡鬧一番,有時透過老師的指導與要求,利用說話課,談一談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並且稱讚準時上牀的孩子,這樣比父母千叮萬囑還有效果。

在幼兒園裏,小朋友有好的行爲或已糾正過的行爲,老師不妨把讚美的話寫在聯絡手冊上,回家後讓父母再一次稱讚他、肯定他。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積極的運用這種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請園方老師留意這件事,並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裏也要實行相同的規則,雙方貫徹執行,一直到他習慣糾正爲止。當然家、園雙方要事先溝通好,規則也要相同。

孩子不聽話的教育方法 篇2

1、不聽話孩子的教育之理解孩子的思維

在和寶寶溝通時,我們很少會主動放下父母的姿態去傾聽寶寶。思維之間的差異導致家長和寶寶之間很難相互理解。既然寶寶還未能學會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那麼家長就主動些去理解寶寶的思維吧!

我們大人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其實是在用大人的思維去控制孩子的。比如寶寶想要吃糖,一般我們都會說:“吃糖太多會對牙齒不好”很多時候寶寶都還是“不聽話”堅持要吃。那麼媽媽可以換個角度,聽他的話讓他吃,但是補充一句:“如果因爲吃太多糖而牙齒長蟲子很痛的話,到時候去醫生那裏拔牙,這個後果你要自己承擔”像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你是站在他一方的。

2、不聽話孩子的教育之做孩子的朋友

爸媽難免都會有一些家長的威嚴,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無論孩子怎麼哭鬧反抗,家長依然是板着臉孔說“不”,有時候甚至會以家長的姿態去要求孩子你必須做什麼,你不能這樣做。家長與寶寶之間不應是命令與聽從的關係,親子關係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家長何不放低姿態,和寶寶做朋友。

3、不聽話孩子的教育之家長需做好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爲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瞭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她)怎麼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

4、不聽話孩子的教育之和孩子嚴肅談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罵”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爲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家長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爲,更難以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爲了。

此時,如果我們家長與孩子進行“嚴肅的談話”,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止他(她)的動作或行爲,請他(她)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談,可能會比大聲責罵和處罰,更能啓發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爲。

孩子不聽話的行爲解密:

1、頂嘴:4歲的兒子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10句,且振振有詞。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電視,我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他就說:“我有權決定什麼時候收拾玩具。”我氣得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專家解密:孩子的話顯然來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且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的行爲本質沒有錯。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沒有尊重他。

2、批評就摔門:每次批評女兒時,她會在你面前“砰”地把門重重關上。

專家解密:這是個模仿力強、對人際關係敏感的孩子。若處在良好家庭人際環境中,孩子的人際能力將得到卓越的發展。父母忽視家庭人際(夫妻之間、與長輩之間等)溝通或大人之間戲謔、嗔怪的行爲,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就學會了。

這6類孩子萬萬不能打:

1、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好,越打越疏遠,越打越逆反,這種無效行爲寧可不做。

2、孩子已經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萬別幹。

3、過於內向的孩子,這種孩子天性敏感,處理應激能力有限,什麼事都掖在心裏,外表看不出來,打會加重孩子的壓抑。

4、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愛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權利,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

5、青春期前後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強的自尊心,她們長成後遇到的社會壓力會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種受虐傾向,以爲打是一種被愛和被關懷,結果會無意識地鼓勵丈夫的暴力。

6、打後還要讓孩子自我檢討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後相當一段時間一般都很窩火,可以讓孩子表達他的不滿,讓他有個心理的緩衝。這個時候強迫他認錯,等於逼迫他撒謊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創傷。

標籤:教育 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