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班主任工作交流 論文(高二)

 一、清楚與糊塗

班主任工作交流 論文(高二)

    明察秋毫,過而不漏是優秀班主任的重要標誌,但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度刨根問底,枝蔓清楚的老師往往在處理問題時事與願違。因此,班主任切不可凡事必究,很多時候,“糊塗”會成爲醫治學生壞毛病的良藥,會給學生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下面我從兩方面來講:

⒈楚小事裝糊塗

班級工作千頭萬緒,學生多種多樣,如同樹上的葉子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如果我們事事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是勞心、一是會使學生產生逆反情緒。所以我們當糊塗時則必須糊塗,所謂“大事清楚,小事裝糊塗。”對於原則性問題,比如違反校紀、班規之類的事必清楚,必過問。而對於一些小事,不妨放學生一馬,要允許學生有錯誤。比如學生偶然的一次遲到,只要給他一個眼神就可以了。再比如我班有一個學生,我每次收作業他總說:“老師,我忘了帶了”其實我知道他是沒有做。於是我說“那你明天帶上吧!”第二天這位同學帶來了,也許是我保全了他的自尊,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基本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我們班有個同學,他和體育委員發生了小摩擦,所以運動會拒絕報名,本來他參加跳高可以得分,但他不參加了。並且他在運動會的前一天跟我請假說要雲醫院拍片,說腿疼得不行。我明知他是裝得,依然準了他的假,並且問他明天能不能來。當時有老師說他明天不來了,我說不會吧。第二天果然按時來了,並且跑前跑後。運動會後我還表揚了他:“某某同學身體不好,依然來參加運動會,做了許多事;而有的同學則做得差了些”事後這位同學主動找說是裝的。我覺得糊塗遠比清楚好,像這樣的事,你強求不得。

⒉對學生的過去要裝糊塗

班主任上任伊始的一項工作就是調查、走訪,彷彿面對不是學生而是敵人或者罪犯。當然這一份工作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其實沒有必要。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我批評學生常常用“我同以前的班主任有過了解,你的底細我都清楚”這類的話去批評學生。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你欺騙不了我。可結果表明卻適得其反。既然這樣了,那所謂的“問題學生”了就不必在你面前有好的表現了。於是這些學生會在面前故意犯錯。所以我認爲我們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不能糾纏學生以往的過錯。所以我做021班班主任伊始,就和學生說,老師只看同學的現在不想了解同學們的過去,因爲過去只說過去,重要的是你現在,從現在起有好的表現,老師期待着。

不記過去也是一種糊塗,這種糊塗很難得,他會給你帶來好多益處。我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妨多一些類似的糊塗。

二、容與嚴格

“嚴是愛,鬆是害”是許多班主任的口頭禪,“嚴師出高徒”也成了班主任的經驗之談,所以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是班級管理的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我認爲,過分的嚴厲,使學生懾於“高壓”而屈服,實際上是口服心不服,甚至於產生逆反心理與老師對抗。豈不知,在很多時候,寬容能使學生內心受到感化,會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寬容不等於縱容,如果班主任一味面慈手軟,疏於管理,致使學生紀律渙散,有恃無恐,無所顧忌,這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如果班主任厚此薄彼,親疏有別,對幹部子女或班幹部等特殊學生放鬆要求,會致使班風不正,人心不齊,有令不行的,這是作爲班主任行不通的,凡此種種都是縱容學生的錯誤做法,這不僅會貽害學生,而且班主任本人也因此威信掃地。

寬容與嚴格是矛盾的統一體,寬容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嚴格,寬容不得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別,作爲班主任應該做到:原則問題不讓步,大事非面前不糊塗,評判一個學生看事情的主流,心存善意要看事情的發展,那麼到底什麼是寬容呢?

寬容是一種信任和激勵,因而,信任會化作一種力量,激勵學生自省、自律、自強。所以,事實證明,班主任的教育藝術是高超的藝術。

三、 教與言教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一個班集體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班主任精心的、不厭其煩的去調教、去養成。老師們大都幹過班主任、大都接手過新生,恐怕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新生不大會做事情,就連日常最基礎的打掃衛生都幹不好。甚至,有些事情講很多遍,自己都煩了,學生也可能記不住、做不好。真恨不得自己親自動手幹,這就對了。我個人認爲:在培養學生做事情的能力方面,與其你一遍又一遍給學生指指點點的說教,不如你親自手把手地教給他們如何去做!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這話固然不錯,但還有一句話“教是爲了不教”。所以我主張身教與言教並重,這話是從一次學生的勞動中感知的。

那次掃衛生,我叫過一位同學讓他墩地,但位同學怎麼也墩不乾淨牆腳的泥土。於是我說“給我吧”想不到他還真的給了我們,自己卻沒事人一般坐在一旁。坐着的同學擡擡腿讓你墩。這是我在想如果這樣咱不是剝奪了人家勞動的權利嗎?再說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墩地呢?於是我說“你來,我教你”,這位同學很快學會了。

事後,我想這不能怪學生,要怪只能怪他們的家長。是他們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勞動。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或許人家從來不讓孩子勞動。所以在班內的一些事務上,還是身教與言教並重的好。

四、 表揚與批評

表揚與批評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使用好表揚和批評的手段,關係到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及成效的大小。從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點體會,就對受表揚的批評的學生的影響而言,談談表揚和批評:

1、 從時間上來看,表揚要及時,批評宜過後。

一個做出好的表現,獲得及時的讚揚,就會增強這種言行的意識,產生繼續保持這種言行的慣勢。 我們給予學表揚時,一定要及時。例如,對一個經常遲到的學生,某星期一早上來校特別早,是班上第一個到校的學生,班主任就要當天找一個適合的機會及時表揚,可能促使他這一個星期都沒有遲到現象。如果說班主任不及時抓住該學生的閃光點,等到週日班會時才表揚,那可能失去表揚的意義,因爲每天上學有上、下午,一個星期又有五天,是不是每次該學生都是最早的呢?如果不是,班主任在班會上表揚早到學校這一點上就可能有一大串的學生名單,這樣的表揚就不如星期一那天表揚,突出該學生,利用滿足其自豪感,堅持早到校,改正錯誤;如果在星期二後幾天,該學生有遲到甚至嚴重遲到現象,星期五的班會就更不好表揚了。又如,某學生段考前一次測驗的進步,不及時表揚,待到段考總結時才進行,意義就不大了。因爲,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在於段考,已不能引起成就感和自豪感了。也難於令人羨慕了,可見過時的讚揚出就沒有價值了。

然而,批評往往是在事後隔一定時間進行爲宜。學生有不當言行時,只要停止了,就不宜當場馬上去批評,特別是對發生激烈言行的過錯,一定要等學生心境平和時,學生才容易接受批評,纔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從性質上來看,表揚要“滴水見太陽”,批評要“就事論事”

“滴水見太陽”的表揚,不是要誇大事實,而是從學生值得肯定的具體表現,上升到品德的體現來先讚美。例如,表揚某學生一次主動打掃衛生,要讚美他是講衛生愛勞動的表現。又如,表揚某個學生按時按量完成作業,我們稱讚他是勤奮學習的學生。這樣的表揚,用戴爾卡耐基的話來說就是“給他人一個美名,讓他去爲此奮鬥努力。”比如一個學生做了一件錯事,可以不批評。而做了一件好事時可以大張旗鼓地進行表揚。比如我們413宿舍原本很差,但有一天這個宿舍沒扣分,於是我進行了表揚,我看他們很興奮。在之後的日子裏他們居然成了一星級。大約這就是表揚的作用。

批評學生不宜上綱上線, 一般要就事論事爲好,例如,某學生偶爾遲到一次,我們可以就這一次遲到,一起找出原因後,要求今後改正,而不能簡單地扣帽子--是紀律性不強的學生,即使遲到現象時有發生,也不要輕易指責爲“不守紀律的學生”,因爲遲到不等於其它方面的紀律不好,而你那樣批評他,不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了嗎?那樣必然引起學生的不服,激起怨氣,當然批評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了。

另外,對差生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

五、 管與放

陶行知說“教是爲了不教”,魏書生認爲“管是爲了不管”。踏踏實實地抓管理,是班主任應盡的職責。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許多班主任滿腔熱情,事必躬親,早晚跟班,無所不管,充當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這種“管”弊大於利。對學生和班務管得過多過死,不利於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和身心的全面發展,容易造成學生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讓班主任陷於雜務,疲憊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與發展。

班主任可以大膽放手,做幕後導演者和領導決策人。可以把一些具體事務派下去,建立層次分明的立體型管理體系,授權負責,分層管理,讓整個班集體“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這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逐步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正如英國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指出“記住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要別人來管的人。”

六、 師生距離的遠與近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靈交流”的過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纔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學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呵護。因此,在日常開放班級工作中,班主任必須積極探尋與學生心靈情感的交融點,使學生真正把班主任“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樂於向班主任敞開自己的心扉。在心與心的感應中,接受“無痕的教育”;在心與心的碰撞中,淨化學生的靈魂。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從管理角度講,師生之間也必須有一個適度的距離。要讓學生在適度的距離中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班主任在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從而對班主任保持應有的尊重;同樣,班主任也只有依靠這種距離,才能把課堂教學與課後談心,硬性規定與寬鬆氛圍融合起來,使班級管理始終處於和諧的氣氛中。師生之間如果距離過近,片面強調和學生“打成一片”,那麼學生會與班主任稱兄道弟,輕慢班主任應有的威信。不尊重其師,何談“信其道”,何以“服管”?

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與學生之間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既可親又可敬的班主任形象。

七、 思想工作的深與淺

班主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應該有一定的深淺度。教育學生的深淺度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育的內容、目的去把握。有時候要“小題大做”、有時候要“大題小作”,該深則深,該淺則淺,要由淺到深、深入淺出、淺中見深和深中見淺。

學生犯了錯誤,教育一番,幫助學生明白了是非,讓這個學生寫了個檢查,這隻能說班主任工作僅僅做了很表面、很膚淺的教育工作,這僅僅是教育的開始,接下來班主任應該幫助他用實際行動改正錯誤。學生思想會出現反覆,班主任就要深入抓,反覆抓、長期抓;學生有些問題在大庭廣衆下是不暴露的,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社會。

一般來說,大道理包涵的思想更深刻。現在似乎一說大道理,人們就直說“空”,班主任們似乎也不願與學生講大道理了。我認爲大道理應該講,不講大道理,小道理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有些大道理是永恆的,比如說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崇高理想、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這些都是人立身修養的根本,應大講特講。

八、外界誘惑的堵與導

我同傳說中的大禹吸取了父親治水的教訓,易堵爲導,劈三峽,開水道,終於使水龍俯首稱臣,併成就了一番大來。班主任管理班級也存在着堵與導和問題。當今的中學生面臨不少的外界誘惑,如早戀、上網聊天玩遊戲、喝酒、抽菸、打架等。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一些班主任採取“堵”的方式較多。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堵”是必要的。“堵”表明了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的鮮明態度,減少了學生犯錯誤的可能性,有利於學生的成長。

但僅僅靠“堵”是不行的,過多地應用“堵”的方式,有兩點不利;一是容易使學生成爲班主任工作的“對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增強學生的抵抗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少數的班主任以“不出亂子”,採用“盯、嚇、壓、罰”等方式管理班級,表面上班級“平安無事”,實際上可能積蓄着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發展到一定限度,便似狂濤怒浪般爆發。

因此,從長期看。“堵”必須與“導”結合起來,以“導”爲主,以“導”爲前提。透過引導,要讓學生增強明辨是非、自我教育和抵禦外界誘惑的能力。

九、 處理問題的緩與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與個性差異,班主任在處理問題時如果能做到緩得適時,急得適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對個性倔強、脾氣暴躁、自尊心強的學生應採用“冷處理”、“延長教育法”和“持久戰”等,循序漸進,讓學生自我思索、自我對比、自我反省。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會引起學生激烈的反應,引起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強烈衝突,甚至使學生喪失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強調緩的作用,並不是說時時處處以緩爲好。相反,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比如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時,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揚,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即使後來再補上,效果也不夠理想。又如有些同學都知道的嚴重違紀事件,就應當立即處理,消除影響,如果拖着不處理,會帶來一些不良“後遺症”。

十、他律與自律

教育的使命是什麼?依愚見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我以爲是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當然這一過程是艱難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爲了達到這一轉變,接手301班以後,我即和同學商定了一系列的班規。我們的教室比較大,後面的空地也大。於是許多同學利用課間活動或活動時間在後面玩籃球,弄髒了牆面。於是我利用班會同學們商討,我們應該不應該在教室玩籃球。及時講了在教室玩球的危害。並制定了班規“誰以後在教室玩籃球就讓他擦乾淨牆面的污點。後來果然有同學擦淨了牆面。這是上學期的事了。本學期未發現同學在教室玩。同學從他律走向了自律。

自律與他律,還表現在學習上。許多同學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上課不會記筆記,課後不會複習、不會總結,也就是我們說得不會反思。還有一些同學一上自習課就會無所適從。針對這種情況我採取了檢查筆記本的作法和檢查總結本的作法,使一些同學從他律走向自律。針對一些同學愛說話的毛病除用班規來約束,我還個別談心。經過一學年來的努力同學們大都成爲了有老師沒老師一個樣,自習課和講課一個樣。都基本上從他律走向了自律。

總之,我們只要用心去管理班級,我們的班級一定會更好,因爲我們在路上。

 

石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