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精選6篇)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的教研課已經落下帷幕,回想自己從選課、備課、磨課到最終上課展示的過程,組內老師不管是教師課堂評價語還是教學環節、板書設計等多方面,都給予我悉心的指導與幫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團隊的溫暖與力量。

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團隊力圖合理利用教材和層層深入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誦讀、思考、體驗中學會學習。

一、整體感知課文

爲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採用了直接匯入的方法,並請學生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並隨機板書,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瞭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語言文字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認識與體察過程。

課文中嚮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先從引導學生品讀小幼龜偵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態、動作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小幼龜的機警與謹慎;進而引導學生理解遊客焦急急切的合理與嚮導的“若無其事”的反常,透過理解詞意“若無其事”,創設情境,使學生聯繫生活,結合語境再次體會嚮導“若無其事”的正常,從而初步感受嚮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番話的意思。當課文學習到後面的內容,即嚮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後,帶着震驚與深深地自責再回讀嚮導說的話,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培養想象能力

文字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字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儘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藉助“文字”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字閱讀爲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學課文的第5—8自然段時,我採用以讀帶講、讀中想象、感悟的方式,體會文中的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默讀,並試着用文中的語句概括這幾段的主要內容;接着引導學生邊讀邊感受、邊讀邊想象,成功地對文字進行補充,使得羣鳥叼食龜羣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後透過小練筆選擇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讓學生感受到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些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發現,課文的空白處成了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而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字的更深刻地認識。

在這節課中,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導學生朗讀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語句地方比較倉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昇華部分,學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機智靈活地處理課堂教學環節,致使文章表達方法及推薦好書環節沒有進行;再次,在課上,自己還太過“強勢”,總想牽着學生說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給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時間過少,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實得不到位。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鍊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2

《自然之道》是本單元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鈔鶇啄咬時,不顧嚮導的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資訊,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小龜,但任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在3班和4班的教學都完成後,才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辦法、策略等等。

其實在進入第三單元的學習時,從內心深處不太喜歡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因爲它們都是說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麼,如何上好說明性課文呢?透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有所悟:在教學中,應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目標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點以攻之。

就本篇課文來說,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感受違背“自然之道”: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爲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其次,明白遵循“自然之道”:嚮導極不情願的抓起那隻??我就抓“極不情願”解讀嚮導爲主線,引導學生辨析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衝突時應該怎麼選擇纔是正確的。

第三,明確聽從“自然之道”:“蠢”不只是該不該救的問題,還有怎麼救的問題。要麼不救,要麼選擇正確的方式救。不救,綠龜會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們遵守這個“自然之道”,它們或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食肉鳥也自能按弱肉強食的原則覓食;如果救,也得

要看清情況,瞭解清楚規則,順應“自然之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我們不是不能改變事實,而是要依照規則改變。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不足主要在環節的銜接上,設定的問題出現過於突然,沒有進行很好的烘托和自然的過渡,沒有放手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的探究學習。

語文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如何讓教學的設計更靈活的應對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爲經驗不足的青年老師,仍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磨練。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3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爲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課後,我和本教研組的老師一起認真進行了評課總結。靜心思考,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爲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透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換位思考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之處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着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其次,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爲學生提供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的視野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緊扣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去把握人物的感情變化,感悟自然之道。

二、改進之處

第一、教師在設計時,零碎的問題太多,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應該緊扣中心設疑,引發學生思考、閱讀、探究、爭論。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範朗讀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字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第三,教師把握課堂不夠靈活。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4

《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着,成羣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爲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爲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每次總是在教學過程完成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2.關於質疑,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本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爲主要是因爲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審視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5

小宋講授的課文是《自然之道》。這篇課文的生字詞較多,每一個詞語都是值得認真推敲的,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用詞生動,描述精彩的精美範文。因此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生字詞的掌握、人物情感變化的把握以及語言的形象表達上。在第二課時的講授中,以嚮導的情感態度變化爲線索把握課文的主旨,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這節課的點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小宋對於課程的邏輯順序把握的比較嚴密。兩個課時下來,課程進行的比較順利,整堂課的銜接比較自然,沒有刻意的爲了講課而講課,而是將課程需要講述的內容自然而然的傳授給學生。這讓我的課堂看起來比較完整。

其次,對於學生的回答能夠進行及時的反饋,對積極地做法做出積極迴應,以此來對該行爲進行正強化,這不僅能夠使動作的發出者得到行爲強化,也可以讓其他同學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強化。也許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能給學生帶來一種無形的激勵作用。對於不良行爲,不給予理睬,使這種行爲逐漸退化,直至行爲消失爲止。

第三,小宋對於課程的重難點把握準確。將教學重點放在生字詞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主人公的情感態度變化之上,立足於教學重點,使學生們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體會遵循自然之道的必要性。教學的難點也正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往往很難把握描寫人物情感變化的技巧,因此我透過讓學生找出嚮導情感態度的詞語的方式,讓他們體會語言的魅力。

存在的問題:

1,在第一課時的講授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把握的不準確。朗讀的過程要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由“讀正確”到“讀流利”,最後纔是“讀出感情”。而實習生在進行指導的時候,這個順序往往把握的不正確,一開始對於學生的要求過高。而且一開始所進行的齊讀課文,效果不是很明顯,齊讀並不適用於大篇幅的朗讀。

2,在學生進行寫字的過程中,沒有很及時的提醒他們注意坐姿。坐姿的養成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需要不斷的進行提醒,久而久之纔會養成習慣,其次,握筆的姿勢也是需要長久進行培養的。

3,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第二課時的上課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與學生們交流的語言問題。沒能用到一些活潑、具有激情的言語來對他們進行激勵。反而聲音聽起來有點無精打采,甚至有時候態度有些兇。並且,臉上的微笑也消失不見了,日後上課無論什麼原因,笑容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此次上課小宋實行了獎勵的制度。第一次使用效果明顯,大家積極回答問題,認真聽課,課堂的氣氛一片活躍。課程進行的十分順利,但是,第二節課,獎勵制度產生的問題也逐漸體現出來了。由於同學們對禮物的嚮往,大家都忙於舉手,反而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了,課堂的秩序顯得有些混亂。獎勵制度的存在雖然能夠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反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這需要我進一步地改善獎勵制度的執行方法,努力使其優點擴大,不利因素儘量減少。讓獎勵制度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篇6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篇課文,所以拿在手上多讀了幾遍。當我讀第二遍時,我的內心就被文字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所震動。今天,在課堂上邊教,我的思緒邊飛。這篇課文不僅讓我懂得了我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還應懂愛,會愛。人往往因爲愛,但不懂方法而造成被愛所傷害,甚至毀滅。

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爲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字、引導學生透過感性的思維、透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我是透過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的。

一、聯繫生活,激發興趣。上課開始和學生交流:“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樹木春天發芽,秋天落葉;人白天工作學習,晚上休息。。”來理解這就是自然規律。讓學生討論“人們如果不按照這樣的自然規律來生活將會怎樣?”來理解違反自然規律將會給人們帶來什麼不良影響。透過討論,爲了解海龜的自然規律做下鋪墊。

二、抓重點詞句,體會文字內容。抓住“爭先恐後”“稍不留心”來了解幼龜的生存受到食肉鳥的威脅,從而理解出巢前偵察情況是幼龜生存的自然規律。讓生討論:外面安全,幼龜們將怎麼做?外面不安全,幼龜們又怎麼做?在學生理解了幼龜的生存規律後,也就明白了同伴們的做法是違反了幼龜生存的自然規律。

三、抓人物情感的變化。讓學生交流同伴們愛不愛海龜?從哪些語句看出?他們希望海龜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但結果怎樣?透過討論,讓生明白:愛要懂得方法,否則會適得其反!

標籤:教學 精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