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阿Q正傳(上)

          

           魯迅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七歲開始讀書,1902年初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爲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任大學教授,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阿Q正傳》發表於1921年12月,以其歷史見解深刻、諷刺藝術卓越,一發表就立刻震動了社會。

在江南水鄉的未莊,土穀祠裏住着一個人。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他到底姓什麼,不獨未莊人不清楚,就連他自己也茫然。只是在他活着的時候,人們叫他阿Quei。爲了稱呼上的便利,作者簡稱他爲阿Q。有一回,阿Q說他似乎是姓趙,和趙太爺原是本家,細細地排起來,比起趙太爺的兒子趙秀才還長三輩。

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裏去。趙太爺一見,大聲喝道:“阿Q,你這個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阿Q不開口。趙太爺跳了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能會姓趙!-- 你那裏配姓趙!”阿Q沒有抗辨,只用手摸着左頰,和地保退了出去。此後,便再也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 未莊人對於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開個玩笑,從來沒有留心他的“行狀”。

阿Q既自尊又自負。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裏,和別人口角時,間或瞪着眼睛說:“ 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就是對有錢有勢的趙太爺、錢太爺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呢。他鄙薄城裏人:用3尺長3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城裏人卻叫條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裏卻加切細的蔥絲,這也是錯的,可笑。

在阿Q看來,自己幾乎是一個完人,可惜他身體上還有一些弱點。 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爲此,他忌諱別人說“癩”,說“光”,說“亮”。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麼一回事, 總還是阿Q吃虧的時候多。於是,當未莊的閒人以此玩笑他時,阿Q沒有辦法, 只得想出另外報復的話來:“你還不配……”說這話時,似乎他覺得自己頭上長的是一種高尚而又光榮的癩頭瘡。 

 

 

   

阿Q和閒人打架時總是失敗,當閒人心滿意足得勝走了的時候,阿Q呆站片刻,心裏總會涌出這樣的念頭: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心滿意足得勝似的走了。 

阿Q 喜歡賭博,但總是輸,很少贏。有一回,他真的贏了,銅錢變成角洋,角洋變成大洋,大洋又成了疊。正當他興高采烈的時候,不知誰和誰打起架來,隨之賭攤不見了,屬於自己的那堆洋錢也不見了。這一回他真的感到失敗的痛苦。他若有所失地走進土穀祠,擎起右手,狠狠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人,不久便心滿意足地躺下睡着了。

阿Q 承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後出了名,並得意了許多年。可在有一年的一天,他接連受到了兩個屈辱:一是被他看不上眼的王胡扭住辮子在牆上碰了響頭,接着又被假洋鬼子手中的“哭喪棒”(手杖)打了一頓。恰在這裏,對面來了靜修庵的小尼姑,於是他把憤怒轉移到了小尼姑身上。“我不知道我今天爲什麼這樣晦氣,原來就是因爲見了你”--他想,接着他迎上前去,向小尼姑挑釁,連擰帶摸地調戲她。“這斷子絕孫的阿Q!”--小尼姑帶着哭聲罵着。

擰了小居姑以後,阿Q覺得自己大指拇和第二個指拇有點古怪,彷彿比平常滑膩些……“斷子絕孫的阿!”的罵聲使他想到:不錯,應該有一個女人,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 這一天,阿Q在趙太爺家裏舂了一天米,吃過晚飯,便坐在廚房裏吸旱菸。吳媽--趙太爺家裏唯一的女僕,洗完了碗碟後在長凳下坐下和阿Q聊天。

吳媽告訴阿Q:太太兩天沒有吃飯了,因爲老爺要買個小的……;少奶奶8月裏要生孩子了。阿Q心裏一直想着:女人……女人……吳媽……這小孤孀。吳媽還在嘮叨,阿Q放下煙管,站了起來,忽然搶上前去,對着吳姑跪下說:“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吳媽被嚇得連哭帶叫地往外跑。爲此,阿Q 遭了趙秀才一頓大竹槓,罰了款,被趕出了趙家的門。從此以後,未莊再也沒有人請阿Q幹活了。

 

 

標籤: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