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舒婷《神女峯》賞析

《神女峯》作爲一首優秀的詩歌,無論在詩歌藝術性方面還是在主題意義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舒婷《神女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神女峯》/舒婷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爲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賞析:

舒婷發表《致橡樹》以後四年,又有《神女峯》面世。《致橡樹》透過“木棉”對“橡樹”的傾訴,表現了對獨立平等、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惜自身價值的愛情觀念的呼喚。而《神女峯》則更多地表現出對愛情婚姻中“正統”道德的反思與批判。

詩歌由巫山神女峯觸發的靈魂驚悸寫起。神女峯凝結着許多內涵不同的愛情故事,而這首詩主要取意於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峯》。兩賦寫楚懷王夢中親倖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樹立了永遠忠貞於他的志節。懷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和宋玉遊巫山,神女雖一度對宋玉萌生愛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卻終於理性戰勝情慾,毅然表示要永遠忠於懷王,不再與別人戀愛。沿着這一邏輯,民間傳說又補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懷王,日久化爲石柱,成了人們萬世景仰的偶像等內容。於是,神女峯便成了不嫁二男、貞節重於生命的文化標本。

詩歌一開始就展現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峯前,遊客們向石像揮舞起各色手帕,對這一偶像狂熱的崇敬,表現出在傳統道德的強大磁場中,人們思維習慣和感情趨項的頑固慣性,然而覺悟者還是有的,她收回揮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淚水——她分明覺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們離去後,她繼續苦苦思索:那麼多女人總是透過苦守貞潔來追求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她們熱衷於把美麗的`夢想安排在一條可怕道路的盡頭。她們的悲慘充斥着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以致悲劇“代代相傳”,被鑄造成道德楷模,被鋪設成文化傳統。多麼可悲。

“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是困惑,更是質疑:那神女,那許多的婦女,本來有着鮮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麼能甘心變成石頭呢?她們爲着一個沒有價值的期待,錯過許多俯拾即是、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機遇。多麼荒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貞子”是巫峽中的常見植物,它們聚湊成迎船而來的“洪流”。它們生機蓬勃,自由活潑,體現着生命屬於自己,應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啓發人們拋棄那爲“規範”而生活的舊的倫理枷鎖。

最後兩句,指出“神女”們爲了一種道德虛榮,在寂寞痛苦中掙扎,甘做一個毫無意義的展覽品,實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愛的人傾訴心聲,宣泄委屈,這纔是幸福。詩人吟詠至此,已把貞節觀這副壓抑婦女幾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徹底掀翻、打碎,收到剷除夢魘、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峯》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觀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當。對於一個困擾人們幾千年的老問題,詩人讓一個自然奇景和文化勝蹟來承載,可謂獨具法眼、另闢蹊徑。而問題的展現,又是憑藉遊船上一個剎那間的生活片段。詩人一按靈感快門,便攝取了巨大的時空,使一瞬間的情景,迴盪着一串千年浩嘆,映照出舊道德的黯淡與新道德的閃光。

其次是善於把具有鮮明反差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如衆人狂熱的歡呼與一人憂傷的思索,對遠天夢想的眺望與對眼前幸福的錯過,懸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覽與俯在愛人肩頭上痛哭的酣暢淋漓。這種組合,使形象更加鮮明,更能突出問題的悲哀與沉重。

另外,詩人的映襯手法與象徵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風中飄動,既是以動襯靜,突現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佇立,又是以動襯動,暗示她心靈的激烈顫抖。“浪濤高一聲低一聲”,象徵着悲劇故事的“代代相傳”。而“金光菊與女貞子的洪流”既映襯貞節主義的陳陋,又象徵着新道德的覺醒。這些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讀完這首詩,感到詩人對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千年痼疾思索得那樣深沉,鍼砭得那樣中肯。它象一支憂傷而又悠揚的調子,能洗滌人的心靈,激發人的頓悟,併爲道德重塑提供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