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精選10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1

平鋪直敘的提問不利於觀察和轉發問題,也不利於學生初步辯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比較法,可以透過曲徑設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用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學生勇於探索和發現的熱情,是培養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養成認真讀書和勤于思考習慣的好方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爐、幻想烤鵝、幻想聖誕樹、幻想奶奶及一起飛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後兩段放在第二教時,在講讀完前三次幻想後,把重點放在第四次幻想上,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一、自由讀,比較發現

1.讓學生自由描寫第四次幻想的內容,思考這次幻想與前三次有什麼不同?

學生對找異興致很高,反覆地讀課文,比較後初步發現:①前三次幻想的是東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現了人物;②這次幻想出現了小女孩叫起來的語言。

2.再次讓學生讀課文,並作提示:引發幻想的火柴有什麼變化?

學生思維活躍,又發現了兩點: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後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這次幻想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

二、體味讀,比較提問

1.讓學生讀課文,深入體會:

①小女孩爲什麼幻想奶奶,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順序能交換嗎?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後,爲什麼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嗎?

③這次小女孩爲什麼要叫起來?

④作者爲什麼不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真的沒有寫嗎?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得到了理解,對前三個問題意見趨向一致,認爲小女孩幻想奶奶,因爲無人疼愛,說明她內心孤獨、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滅後想起死去的奶奶,說明這個社會不但沒有溫暖,沒有食物,沒有歡樂,就連親人的疼愛也不存在,她的悲慘命運是一層層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後孤注一擲的心情,是一種絕望的表現。對小女孩的語言,同學們認識到這是小女孩在極端恐懼和極度激動情況下說的,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帶着乞求和絕望。

但同學們對第④個問題爭論不休。

2.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讓學生把奶奶讀成叫起來的聲音,讀得急促帶着乞求。

三、感情範讀,比較爭議

對於第④個問題,範讀這次幻想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展開爭議。有的認爲,課文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而是讓小女孩在幻想中飛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爲作者實在不忍心讓這個與自己有着同樣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現了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認爲,課文寫了小女孩幻想的破滅,她飛走了,就暗示她悲慘地死去了,還有比死更能說明悲慘嗎?因爲她是在冷、餓、苦、痛中離開這個悲涼的世界的。

當然,這兩種看法無需匡正,它是透過比較後對課文的理解。

四、扣結尾,昇華中心

小女孩已經悲慘地離開了人世,是這黑暗的社會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問學生:課文到這裏可以結束嗎?同學們都說可以,又問:那麼作者爲什麼又寫上兩節呢?你能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這兩段描寫的作用嗎?

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自我體會,把文章的中心昇華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說,作者反覆強調大年夜,是把富人們的花天酒地與小女孩的慘死作對比,說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有的說,新的一年來臨了,小女孩本應和我們一樣享受新年的快樂,可她卻在新年到來之時慘死在街頭。有的說,她活着的時候沒有人可憐,沒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沒有人理解,那個社會是多麼冷漠無情。

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欣喜,且這些獨到見解,給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

從以上的教學中我感受到,由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激起他們探索和發現,使課堂氣氛活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

這堂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對最後一次幻想有沒有寫破滅的討論。以前總要費時講句義,學生被動接受,囫圇吞棗。這一次,我鼓勵學生敢於否定別人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爭辯的氣氛,喚起學生探索新的認識的慾望。這一教學是沿着結論思維過程情感薰陶進行的,它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2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課文是安徒生的一著名童話,課文先敘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着講小女孩爲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想;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街頭。

教材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組的一精讀課文,這課文是安徒生的一著名童話,課文先敘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着講小女孩爲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想;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街頭,安徒生透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人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本課內容,領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內涵,初步感受資本主義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激發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2.引領學生逐層深入品讀並理解了文內容,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體會作者現實與虛幻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結合具體語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入到字裏行間已獲得情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能讀懂第一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其所表達的思想感。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言揭題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大年夜嗎?一家人溫暖舒適地圍坐在圓桌旁,品嚐着美味佳餚,享受着親人團聚的歡樂,是多麼美好啊!但是,你們想過嗎?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大年夜,有個和你們同樣年齡的小女孩,卻光着頭赤着腳在冰天雪地裏叫賣火柴,最後凍死街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課題)。這童話是誰寫的?(安徒生),他是丹麥著名的作家。他寫這童話的目的是什麼呢?同學們學完課文後就明白了。

二、檢查預習

1.出示檢查題。

(1)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噴香(pēn pèn)火柴梗(gěng géng)

(2)根據意思寫出詞語。

①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搖擺擺的樣子。()

②精巧細緻,質量很好。()

2.學生作業。

3.反饋。

第1、2題校對後,把詞語讀一次。

三、檢查預習

1.默讀課文,完成練習三。

試按課文內容填空。

課文先寫____,接着寫____,最後寫____。

2.學生讀書、作業。

3.反饋。

第3題校對後,再濃縮爲小標題:[賣火柴、擦火柴、凍死了]

4.根據這些小標題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1)(12~13)

四、學習第一段

(一)整體感知,瞭解大意。

快速小聲讀第一段,思考:小女孩留給你什麼樣的印象?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這一意思?[可憐的小女孩!]

(二)部分入手,精讀理解。

1.課文哪些詞句具體寫出小女孩很可憐?用“____”劃出有關語句。

(1)點撥、引導,教學其中一句。

a.幻燈出示。

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着頭赤着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b.能抓住重點詞來談談嗎?

c.概括一下,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她很可憐?(憐)

(2)放手自學其餘三句。

a.寫小女孩冷的詞句還有嗎?

小女孩只好赤着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來讀懂這三句話,去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學生練習。

(3)討論:這四個句子寫冷的程度上有什麼不同?

(4)指導朗讀。

點撥:這些重點詞的音要稍拉長些,讀到最後用發抖的感覺來烘托出小女孩越來越冷的感覺。

練讀——指讀——評議——指讀——齊讀

2.還有哪些地方寫出小女孩很可憐呢?

(“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還寫出了餓)

“餓”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憐,寫餓的詞句還有嗎?

(“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抓“一整天、一根、一個”)

3.提問:這麼冷,這麼餓,她爲什麼不回家呢?可以看出什麼?

(因爲家中(無人疼愛),還因爲家裏和街上一樣冷)

4.小結:剛纔,我們從小女孩的冷、餓、無人疼愛體會到她很可憐。這些是書裏明明白白寫出來的,你們一看便懂,可是書裏還有別的意思,沒有直接寫出來,實際上也能說明小女孩很可憐。如果你們認真仔細地讀一讀,也能領會。

5.揭示學法,扶學第一句。

(1)幻燈出示:

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麼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

(2)討論:

a.這句話寫什麼?(拖鞋大)

b.哪些詞語寫出拖鞋很大?

c .同學們能聯繫上下文來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嗎?

(3)表情朗讀:在資本主義社會窮人到處受欺負。小女孩這麼冷的天穿着大拖鞋也沒人同情、關心她。那這句話應帶着怎樣的語氣來讀呢?(同情)對的,讓我們帶着對小女孩的同情讀這句話。齊讀。

(4)歸納學法:剛纔我們是怎樣體會這個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呢?我們先理解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談體會,最後用感情朗讀的方法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6.運用學法,學習第二句。

(1)幻燈出示:

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2)討論:

a.這句話寫什麼?“這些”指的是哪些?

b.誰能聯繫上下文體會這句子的意思?

c.是啊,小女孩還是個孩子,當然希望在大年夜擁有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歡樂,而現在的她卻流浪街頭,叫賣火柴,多可憐哪!這兒寫出了她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歡樂)的。

(3)表情朗讀。

點撥:用同情的語氣,突出重點詞,前半句我們可讀得美些,後半句讀得難過些、慢些。

(三)迴歸整體,深化理解:

1.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出了小女孩的可憐的?(板書)

2.出示掛圖,訓練說話。

(1)導語:這幅畫畫的就是這窮苦可憐的小女孩。它把我們帶到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故鄉,你們看,遠處的高樓燈火通明,人們都在自己溫暖的家裏歡度聖誕節,然而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她卻怎樣呢?請你們看圖有條理地說一說,可以用“可憐的小女孩!”作爲這一段話的開頭和結尾。

(2)學生練習 指名口述。

(3)小結:同學們生動的描述,彷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飢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寒風刺骨、大雪紛飛的大年夜叫賣火柴的悽慘畫面。她是多麼可憐哪!(指板書)這句話後面的感嘆號(用紅粉筆標出)就寄託了作者對小女孩的無限同情。我們再來讀這句話。

3.配樂讀第一段。

五、略學第三段

1.過渡:可憐的小女孩,她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凍死了)是啊,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這就是窮苦孩子必然的結局。(出示掛圖)

2.自由讀第三段,找一找,小女孩死時的神態。(她[帶着微笑死了])

3.設定懸念:爲什麼這樣可憐的小女孩會帶着微笑死去呢?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呢?這兩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學習課文時再來解決。

六、佈置作業

觀察彩圖,用“可憐的女孩!”作開頭或結尾寫一段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賣火柴小女孩凍死街頭的畫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腦海裏,讓我們再次懷着同情和悲傷的情感一起朗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2、學生齊讀。

二、以“幸福”爲線索,解讀小女孩的命運

1、課文中寫道:“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麼,小女孩擁有真正的幸福嗎?

2、爲什麼說她沒有幸福?用自己的話說說。

(1)、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

A、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B、展開想象: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應該是怎樣度過的?

C、可是,在這團圓的幸福時刻,她有沒有壓歲錢?有沒有新衣服?有沒有享用不盡的食物?沒有,通通都沒有,連一雙鞋子也沒有,還得光着腳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買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麼?(是寒冷、是飢餓、是欺凌)

D、找出這部分你最想讀的句子讀一讀。

(2)、不敢回家

爲什麼說小女孩沒有幸福?(爸爸會打她,家裏跟街上一樣冷)

(3)、疼愛她的奶奶已經死了

爲什麼說小女孩沒有幸福?(沒有親人的疼愛,得不到關懷)

(4)、她死了人們只說“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

爲什麼說小女孩沒有幸福?

3、理解火柴給小女孩帶來的“幸福”

(1)、既然別人不能給她幸福、爸爸不能給她幸福、疼愛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給她幸福,連死了人們只說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那麼文中爲什麼還說她曾經多麼幸福呢?是誰給了她這種幸福?(火柴)

(2)請同學們開啟課文,誰來讀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邊聽邊看,有沒有幾個標點很明顯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嘆號)讀一讀有感嘆號的句子。

(3)、你從這幾個感嘆號中體會到了什麼?(是啊,與其說小小的火焰是奇異的火光,不如說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擁有溫暖啊!)

(4)、老師發現,你朗讀的時候情感變化很大,能說說原因嗎?(燃:高興;滅:失望)是啊,火柴終究是要滅的,然而,滅的只是火柴嗎?(滅的還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滅,她面對的就不是火爐,而是——寒冷;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黑暗;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紛飛的大雪。帶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5)、自由朗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幾個段落。

A、同學們,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她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進小女孩生活的那個環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現在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思考。

B、誰來談談?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爲她太餓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樂,因爲她太孤獨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愛,因爲她沒有人關心;(引導有感情朗讀“奶奶,啊,請把我……”讀出懇求、讀出迫切)

生:她想讓奶奶帶她飛走,因爲她受不了這些痛苦了,很想擺脫。(引導朗讀“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讀出同情、讀出悲傷)

師:小女孩真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了嗎?那麼,這樣的地方在哪兒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擺脫寒冷、擺脫飢餓、擺脫痛苦!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師:雖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她的眼前沒有火爐,只有——寒冷;沒有烤鵝,只有——飢餓;沒有聖誕樹,只有——孤獨;沒有奶奶,只有——寂寞;沒有得到擺脫,只有——面臨死亡。

4、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師:你從她的朗讀中聽出了什麼?

生:聽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生:聽出了人們的漠不關心。

生:也聽出了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師:一個會讀書的人,就是能透過語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憂同樂。

師: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生:沒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擺脫痛苦、飢餓、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飢餓和寒冷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

5、雖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滅,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點燃,她點燃的只是火柴嗎?(她點燃起對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點燃火柴,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熄滅的只是火柴嗎?(是她的希望)然而不滅的又是什麼呢?(不滅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不能再點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燒過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嗎?你從這裏看出了什麼?

6、小女孩的命運如此悲慘,然而至始至終,她有沒有哀怨過?有沒有流下一滴眼淚?找出文中描寫小女孩表情的一個詞。(微笑)你從“微笑”中體會到了什麼?她微笑什麼?(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卻從火柴中得到了這樣的幸福,你從這裏體會到了什麼?是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與其說是火柴給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說是她自己。因爲她用微笑去面對生活,因爲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沒有放棄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三、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想開去

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開去,你想到了什麼?

1、不能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透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能理解她的處境嗎?你能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她面對寒冷、面對飢餓,面對痛苦時,心裏是怎麼想的?這給你怎樣的啓發?(最好的讀者要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東西。讀書在於讀自己,發現的時候發現自己,因此,要讀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視和同情社會中的貧困者與弱勢羣體

3、領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你能不能透過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國廣爲傳播,《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醜小鴨》等名,成爲幾代人成長的精神食糧。安徒生已經成爲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發現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學價值,因爲它教會了我們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優秀的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它對兒童來說不僅是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園、終極關懷。這就是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恆力量。我們真應該感謝這位經歷了200年滄桑卻歷久彌新的偉大作家——安徒生!

4、《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想象性作文

四、佈置作業

1、閱讀安徒生的其它童話故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3

課文簡說: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一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象和殘酷的現實更迭出現,是這童話的特點,也是這個美麗的故事最打動人的地方。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裏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

3、瞭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效果。

難點:理解文中最後三個自然段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近文字

(一)播放歌曲《火柴天堂》:“有誰來買我的火柴,有誰將一根根希望全部點燃;有誰來買我的孤單,有誰來實現我想家的呼喚;每次點燃火柴微微光芒,看到希望看到夢想,看見天上的奶奶說話,她說你要勇敢你要堅強,不要害怕不要慌張,讓你從此不必再流浪,奶奶牽着你的手回家,睡在溫暖花開的天堂。”

(二)導語:一首悲情的《火柴天堂》,把我們再一次帶到那個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大年夜,再次來到我們上一節課剛認識的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身邊,她的命運將何去何從?我們今天接着來學習課文。

二、深入文字,走進心靈

(一)整體感知課文,重悟第二部分內容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在寒冷和飢餓中,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分別看到了什麼?(找到答案可在書上做標註)

2、指名回答。出示表格,師生共同填寫。

(二)深入研讀第一次擦火柴的部分

1、閱讀提示: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麼?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體會到小女孩所在的現實生活是怎樣的?說明什麼?請同學們帶着這幾個問題默讀第五自然段。

2、指名回答。體會小女孩現實生活是寒冷的,說明她需要溫暖。

3、用你的朗讀,彙報小女孩情感和你的感受。

4、評價、指導朗讀,張顯童話語言特點,表達語言文字中的豐富情感。

(三)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第二至第五次擦燃火柴部分)

1、小組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利用剛纔的學法,學習其他幾次擦燃火柴的情節,讀、悟,組內交流。

(2)自學提示: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麼?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體會到小女孩所在的現實生活是怎樣的?說明什麼?

2、班內交流彙報,適時評價,及時釋疑。

3、感情朗讀,體會情感,瞭解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

(1)情感重點:重點朗讀第四次幻象中小女孩呼喚奶奶的話,尤其是透過讀出文中四個感嘆號,表現出小女孩向奶奶表達自己此時痛苦的心情和渴望。

(2)關鍵句:“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只要在這個世界上,她就只有寒冷,只有飢餓,只有痛苦。)

(四)感悟最後兩個自然段

小女孩就這樣悲慘的在大年夜死去了,直到第二天清晨,新年的開始,人們才發現她:(出示課文11自然段)齊讀。微笑原本一個優美的詞語,此時,卻刺得老師錐心的痛!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明明是那麼悲慘不幸,爲什麼文中卻說她含着微笑而死去?

可愛的小女孩,可憐的小女孩,可悲的小女孩只能對着美好的幻景微笑,現實的生活是根本不可能讓她微笑,那怕是一絲絲。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種笑哪,你能體會她臨死前的心情嗎?(反覆讀這一小節。)

是啊!不管是無助地笑,無奈地笑,痛苦地笑,絕望地笑。此時,對小女孩的心情而言,都毫不過分。她死了,死之前一整天沒有吃過一點東西;她死了,死之前還曾被人們所欺侮;她死了,死之前沒有一個親人陪伴在她左右;她死了……那你能想象一下,小女孩用微笑向人們訴說着什麼?(現實殘酷、生活無奈、人們無情、世態炎涼、制度黑暗……)

三、拓展延伸,走進生活

1、讀完這個童話,一定有很多讓你感動的地方吧?每個讀完這童話的人都想對這個可憐的小女孩說些什麼吧。請同學們先來讀一首9歲兒童劉倩倩的詩歌《你別問,這是爲什麼》。

2、請同學們把你要對小女孩說的話寫下來。

四、推薦作品,以讀引讀

1、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麥童話作家,一生爲孩子們撰寫了168童話,他的作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00多年過去了,仍在世界各國流行。你讀過他的哪些什品?

2、師出示安徒生作品目錄,激發學生閱讀慾望。

《皇帝的新裝》、《醜小鴨》、《拇指姑娘》、《一串珍珠》、《雪人》等。

五、教學反思

根據語文課程審美性的特點,我重點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多元的開放,更加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關愛,以昇華學生的情感,落實人文關懷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精讀課文第二部分時,透過設計採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饋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持學習者之間融洽的關係和互相協作的態度,達到教與學的情感共鳴。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4

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透過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鼓勵幼兒運用形容詞(例: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衣衫襤褸的),把自己的感受連貫、完整地述說出來,藉助幼兒思維的跨躍性,培養幼兒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和求異性。

(二)情感目標透過感受童話故事中小女孩悲慘的經歷,激發幼兒的同情心、樂於助人的愛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標透過幼兒自由想像,並鼓勵他們將發生的事大膽地講述出來,培養幼兒的獨創性。

(四)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五)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活動準備

(一)知識經驗準備感知聖誕節是開心、快樂的節日。

(二)環境準備佈置有聖誕氣氛的環境。

(三)物質準備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電視機、VCD機、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整體欣賞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慘氣氛。

1.師:聖誕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憐的小女孩是怎樣度過聖誕夜的,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出示書面漢字:可憐的、悲慘的、又冷又餓的等形容詞,營造氣氛,幫助幼兒理解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師:你覺得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賞,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時的心情怎樣,爲什麼會這樣。

1.師: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時看到了什麼,爲什麼會這樣呢?

師: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讓你幫助小女孩實現願望,你會怎樣幫她呢?

2.師: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會怎樣幫助她呢?

3.師:小朋友,想想你們是怎樣熱熱鬧鬧過春節的?

4.師:小朋友們,請你們想想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樣過聖誕夜的?

(三)整體欣賞,激發幼兒感情的昇華。

師:小女孩這麼可憐,如果你能幫助她,你會怎樣幫助她呢?

各領域滲透藝術:

讓幼兒在欣賞這一童話故事後,把自己的感受和對小女孩的祝福與希望畫出來。

生活中滲透:

在生活中,鼓勵幼兒多幫助有困難的同伴,培養豐富的情感。

環境中滲透

1.將故事製成圖片,讓幼兒進行排圖講述。

2.設定小小舞臺,放置道具,讓幼兒嘗試表演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家庭中滲透:

建議家長讓幼兒多欣賞同一體裁的童話故事,深化幼兒對美好生活的情感,並懂得珍惜。

活動評價。

教學反思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語文的人文性則要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領悟和把握課文中的人文內涵是開展人文教育的前提。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上課時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卻很難?總有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課上達到完美統一?教師該如何操作是我在將來的教學中需要思考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5

設計背景

在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童話故事題材作品由於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容易被幼兒所感知和接受,於是這節語言活動課我選擇了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內容簡單。描寫細膩,情感豐富的童話作爲欣賞教材。

活動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生詞,理解並掌握故事內容,並能有感情的朗誦。

2、體會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幼兒同情心及愛心。

3、嘗試用自己的行體態語言和口頭語言有表情的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激發幼兒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同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培養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品德。

活動準備

課件《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匯入:運用問題,引出主題,激發幼兒興趣。

師:孩子們,每年過年的時候你們都是怎麼過的?可是有一個小女孩在除夕夜裏沒有回家,她光着腳在街上賣火柴,你們知道她是誰嗎?她發生了什麼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吧。

2、整體欣賞課件,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慘氣氛。

3、分段欣賞,透過問題感受並理解小女孩擦亮火柴時的心情怎樣。爲什麼會這樣,激發幼兒感情的昇華。

(1)故事的名字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童話裏有誰?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2)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時看到了什麼,爲什麼會這樣呢?

(3)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後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4、討論交流

鼓勵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覆述故事, 請幼兒想一想你如果遇到這個小女孩,你會怎麼做?

5、情境遊戲,加深理解。

讓幼兒自己選擇故事中的角色。根據自己對故事和角色的感受嘗試表演《賣火柴的小女孩》。

6、結束活動:完整重溫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7、活動延伸: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閱讀安徒生的其它童話故事。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關注課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虛實結合寫法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單元匯入出示目標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四組課文的第一精讀短童話,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老師先檢查一下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二、回顧字詞,複習內容

1、檢查上節課字詞。(導學案字詞)

2、回顧課文小標題(導學案)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感受到小女孩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二、小組合作,細讀品悟。

自學指導一(默讀課文、感受可憐)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4自然段,課文哪些詞句具體寫出小女孩很可憐?用“____”劃出有關語句。讀一讀,體會小女孩的可憐。

要求3分鐘完成

2.交流體現小女孩“可憐”的句子。

作者爲我們展現了生活中小女孩的可憐這種寫現實的表達方法叫做實寫。

過渡:我們感受到小女孩是那麼不幸,可憐,可是作者在結尾卻寫道;出示最後兩段句子:(齊讀)

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課文中爲什麼又說她是幸福的呢?

讓我們再去品讀課文5-10自然段,看看小女孩曾經擁有怎樣的幸福?

自學指導二(感情朗讀、體會“幸福”)

1、默讀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用畫出來,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2、在女孩擦燃火柴看到的美好事物中,哪一次給你的印象最深,有感情地讀給同學聽。

(5分鐘後全班展示)

學生彙報:

1、五次

2、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飛走了(以及體會)

3、小組代表展示感情朗讀。(特別是最後幻想奶奶的兩次,重點指導。)

快樂總是那麼的短暫,突然——

師讀:1、哎,這是怎麼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裏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齊讀:2、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

齊讀:3、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聖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後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小女孩真的幸福嗎?

出示知識樹。

你體會到了什麼?(現實的小女孩悲慘),小女孩的幸福只是想象的。不是真的幸福。

指名配樂讀(指名讀)

小女孩爲什麼一次又一次擦然火柴?(留住美好),你擦然火柴能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象嗎?(因爲小女孩又冷又餓,是臨死前的幻象)

這種描寫幻想或想象中的景象的表達方法叫做(虛寫)。課文中寫現實的句子叫實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自學指導三:(對比閱讀,體會寫法)

1、默讀6、7自然段原文和導學案中修改後的文字,體會虛實結合這種寫法的好處。

2、對小女孩來說,哪次幻想是最美好的?再找出相對應的寫現實的句子,對照讀一讀,深入體會虛實結合的好處。

合作學習流程:

1、讀完後,組內交流體會。

2、同桌合作自選一自然段,一人讀實寫,一人讀虛寫,再次體會好處。

3、分鐘後班級展示

小組彙報體會

同桌展示合作朗讀

幻想的越幸福,現實就越悲慘,我們再體會一下

同桌展示合作朗讀

小女孩就這樣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你的大年夜是怎麼過的?)

多麼可憐的小女孩,多麼悲慘的小女孩,活着,只有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沒有人疼愛,死了才解脫了,纔不再有寒冷、飢餓,和痛苦。

你體會到作者什麼感情:(同情)這個故事發生的時代久遠,在今天這個社會還會發生給你這樣的故事嗎?還能體會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讓我們帶着這種心情,再齊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配樂)

三、當堂練習,總結延伸。

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她說些什麼呢?或者你準備怎麼做?

同學們,從你們深情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你們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無限同情,對自己幸福生活的無比珍惜。我們不僅要珍惜這份幸福,還要傳遞這份幸福,讓世界充滿陽光。

四、單元迴歸,當堂檢測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作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00多年過去了,仍在世界各國流行。《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人魚公主》等,你讀過了嗎?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慘。(出示單元知識樹),下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契訶夫的凡卡,看一看他又帶給我們一個什麼故事呢?

板書設計:

悲慘、同情、虛實結合

命運、感情、寫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透過瞭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小女孩的美好願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二、重點·難點

(一)重點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難點

從最後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啓發談話。

同學們一定都讀過童話故事,今天,我們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的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

2.簡介時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作家,被稱爲“世界童話之王”。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他一生寫了160多童話。他的童話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生動。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童話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體感知,理清線索

1.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同桌交流)

2.檢查自讀情況。

思考:本文寫了什麼內容?按什麼順序寫的?課文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本文寫的是在大年夜一個小女孩流浪街頭賣火柴,冷得幾次擦燃火柴,產生一次次幻象,最後凍死了。全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具體順序:賣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書:賣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學習“賣火柴”這一部分內容 

1.默讀思考:讀了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大年夜,地點是街上,當時的天氣冷極了,一幅悲慘、淒涼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況的時候,着重抓住一些細節描寫。讀讀這部分內容,想想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3.交流(反饋)

a.對小女孩的鞋是細節描寫。

(說明她窮得連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說明她被人欺負。)

b.課文中對女孩的頭髮是細節描寫,“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

(說明小女孩是一位美麗的小姑娘,但是她卻貧窮,又冷又餓,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麗。)

c.“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着一股烤鵝的香味”是細節描寫。

(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告訴人們,資本主義是多麼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頭。)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細節描寫。

(這樣寫能進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憐與孤獨。)

4.指導朗讀。

小女孩是多麼可憐,值得同情。在朗讀的時候要讀出這種感情。

5.總結擴展。

這一段突出描寫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慘,沒吃沒穿又冷又餓,得不到同情和幫助,我們讀了也禁不住萬分同情,那麼作者是怎麼體現出這種感情,讓我們受到強烈的震撼呢?具體體現在哪幾方面呢?討論交流。

(體現在:(1)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2)動用對比烘托人物;(3)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四)佈置作業

l.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五)教師巡視,學生質疑。

第二課時

(一)學習“擦火柴”這一部分內容

1.默讀思考:課文寫了小女孩幾次擦火柴,各出現了什麼幻景?(生答)

(l)自由讀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爲什麼會出現火爐的幻景?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來……嗎?”怎麼理解?

(賣不了火柴會捱打。她不敢隨便取,因爲火柴是他們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實在冷得受不了,終於抽出了一根,進一步說明她冷,渴望溫暖,所以會出現大火爐的幻景。)

2.指出學法。

剛纔學習這一段用的是“讀——想——讀”的方法,先讀課文,弄清寫了什麼?再抓重點詞,爲什麼這樣寫?說明了什麼?用這樣的方法學習其他幾次擦火柴出現的幻景部分。

3.小組討論學習,完成表格。

第幾次擦燃火柴現實幻景說明現實

第一次寒冷火爐渴望溫暖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

第二次飢餓烤鵝渴望食物烤鵝不見了

第三次孤獨聖誕樹渴望快樂聖誕樹不見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飛走了

4.小結自學情況。

因爲冷纔出現火爐,因爲餓纔出現烤鵝,因爲孤獨纔出現聖誕樹和奶奶,這些幻想都隨火柴的熄滅而消失,使本來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這一段主要寫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產生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顯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運的悲慘。

5.指導朗讀(讀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運的悲慘)。

(二)學習“小女孩死去”這一部分內容

1.讀後思考。

(l)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2)作者爲什麼要用“兩腮通紅,嘴角帶着微笑”,寫小女孩死去的神態?爲什麼要寫明是在大年夜凍死的呢?

(3)怎樣理解課文結尾的那幾句話。

(寫小女孩死去的神態,證明她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再加上“大年夜”這本應得到的歡樂和幸福,更增強了這種對比效果,加深了人們對女孩的同情,啓發人們深思。)

2.指導朗讀。

小女孩凍死了,我們對她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和憐惜。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讀出來。

(三)圍繞中心,學習表達

1.回憶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這課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

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及對統治者的不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2.前後桌討論,總結寫法。

(1)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

(2)想象豐富深化中心。

3.學習表述。

這文章是童話,也是很典型的一文章,讀了之後不覺熱淚盈眶,那麼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感動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們討論學習一下。

(1)這四次幻想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點和具體環境爲依據,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這樣是合理的,脫離了實際,憑空捏造的想象只給人虛假的感覺,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一個方面。

(2)詳細的刻畫,環境的襯托則是我們所要學習表述的另一個方面,文章細緻的描寫(例如:小女孩的頭髮、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寫出了女孩的可憐,環境的襯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個窗子都透出燈光來……)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憐淒涼。

對照以上兩點,用筆在書中畫出這兩方面。

(四)總結、擴展

1.這文章寫了一個可憐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同時更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我們長在紅旗下,生在幸福中,該怎樣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爲祖國做貢獻。)

2.感動之餘寫一讀後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生字詞。

2.理解文中最後三個自然段的含義。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藉助mtv精美的畫面,透過朗讀課文,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體會小女孩命運的悲劇,社會的不公,從而產生高興------悲傷------悲憤的思想感情。

2、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女孩之死誰之過?”這一問題,從而挖掘出作品中蘊涵的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深入體會本文的中心。

2、感受作者用最美的表現形式,描寫最悽慘結局的寫法。

三、教學設計:

在運用多媒體進行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策略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的。因此,在運用課件時,遵循整體優化的原則。根據本課主題和重、難點,從“情感領悟”“朗讀指導”幾個方面制定教學目標。課件的運用,能渲染氛圍,使學生得到情感薰陶,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1、出示幻燈片(一):

一張“天鵝”的圖片,同時播放聖桑的《天鵝》,營造一種悲劇氣氛。同時顯示本課主題“享受讀書”動畫效果出示“盧老師寄語”,並指名讀。

“去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去與作者產生心靈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去享受讀書的滋味。”

——盧老師寄語

透過讀這段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與作者與文字產生對話,從情感入手,體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出示幻燈片(二),彩燈閃爍的聖誕樹和本課課題。

1、同學們喜歡用什麼方式讀課文?

(默讀、大聲朗讀、站着讀、兩個人一起讀)

“好,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自由讀”

2、書讀完了,用一個詞來說說你的感受。

高興------生氣------難過

說說你爲什麼會有這些感受?

(三)藉助mtv動畫《火柴天堂》,進一步加深感受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2、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1、板書課題,並解題。

2、教師設問:大家知道這課文的作者嗎?

3、學生老師共同簡介作者的資料:

安徒生:這童話是19世紀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寫了167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寫於1845年,當時丹麥已經淪爲英國的附庸。丹麥人民在本國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剝削下,境況十分悲慘文章反映了丹麥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表現了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麥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

二、初讀課文,聽錄音,引導學生自學。

出示自學提示:

1、劃出生字詞,寫出小節序號;

2、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和不懂之處。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寫出正確的讀音。

(1)小女孩的一隻()拖鞋也沒有了,只()好赤着腳。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卻爲了生計不得()不上街賣火柴掙()錢。

2、區別組詞。

梗()

蹣()

跚()

蜷()

焰()

便()

瞞()

柵()

倦()

掐()

櫥()

爍()

魂()

烘()

填()

廚()

礫()

魄()

哄()

鎮()

3、課文講了(誰)(什麼時候)(怎樣)(在何處)的事。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是按()——()——()的順序寫的。

2、指導分段,概括段意。(課文按照小女孩賣火柴、擦火柴取暖、凍死可以分爲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講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個光着頭赤着腳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講述賣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後,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講述小女孩凍死在大街上。

五、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出示自學提示:

(1)朗讀課文。

(2)你讀懂了什麼?

(3)還有什麼問題?

3、分析句子。

(1)她從家裏出來時,……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頂用嗎?

B、這雙拖鞋是誰的?

C、她自己有沒有鞋?

(2)“這一整天,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這個句子說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不過她沒注意到這些。

(4)他們頭上只有房頂,……風還是可以灌進來。

4、教師小結:小女孩過着窮苦悲慘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難歸,光頭赤腳在雪地裏走,賣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卻沒有得到一分錢,更不敢回家,還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裏和街上一樣冷。

六、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女孩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第二段,感受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麼?爲什麼要接連不斷地擦燃火柴?

二、學習第一次幻景。

1、請一個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這一小節作者是怎樣寫的?

(現實、渴望、幻景、結果四個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現實是什麼?她渴望得到什麼?眼前出現什麼幻景?結果怎樣?

3、學生討論彙報。

4、教師小結:她嚮往溫暖,但是小姑娘卻生活在寒冷的現實中。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更加凸現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學生自學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注重朗讀的訓練。)

四、學習課文第三段。

1、自由朗讀,引導學生質疑。

2、學生質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爲什麼作者寫到小女孩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

(2)爲什麼說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現實生活是殘酷無情的,課文中卻說“她曾經多麼幸福”?

3、學生自學討論,進行解疑。

4、分析重點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體會: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願望。只有真正了人剝削人的社會,小女孩和像她一樣的窮人,纔有可能過上沒有寒冷、飢餓、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懷着這樣的一種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飢餓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體會:這句話中,兩個“曾經”表明小女孩是懷着多麼美好的願望死去的。而這樣美好的願望又是誰也不知道的。說明誰也不關心她。這些願望與誰也不知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慘的命運。

五、進行朗讀訓練。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10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安徒生作品的語言美。

2、品讀課文重點語句,理解交流小女孩兒的“幸福”,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們如何面對苦難,汲取怎樣活着的勇氣和力量。

3、說話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4、寫一寫自己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話,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激情匯入新課

(一)新課匯入

《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們講述了在閤家歡樂的大年夜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從文章的語句中感受到了小女孩兒的寒冷、飢餓、恐懼、孤獨和痛苦,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個感人的故事,來繼續探索小女孩兒內心深處的感受。學生有感情朗讀全文,回顧課文內容。(播放純音樂配音伴讀)

(二)引出“幸福”

(一位同學配樂有感情的朗誦)

——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嘯的北風。飢餓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爲什麼,有家卻流浪風中?爲什麼,人們忘記了同情?火柴燃盡,夢卻在夜空。爲什麼?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爲什麼?……

一個和你們同齡的同學,在讀完這個童話後,他並沒有像劉芊芊,像我們一樣停留在同情憐憫的層面,而是產生了進一步思考,批註了這段話。看來,批註不僅可以寫下資訊,寫下感受,還可以寫下疑問、寫下思考——

(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諸多疑問)

教師總結:所以,一個最大的“爲什麼”需要我們好好的來梳理、來回答。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裏去,再細細地品讀。正像剛纔那位同學所說,小女孩獲得的幸福是因爲她曾經看到過這麼多美麗的東西,哪一個給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來,讀給我們聽。(這一處,學生談到哪裏,就討論朗讀到哪裏,最後再梳理順序。)

二、品讀重點詞句,彙報交流感受,解讀小女孩兒的“幸福”

(一)溫暖(第一次憧憬)

“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着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

(配上大火爐的圖片)交流西方家居火爐的擺設。

開頭一個溫暖對應後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對應後面的“旺旺的”。“多麼溫暖多麼明亮”照應後面的“多麼舒服”。(板書:溫暖)

多美的對稱語言。你看,閱讀批註的時候,不僅注意句子的對立的一面,還要注意句子照應的一面,體會得會更豐富。再來讀出這溫暖的感受吧!(女生讀第一句話,老師讀中間的部分,男生讀最後一句話,師生合作完成。)

(二)滿足(第二次憧憬)

“桌上鋪着雪白的檯布,擺着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着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裏跳下來,背上插着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配上插圖)

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這烤鵝寫得就彷彿走到了我們面前,我們彷彿聞到了香氣。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麼飢餓,可烤鵝是主動走上來的。那可是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啊,該怎麼從盤子裏跳下來,怎麼搖搖擺擺地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呢?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吧!(學生朗讀,配以形體的動作,體會“搖搖擺擺”的樣子。)

烤鵝明明是不會動的,可它卻從盤子裏跳下來,搖搖擺擺走來,多麼富有童話趣味!它要帶給小女孩什麼呢?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飢餓了,而是獲得了滿足。(讓學生批註這個詞語,並板書“滿足”。)

(三)安寧(第三次憧憬)

“這棵聖誕樹,比她去年聖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還要美。翠綠的樹枝上點着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裏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畫片伸出手去。”(配上插圖)

聖誕樹上那許許多多美麗的畫片,不就是聖誕節時候我們送給別人祝福的賀卡嗎?瞧!它們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靈的窗戶,每張畫片都寫滿了祝福,你們就是那一張張的賀卡,你們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給小女孩怎樣的祝福呢?(找到一個女同學扮演小女孩,進行口語交際)

其他學生送祝福,扮演小女孩的女同學說自己的感受。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小女孩兒在聽到祝福的話語後感受到的片刻心靈上的滿足。(板書:安寧)

(四)疼愛(第四次憧憬)

小女孩不僅要獲得這些物質上的滿足,她還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點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讀)

“她在牆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裏,是那麼溫和,那麼慈愛”。(板書:慈愛)

有了溫和慈愛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獨,她多麼高興啊,可以想象當她見到奶奶的時候,該怎麼呼喊——(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心情,朗讀課文)

(配樂靜聽,課件顯示這段文字)

“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當時情境寧靜而感人。)

(五)快樂(第五次憧憬)

“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讀,配上插圖)

小女孩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們倆是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板書:快樂)

三、梳理“幸福”

故事又結束了。現在再回顧一下課文,然後回過頭來再看題目中的“小”。透過朗讀討論,原來小中還包蘊着這些我們讀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見的“大”(出示剛纔學生朗讀過的那五次“幻想”的內容)——大大的火爐、大大的聖誕樹、大大的烤鵝,還有高大的奶奶。

透過這些看得見的“大”的閱讀中,批註出了這麼多看不見的“大”——無限的溫暖,無比的滿足,永久的安寧,永遠的慈愛和永恆的快樂。(和學生一起完成對板書的梳理,從而又回扣整體。)

四、“幸福”來源

(1)什麼讓女孩從黑暗與痛苦的世界,獲得了這些光明與快樂?是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點燃火柴,也體現着這些夢想來自於小女孩內心的渴望。

(2)你們再來對比課文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你發現了什麼?(對照黑板兩節課批註的詞語。)

(對比左右概括總結)弱小與強大,黑暗與光明,寂滅與狂歡,痛苦與歡樂——感謝同學們發現了課文的內在結構,讓我們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於內心,並獲得一次次昇華。就在這樣的閱讀對比的批註中,我們竟然發現了文章的結構。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沒有停止,你一定還會產生追問,會是什麼呢?生:(沉默,思考。)

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中,進行角色轉換。只改名稱,假如把小女孩換成你,試想:(屏幕出示,上節課梳理女孩不幸的語句——大家都在歡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時候,你會怎麼想?

當你好不容易有了一雙媽媽的大拖鞋,可是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你把鞋跑掉了,一隻怎麼也找不到,另一隻讓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你是什麼情緒?

當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你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你一個錢……

當你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你不敢回家,因爲爸爸一定會打你的時候,你的心情又會怎麼樣?

當你一次次點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滅,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此刻,你會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說?

聯繫學生自身感受,來反思小女孩的渴望,那麼這些字裏行間究竟隱含着小女孩一顆怎樣的心靈?就請拿起筆,把你最想對小女孩說的話,批註在課文中吧。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板書隱含。配樂學生動筆,之後彙報。)

這含在字裏行間的是一個“忍”啊。如果說“隱”是埋藏是一種隱含,原來埋藏在心的是一顆“隱忍”之心。(板書:把“隱含”的“含”改成“忍”,最終變成“隱忍”。讓學生批註這個詞語。)苦難把女孩放到塵埃裏,卻開出了幸福的花兒。原來,心懷渴望並不難,而在苦難中擁有一顆隱忍之心,纔是這小小的女孩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小女孩也許不懂這些,可正是因爲我們的閱讀賦予了小女孩這麼高貴的形象,她就是我們人間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飛到的是什麼地方呢?她們是跟上帝在一起。(讓學生在課文中補充上這句話)簡單交流西方信仰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詞——那麼,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麼在一起?聯繫學生查閱的有關西方信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