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從三到萬(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北京市海淀寄讀學校語文組:馬新平

從三到萬(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單元教學目的要求:

1、 瞭解什麼是駁論,認識立論與駁論的區別。

2、 瞭解駁論的一般方法,並能分析本單元幾篇駁論文章所使用的反駁方法。

3、 分析文章的結構,使學生了解駁論的一般結構方式。

4、 明確由於對象不同,錯誤性質不同,駁論所持的態度也有所不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複習以前所學議論文的文體知識--“溫故”。

2、 學習本單元所學關於駁論的新的文體知識--“知新”,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教學重點及難點:

學習本單元所學關於駁論的新的文體知識--“知新”,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教學過程:

一、“溫故”,複習舊的文體知識:

1、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 論點的定義: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3、 論點的分類:中心論點、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的。

4、 論據的定義:是作者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

5、 論據的分類:

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有具體事和概括事 實兩種。

道理論據--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精闢理論、名人的名言警句、心臟人們公認的整理等。還有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6、 論據和論點的關係:證明和被證明的關係。

7、 論證是什麼?即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8、 常見的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法。

9、 議論文的結構:(三段論)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二、“知新”,學習新的文體知識:(見單元提示)

1、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有哪兩種?

立論、駁論

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述、證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

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反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的正確的`見解和主張。

注:論證方式與論證方法的區別。

2、 常見的反駁方法?

直接反駁論點;透過反駁論據駁倒論點;透過反駁論證駁倒論點。

3、 反駁態度的區別。

三、自讀《個人與集體》,初步瞭解駁論: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擺出“靶子”。

第二部分:(3~4)用演繹推理法批駁錯誤觀點“人人爲自己,也就是人人爲大家”,論證“個人與集體”的關係。

第三部分:(5)用歸納推理法,做出正確結論;“人人爲自己,就是害大家”。

十二   從三到萬

教學要點:

1、學習透過故事闡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作法相結合的寫法。

3、教育學生懂得在學習上要謙虛謹慎、循序漸進、尊重教師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題解,瞭解本文作者、出處。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

3、思考文中作者的觀點、論證方式、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難點:思考文中作者的觀點、論證方式、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文,瞭解本文作者、出處,排除字詞障礙:

1、 作者:馬南邨,原名鄧拓,新聞工作者、學者。

2、 出處:選自《燕山夜話》

3、生字詞:

搦nùo   輒zhé   趣cù  姻yīn  恚huì  擲zhì  殊shū   帖tiē   妨fáng

妄人--無知妄爲的人。                 殷實--富裕。

累世--數代,連接幾代人。             訓--教導。

搦管--執筆。                         臨朱--描紅。

管故--學費。                         謝--辭退。

逾時--過了一些時候。                 趣--催促。     

恚-- 抱怨。                          關節--文中起關鍵作用的環節。        

終南捷徑--這裏指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循序漸進--

自命不凡--

舉一反三--

注:重點理解文中所引小故事的意思。

二、精讀課文,思考問題:

1、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文章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方式?

第二課時

分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討論從“小故事”中受到的啓發,總結出來。

2、討論分析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及難點:討論分析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小故事的內容。

二、引導學生討論從小故事中受到的啓發。

三、概括每段內容,把握文章結構層次和作者觀點:

第一段:提出“學習要循序漸進”。

第二段:說明爲什麼要循序漸進,點滴積累。

第三段:敘述“從三到萬”的小故事。

第四段:過渡段,指出應從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

第五段:由分析故事,引出“學習要謙虛謹慎”的觀點。

第六段:分析故事,引出教訓:“如果看到入門容易,就把老師一腳踢開,那什麼也學不到”。

第七段:分析闡述,提出“學習中應該重視教師的作用”的觀點。

第八段:提出希望。

作者的觀點:

1、一般地說,學習應該點滴積累、循序漸進。

2、學習應當謙虛謹慎,不能自命不凡。

3、學習過程中應當重視教師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分析這三個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課後第一題):

其中,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是三個觀點的核心,也是全文的中心議題,起統領的作用,決定的作用。因爲有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認識到教師的重要作用,從而尊重教師。

第三課時

分析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瞭解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作法相結合的寫法。

2、學習透過講故事闡明道理的方法。

3、透過本文學習議論語言的嚴密性。

4、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重點:

1、瞭解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作法相結合的寫法。

2、學習透過講故事闡明道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瞭解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作法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分析作者是如何將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作法結合起來的: 

文章在敘述了故事之後,引出了兩個重要論點:1、學習要謙虛謹慎,不要自命不凡;2、學習要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對這兩點,文章採用了雙向議論的方法,在闡明正確觀點的同時,批評錯誤的認識和做法。這樣結合起來寫,使是與非對比鮮明,道理清晰可辨,具有循循善誘的意味,使讀者一目瞭然,易於並樂於接受正確的觀點。

二、學習透過講故事闡明道理的方法:

1、作者對小故事的巧妙運用:

對於第一個觀點,它是論據;對於第二、三個觀點,它是引子。

2、分析作者透過講故事闡明道理的好處:

   作者把分析說理和運用故事相結合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比單獨的講道理更能引發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這在寫作中值得借鑑。

三、透過本文學習議論語言的嚴密性。(以第一段爲例)

開頭提出“學習文化知識能不能走捷徑”的設問後,並不立即答問,而是作辯證的分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過於籠統。一定說能或是不能,都不恰當。這要看學習的是什麼人,學什麼,用什麼方法等等,要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然後用“一般地說”作一限制,從通常情況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學文化應該一點一滴地慢慢積累,特別是初學的人不能要求過急。”這些分析論說的語句,運用得相當嚴密,這就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這樣的辯證分析,尤其是必要的限制性詞語,在文內還有多處,有效地增強了議論語言的嚴密性。

四、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

從三到萬

馬南邨《燕山夜話》

一、(1~3段)議論學習方法問題,提出

觀點一:一般地說,學習應該點滴積累、循序漸進。

二、(3~7段)從小故事引出,議論學習態度的問題。

(5~6段)觀點二:學習應當謙虛謹慎,不能自命不凡。

(第7段)觀點三:學習過程中應當重視教師的作用。

三、(第8段)提出希望。

論證方法--例證法(2、3、5段)

寫法--闡明正面道理與批評錯誤認識、做法相結合

課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