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行道樹》說課稿範文(通用3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行道樹》說課稿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行道樹》說課稿範文(通用3篇)

《行道樹》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選自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行道樹爲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蔭,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爲奉獻者的象徵。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心聲:以奉獻爲神聖,甘願自我犧牲,以苦爲樂。文中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反覆咀嚼,就能理解奉獻者的崇高靈魂,就能感受無私者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

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透過閱讀《行道樹》,我們知道,“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的奉獻,獲得的是深沉與神聖,同時又是承受痛苦爲代價的。這,就是人生課堂上的選擇。理想與信念,既然要有所爲,就要有所不爲。因此,學習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爲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薰陶感染之下,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相當有益處。

2、主動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與閱讀反思,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鑑於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設想是強化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調動生活體驗,全方位閱讀。鼓勵學生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聯想仿寫與聯想佐證,這無疑是溝通語文與生活的一種渠道。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慾強烈,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閒視之。但是,他們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藉助學習的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奉獻者的精神之美,生髮起他們同樣美好的情感。

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激勵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五、教學過程

匯入:情境匯入、激發興趣;教師展示圖畫、板書課題、展標;學生賞畫、讀標、入境。

自主學習:

1、段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明確朗讀要求,提出問題,組織交流;學生帶着問題朗讀,積累詞語、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教師指點朗讀不當之處,激勵性評價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學習。

3、說明喜歡的理由,並朗讀相應的語段;教師恰當鼓勵、適時點評,爲學生朗讀配樂;學生解說,朗讀。

合作探究:合作學習、交流發現疑難問題,探討研究;教師說明要求、巡迴指導、組織合作與探究學生小組合作、品析關鍵語句或語段,質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學習文章寫法,選取語句或語段、仿寫;教師巡迴指導;學生選句或段,仿寫。

2、自我演讀;教師傾聽,點評;學生朗讀或聽讀。

總結反思:請用簡煉的語言總結你學習本文後的'感受;教師傾聽學生小結,並總結,聽歌感受奉獻者精神;學生小結,聽歌,感受行道樹精神。

《行道樹》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愛默生說,思想是行動的種子。教學思想的確立決定了教學行爲的結果,說課便是體現教學思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興能透過今天的說課活動,向各位彙報我對教學的一些思考和認識,我說課的課題是《行道樹》。

首先談談教材內容和特點:

《行道樹》是臺灣女作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讚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課出現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課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行道樹爲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陰,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爲奉獻者的象徵。可以看出,教材編者是想透過本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作爲社會人的職責和使命,認識作爲個體生命的人的價值,着眼於學生心靈世界的感染薰陶。因而,藉助這篇課文,讓學生上一堂文學課,上一堂人生體驗課,引發學生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義。

可以說,這篇課文無論是獨特的表達方式,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具體語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學習、借鑑和探討的,然而課只有四十五分鐘,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必須有所取捨。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教材,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和一定的審美情趣,對於這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閒視之。但是,他們對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而學習散文,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更應該從中得到對社會、自然、人生的感悟。鑑於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主旨,透過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我把對主旨的感知和領悟作爲教學重點,而學生對中重點語句的理解可能會有一定困難,我把它作爲教學難點。

從教法及學法設計上看,這節課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貫穿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而閱讀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應該懷着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併爲此而執着地奮鬥不息。在教學中,我準備採用閱讀感悟,點撥探究等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文字的閱讀理解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和薰陶感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努力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對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將盡可能多的引導、組織學生逐步學會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強化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師生的共同探究和討論中感受行道樹作爲奉獻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學難點。

下面,介紹一下對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爲匯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結等六個環節。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開頭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生活的這個美妙的大世界創造了萬物,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驕傲,例如:風的驕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一絲清涼,鳥的驕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驕傲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絢爛多彩,請大家說一說:樹的驕傲是什麼?假如你是一棵樹,你願意生長在哪裏?

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出:有一種樹,它生長在馬路的兩旁,佇立在城市的煙塵裏,人們稱之爲行道樹。同時,在屏幕上顯示行道樹圖片,匯入新課。

這個設計用談話方式匯入,既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又能爲課文的教學做情感鋪墊。

二、自讀感悟,初步感知課文。

這一篇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所有預習過的學生都會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朗讀課文。透過讀,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去採擷那一片片美麗誘人的語言,同時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讀後出示一個問題:用課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的行道樹”,將課題補充完整。這一環節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進一步感受行道樹的形象,併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礎。

三、指導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環節學生找出了修飾語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把目光注意到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恰好可以解決上一環節所提出的問題。對於“憂愁”和“快樂”這一組互相矛盾的詞語,學生定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例如“行道樹憂愁什麼?又爲什麼快樂?”這就爲學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所以我準備讓學生繼續閱讀課文,從中分別找出表現行道樹“憂愁”和“快樂”的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和揣摩,深入理解課文,感受行道樹精神的崇高與偉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課文主旨。

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和主要內容後,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理解了這句話,方能真正把握課文主旨,而“神聖”、“痛苦”、“深沉”則是其中的三個關鍵詞。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爲什麼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義是什麼?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實質,認識到了行道樹所象徵的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同時,用展現像清潔工、國防戰士、醫生、教師等等無私奉獻者的光輝形象,然後設計瞭如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首先出示這麼一個例句:

讚美你,行道樹,

你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後將小組內各成員的作品合併成一首小詩,最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堂導向生活,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這樣也落實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最後,我結合學生小組活動情況,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值得讚美的無私奉獻者,讓我們像行道樹和所有這些無私奉獻者一樣,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異彩。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探索無窮盡,教法無限制,我的這堂課希望能儘量地圍繞新課標所倡導的要求來實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最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理解與認識,請各位批評指正。

《行道樹》說課稿3

一、匯入

同學們剛剛進行了描寫一種植物外形的訓練。老師在評改時,發現許多同學都描寫了樹,有大榕樹、木菠蘿樹、扁桃樹、玉蘭樹等等。大家把這些樹的外形都寫得很美,而且形態各異,現在請同學們看黑板。(板書課題:行道樹)

二、朗讀、理解、品味、感悟

1、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這是一列……的樹”。

老師板書:一列憂愁快樂的樹。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學生默讀,獨立質疑和探究文章內容,初步理解內容和品味語感。

⑵質疑提問,相互交流,討論辯析,品讀文章,加深理解。

⑶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加深對主題的體會過程。

⑷學生談對行道樹的感情,加深感悟,爲評讀做準備。

老師板書:無私奉獻的人(形象)

神聖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導讀,展現語感品味:

⑴請一位學生選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感受語感。老師評讀,以強調語感印象。

⑵老師讀一段,學生自由評讀,加深語感品味,儲蓄感情,以備朗讀體驗。

⑶女生朗讀一段,男生評讀。體現集體朗讀的整體美,充分體現語感,飽滿感情。

⑷全班齊讀,透過感情渲泄,以達到與作者情感共鳴的目的。

三、小結並拓展思維

1、由學生進行學習收穫總結。

2、請學生構思一幅畫,談談用怎樣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心中的行道樹,並寫上一句有關行道樹的心裏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