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爲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但是到今天爲止,仍然沒有個明確的結果,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並且上好。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

一班先上,開始我打出了一張圖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哪個城市,學生猜出是濟南,於是明確本課課題:《濟南的冬天》。然後按部就班的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接着迴歸文字,學生朗讀課文,一遍結束後,我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於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有象老舍一樣懷着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再讀一遍,於是學生又讀了一遍,兩遍結束後我說,請幾爲同學把課文再朗讀一遍,一共三位同學把課文讀了一遍,三遍讀完後,我說,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有同學說不喜歡,對於反對的聲音我置之不理,然後我說請拿出筆記本,以“我喜歡濟南冬天的,因爲”句式寫出你對濟南的印象,五分鐘後,我讓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句子,有喜歡小山的,有喜歡日光的,有喜歡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和把握,闡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從文字上摘錄的語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較少,做了簡單的評價之後,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我說:老舍是個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因此本文的語言很值的我們欣賞品味,找出你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爲什麼?對於描寫優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於修辭的運用也基本能說出來,但不夠深刻和到位。一堂課在沉悶的氣氛中結束了,相比以前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我自認爲這堂課特別失敗。

下課後我調整了自己的情緒,希望下一節課會有所改變。上課後,我照例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接着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了一遍,一遍結束後問學生:讀了本文後,你有什麼要說的?有學生說,我特別佩服老舍,他把並不怎麼樣的濟南的冬天的景色寫的這麼美;有學生說,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學生都說了自己讀完文章後的初步印象。聽得出來,學生是喜歡這篇文章的。我順勢就問,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嗎?大家都回答,喜歡。那麼接下來我們能不能帶着喜歡的感情再去把課文讀一遍呢?於是所有的學生都放開嗓子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讀完後我問:你們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哪些句子和語段的語氣是特別處理過的,你是怎麼讀的?短暫的平靜後,有學生舉手了,說:我覺的第一段應該用比較平緩的語氣來讀。你可以示範一下嗎?我問。他把第一段讀了一遍,讀的確實很到位,相信他已經走進老舍的感情了。然後有學生說第二節應該用緩慢的語氣,輕輕的讀,於是他也示範讀了幾句,結果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抓住這個契機,我說你們覺的他的理解?月?到底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在大家的討論和幾位學生的示範朗讀後,同學們都明確了應該用愉快,溫馨的語氣去朗讀。又有學生說第三節應該用輕快的語氣來讀,於是他讀了一遍,讀出了歡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學們也表示認同,在確定了各自的朗讀基調後,我說,現在請大家用我們剛纔探討過的語氣把課文再讀一遍好嗎?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課文再讀了一遍,最後我讓學生完成那個句式,並當堂展示,結果大部分學生闡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加進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學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徹的多,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一堂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我和學生們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爲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字,得到的啓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