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歸 去 來 兮 辭

歸去來兮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3、瞭解本文作爲辭的文體特點。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辭官歸田的原因,深刻體味詩人鄙棄官場,熱愛田園的無限欣喜之情。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等複雜的感情。

2、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關於《歸去來兮辭》,宋代歐陽修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稱五柳先生。死後朋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或陶靖節);又因曾任彭澤縣令,後人稱爲“陶彭澤”。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偉大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思想中融入了儒道兩種精神。前期(41歲以前),他渴望進取,做過江州祭酒,劉裕幕下鎮軍參軍、彭澤令,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歸隱後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詩中,歌唱農村美景和田園勞動生活的作品佔多數,最著名的有《歸田園居》、《移居》、《飲酒》等詩組。由於接近農民和參加一些農活,對農村生活有所體驗,他在描繪田園風光,表現閒適生活和心情的同時,也表現出他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他的詩平淡自然,即思想內容貼近生活,富於真實情感;語言平易,不假雕飾,且意境鮮明,耐人尋味,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此外,《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閒情賦》等文、賦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他的桃花源社會政治理想,他所開創的田園詩,他在藝術上的那種平淡自然的美學追求等,無一不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陶淵明的思想中消極的思想也不少,如所流露出來的感嘆年華衰暮、人生無常、樂天安命、及時行樂、虛無主義等,都應慎重的分析對待。

三、文題解釋:

1、歸去來兮:“回去吧!”“回去啊!”

來,助詞,無義;兮,語氣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吧”、“啊”。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辭,一種介乎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對偶句,從頭到尾分別押幾個韻,使句式整齊,富有韻律,讀起來給人以和諧的美感。

2、關於辭的體裁特點

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四言六言爲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於變化。

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稱楚辭。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六字句爲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內),虛詞置於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例如屈原《離騷》中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漢,在辭的影響下又產生了賦這種新文體。漢人將辭和賦統稱爲辭賦,但二者仍有顯著的區別。其相似之處在於: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於用典;但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常用關聯詞語,長短句明顯增多,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爲主;而辭仍然是詩,辭則重在抒情。

瞭解辭的體裁特點,對我們誦讀這篇課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四句一節的形式沒有變,全篇共15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稍長停頓,這樣讀下來,全篇層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爲主(約佔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亦有悅耳動心之效。

(應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仍可作六字句讀,如“(既)自以心爲形役”“寓形宇內(復)幾時”等。②“歸去來兮”(出現兩次)“已矣乎”當作一句讀,適當地延長讀末字的時間。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貴”兩句爲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

四、朗讀感知

五、序文疏通

1、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裏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裏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乏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對我的厚愛,叔父也因爲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被委派到小縣作官。那時社會上動盪不安,心裏懼怕到遠地當差。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裏。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生留戀故園的懷鄉感情。那是爲什麼?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飢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曾經爲官做事,都是爲了吃飯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仍然希望任職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於趕快去奔喪,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八十多天。就着這件事陳述自己的心意,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2、分析:敘述了作者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交代了寫作的原由。

六、整體把握

(一)講解第一部分(第1段)

1.串講句意。

原文:歸去來兮!

翻譯:回去吧!

講解:“來”爲助詞

鑑賞:開篇直抒胸臆。

原文:田園將蕪,胡不歸?

翻譯: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麼(還)不回去?

講解:“胡”爲疑問代詞“爲什麼”,與“何”同。

鑑賞:“田園將蕪”似顯其對田園之愛,然陶公真愛田園乎?其實未必!以其恨“樊籠”之甚於“田園”耳!序文“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可證。

原文: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翻譯:(既然)自己已經把心靈當作形體的僕役,爲什麼還要悲愁失意獨自傷悲?

講解:“既”爲副詞“已經”,“以”爲介詞“把”,“役”爲名詞“僕役”,“奚”爲疑問代詞“爲什麼”,與“何”“胡”相當。

鑑賞:肉體疾苦或可承受,精神沉淪實在讓人不能接受。這大概就是陶淵明的心思了罷!此說亦可用序文“飢凍雖切,違己交病”來證明。

原文: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翻譯:感悟到過去的已經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不可追尋。

講解:“之”爲偏下結構中的結構助詞“的”。

鑑賞:此句實非上句“奚惆悵而獨悲”的答,而是決意辭官的精神衝動。

原文: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翻譯:我誤入迷途可能真的不太遠吧,(我已經)覺悟到今天是“是”而昨天是“非”。

講解:“其”句中語氣詞,有“大概”“恐怕”之意。

鑑賞:此乃陶公自我慶幸之辭也!這顯示了作者遺世獨立、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和與世俗讀書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觀。

原文: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翻譯:小船遙遙地輕輕流蕩,微風徐徐地吹動衣襟。

講解:“以”與“而”同,皆爲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返鄉之陶公實在是爽也!

 

原文: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翻譯:(我已經)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了),可恨(這)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講解:“以前路”實爲後置了的介賓短語作的狀語。“之”實在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鑑賞:這兩句與上兩句寫乘船歸家時的愉悅和急切盼歸的心情,“問”和“恨”二字較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參考譯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麼還不回!既然自己知道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爲什麼還要如此傷感失意而獨自悲哀呢?我認識到過去所作錯的已經無法挽回,但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彌補。

我確實已誤入迷途但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 如今歸田是對的,而以前出仕是錯的。

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着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2)分析:這一段寫作者表示辭官歸田的原因和辭官歸田時的歡快心情。

開端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喟嘆喚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俏的筆勢表達了自己歸田之志的堅決。回顧當初爲了謀生而出仕,所幸雖已“迷途”,但“其未遠”,回頭還不遲。寥寥數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憤怒的抗議;即是覺醒的宣言,又是對官場污穢的揭露,矛頭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憤怒之餘,又不乏因決意歸隱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這種感情的抒發中,“歸去來兮”的原因也就蘊含其中了。“舟遙遙”四句將作者擺脫樊籠、復返自然的舒暢心情和歸心似箭(乘舟返家途中既輕鬆又渴望抵家的心情)的感覺含蓄地表達出來了。

(二)講解第二部分(第2、3段)

1、第2段:

(1)串講句意

原文: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翻譯:才遠遠望見自家的屋頂,我就一邊欣喜跳躍一邊往前奔跑。

講解:“乃”爲副詞“才”,“載……載……”爲連詞“一邊……一邊……”

鑑賞: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就想像年已四十的陶公如何像一個童子一般地“載欣載奔”吧! 

原文: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翻譯: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在家門迎候。

講解:“歡迎”實爲兩詞,即副詞“歡喜地”和動詞“迎接”。“候門”實爲“候於門”之省,“於門”爲介賓短語作爲後置了的狀語。

鑑賞:僮僕們也是遠遠地望見陶淵明就歡喜地跑去迎接了的!

原文:三徑就荒,鬆菊猶存。

翻譯:庭院裏的小路接近於荒蕪,(可是園中)鬆菊仍然在(旺盛地)生長。

講解:“三徑”爲隱者庭院中小路的喻稱,“就”爲“接近,將要”之意。

鑑賞:“三經就荒,鬆菊猶存”兩句所蘊含的感情相當豐富,又對久違的田園生活的嚮往,有恨自己不早歸來的感嘆,“鬆菊猶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潔品格仍在。

原文: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翻譯:我拉着幼兒走進內室,(淳香的)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杯。

鑑賞:有鬆也,有菊也,又有酒,此時更待如何?且看下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原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翻譯: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隨隨便便地看着庭院裏的樹木來舒展我的容顏。

講解:“以”有二解:一爲承接關係的連詞,一爲目的關係的連詞。這裏取第一種說法,取其說方可使文意順暢。

鑑賞:此爲飲酒之第一重境界:忘憂怡顏。

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翻譯:靠着南窗來寄託着(我的)傲世情懷,實在地覺出纔可容膝的陋室(更)容易讓人心安。

講解:“以”爲承接關係的連詞,“容膝”爲動賓短語活用爲名詞性短語“容膝之室”,“之”爲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

鑑賞:此爲飲酒之第二重境界:心安傲世。

原文: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翻譯:園子(由於)每天涉足已經成了有趣的園子,大門雖然安設了卻常常閉關。

講解:“日”爲名詞活用爲副詞作狀語,“以”爲承接關係的連詞,“而”爲轉折關係的連詞。

鑑賞:說明作者回到農村後,就謝絕與上層社會交往。

原文: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翻譯:拄着手杖漫步,隨意地停下來休息,不時地擡起頭來向遠處看看。

講解:“扶老”就是“手杖”,“扶老”是以功能名之;“流憩”即漫步和漫步中的隨意休息;“時”爲副詞“時而”;“矯”即“翹”,擡頭的意思;“遐”就是“遠”,與“邇”相對。

鑑賞:四十已需“扶老”“流憩”,可見其體弱,其心老,其意閒。

原文: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翻譯:雲氣自然而然地從山間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

講解:“以”和“而”都是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雲自然而然地從山裏冒出,倦飛的鳥也知道飛回巢中。實際上作者是借景抒情,形象的反映了當時的心境:過去做官,本來出自無心,如今歸田恰如“鳥倦飛而知還”。

原文: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翻譯:日光漸暗,(太陽)就要下山,(我)撫摸着孤鬆而流連忘返。

講解:“景”通“影”,“陽光”之間;“以”“而”都是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這兩句話表面說的是夕陽西下,自己仍在鬆書下徘徊。而實際上是說社會動亂黑暗,個人已到了遲暮之年,但仍要保持晚節。“撫松”與前文的“鬆菊猶存”(既是寫景,又是言志,表現了作者依舊不改的高尚品格)一樣,寓意深遠。

參考譯文:

終於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家僮歡快地迎接,孩子們在門口等候。

院裏的小路長滿了荒草,鬆和菊還依舊保持着原有的風貌。帶着孩子們進了屋裏,美酒已經滿觴。

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着庭樹使我開顏;倚着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安樂。

小園的門經常關閉着,每天在園中散步成爲樂趣;拄着柺杖到處走走,不時擡頭望望遠方。

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穴裏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仍手撫着孤鬆,流連徘徊不願離去。

(2)分析:這一段描寫初回到家時的情景和歸家後的生活情趣(居室之樂--庭院之樂)。

從“室中之樂”到“園中之樂”,創造了一個安樂閒適、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發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情懷。

2、第3段

(1)串講句意:

原文:歸去來兮!

翻譯:回去吧!

講解:人教版原文後爲逗號,改爲歎號,實因其語氣強烈,與首段相較亦不遜色。 

原文:請息交以絕遊。

翻譯:請讓我斷絕與世俗人物的交往。

講解:“請”爲祈使動詞“請允許我”,“息交”“絕遊”乃互文見義。

鑑賞:擬己爲人而與己言語。

原文: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翻譯:(既然)世俗與我互相違悖,(我)再駕車出遊(又能)追求什麼呢?

講解:“而”爲主謂之間的連詞,表示一種情況已成事實;“言”爲補足章節的助詞,不譯;“焉求”實爲“追求什麼?”屬疑問代詞作賓語。

鑑賞:此實欲歸隱的第二種表白。 

原文: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翻譯:在親戚們的知心話中求得心情歡悅,以撫琴讀書爲樂自然可以解悶消愁。

講解:“悅”後省略了介詞“於”,與“親戚之情話”組成介賓短語作爲後置了的狀語。“樂”爲意動用法,譯爲“以……爲樂”,“以”爲承接關係的連詞。

鑑賞:親情、琴、書亦可比於鬆菊酒了。 

原文: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翻譯:農人們把春天到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到西邊的田地去耕耘播種。

講解:“以春及”“於西疇”都是介賓短語作後置了的狀語。

鑑賞:孔子曾因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被人恥笑,陶公此語亦曾爲人所笑,笑雖同,孔子與陶公卻不同也。

原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翻譯:我可以是駕着篷布小車,也可以是划着一葉小舟。

講解:“或”在此應解作“時而”,這裏譯爲“可以是”實因其爲猜想。若解爲有人則實在不通。

鑑賞:想像歸農之景,如此瀟灑,實因其爲庶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也因其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民,故而纔能有如此瀟灑的想像和將來的隱居。

原文: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邱。

翻譯:時而沿着幽深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着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

講解:“窈窕”“崎嶇”都是形容詞活用爲介賓短語,“以”“而”都是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從住家到大田,一路之上居然如此豐富多彩!直如遊戲,真乃隱逸之陶公所能有之心思!

原文: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翻譯: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

講解:“以”“而”都是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充滿了生命的春天啊!

原文: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翻譯: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講解:“之”爲偏下結構中的結構助詞“的”。

鑑賞:此實爲欲歸隱的第三種表白。

參考譯文:

回來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遊。世俗的一切和我的志趣情志相違背,再駕車出遊又能追求什麼呢?跟鄉里故人談談知心話使人愉快,彈琴讀書又能消愁解憂。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着小篷車,有時划着孤舟,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各得其時,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2)分析:這一段寫定居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三段從開頭到“復駕言兮焉求”爲一層,再次表明自己的心態與選擇。

“悅親戚之情話將有事於西疇”爲一層,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

“或命巾車亦崎嶇而經丘”爲一層,寫出遊的方式。

“木欣欣以向榮感吾生之行休”爲一層,寫出遊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勃的景象,後兩句借景抒情,慨嘆人生苦短。

(第三段再一次以以“歸去來兮”引出描寫和感嘆。此番作者重回久違的田園,更堅定了躬耕的決心,並流露出要與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絕遊”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其後描寫了作者的田園生活和感受,敘述其與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爲下文寫出遊張本;接着寫出遊方式,“窈窕以尋壑”應上“或棹孤舟”,“崎嶇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然後寫出遊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鬱的景象,後兩句觸景生情,爲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在描寫和敘述中飽含感情。雖有低沉的感嘆,也有及時行樂之意,但基調仍是樂觀、曠達的。此段寓情於景、於物、於事之中。最後兩句觸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議論。)

3、第二部分小結:

第二部分極力描寫歸田的生活樂趣。大致分爲四個方面:初進家門--居室之樂--庭院之樂--戶外之樂。

(三)講解第三部分(第4段)

第4段

(1)串講句意:

原文:已矣乎!

翻譯:算了吧!

鑑賞:一實詞,二虛詞,語氣之強,可與“俱往矣”比美。

原文: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翻譯:寄身於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隨着自己的心意決定去留?

講解:“曷”與“何”“胡”“奚”等詞實爲同義。“委心”爲“隨心”。

鑑賞:此實爲欲歸隱的第四種表白。

原文: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翻譯:爲什麼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裏(追求什麼)?

講解:“乎”爲語氣助詞“呢”,“之”爲動詞“到”。

原文: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翻譯: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願,尋覓仙境不可期冀。

鑑賞:這是“交病”之後的感悟,實有切膚之痛在裏面!

原文: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翻譯:只盼好天氣我獨自下田(幹活),有時又將手杖插在田邊,(然後)去除草培苗。

講解:“以”爲修飾關係的連詞,“而”爲承接關係的連詞。

鑑賞:“心先一一想”而想到了“盼”,又是“想”啊!

原文: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翻譯:(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

講解:“以”“而”都是修飾關係的連詞。

鑑賞:真爽也!

原文: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

翻譯:姑且隨着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

講解:人教版原文後爲歎號,改爲問號,表示反問語氣,與文字義相諧。

鑑賞:最後再表歸去的決心,真鐵了心了。

參考譯文:

算了吧!寄身世上還有多少時光?爲什麼不按照自己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爲什麼心神不定還想去什麼地方?榮華富貴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或者扶着(或放下)柺杖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山崗我放聲長嘯,傍着清清的溪流我吟詠歌唱。

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麼可以疑慮的呢?

(2)分析:這一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這是作者抒發的感慨,也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對醜惡現實的譴責和抗議。“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態度;“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則是作者追求的生活境界。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二句作爲結語,點處全篇主旨。作者的處世態度和人生哲學在此段得以充分的體現。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接着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爲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於隱居生活;最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點出“樂天安命”的思想,卒章顯志。)

(“樂天安命”的思想,即棄絕世情,迴歸自然,順應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終結。)

(四)歸納線索:

1、理清本文的抒情線索

自悔自責--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把握這條線索,才能瞭解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還有敘事線索,

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餘生。

七、問題探究:

1、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不會強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我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三是“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

奔程氏妹喪顯然只是表層原因,結合全文看,另外三點纔是根本原因。在迫於生計步入仕途以後,他發現出仕既不能實現自己的志願,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違背了自己的本性,這種違背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忍凍受餓更讓人難受。污濁的官場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不想強迫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就只能選擇歸隱躬耕之路,於是藉着程氏妹喪之機,便棄官歸田。

2、有人認爲“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一句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感情,你的看法如何?

“樂天安命”的思想,即棄絕世情,迴歸自然,順應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終結,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這樣的思想是有些消極,在歷史上也曾引起無數落魄文人的共鳴,但我們不能將這種評價簡單化、絕對化,而是要進行深入的理解。

聯繫陶淵明的經歷和志向,我們是可以理解這種態度的。“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本不願意出仕,也不是適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污,無法將自己融入污濁黑暗的官場生活中去,棄官歸田便成爲他必然的選擇。投身自然纔可享受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託心靈。這也正是他執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個表現。“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真率地表達出來,不加任何矯飾,是作者經歷人生曲折之後真實而複雜的感慨,飽含着作者從官場退出後的沉痛反思和過來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體驗。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八、歸納藝術特色:平淡自然

本文無論是抒情、敘事、議論,還是結構、語言,都充分體現出了陶淵明詩文平淡自然、清遠瀟灑(淡遠瀟灑)的風格特徵。

從感情表達上說,作者寫此文確實是發乎真情的,是爲情造文,而非爲文造情。正因爲陶淵民內心深處真正熱愛田園生活,熱愛自然,才能將這種感情表達得如此準確含蓄,如此打動人心。本文是一片抒情詠懷之作,並帶有相當多的敘事成分,但作者能將議論、敘事與抒情完美地結合起來,自然和諧的融爲一體。情託於物,情寓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等不是直接生髮的,而是在描景敘事中巧妙的自然的流露。在如畫的景物展現中,作者那灑脫的胸懷、高潔的志趣也得以充分的體現。作者的內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爲田園的種種美好的景物,自然創造出絕妙的意境。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情趣,看起來都是一些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遠的描述中,包含着濃濃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從語言運用上說,本文語言淺切樸素,音韻和諧,辭意暢達,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韻,呈現出天然純淨之美。雖然也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但都自然的化爲己意,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

九、課堂小結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喜歡描繪大自然的秀麗景色、農村生活的情趣以及自己的勞動感受,風格淡雅自然,優美含蓄,一反當時的追求形式、內容空洞的文風,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歸去來兮辭》他辭賦中的名篇,關於其寫作時間,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寫於辭官之前,一是寫於辭官之初。這裏取第一種說法,因爲“歸去來兮辭”之“來”爲“將而尤未之辭”(錢鍾書《管錐編》P1225),“田園將蕪”之“將”更這“將而尤未之辭”,由此推之,其文當爲將歸而未歸時所作,其中所述擺脫官場束縛,迴歸農村田園的喜悅情感和各種情事,實乃“心先一一想而如身一一經”(錢鍾書《管錐編》P1226)的想象之辭。然其文辭雅淡,情韻幽遠,音節和諧,章法勻整,都可以說是“南北文章之絕唱”,也無怪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都推重本文,也難怪被選入多種語文教材。

                                                    長沙一中  李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