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範文

在一節化學課上,實驗的成功、失敗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對於無法看到明顯實驗現象的實驗,老師一般都會直接給出答案,因爲重新做會浪費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但這樣做學生就會有一種錯覺:老師做實驗不是爲了探究實驗結果,而是爲了應付教學要求而實驗。這樣形成了一種灌輸式教學而缺乏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無法得出正確實驗現象時,想到了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在直接揭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對矛盾中,教者選擇了後者。

《製取氧氣》教學反思範文

教者在宣佈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感覺到:老師也不一定就是權威,老師也會出錯。這就給了學生懷疑的機會,無形中也鼓勵了學生去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不迷信課本,不囿於常規,勇於提出自己“別出心裁”的猜想。現在的創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師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鼓勵學生去懷疑、去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超越書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課程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實驗的失敗而引起了學生對課本、老師的懷疑,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究獲得了最後的成功。

任何現象的出現總有其原因,尋根究底這是創新的起點。所以教者認爲,當出現實驗現象不明顯這種情景時,老師應儘可能有一種“換位”意識,從學生的角度來對待實驗的失敗,放下老師的“架子”。在教者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也明白書上的實驗確實有問題,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他們也就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究中,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探究者,大膽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然後在互相的爭論以及老師的演示實驗中明白了錯誤所在。既然不是這個原因,肯定是其它什麼原因,於是學生又進入了更深的探究中。這時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坐在底下被動接受知識的聽者,而是探究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共同探討的過程,明顯體現出師生互動的過程。在跟學生一起進行探究的時候,老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纔是真正的主體。教者鼓勵學生對問題發表不同的見解,對他們提出的見解中合理的部分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詳細的分析,用學生能懂的理論或實驗來說服他,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老師要及時加以幫助,以確保探究能順利的進行下去。在學生想到乾燥氣體、收集氣體後再檢驗等方法時,由於他們知識的缺乏,後面的探究活動就無法進行了,教者及時介紹了乾燥裝置和收集裝置。這樣探究活動就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也鞏固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師還是一個智者。

新課程改革的確帶來了教者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於發現機會、尋找機會、製造機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磨練、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