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自然測量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然測量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測量教案

自然測量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並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捲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麼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着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啓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後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並嘗試記錄下來。

自然測量教案2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 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 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 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自然測量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匯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匯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裏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纔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纔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裏演示一下,你剛纔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彙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覆實踐,發現祕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纔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祕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爲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祕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覆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爲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爲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啓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遊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自然測量教案4

活動目標

1、運用自然物接續擺放的方法,測量物品的長短高矮。

2、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3、樂意進行物品的無間隙接續擺放。

活動準備

1、教師操作圖片卡;

2、教學掛圖;

3、插塑積木,古式積木和紙條。

活動過程

一、故事欣賞。

二、問題解決。

1、圍繞故事情節進行提問,激發幼兒進行測量的興趣。

(1)羽兒用什麼爲周夫人測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幾根筷子長?

(2)到了布料店,羽兒買了多長的布?他買對了嗎?爲什麼?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測量出來的數字都是5,可是買來的布卻短了,爲什麼?

2、操作圖卡,引導幼兒瞭解相同數量的不同測量物的長短比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長度。

3、引導幼兒操作古氏積木和插塑積木,嘗試進行測量比較,理解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

引導幼兒操作古氏積木和插塑積木,進行測量紙條長度。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三、鞏固拓展。

1、請幼兒操作作業單。

2、集體檢查操作結果。

3、:今天我們學會了用不同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自然測量教案5

教材分析

時間的概念及應用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內容中都有涉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還要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明確事件發展的快慢程度及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學會動手操作使用鐘錶、秒錶及正確的讀數。

教材分析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⒈透過全班同學共同動手測量背一首詩歌、聽一段音樂,測量一本書的長度、用天平測量鐵塊的質量所用的時間,練習使用鐘錶、秒錶。用實驗數據和具體事例來分析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含義,並及時適時地複習長度的測量、質量的測量的有關知識。

⒉可採用學生實驗及具體事例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啓發式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 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⒈瞭解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⒉瞭解時間的單位及換算。

⒊介紹測量時間的工具。

㈡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㈢情感目標

透過介紹“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等實例介紹,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及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時間的含義、時間的單位與換算

⒉教學難點 :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含義。

三、教具準備

錄音機、天平、鐵塊、作息時間表、鍾、表、自制時鐘示教板,學生每桌準備:刻度尺、鐘錶、秒錶。

四、教學過程

㈠時間

⒈學生實驗:讓四位學生先後背同一首詩歌,進行競賽,全班同學用鐘錶測量背一首詩歌所用的時間,比較哪個學生背得最快?並記錄最快同學所用的時間及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⒉教師用錄音機放一段音樂,全班同學用鐘錶測量所用的時間、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

⒊每組學生合作用刻度尺測量一本書的寬度,並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

⒋複習使用天平稱量鐵塊,每組學生練習一次,並記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及測量所用的時間,將結果填在表內:

實驗項目 開始時間 結果時間 操作時間 比較快慢

背詩歌

聽音樂

測量書的寬度

天平稱鐵塊質量

分析:從表中大家已經看到:開始時間、結束時間與操

作時間指的都是時間,但它們所表述的含義不一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指的都是某一時刻,而操作時間是指某一時間間隔。時刻與時間間隔,是我們生活中所常常碰到的。

讓學生繼續指出表中數據哪些屬於時刻?哪些屬於時間間隔?

出示學校作息時間表,分析本節課是8∶25分—9∶10分,其中8∶25、9∶10(出示時鐘示教板,邊講邊撥好時鐘指針)分別表示上課時間、下課時間,指的都是時刻,而 8∶25—9∶10相差45分鐘,即爲時間間隔。

小結:時刻和時間間隔統稱爲時間,故我們平時所說的時間有的是指時刻,有的是指時間間隔,要學會分辨。

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哪些是時刻,哪些是時間間隔。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書的寬度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實驗開始比較早?爲什麼?哪組實驗結束比較遲?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有了時刻概念,可對(同一時區)事件發生的前後有了一個共同的比較標準,可以協調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通等。

例:一開往杭州的汽車從8∶00出發,開往上海的汽車從8∶40出發,可得出開往杭州的汽車比開往上海的汽車出發要早。

討論:根據表中測量鐵塊質量的數據,投影學生記錄表,問哪組完成得快?能否將這些組操作快慢的.先後次序排出?。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有了時間間隔這個概念,可比較事物變化發展的快慢程度。例:從百米賽跑,甲用13.6秒,乙用13.1秒,丙用12.8秒,我們可以知道哪個同學跑得最快。

㈡時間的單位

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可以作爲測量時間的標準。

舉例:

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就是以自己的脈搏跳動作爲測時的標準。

⑵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日影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就利用日影制定了測量時刻的儀器 日晷儀來作爲測量標準。

很久以前人類就以地球對太陽自轉一週的平均時間作爲時間單位,稱一天(日),再把天分爲小時(簡稱時、分、秒)。

小結:時間的單位:天、小時、分、秒。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1天=24小時,1小時=60分,1分=60秒。

⑶練習單位換算:

1小時= 秒,150分鐘= 秒= 小時= 天

㈢測量時間的工具

要知道時刻和時間間隔的具體數據,需用工具進行測量。

⑴精確測量時刻的方法天文的方法。

介紹我們平時在廣播、電視中收到的準確的報時,就是我國西安、上海天文臺用天文方法精確測定時刻後報出的,我國的測時和報時在世界上已居領先地位。

⑵日常生活中測定時間的工具有鍾、表、秒錶等。

回憶表中數據的測定的過程,鍾、表測定實驗開始的時刻及結束的時刻,故鍾、表、指針或讀數顯示的是時刻,它的準確值達到秒,並由先後的兩次時刻差可求得時間間隔。而秒錶只能測定時間間隔,其中機械秒錶只能精確到0.1秒。

⑶更精確的計時儀器。

原子鐘誤差在300年內不超過1秒,田徑比賽用的電子計時器,準確值可達到0.01秒。

⑷小結

自然測量教案6

文章

大班科學《自然測量》

活動目標:

1、能用多個實物接着排和用一個實物移動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

2、能用數字記錄,並用語言表達測量結果。

3、激發幼兒積極探索測量物體的興趣。

活動準備:

小熊商店背景圖、玩偶小白兔、小馬、皮帶道具四條,方形卡、鉛筆、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小熊皮帶專賣店”的形式引題。

1、師:今天森林裏可真熱鬧啊!原來是“小熊皮帶專賣店”開張了。看!小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興興的來到皮帶店,他想買一條新皮帶呢。“哇!小熊皮帶店的皮帶可真多啊!”小熊貓說。“熊老闆,我要買哪一條好呢?”熊老闆熱情的說:”不急,我還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條皮帶道具)小馬高興地說:“哇!好漂亮啊!熊老闆我的皮帶要六個方形卡紙連起來那麼長,我要怎麼選呢?”

2、介紹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闆服務可週到了,他耐心的說:“我爲顧客準備了一張記錄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條皮帶要多長就計錄在表格裏,這樣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適的皮帶了。

二、引導幼兒動手測量皮帶的長度,探索測量的方法。

(1)請幼兒初步目測哪條皮帶是適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帶

(過渡語):小馬着急的說:到底那條皮帶合適呢?哪個小朋友願意幫我看一看哪條皮帶有六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呢?嗯,我想請小手舉得漂亮的小朋友來幫我找一找。

(2)、引導幼兒用多個實物測量物體,教師觀察測量結果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 過渡語)師:“哪個小朋友說的對呢?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找到合適的皮帶呢?”(請幼兒上來用六個放行卡紙測量)

(3)、引導幼兒討論:爲什麼用一樣長的方形卡量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應該怎樣測量?

教師小結:我們要把皮帶的起點和方形卡的起點對齊,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紙按順序一個緊挨着一個不留空隙,不層疊排放,這樣就能正確的量出合適的皮帶了

小馬在小朋友的幫助下終於買到了合適的皮帶了,他呀,快快樂樂的拿着皮帶回家了。

(4)、引導幼兒探索用一個實物測量物體長度

過渡語:小白兔看到小馬買到了皮帶,也到皮帶專賣店了,原來他媽媽要過生日了,他想買一條皮帶送媽媽當生日禮物,給媽媽一個驚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媽媽的腰帶,剛好五個方形卡紙連起來那麼長。可是他急急忙忙出來只帶來一個方形卡紙這可怎麼量呢?請小朋友幫忙想辦法量量看,要怎樣才能用一個方形就能量出皮帶的長度來呢?

1)、請幼兒上來用一個方形卡紙測量

2)、請幼兒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師總結:先從皮帶的一頭開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後面做一個記號,移動方形卡從記號這裏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後,量完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請幼兒測量自己的椅子的邊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測量的方法,提醒幼兒用數字記錄,並跟同伴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教師先要交待注意事項,及記錄表的填寫方式。

過渡語:小白兔很高興,它買到了合適的禮物,非常感謝小朋友。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會請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夠坐,他覺得小朋友們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樣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請小朋友再幫他量量你們坐的椅子的邊有幾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回家也叫師傅做一些,記得把你們每次量的數量記在這張小的表格裏哦。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指導。

(2)、師幼交流測量的結果。(師:你們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邊長,量了幾次才量完?畫了幾個記號?)

(3)、教師小結幼兒測量操作情況。

師: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來看是幾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呢?我們一起來驗證吧。

師:噢,原來椅子的邊有三個方形卡紙那麼長。

延伸活動:幼兒測量不同的物體,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師:媽媽的生日不僅椅子要加,窗簾、桌布等等很多東西都要換新的,小朋友這麼聰明一起去他家幫他量一量吧。

自然測量教案7

活動目標

1.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2.掌握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測量樹幹、樹枝、樹葉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用測量的方法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難點:會用不同的“量具”進行正確的測量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教具:示範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幹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麼用筷子來測量樹幹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並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幹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爲小樹測量,並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揮幼兒園現有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幹、樹枝等,激發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境情感薰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爲重點。活動以讓孩子們親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境情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透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係。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爲複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爲自己在每一次嘗試中有所發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麼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自然測量教案8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透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在活動室內佈置一張模擬地圖,從各個城市通向北京。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3、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三、活動流程:

匯入活動→學習測量→幼兒操作→體驗不同測量結果

四、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組織幼兒遊戲:我的火車就要開,熟悉全國各地地名。

2、學習自然測量。

(1)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一個城市到北京的距離,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2)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並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後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教師提問:“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爲什麼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自然測量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2、嘗試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物質準備:測量工具、記錄卡、彩色紙皮等。

環境準備:佈置獨木橋的情景。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走獨木橋吧!獨木橋有些壞了你們要慢點哦!(見圖片1、2)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師:剛纔我們走過的獨木橋有些壞了走着可真危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 長, 我 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呢?(見圖3)

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棒,請小朋友用這些小棒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有多長,把你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在

記錄卡上。

1、幼兒用小棒自主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師觀察。(見圖片4、5)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2、個別幼兒演示,梳理測量經驗。

(1)剛纔你量了幾次?你是怎麼量的?(提問個別孩子,並演示測量過程。)

(2)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爲什麼用一樣長的工具測量同樣長度的獨木橋結果會不一樣?

師:測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確,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準確了。(見圖片6)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3、師幼共同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我們要先找到起點,工具從起點開始量,量一次要用筆幫忙做一次記號,第二次要從記號後面開始接着往後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時候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量到最後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把結果記下來。(見圖片7)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第一次的任務我們完成了,你們會測量了嗎?現在我們一起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再來量一量獨木橋到底有多長呢?量好了把結果記在記錄卡第2行的後面。

(1)幼兒再次用小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見圖片8)

2)師觀察指導、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師生交流測量結果。

師:你們剛纔又用小棒量了獨木橋,這次你們量完的結果是多少?

剛纔你們都從什麼位置開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麼?一次一次要怎麼接?量完還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1、引導語:現在我們就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好嗎?記得哦!我們買的材料既不要浪費也不能太短了。要買和我們剛纔量的一樣長的纔可以,出發吧!!!

2、幼兒購買材料修鋪獨木橋。(見圖片9、10)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四)結束:

師:我們的獨木橋修好了,我們一起來走過修好的獨木橋去外面找找別的東西,去量一量它們有多長。老師這裏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測量工具,你們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樣喜歡的東西來當測量的工具,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測量本領來量一量,把結果也記下來。(見圖片11、12)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自然測量教案10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裏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爲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纔想到說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接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爲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爲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爲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爲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自然測量教案11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初步懂得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

2、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並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3)引導幼兒感知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3、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在表(二)做記錄。

(2)引導幼兒探索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4、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

(1)幼兒說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2)引導幼兒互相合作根據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記錄在表(三)。

活動反思

1、本活動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現成的,有的是和幼兒一起準備的,隨手可得的,適合日常教學。

2、創設幼兒操作探索的環境,引發幼兒大膽參與嘗試。活動以幼兒動手操作爲主,透過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環緊扣。讓幼兒嘗試測量,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或寬,並做記錄——不同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並做記錄——自選工具測量自選的物體。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嘗試、探索,到最後大部分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測量,獲得了有關自然測量的經驗,透過測量、記錄比較明白了測量工具與測量對象的關係。

3、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操作,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動中的材料有:鉛筆、紙條、吸管、長條積塑、繩、小棒、紙筒等等,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看、想、說、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幼兒在測量時都忘記了地板是髒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們那麼專心的樣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們要蹲着量。

4、教師還是緊張語速較快,測量方法講得不夠清楚,第一次測量時對幼兒提的問題給予了迴避,教師不能靈活根據幼兒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語言還是不夠簡練,說的話還是比較多。

活動點評:

“自然測量”這個活動,是20xx年XX市幼兒園“教壇新秀” 張秋雲老師在參加評比中組織的集中教育活動。教材選自大班科學領域。該活動以生活化爲主導思想,以來自幼兒園環境中的自然物品作爲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該活動有許多值得大家借鑑的地方,歸納起來有四點:

整個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

第一環節是“幼兒嘗試測量,教師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環節是“讓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從中感知“同樣的測量工具,量次數多的就長,測量次數少的就短。” 第三環節是“ 讓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從中感知“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 第四環節是“ 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利用創設的情景,讓幼兒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對象的關係”與“要比較兩個應該使用同樣的測量工具”。在四次的測量中,

自然測量教案12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2部分,在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緻的觀察基礎上,發現我們的細緻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麼辦?測量可以爲我們提供精確的數據。本課將對同學們進行五種基本測量技能(測量長度,估算面積、測量容積、測量質量、測量溫度、測量時間)的訓練。

第一課時

二、設計說明:

1、首先透過幾個感官難以判斷的例子,說明有些時候認識物體只憑感官並不可靠,從而引出“用工具測量”這個課題。 2、這節課主要讓學生測量樹葉,測量什麼?用什麼工具測量?怎樣測量?讓學生自己討論。

3、考慮到學生可能會說測量葉子的質量,因此老師在這節課安排了學習使用簡易天平,將教材順序進行調整。

4、對於較困難的項目,如:估算面積、簡易天平的使用,老師透過電腦課件給予介紹,供學生參考。

5接着讓學生分組動手學習使用工具測量葉子,然後彙報測量結果。

6最後讓大家談收穫和存在的問題。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尺子、繩子、釐米格、天平等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採集數據並作記錄。

2、能夠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測量結果並與同學交流結

果和想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二、 教學重點:

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三、教學難點:

估算面積、簡易天平的使用。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葉子、小天平、回形針、兩個質量略有不同的盒子、繩子、方格紙若干張(釐米格)、實驗記錄單、電腦課件等。

學生準備:尺子。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疑問、匯出課題

1、(播放課件)質疑:這是兩條直線嗎?這兩片葉子哪片比較大?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

2、生:觀察、討論彙報。

3、師:只憑我們的感官可靠嗎?我們怎樣才能準確知道這是兩條直線嗎?這兩片葉子誰大?這兩個盒子哪個重?

4、生:討論回答,匯出課題——用工具測量

(二)學習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測量樹葉

1、師:這節課我們來測量樹葉,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測量樹葉?用什麼工具測量?怎樣測量?把討論結果記在實驗記錄單。(後附)

2、生:討論、記錄。

3、生:彙報、交流。

4、師:引導學生確定測量項目,如:葉子的長、寬、周長、面積、質量等。

5、師:注意,測量長度時,要從葉尖量到基部,不包括葉柄;測量寬度要以最寬處取值。(出示課件)介紹估測面積和測量物體質量的方法。(詳見課件)

6、生:小組分工合作動手測量並做好記錄。師巡視指導。

7、生:彙報、交流。

(三)反饋質疑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想問?

(四)小結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細緻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麼辦?測量可以爲我們提供精確的數據。老師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到的測量技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六、 反饋與體會:

1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如:在質疑可以從哪些方面測量樹葉時,學生可能提出測量樹葉的質量,因此安排了學習用簡易天平測量樹葉的質量。

2、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選用工具、使用方法恰當,教態自然、學生聽的清楚,學生探究與教師指導相結合較好,教學效果不錯。

3、小組實驗時老師應指導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課堂功能效率。

4、重視學生探究技能的教學,合理利用電腦課件幫助教學。(估測面積和簡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測量技能,透過測量樹葉的長、寬、周長、面積、質量等使學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繩子等工具測量物體的技能,並把這些技能應用於生活實踐中。

自然測量教案13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遊戲:問答競賽小遊戲,啓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爲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爲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透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透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爲: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爲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爲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爲讓幼兒透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定、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教案14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爲話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麼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1.師:我們應該怎樣操作才能準確地測量出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範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4.師:剛纔小朋友們說了很多方法,現在老師爲小朋友們準備了兩條圍巾,還有許多的吸管,請小朋友們幫老師量一量到底哪條圍巾纔是老師想買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並指導幼兒藉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麼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麼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後在吸管的後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後,量完了最後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評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設“買圍巾”的情境,很好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活動中教師透過系列問題啓發幼兒用“量一量”的辦法解決老師遇到的難題,在教給幼兒正確的測量方法之前,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並試着量一量,充分體現了幼兒活動的自主性。】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爲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並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纔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並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係。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纔測量時有沒有什麼發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並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和記錄結果,提問:爲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用這兩個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一樣嗎?爲什麼?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評析:此環節在幼兒瞭解測量方法之後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測量的方法,同時透過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現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一樣。】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透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動延伸: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麼測量?並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爲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自然測量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佈置情景。

3、幼兒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及筷子、記錄卡、紙皮等。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引導語:剛纔我們在玩什麼遊戲呀?你們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長嗎?怎樣才知道?

請小朋友用你們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的長度,並把你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記 在記錄卡上。

1、幼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

2、交流:

(1)你是用什麼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老師也用你的工具來量一量,爲什麼我們用的工具一樣而測量的結果結果卻不一樣?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那你們有沒有發現獨木橋都快被踩壞了,我們大家一起用正確的測量來量一量獨木橋的標準長度是多少?我們等會兒去買一些材料來修補一下,那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同樣的測量工具你們來量一量獨木橋有多長?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4)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小結:先找到最起點開始量,一個接一個,量到了最後,數一數一共量了多少次,最後做好做好了記錄。(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引導語: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

(四)、活動延伸:

引導語:我們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都可以當成測量工具呢?教室裏就有很多,等一下回到教室小朋友可以找一樣你喜歡的工具來量一量我們的桌子、椅子、牀、窗戶還能比一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課題組點評:

1、幼兒自己準備的測量工具花樣太多,干擾了孩子,同時在後續的梳理環節上也難以梳理,沒能把握重點來梳理,在語言的組織上,應多發時間,讓語言明確簡練,不會讓幼兒產生過多的意見而不好小結。

2、在活動中老師可以稍加一些肢體動作,這些肢體動作可以幫助幼兒更清晰的理解操作的的要求,更好的感知測量的方法。

3、在測量活動中我們是有必要把測量的方法正確的向幼兒講解一下,並且用易於理解的方式來進行梳理。

4、在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時,教師必須準確地理解與掌握活動包含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傳遞。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