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1

學好《簡便計算》對學生今後的計算起至關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大凡在四則混合運算的簡便方法教學中,學生都覺得課堂教學,都是與數字和符號打交道。具有挑戰性,雖然對優等生有學習的趣味,但是學困生學習沒有積極性。這些原因直接影響的課堂的教學效果,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這成了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的思考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難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做了一些嘗試。

一、嘗試鼓勵教學,努力優差兼顧。

(1)教學四則混合運算簡便方法時,不要急着讓學生動去練習。比如做32×125時有沒有簡便的方法?我讓四人小組自由討論,讓優生帶動差生,提高差生學習的信心,並結合目標激勵,對作業進步的進行古鼓勵,提高差生做題目的信心。

二、在知識的生成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干預課堂教學中,既有教師對知識的預設,但更多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動態生成。學生知識生成過程中,既有效的,也有的是無效的和費效的。因此如讓學生知識生成過程中拔亂反正,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教師去研究的課題。我們常遇到一種簡便的方法和一種原始的方法學生往往是喜歡原始的繁雜的方法去完成練習,而簡便的方法卻不用。課後的也作了調查,其一,是學生不習慣用簡便方法做,被以前的方法框牢,而且計算練習時,教師也沒有強制用簡便方法;其二,少數學生對簡便方法計算方法沒有掌握。對於後一種方法我們只能是給這些學生再講講簡便運算的方法。而對前一類學生,這可能與我們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學語言有關。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爲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會對學生說“你覺得那種方法好你就用那種算”。這樣造成了很多學生都認爲老辦法好,更適應自己去練習。而對新的、簡便的方法棄之不用。從而造成了這類學生對新知識不接受。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我的做法是從學生的練習和教師的語言上進行干預。比如:學生在計算2656-637-3632656-637-363=20xx-363=2656-(637﹢363)=1656=1656(教學過程中總有些學生說原來列豎式計算更好,這種簡便計算不習慣,也不喜歡。)有些人常以新課標的道理說“學生喜歡用什麼方法去完成就用什麼方法,在他心目中這種方法是最簡便的,無需去幹預。”我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明明有直道,爲什麼要去走彎道呢。這不是吃飽的撐的嗎!爲了讓學生能掌握並使用這種簡便的方法了,我安排了一場比賽,在計算能力相當的兩組學生中,一組用老方法計算,一組用新方法計算。看誰計算的又對又快。結果是很明顯,用新方法做的同學早就計算好了,且正確率很高。而用老方法做的同學還有一半以上沒完成。孰優孰劣一比便知,學生都看到了其中的優越性。爲了讓學生在以後的運算中能使用這種計算方法,我還用語言進行了干預。我說“每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時能化難爲易。老師做計算時,都喜歡用簡便方法去計算,我想我們班每一個同學都是有智慧的,不知你們喜歡用什麼方法去計算。”學生們爲了表現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都用上了簡便運算。計算教學現在五花八門的東西很多,有單純的讓學生練習,也有的創設的一些學習情境,更有的弄出了智力闖關的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從而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我認爲計算教學不易弄得太花俏。應從一個“實”字着眼,讓學生每一分鐘都不會虛度,真正學到計算的本領。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對加法運算律的運用,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

首先以計算47+58+42爲教學例題,討論:你會怎麼做?生:先給58+42加上小括號。運用了加法的結合律。師:怎麼計算89+14+56。最後出示:78+(47+22),學生獨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時,強調這裏運用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練習時候,我以怎麼計算204+417爲例,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把204拆成200+4,一個是把417拆成400+17。師:哪個數更接近整百呢?把哪個數拆開更有利於我們接下來的計算?學生們統一了認識,在後來的`練習中,還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選擇更接近整百的數去拆。

對於例如:345+201這樣的計算,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反映了學生對於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我覺得可以進行一個專項的訓練。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3

簡便計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簡便計算應該是靈活、正確、合理地運用各種性質、定律等,使複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

近兩週時間我一直在教學運算定律和簡算,開始時學生對簡算還挺感興趣,畢竟簡算可以擺脫那些繁瑣的四則混合運算了,也不用豎式計算了,可是隨着簡算類型的不斷增多,學生開始對一些類型混淆了,特別是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隨着簡算方法的多樣化,簡算的準確性也大打折扣。我發現:簡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特徵,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爲此,我讓學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簡算的題。透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可以簡算的對象,如:“25×4”、“125×8”、“5與任何偶數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湊整的數,同時使學生對簡算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課堂上,當簡便運算的錯誤發生時,我試着把問題反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反拋,往往會給學生一種強刺激,他們會細緻深入地思考,這個地方爲什麼會錯了呢?有沒有辦法解決呢?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的質量最高,也就成了思維品質培養的最佳時機。如:①176—57+43②147×16+53×25③175÷25×4④75+25-75+25等,受“湊整”思想的干擾,第一小題拋出後,學生們一眼看出數字57和43能湊整,於是絕大多數的學生忽略了運算符號,違背了運算法則,紛紛列出176-57+43=176-(57+43)=176-100。看到學生們果真上當了,我馬上讓學生計算176—57—43,然後追問學生,這兩道題都可以變成176-100嗎?然後將兩道題放在一起對比,找出算式的異同之處,並讓學生按順序算出兩道題的結果進行驗算。有了這一題的基礎,學生在計算175÷25×4時就不容易出現類似的錯誤了。

“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是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是學生掌握的難點,老是容易出錯。比如,第二道題,由於這道題與乘法分配律在表現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學生容易造成直覺上的錯誤,誤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問題,這說明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還不夠透徹。而少數觀察仔細的學生則認爲這些算法不正確!這時,我順勢讓學生自己辯論,究竟能不能簡便運算呢,有什麼依據?各自說說理由,透過一番激烈的辯論,認爲能簡便運算的同學終於發現,原來兩個乘法算式沒有共同的因數,所以不能使用乘法分配律。有了這次簡便運算的系統練習經驗,學生們對定律和性質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了,在後來做簡便運算習題時,學生們都表現出非常的小心和仔細,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最後強調: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只要把握“湊整”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運算定律,就是正確的。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單純的簡便運算,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初步理解了學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書本上的知識必須運用到實際當中去的道理。

《簡便運算》數學教學反思4

我是四年級的數學教師,連續教了幾年四年級,在運算定律的教學上可以說很不成功,剛學一個新定律學生還會做,可是學完了綜合運用時就一塌糊塗,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學生更難掌握,經常和乘法結合律混淆,計算起來漏洞百出,今年我仔細的反思了教學過程認爲,教學時還沒有真正讓學生明白他的實際應用,特沒有挖掘出定律之間的區別,所以學生用起來就比較難,做起題來就錯出累累,透過反思我明白教師得“導”是多麼重要,要做名師是要付出很多呀,教到老要學到老,要更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成長。

什麼是定律?固定的規律也.學生之所以混淆,因爲他們沒有比較着學,說白了是老師沒有比較着教.爲什麼孤立的學某一個定律時,大部分學生能掌握,而綜合在一起就混淆了呢?因爲他們學到了單一的知識.要解決這問題,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每教一個新定律就讓學生和過去學的進行比較,再加上配套的練習肯定效果很好!

數學關鍵要讓學生領悟其內涵!平日課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視了課堂教學效率,複習的時候,將會事倍功半!

本人非楊先生也,借用他的博客空間交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