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黃河象》語文教案

教案示例

《黃河象》語文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裏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麼這具象化石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蹟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衝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窪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雲:天氣晴朗,天空一片雲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覆讀一讀並試着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裏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瞭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教學步驟:

一、複習匯入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麼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明確: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着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儲存着。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儲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朗讀體會特點。

(3)小結,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爲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學習第2-6自然段。

默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明確:一羣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並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明確: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假想的根據: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後一直沒被移動過。

(2)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三、練習複述

1.教師講清複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複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覆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師藉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並透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探究活動

1.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根據提供的骨架,畫出一頭大象。

2.寫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順序。

3.參觀自然博物館。

標籤:語文 黃河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