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揚花:《清平樂 晚春》賞析(網友來稿)

江蘇省淮北中學 趙同宇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揚花:《清平樂 晚春》賞析(網友來稿)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陽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揚花。

王安國(1030---1070),字平甫,王安石之弟,江西臨川人。宋神宗熙寧元年,經韓絳推薦,召試,賜進士及第,官至祕書校理。他與其兄王安石立場相背,反對新法,多次力諫安石。后王安石罷相,呂惠卿執政,安國亦於熙寧八年被罷職,放歸故里。有《王校理集》,不傳。〈唐宋諸賢絕紗詞選〉錄其詞三首

這首詞借景抒情,由惜春、惜花入筆,抒寫品質的高潔。首句“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這是古人惜春慣用的起興句。柳永有“自春來,慘綠愁紅”。辛棄疾有“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黃鶯殷勤勸春,間關鶯語,但無論怎樣惜春、留春,都是徒勞的,春天都不會長住下來。首句構思精妙。“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此句化用了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中的句子。“昨夜”句是說:昨夜春雨東風的摧殘,南園中落花滿地,猶如玷污的宮廷錦綢。“昨夜”“滿地”二句系倒裝句。即:因“昨夜南園風雨”而導致“滿地殘紅宮錦污”了。“殘紅”說明了春已過去了大半,已是晚春,點題。“宮錦污”形容花落滿地的狼藉之狀。〈譚評詞辯卷二〉說“滿地二句,頗見筆力,而品格自高。”詞的上片是說:無論黃鶯如何殷勤勸春、惜春、留春,怎奈南園風雨的摧殘而落得滿地殘紅。明借對美好事物的痛惜,暗喻對自身高潔品質的珍惜

下片借小憐的琵琶聲訴惜春、惜花之情。琵琶是我國古代文人筆下最多用來表達情感的樂器,故有“琵琶弦上說相思”之語。“小憐初上琵琶”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李賀詩〈馮小憐〉,中有“彎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以弦代語,傾訴衷情,錚錚哀音,令人終曉不寐。樂聲不斷、思緒不絕,爲追春光,思緒繞滿海角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揚花。”“畫堂朱戶”指富貴之家的官邸。“揚花”又作“梨花”。此句指,輕縈飄舞的'揚花,不肯依戀於達官之家,雖春光已逝,但潔白的品質依然留存。這也是詞人自身品質的寫照。《東軒筆錄卷五》中說,王安國性情剛直,嫉惡太甚,王安石做參政事的時候,空閒時讀了晏殊的小詞笑道:作爲宰相寫小詞可不可以?王安國說,你也喜歡寫的,但你的事業就是這個嗎?當時呂惠卿在座,說道:做大事業的人一定要放棄鄭聲嗎?(鄭聲指輕靡之聲,系民間音樂,活潑清新)。王安國說道,放棄鄭聲不如遠離小人,呂以爲譏諷自己,從此與王安國記仇。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王安國當時並不隨意附和當上宰相的哥哥而求青雲直上,也不日後因呂惠卿的誣陷而奔走權門。聯繫這些事實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品質的高潔。因而整首詞可以概括爲:留春雖不住,高潔已自存。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