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1

總課時數: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9。

2.培養學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學過程

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數。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書P10的圖。

引導學生看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有15個氣球,買了9個,還有幾個?)

想一想,用什麼方法計算?該怎樣列式?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板書:15—9=

提問:如果沒有圖,要算15減9等於幾,該怎樣想?

(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互相商量。教師可提示學生聯繫舊知識進行計算。)

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9加6得15,15減9等於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減9等於6;

(3)10減9等於1,l加5等於6;

(4)15減5等於10,再減4等於6。

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多思考。進一步提問:這麼多的想法都是對的,那麼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勵學生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得15,15減9得6)同時板書得數“6”。

2.小朋友玩套圈遊戲,投了14個圈,有9個沒套中,套中了幾個?

提問:

(1)要求套中了幾個,該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4—9=)

(2)得多少?怎樣想的?教師板書得數“5”。

3.小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內容?(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該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教師指題,引導學生總結出想加算減的方法,同時也鼓勵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擺一擺,邊操作邊小聲地說想的過程。然後指名說,再在方框裏填上數。

2.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完成教科書P10“做一做”第3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任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最喜歡用什麼方法計算。

四、課堂練習

l.完成教科書P11練習二第1、2題。

2.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想9加幾得15,15減9得6

作業設計:

課後記:

第二課時十幾減9的練習課

總課時數: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透過十幾減9的練習,進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內退位減9的口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填數計算,並講一講上下兩行有什麼聯繫?

(1)9+()=15(2)9+()=18

15-9=()18-9=()

(3)9+()=14(4)9+()=17

14-9=()17-9=()

二、課堂練習

1.完成P11頁練習一的第4題。

(1)出示畫面,讓學生理解題意。

(2)讓學生獨立口算出每一個算式的答案,並將他們對號入座。

(3)教師任意選擇一題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P11頁練習一的第3題。

教師將l0、14、13、17……寫在黑板上,然後教師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動(不必按順序),卡片對着十幾就算十幾減9。

教師還可以隨意在黑板上指題,全班每一個學生舉數字卡片表示得數,這樣能激發學生做題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果。

3.完成P12頁練習一的第6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理解題意,口頭敘述畫面內容。

(2)提問:這道題告訴我們什麼條件,要我們求什麼?

(3)請學生列式,並複述口算過程。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練習四第2~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豎式的寫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愛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怎樣筆算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筆算除法要注意什麼?

二、指導練習:

1、第21頁練習四第1題

(1)看作業比較上下兩行的異同。

(2)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2、練習四第2題

(1)讀題。

(2)小組合作練習。說說錯在哪裏?分頭進行改正。

(3)全班訂正。

(4)作補充練習。

3、練習四第3題

(1)看圖說清題目意思。

(2)說一說還能想到的問題。

(3)畫出要擺的形狀,再說說解答這類問題要用什麼方法。

(4)解答後集體訂正。

4、練習四第4題

(1)讀題,審題。

(2)找問題、條件、解答問題,評講。

三、全課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練習,你學會了什麼?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釐米=10毫米。

2.讓學生透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釐米,並作記錄。

學生彙報後,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釐米作爲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釐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1)看一看,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些什麼?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釐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釐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彙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釐米到幾釐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彙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釐米=10毫米。

練習:2釐米=( )毫米8釐米=( )毫米( )釐米=50毫米60毫米=( )釐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麼字母表示?米呢?釐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麼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麼1釐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麼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範: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後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覆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麼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並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全組彙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透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後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爲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並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釐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