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語文課堂教學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學總結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回顧過去這段教學工作,我們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讓我們一起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那麼教學總結怎麼寫才能體現你真正的價值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課堂教學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學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課堂教學把時間還給學生教學總結

語文課堂教學正面臨着新時期的挑戰,新的形勢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雖然語文教材的形勢幾經變化,但教學中的主體仍是學生,因此,我們要在鑽研教材和分析學生方面下功夫。

常規的語文教學,我們曾忽視了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沒能讓學生充分啓動思想的機器,從而走了不少的彎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不過是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也是根會思想的葦草,而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既然人能透過思想而強大起來,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就該切實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這方面的潛力,透過深入思考學習並掌握知識。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擠佔了他們思考的空間,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關於這一點,長期以來,也成了廣大教育者探討的熱點。

早就有不少的專家學者多次提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外因要透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學要進行雙邊活動,師生互動,課堂氣氛要活起來;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等等。但一落到實處,我們難免感到有點力不從心,認爲課堂上需要傳授的知識太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老師講的內容就少了;放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老師講的時間就少了;區區四十五分鐘,經得起這麼三番五次的折騰嗎?記得有一次教研室的幾個同志聽我的課,當時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講的是“語病類型分析”,大量的舉例、頭頭是道的分析,自我感覺還很不錯,可聽課的同志評課時說:“就是沒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當時我聽了還有點不服氣,說:“這點也想到了,就是怕耽誤時間。”在坐的幾位老師也都有同感。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最後總結說:“給學生一些時間去思考,好像是耽誤了講課的時間,其實這樣正好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可以讓他們更充分地參與課堂,會把知識學活、學紮實、融會貫通。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而這種口頭表達的過程也正反映了他們整個思維的過程。如果說課堂時間緊、沒時間讓學生說,那麼,試想一想,學生哪有時間去積極思維、沒有思維,談何學生參與課堂,學生不能很好參與進來,老師講的課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這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個成語叫‘對牛彈琴’,我們彈得固然好,但也要聽聽聽衆的反應。”誠然,平心而論,這確實是出力不討好的做法。一上課,老師就滔滔不絕地把準備好的內容毫無遺留地兜售給學生,自我感覺也真的不錯,聽出門道的學生倒也充實,筆記也作了幾大張,但自始至終,學生充當了接受知識的機器。如果不給學生參與課堂思考的機會,這裏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然後給他們時間說出思考的結果,儘管有時不全面,甚至錯誤,那麼經過老師的點評、分析,學生就會在糾正錯誤中提高認識,學到知識,培養了能力,印象也更深刻,記憶會更久遠。這就好比一潭死水總不如不斷激起朵朵浪花的潮水更動人。

有人說學語文更多的是靠感悟,就是這個道理。“悟”到的東西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透過學生自己思考、感受出來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講解過程替代學生的思考認識過程。所以課堂上老師不應唱獨角戲,學生說得不好,讀得不好,老師就急,一切都想包辦,其結果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江蘇有個洋思中學,每天前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但真的到了那裏一看也沒發現老師有什麼奇特的功能,只是有一點道出了箇中原因:課堂上老師講的很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他們的教學模式是“先學後講,當堂訓練”。老師把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悟,真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就能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文字直接對話,讓他們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體會。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掌握起了才更牢固。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認爲高中語文課文篇幅長、學生功課繁多、作業繁重,而課堂上時間有又限,捨不得把時間給學生,怕學生一讀就講不完了,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只有讀得充分,纔會想得周到,悟得透徹。還有人只信奉講讀,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講解,卻不能相信學生自己會讀懂,竟認爲那是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只要捨得把時間留給學生去讀書、去思考,並適時地加以引導,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六部教學法”中,至少有四步純粹是學生的行爲,佔了整個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他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嗎?學生沒有學好嗎?課堂上,老師就好比牧羊人,他要把羊羣趕到牧場上去,而“啃草、消化”的過程是別人萬不可越俎代庖的。所以老師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宏觀控制課堂,引領學生去尋找肥美的“草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啃”、“消化並吸收”。

用心多讀方能見成效。一次學校組織各科老師到省城聽專家授課,我們抱着幾分神祕慕名前往,要目睹一下專家是如何用金手指點石成金的,可結果出人意料,他無非就是讓學生先讀了一遍,然後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說:“沒”。再讀,然後又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說:“有點兒。”“既然有點兒了,就說說吧。”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當然還很不完善。接着又讀又問,直到下課。學生的體會隨着一遍一遍地讀而逐步加深,這就是讀中思考的結果。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既然讀就要用心去讀,如果像小和尚唸經那樣有口無心,讀一萬遍也沒多大成效。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建立在認真思考基礎上,每讀一遍,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感性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們要大膽放開手,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並給以精心指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感悟創新能力。這也正是時代的要求。相信吧!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給他們充分的想象空間,定能創造出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