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請抓住哲學核心這個牛鼻子(高二選修)

 現行高中語文課本選編了相當數量的諸子散文。這些文章,從時代上說,有春秋時期的,也有戰國時期的;從學派上說,有儒、道、法等各家的。由於時代久遠,學派紛呈,加之我們對上古歷史、哲學瞭解較少,學生的文言文基礎尚薄弱,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教師既要介紹作者、背景,又要分析課文,還要講解、疏通字、詞、句,頭緒紛繁,四顧不暇,往往費盡口舌,結果仍然是一盤散沙,各方面難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吃力地啃完課文,對文章的內容仍然不甚了了,而且興味索然。

請抓住哲學核心這個牛鼻子(高二選修)

    在教學過程中,我摸索出一個規律,即教學諸子散文,必須緊扣哲學體系,用它統領整個教學過程。

(一) 提綱挈領,理清文與道的關係    

古人作文主張“文以載道”,正好拿這句話來分析諸子散文。如果把諸子散文的各獨立篇章比作珍珠,那麼,哲學體系就像一根綵線,把各篇的論點、內容,以至每個段落、每句話串聯成了一個整體。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集中地體現了作爲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的哲學思想。首先,孔子竭力維護等級制度,主張正名,認爲“名不正則言不順”,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點.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季氏身爲大夫卻攻打同爲社稷之臣的附庸國,這種僭越行爲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因此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季氏伐顓臾。其次,孔子主張“禮治”,反對征伐,而季氏的大動干戈,正與孔子的思想相矛盾,因此才使他痛心疾首。

    我在講授每篇諸子散文時,都把完成以下三個任務,作爲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如選自《孟子》的兩篇課文的論點分別是:《魚我所欲也》--捨生取義;《莊暴見盂子》--與民同樂。   

2.理清各篇論點與作者哲學體系的關係。仍以選自《孟子》的課文爲例.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其哲學核心是“仁政”另外,孟子重義輕利,重視修養品格,保持風節,他曾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莊暴見盂子》的“與民同樂”,就具體、形象地宣傳了仁政思想;《魚我所欲也》的“捨生取義”也正是其重義輕利思想的體現。

3.分析論辯過程,讓學生領悟文章是怎樣貫穿作者的哲學思想的,並以此爲基礎,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以至詞句的意義。    

《莊暴見孟子》一文的仁政思想是透過孟子與齊王的一次關於“好樂”的談話闡述的。    開始談話並不投機。齊王“變乎色”(變了臉色),是因爲他明知孟子崇尚莊重的“先王之樂”,而他卻“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爲了調節氣氛,盂子先奉承齊王一句:“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齊王情緒好轉後,孟子不忙於發議論,而是問齊王“獨樂樂”、“與人樂樂”、“與衆樂樂”,哪一種情況最快樂,齊王回答:“與衆樂樂。”這就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向"與民同樂”的題旨。接着孟子描繪了兩幅畫面,分別表現百姓看到國王打獵的場面時的兩種不同反應:一種是“舉欣欣然”,一種是“舉疾首蹙額”。然後指出,形成百姓不同反映的原因在於是否“與民同樂”。這樣,就水到渠成地推出了結論--“與民同樂”。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極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一步步把論題引向他的哲學核心--仁政上去。儘管文章縱橫捭闔,變幻多姿。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是緊扣其哲學思想,併爲宣傳其哲學思想服務的。

    其它學派的文章也是如此。韓非在《五蠹》一文中,舉例設譬,反覆論證,闡明瞭“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的變法主張。他貶斥仁義,認爲“仁義用於古而不用於今”。這是因爲,與儒家“仁政"、“禮治”、維護傳統制度的思想相反,法家主張變法,獎勵耕戰。

    要使學生理解課文的哲學含義,順利完成諸子散文的教學過程,教師首先要過知識關,做到心中有本明白帳。這需要平時的知識準備,有選擇地讀一些諸子哲學著作,尤其是其中的代表篇章,還要讀一些有關研究諸子散文的文章。

    (二)溯流求源,疑難冰釋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解鈴還得繫鈴人”。掌握了各學派的哲學體系,然後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以此爲依據,去分析各學派的文章,包括文章中的人物言行。脫離哲學體系去分析諸子散文,往往捉襟見肘,難以自圓。

    《論語》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微言大義,言近旨遠。例如,《荷蓧丈人》語言精煉、含蓄,文字的跳躍性大,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困難。孔子和丈人各代表什麼思想?丈人既然嘲笑孔子,爲什麼還要留宿、款待他的學生子路?文末孔子(或子路)的話是什麼意思?這些問題成爲理解課文的關鍵。

    我在講授這篇課文時,首先使學生明確孔子和丈人所代表的哲學流派,他們的言行所體現的各自的哲學思想。文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家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是積極用世,希望透過參政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尚爲布衣、以講學爲業的孔子說自己“待賈而沽”(等個好價賣出去)(《論語子罕》),甚至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論語述而》)然而在諸侯紛爭、干戈四起的春秋時代,他深感自己的“道”--仁治理想很難爲統治者所採用,可是強烈的“用世”思想又使他“知其不可而爲之”。於是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已的學說,遭到持不同政見者的嘲弄(如這篇課文中的荷蓧丈人),甚至驅逐、圍困。另一方面,儒家提倡理想的君臣關係。儒家人倫之一就是“君臣之義”,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兩方面在他對待丈人的嘲笑、自責的態度中,得到了集中而鮮明的體現。他既感慨“道之不行,己知之矣”,又說“不仕無義"(不做官,即不爲統治者服務是不合適的),而且批評丈人隱居起來,不與統治者合作,是“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從丈人的言行可看出,他的思想範疇屬於道家,因此孔子稱他“隱者”。道家主張消極避世,他們痛恨諸侯紛爭、生民塗炭、“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莊子怯篋》)的社會現實,師法“自然",提倡“無爲”,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這與儒家的“用世”思想正相反)。因此,丈人譏諷孔子不事生產,到處遊說,他留宿並款待子路,又讓二子與子路見禮,是爲了向子路展示田園生活的快樂安寧,與孔子的辛勞奔波作對比。

    教學中.我們將《庖丁解牛》一文的思想內容解釋爲,只要努力實踐,就能掌握事物的規律。如果我們不向學生介紹一下節選部分在《莊子養生主》裏的作用,學生就會懷疑,爲什麼唯心主義哲學著作竟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原來道家主張消極避世,明哲保身。“庖丁解牛”的故事是用來論證避開矛盾、保全生命的“養生之道”的,而我們所作的積極、有益的解釋,則是把它作爲寓言而從中得到的啓示。

    我主張緊扣哲學體系講授諸子散文,有時實在是不如此就行不通。例如,有些詞語在諸子散文裏有不同的、特定的含義。如“義”這個詞,在《魚我所欲也》的“捨生取義”一語中,是“正義”、“氣節”的意思,而在《荷蓧丈人》的“君臣之義”一語中,則是指儒家理想的君臣關係。

    古代哲學是祖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子哲學思想對後世以至當代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透過諸子散文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一些古代哲學思想。這樣,既有利於語文教學,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