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語文教學的導課藝術(網友來稿)

山東省萊西市唐家莊中學 劉愛香

語文教學的導課藝術(網友來稿)

導課又稱“開講”、“開課”等,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在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五步教學法”中被稱爲“預備”,在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五階段教學法”中被稱爲“提供情況”,在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被稱爲“組織教學”。

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導課在語文教學中尤爲重要,它是教學的第一步,雖然是一步,但卻是關係全局的一步。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十分重視導課這一教學環節。

一、導課的基本要求。

導課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應當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教學過程的狀況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採用不同的導課方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爲“主體”,做學習的主人。

一般說來,導課有如下幾點基本要求:

1、能引學生入勝。

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使學生在課堂上如同進入迷人勝景一樣樂而忘返,這是課堂教學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也是每一堂語文課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標。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教師要注意自己的儀表,教態自然,課堂氣氛既安靜又活躍,和諧而融洽。教師的語言要有聲有色,抑揚頓挫,提出問題角度要新,揭示的矛盾要突出。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與已知有聯繫或能增進新知的事物,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吃透教材,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及每一堂課的特點,設計導課的方法,或溫故匯入,或創設情境,或設定懸念,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啓發學生時刻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做學習的主人。

2、能導學生生情。

導課時要注意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引導。學習是一種極爲複雜的活動,情感在其中的作用很大。如果教師在導課時能迅速激起學生的情感師生感情達到共融,就爲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了良好的氣氛。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應當是枯燥的,毫無熱情和純理性的,因爲知識不僅是對觀察的反映,而且是對現實的態度,這些態度中包含着個性的情感表現、內心感受以及帶有深刻的個性傾向性,爲此,教師在導課時必須有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要深入角色,以自己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理智感的產生。

導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學生踏上認識階梯的這一步感覺如何,心境怎樣,決定着他整堂課的學習效果。

3、能啓迪學生智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主要形式,按教育學的原理來說,智育的過程即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實施智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引導學生把記憶和思考結合起來。導課要啓發學生的智力,就要求教師觸到“敏感點”上,把學生迅速的引入認識的矛盾運動中去,這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集中精力,開闊視野,拓寬思路,使全班學生都參與認識活動。因此,教師的導課要教會學生思維與推理。

二、導課的主要形式。

教有法但無定法,導課也是如此。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可將課堂導課形式概括爲以下幾種:

1、溫故匯入。

透過對舊知識的回顧複習匯入新知識,這是各科教學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也符合教育規律的。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把舊知識與新知識作對比,找出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繫與差異,這樣學生在感知新知時,既有思想準備,又有知識基礎,新舊知識對比得越清楚,其內部的聯繫就越緊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越集中。

回顧舊知識,可以把學生所學過的同類的知識排列在一起,以加深理解。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杜甫、王安石描寫春天的詩句,由兩首詩對春天的描寫的不同角度,自然而然的引入對新課文的學習;教學韓愈的《馬說》時,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愛蓮說》、《黃生借書說》,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說”這種文體的特點,有利於對新課文的把握學習。這樣的導課,透過回顧了與新知識有聯繫的舊知識,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爲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基礎。新舊知識的緊密聯繫,教師語言和教學手段的連續性,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激疑、釋疑匯入。

所謂激疑,是指教師根據理解教材的需要,啓發激勵學生肯于思考,勤于思考,提出問題,做到“於無疑處有疑”。而釋疑則是指教師透過啓發誘導,鋪路搭橋,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出回答或者指出尋求正確答案的途徑。激疑、釋疑導課對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語文教師在導課時如能有效地進行激疑、釋疑,對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深入鑽研理解教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語文導課時的激疑、釋疑,是透過教師精心設計後提出問題來實現的,意在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透過認真學習教材,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到新教材的學習上來。如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導課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激疑:海還會死嗎?死海又爲何不死呢?標題的說法不矛盾嗎?透過這樣的激疑,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熱情高漲,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3、故事匯入。

用一個感人的故事匯入新課,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用於導課的故事,可以是與要講內容相類似的,也可以是所講課文的內容梗概,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學《出師表》導課時,可以先給學生將“三顧茅廬”和“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讓學生弄清諸葛亮、劉備、劉禪三者之間的關係,既利於學習課文,又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4、懸念匯入。

設定懸念,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語文課導課時,如果注意設定懸念,也可以增強講課的吸引力。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文學作品中小說、戲劇的教學。對於小說、戲劇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歸宿,是大家所關心的,根據這點,教師在教小說、戲劇時,可以就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的命運、歸宿設定懸念。

於漪老師在教小說《孔乙己》時,設定了兩個懸念匯入了新課。她說:“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讀過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的。魯迅在自己寫的小說中最喜歡的也是《孔乙己》,這是爲什麼呢?魯迅先生是運用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形象的?讀了這篇文章後,你就可以得到回答。”接着,她又提出第二個懸念,“人們看了悲劇後往往流出同情的淚水,或感到很悲傷,而讀了《孔乙己》這篇小說,我們的眼淚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內心的刺痛,那麼孔乙己的悲劇又是什麼樣的悲劇呢?”這兩個懸念的設定,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求知的慾望。

5、激發情感導課。

教學有教育和教養的任務。教學目的是透過文化知識的學習,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高尚的情感。教學中,教師的感情起很大的作用,在文藝性的文章開講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激起學生健康的情感,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對完成教育教養任務,關係很大。

激發學生感情,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也可以用朗讀課文的方式。朗讀課文的方式適合於詩歌的教學。如在教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裏?》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有表情的朗讀開講,聲情並茂的導課可以激起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懷念之情,有助於對詩歌的學習、理解。

6、展現意境匯入。

展現意境,也是導課的方法之一。教師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向學生展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從觀察畫面入手,展開想象,把學生的思維帶入特定的意境中。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教師可以透過投影儀將紛紛揚揚的大雪中,岑參與武判官依依惜別的畫面出示給學生看,展現出一個冰天雪地、好友惜別的意境,有助於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

三、導課時應注意的問題。

1、要激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情緒的力量往往構成了教學過程中最微妙、最有意義的因素。”大量的成功經驗證明,師生之間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激起學生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情感,作爲一個教師,一踏進課堂就要精力充沛,情緒飽滿。對於語文課本中文藝性課文的講解,教師要有激情,要進入“角色”,使學生透過學習語文受到健康高尚情操的薰陶。

2、要設定好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對於教學,《學記》中有這樣的解釋:“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可見,要啓發學生的思維,導課時,教師就要運用設喻、質疑、設定問題情境。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該使學生感到新鮮、親切、有吸引力,使學生產生髮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要求,誘導學生思考。

3、要聯繫學生的舊知識和實際生活體驗。

人的認識總是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感知新知識總是在已有舊知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知新知識。因而導課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得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實際生活體驗。

4、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課時可以對學生展示學習前景,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應該注意的是在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時,不要忘記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導課時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這對提高學習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導課只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序幕。導課是爲新授教學服務的,教師既要重視導課,又要重視新授知識的教學,既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的導課真正具有藝術性、效益性和創造性。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