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杜甫傳》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傳》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傳》教學設計

《杜甫傳》教學設計1

活動目標

1、透過收集介紹杜甫的生平、作品等方面的資料,使學生對杜甫有較全面、 深入的瞭解,激發學生對杜甫極其作品的喜愛之情。

2、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杜甫的古詩等資料。

2、各小組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全班同學出題若干;教師根據學生收集的 資料出題若干。

3、有關杜甫的手抄報

活動形式

開展搶答、朗誦、講述故事等活動。

活動過程

一、 激趣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盡歷艱危,仕途的失意和個人的落魄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社會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爲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就是大詩人——杜甫。同學們收集了許多有關他的資料,今天,讓我們來比比看,誰對杜甫瞭解得多一些,誰離杜甫更近些。(出示課題——走近杜甫)

二、搶答

爲了使咱們相互瞭解各自的課外閱讀情況,我們首先來看看是咱們女生對杜甫瞭解多一些,還是男生了解多一些。男生先舉手就給男生機會回答,答對算一分,答錯扣一分。女生也一樣。

三、分類

在杜甫的一生中共有多少誰詩?

誰能給杜甫的詩分類並舉例?

在這些詩中,你最喜歡哪一類詩呢?可以與你周圍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

四、賞析大家透過學習,已經能夠了解許多杜甫寫的詩,與杜甫拉近了距離。但是,你們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詩呢?他的每一首詩,寫時境遇心情不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請大家來學習一下杜甫的這幾首有代表性的詩。

1、先一起來讀一讀山水田園詩的代表《江畔獨步尋花》。這是一首寫 (景)的詩啊?你喜歡嗎?爲什麼喜歡呢?(可適當指導朗誦) 生答: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畫面,也表現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抒發了他久經離亂後得以安居的喜悅心情。全詩描寫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別有一番風味。我很喜歡。

那我們應以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讀呢?(喜悅的心情)

2、賞析憂國憂民題材《春望》

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目睹淪陷後的長安城寫的,跟老師一起讀詩歌,想想作者“望”了什麼景象?作者的心情怎樣?從哪句詩能感受到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誰最能讀出作者憂國憂民情感?請生讀詩。

3、賞析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聽錄音,邊聽邊想爲什麼說它是杜甫第一快詩?結合背景介紹。 心情愉快,從“喜欲狂”一句可看出。喜從何來?(安史之亂結束了,作者可以回到家鄉了。)

五、講述故事

1、老師講杜甫小時候的故事

2、學生表演講述“三吏三別”的故事

3、學生有感情地講述《我眼中的杜甫》

六、賞畫

剛纔讓我們既感受到了杜甫詩歌高度的情景交融、憂國憂民思想,同時也想到了杜甫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他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呀!我們離杜甫更近了。下面讓我們離杜甫再近點吧。 課外我們很多同學做了充分的準備,有人精心製作了關於杜甫的手抄報,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放音樂)

七、總結

透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對杜甫 其人、其詩有了初步的瞭解。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最後,讓我們用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句詩來結束今天的活動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關注國計民生,感時憂國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價值的抱負,與忍耐和承受苦難的人格;注重學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2、瞭解這篇傳記文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體會文學真實性的特點,以及此傳記中人、詩、史三者有機結合的特點。

3、充分利用教材,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傳記,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種資料。

【教學重難點】

1、本文學術性強,牽涉到許多歷史時間,學生閱讀可能有難度。

2、閱讀時需提醒同學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歷史時間的討論上,重點應放在大致瞭解杜甫的文學生涯及詩人在“萬方多難”中生髮的詩歌創作上,體會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學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介紹“傳記文體”,順勢匯入新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傳記。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蹟,依據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查等相關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輯、描寫與說明而成。傳記和歷史關係密切,某些寫作年代久遠的傳記常被人們當史料看待。

傳記的作者在記述過程中,可能會滲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斷,但和小說不同,它一般不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它的類型很多,包括一般的傳記、自傳、評傳、人物小傳、人物特寫、回憶錄、年譜等等。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對自己的寫照。後人從這孤獨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懷以及迴旋天地,與元氣同在的精神力量。

這篇馮至所寫的傳記,展現了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杜甫傳》原有13節,大約3萬字,限於篇幅,本文只選了其中的“長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三節,部分段落有刪節。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着詩人馮至的筆跡,再次回到那個時代,同詩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透過他的詩歌一起去感受一份與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的熾熱而跳動的心靈。

二、寫作背景與作者簡介

本文寫於1946年,歷時三年。馮至從青年時代就非常熱愛杜甫。抗戰期間,無論是在顛沛流離的途中,還是在相對沉靜的昆明山中,馮至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了寫作《杜甫傳》的準備,並在1945年發表了《杜甫和我們的時代》和《我想怎樣寫一部傳記》兩篇相關文章。

馮至(1905—1993),出生於河北涿州,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德文系和德國海德堡大學。回家後先後在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作爲"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魯迅語),其詩歌創作主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爲學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優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說《伍子胥》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三、介紹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杜甫出生於一個有着文學傳統的家庭中,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的詩人,所以他7歲開始學詩,15歲時就已揚名。杜甫的詩歌現存1400多首,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情況,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同時,這些詩歌把社會現實與作者個人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後代稱爲“詩史”。

四、學習指導與閱讀文字

1、學習指導 : 這篇傳記文學性較強,牽涉到的歷史事件較多,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習本文之前,同學們一定要先對文章中的一些內容作一些預習,最好能夠做一些筆記和摘錄。

①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時代有什麼樣的特點?

②從杜詩入手,分析詩人、感情、社會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③從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爲什麼被稱爲“詩聖”? 1

2、快速瀏覽全篇,重點閱讀第一部分“長安十年”內容,填寫下表1:

表1:長安十年 (時間 社會狀況 杜甫經歷 代表作品 詩歌特點 人格追求 )

時間:746——756 年5月

社會狀況:這時的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的徵象,唐玄宗縱情聲色,李林甫專權,楊國忠等貪腐,楊希烈庸懦。長安被陰謀和恐怖的空氣籠罩着。

杜甫經歷:初到長安時,漫遊時代的豪放情緒還沒有消逝。但隨着與現實的接觸漸多,豪放的情緒逐漸收斂,幾年前飲中八仙的那種浪漫的氣氛幾乎掃蕩無餘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藝術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陰謀政治裏遇到打擊。 他一方面被貧窮壓迫,一方面被事業心驅使,爲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詩歌特點:一種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長安前期的詩裏: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個官職。常有這樣的對句:上句說要脫離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緊接着說不能不留在這裏。

代表作品:

(1)三篇《大禮賦》:是他長安十年內最輝煌的一個時期。

(2)《兵車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

(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對於侵略性戰爭提出疑問。

(4)《麗人行》:描畫楊氏姊妹無恥的生活,是杜甫在長安真實的收穫。

(5)《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是一篇杜甫劃時代的傑作,也是杜甫長安十年生活的總結,標誌着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超越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詩人。 他在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道路上邁開了堅實的第一步。 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①解讀《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和《投簡鹹華兩縣諸子》二詩:

(汝陽王李璡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動,多半有某種背景。何人舉薦卻無據可查。杜甫的袖袋裏,可能有幾封舉薦信的。他進京獻詩《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前提是要踏進王府的門檻。經濟上的困頓使他追求功名,但改變不了他的病和飢寒的現狀。)

②解讀《兵車行》:

(這首詩的深刻之處,在於作者沒有把筆墨侷限在一時一事的描寫上,而是透過征夫之口,把此次徵丁放在連年征戰的大背景下,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現了人民羣衆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層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顧人民死活,頻舉開邊之戰的卑劣心腸。作者的立腳點顯然在人民一邊,這標誌着杜甫在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道路上邁開了堅實的第一步,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並揭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爲立身的標準,稷和契是輔佐虞舜的兩個賢臣,他們愛民如子,政績顯著。然而,這種高尚的志向卻遭到了世俗之輩的嘲笑,遭到了當權者的冷漠,把杜甫長期置於衣食不保的境況之中。相反,那些經營私利的“螻蟻輩”們卻衣食飽暖,飛黃騰達。)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詩的第二部份是記述途經驪山時的觀感。杜甫半夜從長安出發,行至驪山腳下,天已黎明,這時,他聽到從驪山行宮裏傳來震天動地的音樂聲,想到君臣們正在通宵達旦地作樂,於是便依據平素所聞,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他們的享樂生活,揭示了統治者靠掠奪民財以膏腴自身的社會本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羣冰從西下,極目高遠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敘述路過涇渭時的艱難情形和到家後的見聞感受。以上十句,筆墨集中在過河這件事上,寫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動,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無船可渡,從上游漂下來的巨

2大冰塊,洶涌而來;幸而有座橋,卻又搖搖晃晃,走在上面,心驚膽戰。這一情節實爲作者10年長安艱難生活的縮影。作者使用以小見大,寓情於事的藝術手法,展示出久歷的坎坷和積鬱的心境。)

④總結 :長安十年的生活磨礪,杜甫已變成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經成熟,而且在藝術上也已形成了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課

二、填寫表格2,分析課文

表2:流亡生活 (時間 社會狀況 杜甫經歷 代表作品 詩歌特點 人格追求 )

時間: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會狀況:安史之亂開始,唐代的政治經濟發生了劇烈變化:政治上,喪失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禦不了外族的入侵;經濟上,生產力下降,社會貧困日漸加深。

杜甫經歷:杜甫在長安淪陷前的一個月離開了長安。756年6月9日潼關失守,白水也淪陷了,杜甫在局勢急驟的轉變中開始了流亡的生活。

詩歌特點:時代的變化反映在杜甫的詩中,他在這些詩中發揚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此後唐代的詩歌使脫去了浪漫主義斑讕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現實主義的樸質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陳陶》和《悲青阪》:描寫陳陶和青阪慘敗景象,告誡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條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達了山河破碎和個人的生活與心境。(3)《哀江頭》:給曲江唱出哀婉動人的輓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相媲美,表現了杜甫驚人的寫實才能。

時代的變化反映在杜甫的詩中,他在這些詩中發揚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此後唐代的詩歌有一部分走向現實主義的樸質的道路。 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願望。

①解讀《春望》:( 見教材13頁)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爲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②解讀《月夜》:( 見教材13頁)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題爲《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爲一詩之眼。“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昇平的理想。“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③解讀《北征》(選段):( 見教材16頁)

(這首長篇敘事詩,實則是政治抒情詩,是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職的陳情,是一位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憂生的感慨,是一位堅持大義、顧全大局的愛國志士仁人述懷的長歌。本詩於平實的。敘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顯示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高度才能和渾熟技巧,足以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地用詩歌體裁來寫出這樣一篇“博大精深、沉鬱頓挫”的陳情表。)

④總結

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願望。

第三課時

一、回顧舊課

二、填寫表格,分析課文

表3: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時間 社會狀況 杜甫經歷 代表作品 詩歌特點 人格追求)

時間: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3

社會狀況:唐軍收復長安,肅宗也回到長安。但胡人勢力還相當相當猖獗、長安物價一天比一天高漲。回紇搶掠,吐蕃擾邊,阿拉伯圍攻廣州,“大唐”便從征服外族轉變爲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時期。

杜甫經歷:杜甫和家屬再次回到長安,這是杜甫在長安的最後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離開長安,再也沒有回到長安,他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

詩歌特點:表達唐軍勝利的興奮的心情;開始顧慮到人民的負擔,表達兩方面的積極精神:既對勝利有絕對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種種缺陷。走向人民後,除去爲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

代表作品:(1)《洗兵馬》:王安石說它是杜詩中的“壓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於從洛陽回到華州的路上,這六首詩自成一組,是杜甫詩中的傑作,從白居易開始就不斷被人稱讚爲詩的模範,繼承了《詩經》、漢樂府的傳統,影響了後代的進步詩人。《三吏》不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矛盾。 從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漸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過渡。

①解讀“三吏”之一《新安吏》:( 見教材21頁)

第一層(《新安吏》是寫未成丁的少年被徵當兵。新安(今河南新安)縣在洛陽西70裏。作者從洛陽出發,傍晚時抵達縣城,見縣吏徵點少年入伍,驚問其故,方知是上邊下達公文:壯丁徵盡,次選少年。杜甫懷着沉痛的心情望着這羣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筆錄下送行的場面。)

第二層 (杜甫對人民的苦難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必須用戰鬥去回答;爲了安慰這些悲哀的送行者,當時只得說些寬心話了。)

②解讀“三吏”之二《石壕吏》:( 見教材22頁)

(這首詩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無情,抓丁所及,連老太婆都不放過,由此可見當時的兵役制度已經黑暗到何種程度!)

③解讀“三別”之一《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髮爲君妻, 席不暖君牀。

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爲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詩中描寫了一對新婚夫妻的離別,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頭天結婚,第二天新郎就去當兵,這完全違背當時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習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戰場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樣認識到,丈夫的生死,愛情的存亡,與國家民族命運,是不可分割地連結在一起的,要實現幸福的愛情理想,必須作出犧牲。於是,她強抑悲怨痛楚,在離情別緒中,平靜而深情地鼓勵丈夫,同時熾熱堅定地表達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這首詩寫出了當時人民面對戰爭的態度和複雜的心理,以及他們對正常人生和親情的留戀,他們爲國家承擔責任的勇氣。)

④小結 :從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漸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過渡。

總結 :“長安十年”的困頓,孕育了杜甫思想變化的種子;“安史之亂中的流亡生活”則使得杜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詩中反覆呈現的兩種感情旋律:一、無論“慨世”還是“慨身”,杜甫個人的喜怒哀樂總是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二、杜甫無論遭遇多少挫折與艱難,始終不放棄對生活的承擔與執著的意志。

第四課時

一、問題探討(培養探究能力)

1、杜甫的詩歌被稱爲“詩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多年的社會風貌,生動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歷程。試結合選文內容,談談:爲什麼杜甫的詩歌會被稱爲詩史?

提示: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爲“詩史”,就在於他在詩歌中真實記錄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年間的社會歷史狀況,這其中有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寫照,不同於正史只關注帝王將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詩歌把目光投向廣大的人民,即使在個人身世的感喟中,我們也能看到時代的影子。

2、“還杜甫的本來面目,他的偉大之處和歷史侷限都要寫夠,寫出分寸。”請從原文中找出一兩處具體 ,說說馮至是如何實踐他的這種寫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關注現實,關心民生疾苦,這些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很具體的放映。但是,杜甫並不是一個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由於時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侷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爲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貴族府邸的‘賓客’。”

②“他40歲以前存留下來的並不多,一共不過50來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創造性的詩句,但歌詠的對象不外乎個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麗和雄壯。”

③最後一節結尾指出杜甫對統治階級的某些幻想,以及對“變亂”在、性質的模糊看法,這也是杜甫歷史侷限性的表現之一 ……

這樣類似的句子,在本文中還有很多。馮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實地刻畫了一個爲貧困和仕進心折磨的杜甫。在長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權貴的青睞,謀求仕進的途徑,因此這個時期,他創作了很多歌功頌德、酬酢唱和的詩篇,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關注個人的榮辱,他的目光還沒有投向廣大的人民。這是他的歷史侷限性。馮至在闡述這一點時,又真實地刻畫了杜甫內心的矛盾,同時從個人的不幸中,杜甫也開始看出時代的危機,這一切都預示着他創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轉變即將到來。透過這樣的例句,我們可以看出馮至在作品中刻畫了一個爲貧困和仕進心折磨的真實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實寫出杜甫的侷限性,不不會削弱杜甫的偉大,相反。我們 看到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

3、從杜詩所表達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爲什麼被稱爲"詩聖"?

(1)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教師給予點評;

(2)教師明確:

①早在“長安十年”時期,他就寫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說話的詩《兵車行》,繼此還寫出了一再地對於侵略性戰爭提出疑問的詩《前出塞》九首;

②以《春望》《月夜》《北征》爲代表,他在這些詩中發揚了他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此後唐代的詩歌有一部分走向現實主義的樸質的道路。 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願望。

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爲代表的詩歌,不只單純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矛盾。這矛盾是在封建社會裏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在人民與統治者中間感到的劇烈衝突,這時,他除去爲人民訴苦外,還不得不考慮到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

總之,“長安十年”的困頓,孕育了杜甫思想變化的種子;“安史之亂中的流亡生活”則使得杜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從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漸遠離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過渡。杜詩中反覆呈現的兩種感情旋律:一、無論“慨世”還是“慨身”,杜甫個人的喜怒哀樂總是與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通;二、杜甫無論遭遇多少挫折與艱難,始終不放棄對生活的承擔與執著的意志。因此,“詩聖”這一稱號對於杜甫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二、總結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時間中,隨着年代的不同、環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緒的不同,所創作的詩歌的思想內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詩歌,有的記敘時事、議論時政,有的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有的流露出其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親朋鄰里的真摯情意。但無論內容如何,杜甫詩歌總體來說具有“沉鬱頓挫”的風格,同時,有着精於錘鍊而又天然自成的語言。

三、能力培養——見《創新教程》

(一):文言傳記的閱讀(08年安徽卷)

[08年寧夏卷]實用類文字閱讀——盛宣懷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

能力培養(三):同時代詩歌鑑賞 (2009年全國卷Ⅱ)軍城早秋 嚴武[注]

四、能力拓展:本課我們開展創造性探究學習: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證明哪些觀點?(如何將本文的材料充分用於我們的寫作。)

1、請同學們就上述課題思考、交流、合作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及時給予點評;

2、教師歸納並補充,明確如下:

(1)逆境可激發人的鬥志,催人成就一番大業。(論據:“萬方多難”中成就了“詩聖”)

(2)文學、藝術家應心懷祖國、心懷人民,纔能有更大的作爲。(論據:杜甫憂國憂民、從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後人傳頌,成爲永恆。)

(3)人民公僕就應心懷人民疾苦,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論據:P9杜甫不願重蹈高適覆轍,去過逢迎長官、鞭打人民的生活,雖然貧窮,也辭卻河西縣尉的任命。)

(4)人民公僕應以身作則,敢於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論據:P14杜甫不顧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認真履行“左拾遺”諫臣的職責。)

(5)人生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心中的理想,否則將一事無成。(論據:杜甫的一生是萬方多難的一生、巔沛流離的一生中,但他卻從未放棄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終成爲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6)文學、藝術家應和人民羣衆相結合,和偉大時代相結合,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偉大作品。(論據:杜甫從開始的個人奮鬥、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過程的轉變,才一再被後人傳頌,才成就了他“詩聖”的美名、“詩史”的詩歌成就。)

3、相關優秀作文欣賞:

多難成就多彩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經“長夜沾溼”的困境,一代詩聖成就了憂國憂民的形象;面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詩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長風破浪的偉業;歷經仕途坎坷的範文正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志願┄┄由此可見,多難成就多彩!

忍重辱,抒絕唱,細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聲中,他正在默默編寫;奇山峻峯,他正在不懈考證;千村萬落,他正在細心詢問……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辱,經衆人所不知的艱辛,用畢生之精力創中華之輝煌。可誰知,一個忍宮刑之辱之臣竟能創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名篇《史記》?多彩的鉅著,所言非虛;多彩的人生,當之無愧。

經千次,創光明,懷着滿腹信心的他,正在嘗試第一千多種燈絲。他臉上晶瑩的汗水是他“天才就是出汗”的最好例證。他疲憊的充滿血絲的眼珠是他徹夜未眠的最好體現。“啊!這個不行,我又得到了經驗”。對此次失敗的總結,使他曾經的辛苦化作了一種閱歷。最後,他終於成功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她就是爲我們帶來了光明的偉大發明家——愛迪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創造書寫了我們現在多彩的世界。他,將永存在光明之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司馬遷忍重辱,創造了千古名篇;愛迪生試驗千次,實現了光明未來。只有多難的人生才能成就不凡。成功往往蘊藏在失敗之中,躲在磨難之後。

朋友,莫等閒,我們應勇於在磨難中奮進,從而成就多彩人生。

三、佈置作業

1、課後再細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進一步透過杜甫的詩章去感受那偉大的聲音;

2、完成《優化設計》相關部分;

3、課下尋找資料,最好能閱讀《杜甫傳》全文。

標籤:教學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