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金色花》教學設計範文 (精選5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色花》教學設計範文 (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色花》教學設計範文 (精選5篇)

《金色花》教學設計 1

學習目標:

1、把握詩歌基調,誦讀詩文,提高鑑賞詩歌力;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愛您”爲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 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文感知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課文匯入

同學們,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你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後以“媽媽,我愛您”爲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後,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簡介作者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爲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裏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預習情況(可用大屏幕投影)

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範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進行仿讀。)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麼着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爲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透過朗讀這首散文詩,我們感受到了母子間的款款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爲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爲什麼“我”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學生回答:因爲孩子沐浴着母愛。)“我”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1、“我”透過什麼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2、“我”爲什麼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徵什麼?

3、“我”變成金色花爲什麼不願讓媽媽知道?

4、“我”和媽媽各是什麼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爲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延伸鞏固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課後記:《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髮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金色花》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匿笑、羅摩衍那”等字詞。

2.品讀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親情。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投入真情,反覆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2.利用想象,鑑賞詩歌,並嘗試藉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自己的感情。

一、匯入課文

學生齊誦《遊子吟》,問:這首詩誰寫的?(我國唐代詩人孟郊),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也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和深深的愛和尊敬)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恆主題,因爲她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同樣以母愛爲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次美的洗禮!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作家、文學家,代表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二、我朗讀,我感悟

1.自由的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試着把握停頓,讀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課前預習完成)

嗅( ) 羅摩衍那( ) ( ) 匿笑( )

禱告( ) 沐浴( )( ) 花瓣( )

2.齊讀,注意字音停頓,體會情感。(配樂:相約卡農)

3.抽讀或者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提醒注意聽,讀完以後,要點評讀得怎麼樣)

4.教師指導朗讀

你認爲應該用什麼樣的語速和情感來讀?

語速:輕快、跳躍

情感:喜悅、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頑皮

當你吃過中飯,

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嗎?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5.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聲音大聲一點,吐字清楚一點,感情飽滿一點。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母愛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6.這首詩寫了什麼事情?表達了什麼情感?

這首詩寫了孩子變成一朵金色花,然後與媽媽一起嬉戲玩耍,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金色花》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2、掌握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3、學習和借鑑詩歌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4、激發我們關愛母親的熾熱情懷。

【教學重點】

1、詩歌藉助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朗讀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愛。當你沐浴在母愛的光輝中時,你是否想到,你又該用什麼方式來回報母親的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感受人間最動人的親情。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的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著名的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小說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作,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爲印度國歌。

二、朗讀詩歌

1、要求:讀音準確,聲音響亮,處理好輕重音,節奏,要飽和深情。

2、請一位學生朗讀,全班同學點評。

3、再請一位學生朗讀。

4、全班深情朗讀。

三、感悟詩歌

1、詩中的孩子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你能找出描寫孩子的表情的詞嗎?

2、詩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一位母親?你能想象得出媽媽一天的表情嗎?

3、讀完這首散文詩,你有何感想?

四、研討詩歌

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出疑難問題,解決問題。

同學的問題可能有:

1、孩子爲什麼要變爲金色花,而不是其他的花?

明確:金色花,印度聖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有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聖樹上的花朵,是在讚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着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象。

2、孩子變爲花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

看着你工作

開放花瓣散發花香

將小小的影子投在書上

與媽媽嬉戲,玩耍,以孩子獨特的方式回報媽媽的關愛,表現對媽媽的依戀。

3、母親爲什麼要拿了燈到牛棚裏去?

明確:媽媽一天不見了孩子,非常着急,到處尋找孩子。

4、孩子爲什麼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明確: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的更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着媽媽。

五、品味詩歌語言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你最喜歡課文中哪些語句,爲什麼?

六、仿寫詩歌

這首詩詩人想象我變成了一朵了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情是本文的獨特手法。請同學們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表現對父母的愛。

七、課外延伸

母親對孩子的愛,孩子對母親的那份依戀,永遠是人們謳歌的主題。

發給學生有關泰戈爾《新月集》中的有關散文詩,冰心的《往事·二》中的一篇。

《金色花》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 2、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2、學習和借鑑詩歌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詩歌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我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1、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機詩歌託物言情的寫法。 2、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層品味詩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合作式學習,注重學生情感的薰陶、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

同學們:世上有一部書是永遠也讀不完、寫不完的,那就是母愛!

母愛就象一首田園詩,幽遠純淨,和雅清淡;

母愛就是一幅山水畫,洗去鉛華雕飾,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輕吟淺唱;

母愛就是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

這個世界上,我們什麼都可以忘記,但不能忘記母親給予我們的一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透過散文詩兩首來再一次感受偉大的母愛吧。

二、瞭解散文詩: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即 “散文其形,詩意其質”。

三、作者簡介

印度近代偉大作家、詩人、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一生創作豐富,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國後》等。著名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帶有神祕色彩和感傷情調。一九一三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影響也是廣泛的。他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爲印度國歌。

四、朗讀思考

1、由一個學生讀詩,然後師生一起來朗讀體會。(讀音、節奏、停頓、輕重緩急等)

① 讀準字音

嗅( xiù ) 聞(氣味) 花瓣( bàn )

羅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長篇敘事詩。

匿笑( nì )------匿,隱藏,不讓人知道;匿笑,偷笑。

禱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潤澤、培育。

②一首詩就像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明確: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我”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③ 頑皮可愛的孩子變成一朵盛開的金色花,與慈愛的媽媽逗樂嬉戲,他是怎樣和媽媽逗樂嬉戲的呢?請用“當媽媽 的時候,我就 ”說一說。

示例:母親做禱告時,我就開放花瓣散發香氣(沁入媽媽的心脾)。

母親讀書時,我就將影子投在書頁上(陽光太刺眼,這樣可以保護母親的視力)。

母親去牛棚時,我就恢復原形求她講故事。

④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請你用“我讀出了一個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個____________的媽媽”的句式來回答。請說說你的理由。

示例:我讀出了一個淘氣的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愛讀書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伶俐可愛的孩子,一位溫柔善良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活潑機靈的孩子,一位勤勞美麗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愛媽媽的孩子,一位愛孩子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聰明的孩子,一位聖潔的媽媽。

我讀出了一個神奇的孩子,一位篤信宗教的媽媽。

2、學生散讀,把握整首詩的朗讀基調。

你認爲該用什麼樣的語速和感情基調來朗讀?

(明確:稍快,喜悅、舒緩、溫馨、深情,讀出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調皮)

3、學生朗讀,深入理解,體驗情感。

以下詩句應讀出怎樣的語氣:

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爲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要讀出孩子的調皮,得意,驕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裏呀?”(要讀出母親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訴你,媽媽。”(要讀出孩子的淘氣、機靈、撒嬌、調皮和對母親的愛戀。)

④、“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爲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要讀出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五、合作學習,質疑探究

探究質疑:這首詩寫了什麼事,表現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孩子與媽媽的三次嬉戲,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探究質疑:三次嬉戲具體是什麼?討論並歸納:

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

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

1、爲什麼“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呢?請在文中找出我變成金色花爲媽媽所做的事?並說說我爲什麼要“暗暗地”、“悄悄地”做這些事情?

爲了能給媽媽做點事:可以看着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

孩子懂得母親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還瞞着媽媽。

2、作者爲什麼把孩子想象爲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讚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着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

3、篇末,媽媽見到孩子爲什麼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麼口吻?而孩子爲什麼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壞孩子”:媽媽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擔憂,一見到孩子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一聲不說就走,把媽媽急死了。

而“我”爲自己能給媽媽做事而高興,還要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才好,於是向媽媽撒起嬌來了。

六、拓展延伸

你還想變成什麼美好的事物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呢?

我要變作一串珍珠項鍊,掛在媽媽脖子上,讓媽媽更美麗。

我要變作小鳥,時刻飛在媽媽身邊,唱出美妙的歌給媽媽聽。

我要變作影子,她到哪裏我到哪裏,永不分離。

我要變作手,代替她做煩瑣的家務勞動。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美麗的髮卡,我要別在媽媽的秀髮上,讓她更加年輕漂亮。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節目,逗媽媽開心,讓她笑口常開。

假如我變成了一盞燈,我要爲媽媽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變成了一把傘,我要爲媽媽遮風當雨……

假如我變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讓媽媽下班後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勞……

板書設計:

三 母親 孩子 (金色花——聖樹)

純真的母子之愛

《金色花》《金色花》次 禱告 散發香氣

嬉 讀書 投影書頁

戲 拿燈(去牛棚) 恢復原形

《金色花》教學設計 5

一、教學分析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其文體與本單元的另兩篇講讀課文《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不一致。這是一篇散文詩,應作爲詩歌來上。而詩歌的特點,《毛詩序》稱“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鍾嶸《詩品序》中則稱“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天地的陰陽之氣摧動了萬物,而這萬物的變化就感動了你內心的性情,表現出來就形成了詩)。簡言之,就是自然感動了詩人,詩人去描繪自己內心映照下的自然。具體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是如何在金色花中體現出來。

這首散文詩也有着與其它兩篇課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親情都有着缺憾。史鐵生是在母親去世後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犧牲,從而決定改變自己的生命來報答母親;莫懷戚是感覺到了母親陪同自己的時日已短才決定委屈兒子。同樣,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時間內都躲藏起來,但他的愛卻沒有消退過。學習前兩篇文章,有助於學生迅速把握文字的主題。要理解本文的獨特之處,還應當瞭解泰戈爾有些悲涼的人生經歷。他自少年時代起,母親、五嫂、妻子、次女等摯愛的親人逐一離世,這對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響。但無論他經歷過多大的痛苦,但這份愛不會消失,這就構成了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題。同時,泰戈爾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讓這首散文詩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母親的沐浴、閱讀《羅摩衍那》以及到牛棚裏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聖色彩。因此,這種愛同樣也超越了母子之愛,有了博愛的情懷。

教學這篇文章,主要讓學生圍繞兩個問題展現自學——“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時,__________”,“孩子如何體現對母親的愛”。接着再補充泰戈爾的生平、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詩中的文化內涵及情懷。不過,我始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貫穿教學中,以便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裏呢,花呀”。透過對這首詩的品讀,去理解文字、理解泰戈爾。

二、教學目標:

1、透過自讀文字,體會文字中表現出的母子之愛。

2、結合補充材料,體會文字中蘊含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設計:

1、匯入:

本文選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兒童比作新月,其主題是讚頌童真及母愛。但作爲東方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泰戈爾筆下的童真與母愛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比較閱讀①

請大家先讀讀這首選自他的《飛鳥集》的短詩:“你離我有多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裏呢,花呀。”

大家讀懂了嗎?

提示:花與果永遠不可能相見,但什麼將它們聯繫在一起?

2、自讀活動1把握內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親分離的,請大家填寫表格: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我會在媽媽_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

尋找“我” 躲在一邊

沐浴後 散發香氣

讀《羅摩衍那》 投下影子

到牛棚 回到媽媽身邊

提示:

在上面的活動中,哪些是對孩子活動的總寫?

雖然“我”在媽媽尋找時調皮地躲起來,但“我”離開媽媽了嗎?

3、自讀活動2體會親情

當孩子與母親玩耍時,他如何表現對母親的愛?(小組討論,老師提示,讓學生歸納細節中的描寫併發言,學生再朗讀相關段落)

提示:

1、母親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肯定時刻都有花相伴,那麼“我”在散發香氣時,就在這花中。說明“我”的愛什麼樣?(無處不在)

2、母親在讀《羅摩衍那》時,“我”爲什麼知道她讀到了哪裏?(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着母親)

3、爲什麼回到母親身邊時就要求她講故事?(與母親撒嬌,分離得太久,渴望得到母親的愛)

比較閱讀②:

再讀上面《飛鳥集》的詩篇,你發現,永遠不能相見的花與果之間有什麼相聯繫?(愛與期盼)

4、自讀活動2體會情懷(結合補充材料,思考內涵並朗讀)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愛,爲什麼要分離呢?我給大家補充泰戈爾的一張年表:

補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爾誕生

1875年,母親沙羅達去世。

1884年,五嫂自殺,詩人承受了巨大哀傷。

1902年,妻子病逝,寫哀悼詩。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爾還是個少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時的他直到從火葬場回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回來了。後來,與他年齡相仿的五嫂就成爲了他心中的母親、姐姐甚至暗暗愛慕的對象,但五嫂後來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在家中自盡。泰戈爾的妻子因爲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從沒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視,兩人生育了幾個子女,卻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爾也從沒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當妻子猝然離世時,他才發現了妻子的珍貴,第二年他的愛女也去世了。

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大家發現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但是,他並沒有因爲這些悲劇而沉淪。大家細讀文字,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現?(母親沐浴回來的道路上、書房外、牛棚上,幾乎無處不在)從中我們體會到什麼?(雖然他與母親、與自己所愛的人早早永離,但在他的心中,這種愛是無處不在的)

補充材料②

泰戈爾是印度人,這是一個詩的國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無處不在。他們一日一浴,因爲他們相信恆河水是神聖的銀河水經過大神的頭顱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終與神明相融。《羅摩衍那》是他們最喜歡閱讀的史詩,他們相信死前唸誦“羅摩”的名字就能讓身體解脫。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見,因爲他們認爲牛是大神的坐騎,被稱爲“聖牛”,他們將牛當作神明的化身來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聖樹,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認爲具有神聖的色彩。

請大家思考一下,詩人筆下的情感還僅僅只是母子之間的親情嗎?(神聖的博愛)

比較閱讀③

再讀《飛鳥集》中的這首詩,你能體會出什麼樣的愛?(學生自由回答)

教後記:

比較閱讀是自讀課文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較閱讀需要重視。我在教學中,將《飛鳥集》中的那首小詩貫穿其中,學生們從開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後的逐漸體會,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之中。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懷念》及《散步》中那些帶有無奈的情感,學生感覺到了這篇看似只是童話的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教學本文,其實主題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讓學生看到主題在文中的體現並最終能讀出主題的深刻內涵是關鍵。從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大體上認識到了這一點,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還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