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美猴王》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猴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美猴王》教學設計

《美猴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課前預習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結構層次,圍繞課後思考與練習自習課文。

2、合作學習: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提倡小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討論,透過想象畫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學之間可以相互幫助。

3、探究學習:課文較淺顯,學生可以自學,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說,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閱覽室查閱有關《西遊記》的資料,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創作意圖以及小說的內容等。

設計思路

1、美猴王是《西遊記》作者熱烈歌頌的一個英雄人物,也是我們喜愛的親密朋友,他美在哪裏?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們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聰明靈巧,本來超羣,有膽有識,深孚衆望的特點,能有層次地複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個神、猴、人三一體的形象?要理解神話小說的特點和孫悟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

3、這篇課文是培養學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文、觀看錄像的基礎上每人繪一幅畫,進行觀賞、評比。

4、課文組織學生閱讀原著,開展講故事比賽,引起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進行片斷說話訓練,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1、學生方面:佈置預習課文,到閱覽室閱讀《西遊記》這部書。

2、教師方面:製作課件,刻錄《西遊記》第一集與課文有關的部分;爲了幫助學生複述課文,美猴王美的幾個部分在多媒體上投影出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簡潔的匯入。

教師:孫猴子是我國家喻戶曉、爲羣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我這樣說對不對?

學生:應說孫悟空,不能說孫猴子。

教師:美猴王--孫大聖--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本身有個發展過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最初是石猴,由於本來高強,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麼美猴王究竟美在哪裏呢?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

2、檢查學生課前瞭解有關作者吳承恩以及神話小說《西遊記》的簡介。

3、自由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請一名同學主持聽寫,二名同學上黑板寫,其他同學寫在課堂筆記本上,完成後讓學生自己點評,師生共同校正錯誤。

聽寫詞語: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設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撓腮

第二教學板塊: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課文雖是節選,但情節清晰,內容完整。全文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這是情節的開端,寫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這是情節的發展,寫石猴的山間生活和發現水簾洞。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第2自然段),寫石猴的山間生活。

第二層:(第3自然段),寫衆猴玩耍,以及發現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帶領衆猴迸洞居住,而被擁戴爲王。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從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氣),寫石猴發現水簾洞。

第二層(從衆猴聽得到完),寫石猴帶領衆猴迸洞居住,被擁戴爲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圍繞課文讓學生提出問題,最後經過篩選確定三個主要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裏?

2、他有哪些性格特點?

3、這個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點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體,怎樣理解?

二、教師深人巡視,參與討論,由學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導學生從石猴的身世、行爲、語言等幾個方面探討,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現在:身世美、行爲美和言語美這三個方面(利用多媒體投放出對此的概括)作者透過這三方面生動的描寫,主要透過石猴發現水簾洞和帶領羣猴迸住這兩件事的描述,刻畫了美猴王這個令人喜愛的形象。

2、學生透過討論明確:這是個聰明熒巧、本領超羣、有膽有識、深字衆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現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了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了他的傳奇性。

三、看看議議畫畫--講講--寫寫,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攝取有益的東西,提高人文素養,學習美猴王的聰明勇敢、有膽有識。

1、觀看錄像,放映《西遊記》第一集與課文有關的部分,邊看邊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2、討論美猴王的性格特徵。

明確:聰明靈巧、本領超羣、有膽有識、探字衆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現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他的傳奇性。

3、體驗感悟

4、選自己喜歡的部分美讀。

《美猴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地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智慧、靈巧、本領高強、深孚衆望的美猴王形象。培養學生不畏艱險,敢說敢幹的品質。

二、教學重點: 把握美猴王的藝術形象是教學的重點。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①反覆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難詞,圈點畫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②預習課後練習。

教師:準備相關教具,以更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教學內容與過程:

1、放歌曲《猴哥》匯入課文。簡介作者與作品。

2、討論分析課文結構。

3、學生複述《美猴王》的故事。(應包括下列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石猴是怎樣來到這個世上?

②、石猴是怎樣成爲美猴王?

4、找出課文中描寫美猴王動作、語言的詞語或句子。

5、由學生討論、分析美猴王的形象。(智慧、靈巧、本領高強等)

6、討論課文的主題。

7、課文詳寫什麼?略寫什麼?爲什麼這樣安排?

六、作業:

①課外閱讀《西遊記》。

②抄寫詞語。

《美猴王》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學習小說中塑造藝術形象的表現手法,體會本文語言通俗,簡潔,生動的特點。

能力目標: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模仿、表演等多種能力。

情感目標:

瞭解美猴王這一藝術形象的特點,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瞭解作者如何透過動作、語言描寫成功塑造一個集“猴”、“神”、“人”特點於一身的藝術形象的:能找出課文中描寫石猴動作、語言的語句,能具體分析哪些語句表現了猴的特點、哪些語句表現了人的特點。

難點:

美猴王到底“美”在什麼地方?

教學設想:

1、教法設計

①設定情境、採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教學模式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指導

⑴、課前準備

①閱讀《西遊記》節選,搜尋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透過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瞭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準備概括複述。

⑵結合上課內容,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備講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讀。

3、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激趣匯入:

1、播放動畫片《西遊記》片頭曲《猴哥》(出示幻燈2),讓學生一邊聽一邊跟着唱,再讓學生說說歌中的“猴哥”還有哪些稱號,以此引出課題。

擇要板書:美猴王(猴)齊天大聖(神)孫悟空(人)

標籤:美猴王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