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精選6篇)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聯繫實際、透過配菜,訓練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初步學會解決最簡單、最基本的排列組合問題,並且進一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教具學具:課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一定品嚐過許多美食吧,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嗎?那你知道,像排骨、魚、肉這樣的菜都是什麼菜嗎?像土豆、白菜、蘿蔔一樣的菜呢?這麼多的食物,怎樣吃才更有營養、更健康呢?搭配中有不少數學知識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從配菜中學習一下搭配中的學問吧!(板書:搭配中的學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知:

活動一、搭配星期一的菜譜

隨着同學們的開學,學校食堂開餐了,今天爲同學們準備了一種葷菜,兩種素菜,但盒飯中只限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菜搭配一下。

還有其它的搭配方法嗎?

師小結:也就是說,一個葷菜和兩個素菜可以有2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活動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譜

看,這是學校明天的'菜譜,兩種葷菜和兩種素菜,大家看一看,仍然按照一份葷菜和一份素菜的方法搭配,會有幾種不同的配菜方法?

1)請同學們自己想一想,擺一擺,配一配,並把配菜方法記錄下來。

2)請同學用線連一連。注意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並在小組內記錄你的配餐方法。

3)反饋交流

這兩種搭配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小結:在葷菜和素菜品種多的時候,我們要按一定的順序,先固定其中一種菜,然後用另一種菜來搭配,這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

活動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譜

爲了給同學們增加營養,食堂決定後天推出二葷三素的菜,誰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你是怎樣想的?用什麼方法?如果有三種葷菜三種素菜,你能很快說出幾種搭配方法嗎,四種葷菜三種素菜呢?誰來總結一下用算式表示配菜方法的簡便方法?

師總結:葷菜的種數乘以素菜的種數就是搭配的方法的總次數。

三、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1、在生活中,搭配中的學問不僅應用在配菜上,看,這是一個學校要旅遊的路線圖,(課件出示)從學校經過少年宮到動物園,一共有多少條路可以走?(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字母表示法)

2、爲了旅遊,愛美的笑笑開啟衣櫃,面對兩件上衣和三條褲子,笑笑爲難了,怎麼穿呢?你們能告訴她,一共有多少種穿法嗎?(引導學生按序搭配,固定上衣,搭配褲子,或固定褲子,搭配上衣)哪種穿法最漂亮?

3、遊戲:

同學們可真了不起,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解決了這麼多數學問題,下面和老師做個遊戲:猜猜看:老師家最近安裝了電話,號碼是83122最後三個數字是由124三個數組成的,猜一猜,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可能是多少呢?

四、全課總結,體驗成功,

同學們這節課收穫可真不小,誰能把自己的收穫和大家說一說。

教師總結:表示搭配的方法很多,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連線法和字母表示法,不管什麼方法,大家一定要記住:按一定的順序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五、作業:

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搭配現象。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2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p26~27《搭配中的學問》

二、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合理有序的搭配方法和策略。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不重複、不遺漏的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透過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並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就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去進行觀察與操作。

四、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習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搭配中的學問

2、什麼是搭配呢?搭配中又有什麼學問和奧妙呢?認真學完了這節課,你們就明白了!

3、“營養配餐中心”的.王師傅,交給我們三(5)班的同學一個任務,板書:配菜

王師傅想在你們當中聘請一名優秀配菜師和兩名優秀服務員,你們願意參加應聘嗎?

(二)、搭配菜譜、探究規律

活動1:給星期一的菜譜配菜

1、王師傅考大家來了,請看:

課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譜

葷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2、星期一的菜譜裏都有些什麼菜啊?你們知道什麼是葷菜,什麼是素菜嗎?

3、王師傅有個要求,請看:一個盒飯中含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你打算怎樣配菜呢?

4、學生思考並與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

5、還有別的搭配方法嗎?你覺得這樣一葷一素搭配好嗎?

6、透過剛纔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來,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可以有幾種搭配方法呢?在學生獨立思考與交流的基礎上,老師要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例和方案這兩種方法來表示出搭配的過程,但不必特別強求和硬性規定,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如果學生有其他有創新的方法,就推薦給大家。

活動2:給星期三的菜譜配菜

1、星期一大家總結出有2種配菜方法,那麼星期三呢,請看:

課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譜

葷菜

牛排

素菜

豆腐

油菜

2、如果你能用一葷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我王師傅將聘請你爲本店的服務員。

(1)請同學在小組內試着配菜,並且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上交流。

(2)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配菜方法說給大家聽。

(3)怎樣搭配,纔不會重複,又不會遺漏呢?

(4)怎樣按着一定順序搭配呢?有幾種方法?

(6)其它同學也能按一定的次序進行配菜嗎?把你的配菜方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7)這兩種搭配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種配菜現象抽象爲數學知識,以葷菜爲準,每種葷菜和一種素菜都有2種搭配方法,有兩種葷菜就有2乘2等於4(種)方法。

這次的活動都是2種要注意要回答這個問題時,要讓學生髮現如果你倒過來寫這也只能算是一種方法,要注意學生理解成有4種搭配方法,這種錯誤的想法。

活動3:給星期五的菜譜配菜

1、大家都會配菜了,這是星期五的菜譜,有兩葷三素,如果按一葷一素的搭配方法,有多少種配菜方法呢?

課件出示星期五菜譜

葷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豆腐

冬瓜

2、誰能第一個配出所有的菜,王師傅將聘他爲我店配菜部的經理。

3、請同學們試着配菜,然後說給大家聽。引導學生以一種菜爲準與另一種菜搭配。

思考:透過剛纔的配菜,同學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讓學生自由發現,然後小結:可以用葷菜的數量×素菜的數量=幾種配菜方法

板書:1葷×2素=2種

2葷×2素=4種

2葷×3素=6種

(三)、實踐應用、解決問題

活動1:搭配路線

1、同學們在課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現,學會了不同的搭配方法,淘氣想請你們幫個忙,他要到動物園去參觀(出示圖)這就是由學校到動物園的路線圖,看圖說一說,你能獲得哪些資訊?

2、說說:一共有幾條路可以走呢?

(1)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幾條路線嗎?

(2)哪一條最近呢?你能幫小淘氣選一條嗎?

(3)回來時有幾條路線呢?你能用字母把路線表示出來?

活動2:搭配服裝

其實,不僅菜要搭配,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搭配的地方,笑笑要去外婆家做客,那衣櫃裏有這樣幾件衣服:兩件是上衣,叫上裝,兩條褲子和一條裙子叫下裝,一件上裝和一件下裝,要配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樣搭配呢?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呢?在配菜的過程中,先讓讓用序號來表示衣服和褲子,便於敘述。

2、請你和同桌一起試着配一配。

3、那麼今天下午笑笑穿哪套衣服去做客合適呢?爲什麼?誰來幫忙選一選。

4、看來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適當,會使我們生活更美好,更加豐富多彩。

活動3:握手中的學問

下面有請我們今天應聘成功的兩位服務員和配菜部經理。今天,我十分高興招聘到這麼優秀的服務員和配菜部經理,我們向他們三位表示祝賀吧!誰注意到老師是怎樣向他們表示祝賀的?

(四)、聯繫生活、課後延伸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你想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設計一些有關搭配的其它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3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一位新的朋友,他是馬戲團的奇奇,他有兩頂帽子和三條褲子,他今天要去表演,不知道如何搭配,同學們可以去幫幫他嗎?(板書:搭配中的學問)

二、新知探索

1、自主探索,初步發現搭配的'規律和表示方法。

(1)課件出示圖片,說一說有幾頂帽子和幾條褲子?

(2)怎樣搭配呢?同學們動手擺一擺,要求:一頂帽子和一條褲子搭配,思考一共能擺出幾種不同的搭配?

(3)學生展臺展示,思考誰對誰錯?爲什麼?搭配時,我們要注意什麼,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4)如何把想的過程記錄下來?師生共同總結:用圖形代替;用字母代替。

2、多次體驗,逐步加深對規律和方法的理解。

(1)出示圖片,一種主食搭配一種炒菜,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配餐方法?你能把這些方法都表示出來嗎?

(2)學生獨立嘗試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並指名回答,大家集體討論。

(3)出示路線圖,學校到少年宮有2條路,少年宮到動物園有3條路。思考學校到動物園一共有多少條路線可以走?

(4)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來,並集體交流討論。

(5)搭配服裝和去動物園的路線這兩個問題所畫出的圖有什麼聯繫?(兩類事物,搭配在一起)

今天學習搭配中的學問,你有什麼收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問題能用今天學到的有關搭配的知識。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意識。

3、讓學生運用學具擺一擺、配一配,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搭配方法及過程進行比較,明確有序搭配的科學性。

4、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學難點:

有序搭配,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學校食堂每天爲同學們提供午餐盒飯,每一份盒飯含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譜”,學生在明確“菜譜”內容後提供問題“星期三有幾種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分4人活動小組探索解決“星期三有幾種不同的配菜方法”。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畫表格”、“畫搭配路線圖”、“文字記錄”等,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解決問題。對於有困難的小組和同學,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擺一擺、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師將學生記錄的搭配方法板書到黑板上。

3、引導學生進行有序搭配。

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過程進行比較,說一說“怎樣搭配纔不會出現遺漏和重複?”明確有序搭配的科學性。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重點介紹畫“搭配路線圖”,並用多媒體進行演示。

4、學生根據前面所得經驗獨立完成並彙報。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出示教材“練一練”第1題情境圖。

(1)引導學生看圖,明確圖意。

(2)學生獨立解決。

(3)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教師在學生彙報的同時,適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並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過程”的方法。

2、出示“練一練”第2題情境:“幫小紅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獨立完成並記錄自己的搭配過程。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搭配問題,只要我們按順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決這樣的問題。回家後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櫃,看一看有幾件外衣、幾條褲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五、作業:

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搭配現象,透過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使學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初步體會有序思考思想。

3、使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過程:

一、自學

1、師:昨天你們根據導學提綱進行了預習,從中你們知道了什麼?

生反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搭配服裝

(1)師:同學們預習的真好,學會了不少知識。但在衣服的搭配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2)學生活動策略:

①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的衣服卡片,自己擺一擺。

②引導討論:有這麼多種不同的.穿法,怎樣才能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呢?

③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自己是怎麼搭配的?

④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都很不錯,在搭配時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但是,要注意不重複、不遺漏,要講究方法。

(2)老師爲大家準備了豐盛的早餐:

飲料有:牛奶、豆漿

點心有:蛋糕、油條、餅乾

如果飲料和點心只能各選一種,你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學生活動策略:

(1)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連線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聰聰吃了早餐,高高興興的去秋遊了。謝謝大家爲她解決了難題。

三。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1、猜一猜:用數字3、6、7可以擺出哪些密碼?並猜一猜老師要試幾次才能開啟密碼箱?

學生活動策略:

(1)學生獨立完成,作好記錄。

(2)教師指定幾名學生彙報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髮現組數的規律。

2、漢字排列遊戲

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漢字遊戲。老師給大家三個字:讀、書、好

思考:你們能把這三張字卡透過掉換位置,形成三個字的詞語嗎?

三、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四、機動練習

如果老師想給今天這節課表現最好的三位同學照一張合影,請同學們思考,三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師也參加進來,四個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同學們課下思考。

課後反思:

1、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數學廣角”屬“實踐活動”的範疇,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之間的聯繫,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我讓學生先自學反饋,再動手操作,探索出規律,用學生經常接觸的生活問題作爲教學內容的載體,讓學生在生活問題和實際情境中來學習組合和排列,讓學生從穿衣、吃飯這些生活事情中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存在於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2、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主動參與數學過程、自主探究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排列組合知識比較抽象,教師透過讓學生擺一擺、連一連、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透過分析、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例如在衣服搭配這個環節上,教師又開展小組討論,選擇方法的最優化,找到不重複又不遺漏的科學搭配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在教學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不僅可以確定上衣,也可以確定下衣。在教學例2時,不是例1的簡單重複而是在例1的基礎上增加“拓展”着一塊,這樣學生對“排列和組合”意義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課對學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順序的,教師都給予充分的肯定,給學生以人文關懷,着力培養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三年級數學下冊《搭配中的學問》的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2、透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掌握兩類事物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規律。

3、透過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教學重點:

學會有序地思考,掌握求兩類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究出兩類事物搭配的規律並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課標》提倡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獲得發展。因此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力圖體現這一理念。

1、創設情景、巧妙引導。

課標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無序重複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問題爲主線,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激發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小朋友們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數學能力。

2、化靜爲動、親歷過程。

新課程提倡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給學生提供“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發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這樣設計既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了一個感悟、體驗、提升的數學化過程。

3、實踐應用、感受成功。

《課標》安排了四個學習內容,而“實踐和綜合運用”是這四個領域中的重中之重,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也就體現在這裏。因此本節課的實踐應用在設計上由淺入深、形式上靈活多樣,呈現方式上動靜結合,適度開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兩類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題,又有進行優化選擇的拓展題,還有開拓思維的開放題和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趣味題。力圖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體驗知識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滲透有序

1、握手匯入,引導有序。

講述:聽說我們班的小朋友會想、會說、又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想與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願意嗎!

(進行無序重複地握手,學生有意見)

提問:誰能幫老師想個辦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呢?

(生:一組組,一排排。這樣握就很有序,不重複也不會遺漏!)

(板書:有序,不重複)

2、瞭解起點。揭示課題

師:這堂課我們就用有序、不重複的思考方法一起來研究搭配中的學問——板書(搭配)

提問:搭配你是怎麼理解的?(詞語搭配,男女主角搭配,數字搭配,衣服搭配。)

任務:這是小朋友心目中的搭配,今天我們要研究兩類事物的`搭配。

二、主動探究,獲得方法

1、動手操作,感悟有序。

講述:六一節到了,櫻桃小丸子的媽媽爲她準備了2件上衣,3條裙子。(課件出示)

提問:從上衣和裙子中各選一種穿,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穿法?(生:5種、6種。)

到底有幾種?你們能有序地來搭一搭嗎?(學生搭配)

展示搭配:(學生邊說邊擺出兩種不同的方法,一共搭出6種。板書236)

[點評:透過學生觀察、操作、彙報、交流,理解2個3和3個2兩種不同搭配方法的結果是一樣的,並初步感悟到搭配的有序性。]

2、選擇方法,體驗有序。

(1)改變條件:把褲子增加到4條。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作業紙上連一連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搭配)

教師收集材料,展示結果。學生表述搭配的方法和結果。

板書:248

4、測驗證、發現規律。

(1)再次改變條件:上衣增加到3件,裙子4條時,請猜想一下又有幾種不同的搭配穿法呢?(生:有12種)

提問:你是怎麼想到的?

(生:從236,248中可以推測到求兩種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方法能用乘法算。。)

(2)求證猜想。

任務:請隨意選擇兩類事物,搭一搭、數一數有幾種?再把這兩類數據乘起來,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學生驗證)

(3)反饋:

師:你一類選幾,另一類選幾,數出來是幾?乘起來呢?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交流(略)

(4)師生共同小結

兩類事物的搭配,求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來計算。

(祝賀猜想正確。)

[點評:教師爲學生提供典型而又豐富的研究材料,透過擺一擺、連一連、猜想和驗證等數學活動,並有理有據地表達數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學生在擺中感悟,連中體驗、猜想中推理,交流中總結,經歷了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以學論教”的教學理念。]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講述:剛纔小朋友們自己探究出一個規律:求兩類事物的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現在我們就來用一用這條規律,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提問:(口答題)

(1)水果拼盤:黃顏色的水果有六種,紅色的水果有七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運動員搭配:有男運動員五名、女運動員八名,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3)早餐搭配:點心5種,飲料5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優化搭配方法)

(4)線路搭配:從家到學校有2條路可走,從學校到少年宮有3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你會選擇哪一條?爲什麼?)。

自選挑戰題:(筆答)

(1)一天小紅家裏來了5位小朋友。爸爸,媽媽和她都要和每一位小朋友相互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

(2)食堂的黃師傅從菜場買了5種素菜,3種葷菜,如果一葷一素搭配起來燒,學校16個班級每班的學生可以吃上不重複的菜嗎?

(3)老師有一些襯衫和領帶,一共可以有12種不同的穿法,猜一猜王老師可能會有幾件襯衫和幾條領帶?

[點評:教師設計有層次、有梯度,富有現實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練習內容。把鞏固知識和解決問題融爲一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四、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五、拓展思維,課外延伸

講述:古時候,齊國的齊威王和他的大將田忌,都非常喜歡賽馬。有一天他們約定要進行一次賽馬比賽。於是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比賽的第一場:齊王的上等馬對田忌的上等馬比,結果田忌輸了。第二場齊王的中等馬對田忌的中等馬比,結果田忌又輸了。第三場齊王的下等馬對田忌的下等馬比,田忌還是輸了。田忌非常傷心。這時,一個偉大的軍事家——田忌的好朋友孫臏幫助田忌反敗爲勝!

提問:小朋友你們也能運用今天所學的搭配知識幫助田忌反敗爲勝嗎?

小組討論爲田忌選擇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圖:

齊王田忌

第一場上——下(輸)

第二場中——上(贏)

第三場下——中(贏)

(結果田忌以2比1取勝)

延伸:師:1、爲什麼同樣的馬,同樣的賽場,結果會截然不同呢?

2、你能找到取勝的規律嗎?(課後去玩一玩,找一找)

(學生感悟、體驗到搭配中有科學,合理,巧妙地搭配。)

[點評: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以動態的方式呈現賽馬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講述比賽的過程,使學生身臨其境,適時提出用所學的搭配知識幫助田忌反敗爲勝,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慾望,又滲透了人文關懷。]

教學反思

(一)有效的情景還須有效的引導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方法,本節課以問題爲主線,創設了一系列的教學情景,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猜想驗證,尋找規律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中,不斷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他們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如:“握手”是新老朋友見面常用的友好表達方式之一,學生有一定的經驗,而無序握手的情景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衝突,這時教師立即引導“你能幫老師想個辦法,怎麼樣握纔不會重複?不遺漏?”的問題,激發學生想出“有序”握手的方法,把學生的思維巧妙地引導到有序思考來探究新知。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是以引導者的角色得以體現。

(二)有了交流模式纔能有序表達

如何讓學生有序地表達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是我們很多老師感到煩惱的,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又不是自己的學生,就更加難以把握,在本節課的幾次試教中發現,一到讓學生自己表達思維過程的教學環節,課堂氣氛就沉悶,後來教給了學生一些交流的方法。如:學生展示搭配結果時,學生說用這件上衣和這件裙子;那件上衣和那件裙子搭,總是辭不達意。這時經我引導:你的意思用(1)號上衣與每一條裙子搭配,(2號)上衣和每一條。是這樣嗎?又如:當學生驗證猜想後,要他們有序地表述驗證過程又有困難,我又引導他們說,這一類選幾,另一類選幾,數出來是幾,乘起來呢?我發現有了這樣的說話模式,學生就能用數學語言有序地表達思維的過程。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提供給孩子進行數學交流的環境和方法,才能把生活語言轉化爲數學語言。而且在一個交流策略被確認後,學生會認真地傾聽、努力地嘗試用明確、簡潔、完整數學語言來表達,同時在表達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多一份預設才能多一份生成

新課程理念認爲,課堂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也不是課前預設的教案劇,而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它強調課堂的生成。因此課堂教學倡導少一分預設,多一分生成,逐步實現變預設爲生成,這是我們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我們不能片面理解爲注重動態生成,就無須課前預設了。在本節課的多次試教中我體會到,沒有課前的精心預設,就沒有課中的有效生成與精彩。如:在教學“2件上衣與3條裙子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方法”時,有的班級學生會說:“有3、4、5、6種”那麼我就引導,到底有幾種?小朋友們擺一擺。可是有的班級基礎較好,學生都說有6種,我就傻了,都知道了,還要擺嗎?怎麼辦呢?(當時就是想不出抓住知識的重點引導有序,你是怎麼想的?能有序地擺一擺嗎?)又如:在無序握手以後,讓學生想辦法怎麼握纔不會重複?生說:“一排排、一行行地握”,我說:“如果這樣握。”我原想學生會說不重複,很有序,可是學生卻說很公正,我又傻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是等待,還是直接說。於是課堂又形成了尷尬的局面,無法動態生成。我的體會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對我們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當我們在課前深入地瞭解學生,鑽研教材,設計出多層次,多板塊的預案的前提下,在課堂中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才能應對自如,纔有可能在開放的、變幻莫測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有效生成,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爲了生成,爲了精彩,在課前必須多一分預設。

(四)開放的問題纔有探索的空間

在《新課標》中特別倡導要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因爲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雖然同一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有着共同的特徵,但對於每個學生個體來說,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的思維方式、採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異的。

例如:在“2件上衣,4條裙子”這一環節,我設計用孩子們自己喜歡的方法在作業紙上有序地連一連的探究活動,有的把衣服的實物圖畫下來;有的孩子就用序號1、2、3、的數字來表示;還有的是用字母a、b、c等來表示,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想,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髮展的前提,應視爲一種財富來珍惜和開發,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獲;每個學生的表現都會給別人帶來啓示;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