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彙總四篇

爲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麼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彙總四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受並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培養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3、培養學生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內容設計】

一、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寫作思路。

2、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3、蒐集有關於“羅布泊”“月牙泉”“青海湖”等資料。

4、將蒐集到的資料,整理後記在筆記本上。

二、課堂教學

1、匯入:

同學們聽說過羅布泊嗎?那裏是浩瀚的沙海,是一個充滿恐懼又充滿神祕的戈壁,但是,羅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遼闊的水域,那裏水鳥成羣,碧波盪漾,羅布泊滋潤着大片的生命綠洲。那麼,羅布泊是怎樣消失的?是誰製造了這個悲劇?我們一起到《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尋找答案。

2、實物投影展示學生收集的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圖片。

3、研習新課:

⑴、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羅布泊過去是什麼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麼樣子?

②、羅布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③、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

⑵、同桌同學爲一組討論以上問題。

⑶、教師檢查討論情況。

⑷、學生每四人爲一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造成羅布泊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②、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教師點拔,明確:

造成羅布泊生態環境破環的深層原因是人們只圖眼前利益,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全文表達了作者對羅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以及對保護生態環境的強烈呼籲。

⑹、指名分別讀一讀揭示羅布泊生態環境被破壞原因的句子和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並認真體會。

⑺、指名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⑻、文中運用了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從文中找出來說一說它們的作用。

⑼、文中還引用了大量確鑿詳實的數據,從文中找出幾例,試分析它們的作用(使用數據的好處)。

4、拓展:

⑴、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圖片,問: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劇也在不斷上演,這說明了什麼?

⑵、對於“青海湖”“月牙泉”的環境保護你有怎樣的建議?

⑶、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麼?

5、練習:請你以世紀老人的口吻,將你向人們訴說的內容寫在練習本上。

提示:

⑴、從出生~20歲,水草豐美,水鳥成羣的仙湖;

⑵、20歲~60歲人類對羅布泊的破壞;

⑶、60歲~100歲緊扣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回憶,尋找回來的世界。

6、小結:

本文用慘痛的歷史教訓說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呼籲人們樹立環保意識,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美好家園。只有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三、課外作業

課文最後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瀕臨乾涸的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籲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的惡化。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第16課《充氣雨衣》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略讀課文,情節清晰,但識字任務較重,共要認識14個生字,有些字存在識記難點,如“旋”、“囊”等。文中的小林因爲生活中的一次經歷:雨衣剛過膝蓋,雨水順着雨衣的下襬流到褲腿上,小林淋溼感冒了。爲此,他就積極開動腦筋,想把雨衣改一改。他從張開的裙子和塑料救生圈上得到啓事,將可充氣的塑料氣囊粘在雨衣的下襬,發明了實用的充氣雨衣。課文4、5自然段中長句較多,朗讀是個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膝”“囊”等14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意。

3.朗讀感悟1、2 自然段,瞭解發明充氣雨衣的原因。

4.學習思考,學會提出問題 ,並主動探究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認14個漢字,朗讀課文,瞭解大意。

難點:朗讀課文,聯繫實際,學會觀察、思考。

四、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學生預習課文。

五、教學設計

(一)接題質疑,激發興趣

1.這一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多思考,並學會動手做一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是關於這一主題的。

出示課題:16

氣雨衣 課題中有一個生字,你能讀準它的字音嗎?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充氣的?

教師出示充氣蹦牀、充氣攀巖、充氣水池等圖片。

2.再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嗎?

學生質疑,教師歸納整理並板書出示。

問題預設:

充氣雨衣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爲什麼要發明充氣雨衣?

充氣雨衣是怎樣發明的?

(二)初讀課文,交流預習情況,學習生字詞

1.帶着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默讀一遍課文。

2.檢查學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詞語。你覺得認讀字詞要注意什麼?

(2)自由拼讀;開火車領讀,隨機正音;

(3)交流識記字形。

(4)引出多音字 轉 假 縫 差

(5)開火車認讀。

(三)精讀課文

1.輕聲朗讀課文,思考黑板上的問題。相關語句可做記號。

2.小組合作:說說自己解決了什麼問題,是從哪兒發現的,教師隨機引導。

預設:讀了課文,學生最易解決的問題就是“充氣雨衣是誰發明的?和“爲什麼要發明充氣雨衣?”這兩個問題。見此機會引導學習1、2自然段。

(1)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充氣雨衣的發明者就是小林。他的真名叫林恆韜,我們可親切地叫他小林。隨機出示關於林恆韜的文字資料:

充氣雨衣發明者:北京市打鐘廟小學四年級林恆韜(男,11 歲)

發明作品:充氣雨衣,又名吹氣衣。

該作品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中獲一等獎。林恆韜被授予“小小發明家”的稱號。同時充氣雨衣已在工廠正式投產。

這是全國第一屆科技創新大賽,在全國參賽作品中,總共評出了22個一等獎,林恆韜的'充氣雨衣是其中的一個獲獎作品。

真能幹,你們已經解決了一個問題,你還解決了哪個問題?

(2)林恆韜怎麼會想到發明充氣雨衣的呢?你是從那寫文字中瞭解到的?學生讀相關文字。

出示第1自然段,再讀。

什麼叫“頂着大雨回家”?

小林頂着大雨回家,他遇到了什麼問題?(隨機朗讀:小林的雨衣剛過膝蓋,雨水順着雨衣的下襬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

你知道這是什麼季節嗎?你是怎麼知道的?(下午放學的時候,隨着一聲春雷,下起了大雨。)就像這幾天,冷冷的,這樣的天氣,被雨淋溼, 確實冷極了。想象一下,穿着剛過膝蓋的雨衣,冒着大雨回家的小林也許還會碰到什麼問題?

朗讀這一段。

(3)教師補充:因爲這次遭遇,小林感冒了。當天晚上就發高燒,還爲此請了三天假。假如你是小林會怎麼想?誰能找找小林想的句子。

這個難題指什麼?

“一直”說明什麼?(小林沒有放棄,堅持思考)

“……”表示什麼意思?(小林思考的過程持續進行,沒有結束。)

(4)小林是怎樣解決這個難題的呢,從書上找一找。

(學生說,教師出示解決圖片)並板書:旋轉的裙子

(5)回家後小林怎麼做的?板書:鐵絲雨衣

新的雨衣做好了,穿着這種雨衣,雨水不會再流到褲腿上了,可新的問題又來了,是什麼?

(6)這個問題小林又是怎麼解決的呢?小林游泳的時候想到了塑料救生圈。

(7)充氣雨衣終於發明出來了,我們也一起解決的第三個問題,大家一起再來看看充氣雨衣的製作過程吧。

(8)一個很簡單實用的小發明,也需要發明者的細心觀察,多做多想,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小林的思考過程。

(9)愛動腦筋的小朋友就一定能成功,漂亮、實用的充氣雨衣穿在身上,可神氣呢,讓我們一起來誇誇小林吧!

(四)拓展延伸

1.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你想發明什麼來解決問題呢?給大家一些小提示。

2.小結:只要你善於觀察,勤于思考,親自動手實踐,一定會成爲了不起的發明家,老師等着使用你們發明的新產品,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的:

1.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意義,學習主人公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2.體會和學習小說的藝術特色──插敘手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結構上的雙線交織和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3.學習編寫。

教學理念:

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提倡教師、學生和文字的平等對話;提倡編者意圖、寫作意圖和學習意圖的和諧會通,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教學內容:

《心聲》是發表於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問題的一篇小說。小說透過刻畫感人肺腑的學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日表達了衆多受教育者的心聲──呼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呼喚珍視學生的美好情感和獨特體驗。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們在引導學生自讀的基礎上要遵循學生認知的原則:要研討小說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爲什麼這樣寫;要在把握小說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小說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爲了充分調動和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營造寬鬆的閱讀環境,擬安排兩課時學習本文。

 課前準備:

1.學生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閱讀課文。

2.教師準備有關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對人生,成長中的我們有太多的話要說,讓我們一起走進小說《心聲》,去聽聽主人公的心聲。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取故事主要情節,進行復述。

示例:在一次語文公開課的準備過程中,程老師設計了讓學生表情朗讀小說《萬卡》的教學環節。學生李京京被《萬卡》深深吸引而無比喜歡,很想參與課文的表情朗讀。他的這一願望遭到老師的斷然拒絕和同學的無端嘲笑。最後,在公開課上,當程老師的按部就班被學生的怯場打亂時,李京京舉起了手,用沙啞的嗓子滿懷感情地朗讀了課文,表達了主人公萬卡和自己的心聲。

2.在複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故事的開端:李京京朗讀課文的請求遭到拒絕。

故事的發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獨特的體驗朗讀課文。

(1)李京京在樹林子裏的朗讀、體會和回憶。

(2)李京京糾正同學的朗讀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李京京勇敢舉手,在公開課上朗讀了課文。

三、自主閱讀,體驗感悟

1.教師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進行個性化解讀,並設計話題讓學生討論。

出示話題並進行討論:小說着重刻畫了幾個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樣的生活經歷?你喜歡這個人物形象嗎?結合小說內容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所應把握的基本點:李京京是一個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對生活有着美好願望、執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全文,討論:李京京的心聲是什麼?(結合小說中具體的語句或段落談談自己的依據或感悟。)

設計原則:在多數同學能夠提出想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揣摩,根據關鍵語句或段落,瞭解李京京的經歷和情感體驗,把握李京京情感傾訴的需求。

預期成果所包含的實質:李京京渴望得到鍛鍊機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而想念爺爺和兒時玩伴;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這些願望都建構在想朗讀課文這一表白上而動人心魄。總而言之,李京京的心聲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體現了他作爲成長中的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3.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閱讀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四、課堂小結

小說講述了一個少年的心聲,表達了作者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注,對教育問題的關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讀那篇動人的課文,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他的成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啓示。讓我們在下一堂課再進行深入的探究學習吧。

五、佈置作業

1.提取小說主要情節,把課文縮寫成300字以內的故事。

2.閱讀課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藝術特色。

 第二課時

一、匯入

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說。把握小說的主旨、賞析小說藝術特色是我們學習本文的主要的目標。

二、賞析體會

設計原則:充分發揮學生閱讀課文的自主性,調動學生賞析的積極性。以學生選擇重點語段朗讀、賞析爲主,教師適時指導賞析。

關於小說主旨,應充分肯定學生的獨到發現與體會賞析。關於小說的藝術特色,應落實好重點問題:插敘手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的運用及其作用;結構上的雙線交織,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等。

三、合作探究

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來探討研究。(似下兩題中任選一題,充分發揮學生思考和表達的自由。)

1.《萬卡》爲什麼那樣打動李京京?你認爲李京京糾正同學趙小幀的朗讀這一行爲做得對嗎?爲什麼?你從中得到有關小說閱讀和欣賞方面的哪些啓示?

提示:《萬卡》之所以打動李京京,是因爲李京京有與萬卡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情感體驗,相似的傾訴需求,他的心與作品中的萬卡的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萬卡的心聲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聲。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是心裏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來,吐出來。

啓示一:要融進小說中去,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啓示二:要從小說中出來,從生活中發現小說,從小說中理解生活。

2.這篇小說涉及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什麼問題?你對這些問題有什麼看法?程老師爲什麼最後讓李京京讀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師,你會怎麼做?

教師引導時要把握的方向:教育應該體現以人爲本,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尤其要尊重和發現每個學生的積極因素,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個性,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願望。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在課文中聽到的是一個少年質樸的發自內心的呼聲,他有着多麼美好的心靈啊!作爲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勵。我們沒有理由去歧視任何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生,沒有理由不捧着一顆赤誠的心來,讓心與心的平等交流成爲教育最亮麗的風景。作爲受教育者,我們也應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獨特體驗,探求自己對人生的獨特感悟,爲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讓我們攜手前行吧!

五、作業

平時注意積累,記下自己在文學欣賞方面的經驗和感悟。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立體圖形第 頁

【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和觀察活動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他們的名稱,會辨別和區別,這些物體和圖形。

2、透過摸、滾、推各種立體圖形光感受他們的特徵

3、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數學交流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4、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逐步養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會區分長方體、正方體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白板 圖形卡片 立體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引題

哇!同學們從家裏蒐集了這麼多物品,你能給小夥伴們說一說嗎?

生:牙膏盒,飲料罐,積木塊,皮球,乒乓球,魔方,色子等。

師:同學們帶來了這麼多有趣的物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品的形狀吧!(板書 認識圖形)

【過程評價】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的物品,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素材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學生感到親切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合作分類,初步感知

學習任務一:同桌合作分一分,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1、分一分 課件出示,老師的物品這麼多物品堆放在這裏,太亂了,小朋友,動動手,動動腦,與同桌合作,把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交流彙報:你是怎樣分的,爲什麼這樣分?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適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分類的情況,指導更細的分類。

3、小結:我們能把這些物體按照形狀可以分成四類。課件出示

【過程評價】讓學生大膽嘗試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學生在動手分類中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各類物品的外形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合作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認識特徵。

學習任務二: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覺得每組圖形分別有什麼共同的特徵,然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小夥伴們。1、觀察活動: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然後把你的發現和同桌說一說。

2、彙報交流:你覺得每組圖形分別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預設彙報:

(1) 長方體

師: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仔細觀察,說一說它們的特徵。生:我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

長方體都是長長方方的

對面相等 它們的面有大有小

(學生們彙報完一種物體的特徵,老師提醒小朋友們看一看、摸一摸,你的是這樣的嗎?並隨孩子們一起利用多媒體幫孩子們驗證,孩子們直觀感受。)

(2) 正方體

師:課件出示正方體的物體,教師明確其名稱爲正方體,請孩子們拿出手中的正方體,看一看、摸一摸,說出他們的特徵。

生:正方體也有六個面

每個面都是平平的

這些面是正正方方的

這些面的大小都是一樣的

(學生彙報每一種特徵老師跟隨孩子一起驗證,並提醒孩子仔細觀察)

3、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仔細觀察看一看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你能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嗎?

(3)認識圓柱、球

①課件出示圓柱、球,形狀像他們一樣的物體叫圓柱、球,仔細觀察它們的特徵。

②彙報:學生拿出圓柱、球,並彙報特徵。

圓柱:有兩個面,平平的,是圓形的,

兩個面一樣大 只能朝一定的方向滾動

球: 沒有平面 任意滾動

(教師跟隨孩子們的發現課件展示其特徵)

找出圓柱、球的相同與不同。

【過程評價】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過程,透過交流彙報,讓學生區別不同形狀物體的不同特徵,初步建立各類物體的表象,符合學生愛說愛動好勝的特點,讓學生參與了知識面的形成過程,在玩中學習了數學,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和數學的價值。

四、抽象圖形,認識特徵

課件出示

1、猜一猜,並說一下你是怎樣猜到的?

2、引導辨認,區分實物和圖形。課件出示圖,學生找生活中的實物立體圖形。

3、數一數,機器人圖由哪些立體圖形拼成,各用了幾個圖形?

【過程評價】學生初步認識了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後,適時引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圖形,有利於學生理解形狀的本質,特徵,透過引導學生辨認圖形和實物,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溝通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全課總結,情知共融

小朋友們,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怎樣的學習的?

六、作業佈置

七、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一)

有六個平平的長長方方的面

上下

長方體 對面相等

左右

前後

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有六個平平的正正方方的面

每個面都一樣大

正方體

有兩個平平的圓形的面

上下一樣大

圓柱 能沿一定的方向滾動

沒有平面

能任意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