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學習了兩節課的教學設計課程,我們可以從教材中得知,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爲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教學系統設計是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爲目的的特殊設計活動,既具有設計學科的一般性質,又必需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教學系統設計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一點的,因爲它都是一些理論性的知識,有些東西不僅僅是要理解它,特別是考試的時候都是要背的,但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讓我們的學習輕鬆一點,不會覺得乾燥,正如老師這樣讓我們搞一下博客,共同學習,我想這種方法比較好一點。

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裏,能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把它學好。我也相信透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把它覺得很好的。。願我們都能夠透過學習了教學設計來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教學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爲依據,教學目標是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規定了學習者應達到的終點能力水平。教學評價需要採用一些有效的技術手段。通常,透過測量來收集資料,但是測量不等於評價,測量是指以各種各樣的測驗或考試對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學過教學評價要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僅是評價教學的結果,更要對教學的過程,對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評價。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加以數量化,給學生的學習結果賦以數值的過程。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一堂好課就像一個情節曲折動人的故事,讓人有鋒迴路轉的感覺,讓人有豁然開朗的心境,讓人有雨後晴天的清爽。而在一堂好課是需要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支撐的,正如李老師所講教學設計之於課堂就如同建築設計之於建築,所以教學設計對於我們以後的教學非常爲之重要。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爲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爲宗旨。它對我們的教學意義重大,爲了更好掌握它,下面來了解它的重要性:

1、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傳統教學中也有教學設計活動,主要是指教師的備課。這種教學設計活動的侷限是,教學上許多決策都是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往往根據本人認爲某內容是否重要,對有關內容是否熟悉和現成的教學大綱等決定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克服了這種侷限,它是從教學規律出發,將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應用系統的觀點和分析的方法,客觀地分析了教學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從教學工作的問題和需要入手來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2、有利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長期以來,教學研究偏重於理論上的描述和完善,脫離教學實際,使教學理論成爲紙上談兵,對改進教學工作幫助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設計爲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起到了橋樑作用。一方面,透過教學設計,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師的教學經驗昇華爲教學科學,充實和完善教學理論,這樣就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3、有利於對教師的專業成長

近年來我國正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較高要求。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由過去“教師對教材的忠實取向”向“教師與教材的互適”轉變,即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教法,不關心爲什麼教、教什麼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運用只有全部地接受、執行,不存在教師對教材的取捨增添的權力。因此,僅僅是教材就極大地束縛着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教材運用靈活性,強調教材只是材料或範例、只是師生展開活動的中介與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刪減、增補教材,從而達到教師與教材的互相適應。這種教師與教材的關係轉變自然涉及到教師專業知識的延伸問題,即教師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侷限於教材的知識視野、滿足於教學參考材料的知識範圍來完成教學,相應地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教育環境的許可與限制等因素,恰當地選用教材、靈活地增刪教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拓展知識視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師會不斷充實自我,知識更豐富,教師專業得到成長。

4、有利於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資訊的能力

教學設計就是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節、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教學設計有着科學性,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學的內在聯繫及其規律性,又反映教學知識的內在聯繫及其規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於條理性和嚴密性。這種思想準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教學設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要求教師有很高的處理各種教學資訊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師不斷努力提高自身處理各種教學資訊的能力。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爲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透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透過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採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爲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爲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忽視教學設計,則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學走彎路,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1.有利於媒體教材質量的提高

國外有專家認爲,在早期視聽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學設計使他們走出了困境。”後來他們取得成功的“祕訣”之一就是“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致力於嚴格的教學設計。”

2.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性

傳統教學以課堂爲中心,書本爲中心、教師爲中心,教學上的許多決策都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作出。有經驗的教師憑藉這條途徑也能取得較好效果,這是具有教學藝術的表現。但運用這門藝術的教師畢竟有限,而且教學藝術很難傳授。教學系統設計克服了這種侷限,將教學活動的設想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上,用可以複製的技術作爲教學的手段。只要懂得相關的理論,掌握了科學的方法,一般教師都能實際操作。因此,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3.有利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溝通

教學活動作爲一種社會實踐源遠流長。爲了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教學的機制,對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各個要素的相互間的關係進行研究,並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知識體系即教學理論。但長期以來,教學的研究偏重於理論上的描述和完善,廣大教師批評教學理論脫離實際,對改進教學工作幫助不大。這固然同理論研究不夠深入有關,而更多的原因是由於忽視應用研究,致使在實踐上無法操作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被人稱之爲“橋樑學科”的教學設計起到了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作用。教學設計爲了追求教學效果的優化,在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注意把個別教師的教學經驗昇華爲便於廣大教師掌握和運用的教學科學,注意把已有的教學研究理論成果綜合應用於教學實踐,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連接起來。

4.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設計是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它提出的一套確定、分析、解決教學問題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於其他領域和其他性質的問題情境中,具有一定的遷移性。例如,在教學內容或學習任務分析這個設計環節中,要求設計者將總的教學目標分解成單元教學目標和更具體的使能目標,建立一個教學目標羣,然後根據每一個具體目標擬定策略。這與現代管理學中的目標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透過教學設計原理和方法的學習、運用,可以培養有關人員科學思維的習慣,提高他們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機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爲教學設計的核心設計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羣體協作的。羣體協作的學習活動表現爲協作個體之間的學習活動的相互作用。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爲學習任務的設計,透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資訊化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爲中心的,促進學習者創新和綜合能力形成的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單元教學計劃。具體地描述教學單元的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教學過程)、學習資源等,其中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資訊技術支援的,因此這種教學計劃可稱爲資訊化教案。

2、學生電子作品範例。給學生提供參考用的電子作品,可以從各種電子資訊源中選取或由教師自行製作。

3、學生作品評價量規。提供結構化的定量評價標準,從內容、技術、創意等方面詳細規定了評級指標,利用這種量規來評價學生電子作品,可操作性強,準確性高,既可以讓教師評,也可以讓學生自評和互評。

4、教學支援材料。爲支援學生有效進行學習活動準備的各類輔助性材料,如軟件工具,資料光盤,在線參考資料,參考書目,教師用電子講稿等。

5、單元實施方案。包括教學活動的時間安排、學生分組辦法、上機時間分配以及徵求社會支援的措施等。

在資訊化教學設計中,要求以建構主義理論爲指導,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手段進行基於資源基於合作、基於研究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

爲此,可以將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優化原則歸納爲以下三點:

1、以學爲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爲學生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講授學習策略與技能。教師作爲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教師還應該開發和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生自主學習。比如,教師應創建學生學習網站、演示文稿課件和參考範例等。

2、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21世紀人類學習的技能應主要體現在能夠運用交流、資訊處理和研究工具(例如文字處理、電子郵件、演示軟件、網頁開發、互聯網搜尋工具)來訪問、管理、綜合、評估、創造並交流資訊。因此,相互協作與自我指導相結合尤爲重要。

3、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學習過程指學習者透過與資訊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識、技能和態度長進的過程。學習資源指支援學生學習的資料來源或資料庫,它包括支援學生學習的教學材料與環境。資訊化教學設計注重對教學系統的終結性評價,更注重過程性評價,並以此作爲質量監控的主要措施,及時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就是說,教學除了安排終結性考覈,還應安排形成性考覈,如要求學生提交記錄其學習過程的電子檔案等。

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爲了使教學達到最優化需要進行教學設計。

我認爲,資訊技術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優化,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學生,研究學習過程。因爲不同類型的內容,不同的人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知識,分爲識記概念和理解概念。

(1)識記概念,如:鍵盤、鼠標、按鈕等,蘋果等水果名,英文單詞。對於這些規定性的、具體的概念,人採取的是識記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即認識了,記住了。

(2)理解概念,如資訊,資訊技術等概念,這些是抽象概念。對於抽象的概念,人必須理解了才能去學會,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現抽象的過程。

比如技能,有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1)動作技能,如:鼠標操作,打字,圖片的旋轉等,開車,收發電子郵件,這些屬於動作技能,是需要人們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的。

(2)智力技能,如:資訊的特性,判斷資訊的某個特徵是需要經過大腦思維比較判斷最後做出決定,這屬於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透過反覆訓練培養的。

比如過程與方法,一些內容,如什麼是程序設計,什麼是網頁設計,這些內容靠理解、靠反覆練習均不能掌握,需要人們親身經歷一段程序設計或網頁設計,從中感悟的。一些方法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親身實踐,從中提煉出來。所以這些內容的學習相對前面所說要難一些。

比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喜歡上資訊技術課,規範使用電子郵件,有條理地管理個人檔案,使用資訊技術的意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或一種由價值觀影響的態度。所以,這些內容的學習方式又是不同。

2、研究教學設計。其實,每位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學設計者的角色。從理論上講,教學設計是爲了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採用新課程理念和系統化方法,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做好資訊技術教學設計,要做好前期分析,並根據需求確定教學目標。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課標(或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有哪些?哪些內容屬於知識,哪些內容屬於技能?哪些內容又是方法或過程?哪些內容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各個內容要求的程度是什麼?

其次,分析教學對象(學生)的現狀怎樣?由於資訊技術學科開課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內容學生已經掌握,那麼就要搞清楚哪些內容學生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麼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學生掌握,那麼這個比例有多大?還有哪些內容是教材上沒有但需要補充給學生的?根據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學習需求,即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學到什麼程度。學習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內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內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學對象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怎樣的狀況?他們的思維能力有多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有多強?生活環境對學生資訊素養的影響有哪些?這些分析結果決定了教學過程中要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

(2)根據需求確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強調教學目標要分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爲什麼?因爲人學習不同類型的東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議老師們分三個維度來寫教學目標,當然這樣會有一定難度。此外,撰寫教學目標還要注意目標的可操作性。

3、設計好教學策略。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也並不意味着他們能夠把握何時、何地該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學校情境中的問題及其評價標準與真實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別,將課堂教學與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相聯繫,是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必然選擇。因此,資訊化教學設計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資訊資源的開發。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繫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認爲提供一個豐富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其中透過探究、交互作用和創建起對知識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資訊化教學設計中的情境創設,簡單地說就是基於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資訊技術支援下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活動中,讓學生透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爲了獲得一個真實、複雜的資訊化教學情境,多媒體網絡教室將是最佳選擇。多媒體網絡教室是指在一個物理教室範圍內的計算機局域網,主要服務於課堂教學。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援並利用資訊技術和資訊資源參與問題解決活動;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網絡教室所提供的網絡教學環境,爲學生創設更有利於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比如,教師圍繞教學單元中的某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利用Internet蒐集資訊並利用PowerPoint創建一個指向單元學習內容的演示文稿。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結對評審他們的學習或設計成果並共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競爭意識的形成。

資訊技術教師做好以上三點後,在進行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時,還需要具體做好以下八個步驟,才能使課堂效果達到優化。

1、對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確定學生透過此教學應該達到的水平或獲得的能力。

2、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真實的任務和有針對性的問題。

3、根據任務和問題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確定提供資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學生自己按照學習目標在教師設計好的範圍內有目的地查找學習資源,也可以提供現成的真實可靠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如果需要,教師還要製作相關的資源列表,以方便學生查閱,提高學習效率。

4、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況下應落實成文字呈現的資訊化教案。

5、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要求學生以完成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應事先做出電子作品的範例,當然這個範例是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應該達到的製作水平進行設計的,有了教師展示的範例,學生瀏覽後就會對自己將要完成的任務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6、在評價資訊化學習特別是其產生的電子作品時,結構化的評價工具——量規提供了較爲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認真設計將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

7、對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設計,包括實施時間表、分組方法、上機時間分配、實施過程中可能用到的軟硬件(如不具備,應採取什麼方法解決)以及其他必要文檔的準備,等等。

8、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評價修改是隨時進行的,伴隨設計過程的始終。

綜上所述,做好“三點八步”,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優化,是我們優化教學設計的必然結果。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所謂數學課堂教學的簡約化,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情景創設、素材選擇、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經濟妙用,使課堂變得更爲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審美化、藝術化、高效化。在這裏,“簡約”是一種操作要領,是一種教學方式,是一種理想目標,還是一種教學理念。理想狀態下的簡約化數學課堂特質應該是這樣的:課堂結構——清晰、明快、整體感強;教學素材——經濟、高效、少而精練;節奏控制——勻稱、舒緩、張弛有致;活動展開——自然、流暢、環環相扣;教師上課——輕鬆、自如、胸懷全局;學生學習-----愉快、主動、學有成效;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其實很多內容40分鐘的教學時間根本不夠用,有的一節課內容甚至需要兩節課才能講完,卻還有一部分學生不會,教師教得太辛苦了,學生學的也很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努力實現“低投入,高產出”,讓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技能、方法的同時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創建出有效、高質的數學課堂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教學目標。簡約教學是“形”和“神”的交融,意蘊豐富,它是一種教學方式,一種教學風格,一種教學品質,一種教學理念,一種教學藝術,一種教學理想。

簡約教學並不只是對繁雜課堂的現實鍼砭,而應該落實在,每一課堂,不管其教學內容的深淺,教學難度的大小,教學年級的高低。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藝術,簡約數學教學的創建在某種程度上在實現着“生活”“藝術”“數學”“教學”四重意義的和諧統一。小學數學簡約式教學要求我們,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活化”教材,使教材趣味化、生動化。

我們的數學課堂也應該追求“簡約教學”。課堂教學憑藉已有教學經驗,以先進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思想爲指導,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調整、提升,使課堂變得更爲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審美化、藝術化、高效化的課堂教學境界,這就是“簡約教學”。創建簡約的數學課堂,應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一、教學內容求“精”。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必須獨特而深刻,能夠抓住重點,有機整合,前後連貫。選材可以少,但所選題材要有典型性,針對性,要精選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變,一“材”多效,使每一個材料在課堂上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二、教學環節求“簡”。思路清晰,過程簡潔,目標明確,扣緊“主線”。所謂“主線”,也就是教學的重點和主幹脈絡,它是課堂教學的“魂”。“主線”明瞭,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環節、取捨教學內容、考慮教學進程、有效組織教學就有了目標,課堂教學的結構和層次就容易清晰起來。

三、教學方法求“活”。要靈活應變,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簡約教學追求的就是有效教學,用各種手段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教學走向簡約,要求教師要學會做減法。圍繞教學目標取捨、整合、提煉,這種減法,並不是簡單地對教學素材、教學環節進行機械割捨,而是要合理去除那些多餘的環節、無效的程序,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

四、學習掌握要落“實“。一堂課下來學生掌握的情況怎麼樣要及時瞭解,透過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來檢測,根據反饋情況及時矯正,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清。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中,透過科學、有序的教學組織活動,讓知識背景、智力水平、個性品質等各不相同的學生真正在數學學習中“學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需的數學”,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只有當我們以最輕鬆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最有分量的收穫,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帶領他們走向離他們最遠的終點,如此的數學教學纔有了真正的永恆魅力。因此創建簡約化數學課堂是我們必須嘗試的新課題。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有幸聆聽了重慶市特級教師王君老師的報告《我的青春語文觀——我的語文教學探索之路》。報告中,王老師講述了十幾年來的語文探索經歷,詳細闡述了自己語文教學創新的四個層次。

王老師語文教學創新的四個層次是這樣的:

1、在新穎獨特的課堂設計中創新。

2、在靈活紮實的語文味中創新。

3、在誠懇機智的學情應變中創新。

4、在把握語文學習規律和健全語文學習制度中創新。

從她講述的內容中,我窺探出,這所謂四層次,其實包含着她走過的語文教學的四個階段。一是對教材鑽研的課堂設計階段,二是以語文訓練爲主的導學階段,三是學生爲主體的以學論教階段,四是建立語文學習規範的自主學習階段。這四個階段,就是王老師探索語文教學的主要思想歷程。

王老師第一個階段的重點在教材鑽研上。她總是在對教材深入細緻研讀的基礎上,着力於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麼尋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麼設計出新奇的板書,要麼思考出富有創意的處理方式。如《沁園春雪》根據理解設計詩詞TV,《題湖陰先生壁》把湖陰先生家的情景畫出來,《蘇州園林》四張園林圖片四個導遊解說,《木蘭辭》設計木蘭明星檔案,《儉以養德》填充“靶子圖”,《珍珠鳥》設計小鳥寶貝成長日記、人鳥對話,《濟南的冬天》你選誰當濟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請你給同情的對象寫一封信,《石壕吏》課本劇改編和表演,《落棋有聲》辯論“如果你是廠長,你選誰當車間主任”,《中國石拱橋》作石拱橋的設計師重現趙州橋盧溝橋的形象……

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青年教師打下堅實基礎的過程,這個過程王老師經歷了整整五年時間。對教材的研讀,是一個語文教師最基本的基本功。沒有對教材的鑽研,就沒有對教材的處理,教材鑽研得越深,教材的處理就會越淺易,所謂“深入淺出”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教師如果不經過這樣一番歷練,不能養成深入研讀文字的習慣,那麼他的教學之路必然是淺薄而空虛的。

王老師的第二個階段重點是放在學生學習的引導上。如果說前一階段王老師更着眼於從篇章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那麼這個階段則更加重視文字,重視語言的深層挖掘。她遵循陳鍾樑老師的話“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開始踏踏實實地迴歸文字,聚焦於語言文字本身,凸現語文課堂的本色,引導學生苦練語言“內力”。

爲此,她總是從文字內核中去尋找能牽一髮動全身的詞句,引導學生沿着語言去探求文字的真意。如她抓一“癡”字教學《湖心亭看雪》,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選擇一些虛詞、標點符號等文字元素強化對文章的理解,透過朗讀完成對語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這是一個語文教學的迴歸階段。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語文學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透過語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字。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走過的階段。沒有經歷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師,不能叫真正的語文教師,最多隻能算個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師應聘過程中,這樣的假洋鬼子還多着呢。

王老師的第三個階段重點已經由教師的導走向了學生的學。她開始反思自己導學的利弊:“在多數人的詞典中,循循善誘從來都是一個褒義詞,但是,課堂上高度控制的導讀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單向思維的死衚衕,難以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和意識。老師那不無啓發的循循善誘,往往反而會禁錮了學生的自由思想,成爲了課堂殺手。”

於是,她走上了以學論教的道路。“教師學生與文字的初始對話一定要在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之前。教師不給學生以有意暗示,讓學生的獨立體驗成爲課堂教學的起點,教師再由此幫助學生達到自己能夠達到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是以人爲本的教學,推進課堂進程的原動力是學生的認知,教師只是課堂討論的首席。教師和學生彼此獨立而又追求和諧。”其結果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權威,不依循常規,而是以已有知識爲基礎,結合當前的實踐,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新方法……”

這是一個思想突變的階段,由教師主體走向學生主體,這個思想過程容易,但要轉變爲教學行爲,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不少教師也認識到了學生主體的重要性,但是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這之中,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當我們許多的老師仍然停留在思想層面的時候,王老師已經在行動上走出了很遠。

王老師的第四個階段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語文學習的規範,使語文學習變成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爲,成爲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王老師是這樣闡述的:“語文的最佳狀態是:主動地探索語文知識的序列,摸索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規律,使語文學習從零敲碎打似的單項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體做法是:着力建設一個非常明確的語文學習的制度,讓玄妙的語文教學有章可循,讓以前在學生心目中可有可無的語文學習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軌道上執行,使學生學得到還看得到,對每一天每一週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麼心中有數。讓班級的學習秩序化、規範化、規律化。明確了宏觀和微觀的學習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級的語文學習逐步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讓語文的教與學既生機盎然,又腳踏實地。”

爲了讓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習慣,爲了讓語文學習成爲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師在班上建立了許多語文學習的制度,如日記制度,日記評講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錯別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課前演講制度,班級圖書館不閉館制度,讀書彙報制度,清晨積累制度,積累考試製度,五分鐘微型課制度,班級“百家講壇”制度,口語考試製度,班級生活語文化制度,專題活動寫作制度等。透過這些制度去規範學生語文學習活動,透過活動把這些語文學習行爲變成一種日常習慣。

當學生的語文學習變成一種自覺自主的行爲,當學生的語文學習滲透到他們的生命裏去了,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達到了它的最終目的。這,應該說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目標。

這,就是王君老師青春語文教學創新四層次的全部意義所在。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板書是一種課堂藝術,是一種可視語言,是教師口語的書面表達形式,是傳遞教學資訊的手段,是課堂上教師常用的教學輔助手段,幾乎每一堂課都不能缺少板書。而在時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今天,板書在教學中越來越被老師忽略,有的老師或是在黑板上隨意寫上一些凌亂的內容,或是乾脆沒有任何書寫內容,完全放棄了板書的使用。難道板書果真不重要、不需要了嗎?不是,其實在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過程中,板書對課堂教學是有着積極作用的,它有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多采的形式。教師如果能精心設計,有效利用,會使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對於學生來說,好的板書,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藝術的結晶,它能給學生美的享受,更能給學生以思想的啓迪。

一、教學板書的作用

(一)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板書教學中由於利用了板書圖示中文字、符號、圖像的組合,具有在呈現時間、顏色差異等方面獨具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特有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好的板書,提綱挈領,能揭示課堂學習的思路,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對教師的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可以透過板書輕鬆地掌握教學的重點,把握教學的難點。

(三)板書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僅僅用口頭語言表達學生難於全面準確地把握,而板書則準確地反映了教材內容,是教材內容的高度濃縮。學生只要把握了板書,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體框架。

(四)有利於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板書運用簡要的文字或圖像等形象畫面呈現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語言說明,從而簡化了教學過程。有時還可以把有關板書圖示作爲導學提綱預先發給學生,或讓學生對照教學內容深入理解,或讓學生邊學邊補充有關內容,從而節省了教師大量講述的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從而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板書具有直觀性,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的記憶能力;教師的板書反映了其層次性,這對於學生以後複習時把握學習內容的要點、層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師的板書還影響到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設計巧妙的板書,往往是教師對教材進行了深入鑽研的結果,這對學生髮揮着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於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板書設計的類型

(一)提綱式板書。提綱式板書就是按照教材內容的條理性和標題的等級層次列出綱目,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板書方式摘錄教材富有標誌性的中心句、段中主句或關鍵詞句,這是最常見的板書方式。它的優點就在於提綱挈領,條理清楚。如:魯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一目《學習----成才的階梯》板書設計如下:

學習-----成才的階梯

一、學習可以提高品德修養

二、學習可以增長才幹

三、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結構式板書。結構式板書又稱圖形示意板書,就是透過箭頭、括號等一些特定的符號,把教材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體現出來。這種方法,基於教師對教材認真的鑽研、高度的概括、獨到的表達,反映教師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技藝技能及審美情趣。它的優點就在於脈絡清楚、邏輯清晰

(三)圖示式板書。圖示式板書也可稱爲板畫賦形板書,這種板書形式透過圖形、線段、文字、符號的有機組合,或以簡筆畫的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它滲透了中小學教師的藝術情趣,有助於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它的優點就在於形象直觀、簡潔明瞭。如:魯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5課第一目《搭起創新的橋樑》板書設計如下:

創新=好奇心(興趣、情趣)+善於觀察+想像+求異思維+基礎知識+勇於實踐

(四)表格式板書。表格式板書是藉助於表格的形式,用類比、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反映教學內容它的優點就在於資訊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瞭,有整齊、對稱、均勻、清晰、簡潔之美

(五)輔助式板書

輔助式板書是爲了對教材內容和正式板書起到一定的詮釋、論證或輔助補充作用而設計的板書。它的優點就在於機動靈活、相輔相成。

三、板書設計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板書設計,是發端文字,源自教者,成於黑板的,是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其設計要合理,不能脫離實際,違背科學性。板書要反映教材特點,突出教材重點,揭示教學內容的難點和關鍵。板書設計,以教材爲依託,蛻於教學內容,呈現理性的課堂內涵,顯示精緻的課堂構思,是爲好板書。它要求教師把教學的主要內容濃縮爲具有邏輯聯繫的符合學生認識特點的圖表。要注意板書內容的內部聯繫,掌握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的邏輯關係。

(二)直觀性原則。板書要明白顯眼,簡明扼要。一堂好課中,板書是其中又一直觀的顯現,是美的華表。設計、提煉板書,或點筆墨間的情趣意蘊,或撥字裏行間的情感脈絡,或留師生間的互動生成,要字字關情,句句露珠;要達到增一字則肥,減一分則瘦的境界;要讓學生看之如陽春三月,新意逼眼,聽者見之,若有所感,然後又欣然頓悟,豁然開朗,擊節稱快。板書要達到提綱挈領,綱領目張的效果。

(三)實用性原則。任何一則板書,要本着實用的原則。板書設計,不能爲了形式而形式地顯現自己的設計,不能牽強附會地構築板書。板書構思,契合教學程序,展現出一幅動態的教學流程,也是文字精髓的不斷生成。總之,設計要從細微處濃縮要義,從宏觀上巨篇勾繪文旨意趣。簡約的要言不煩,細緻的精細入微。

(四)簡約性原則。那種以一當十,要言不煩,以少總多的精心建構,展示教者風範的板書,是需要教者用心咀嚼,用心繪製,而不能草草了之,應付了事,有了就行的。當然,板書無論採取何種樣式,教師的書法美,板書章法排版的理性美,文圖展示的藝術美,都應該在設計中予以高度重視。對文字的挖掘,要因人而異,要因時而定,要因勢而行,要因課而設,但簡約,是板書的定律,要惜墨如金,精心構思,不能怠慢。板書,要簡約,但不簡單。在課堂之中,板書若游龍,翩翩行走,不時使課堂妙筆增輝;課餘之際,它又是點睛之筆,使課堂餘味頓生,形神兼備。

(五)有效性原則。課堂教學要追求有效。高效的課堂是豐厚的,是成功的課堂。而板書是靈動課堂中的有效資源的擷取和提煉,是師生互動中有效課堂的彰顯。美既是有用。凡在實際運用中合理的板書,我認爲都是美的,哲學家所說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我認爲,合理的板書存在才更好。

(六)生成性原則。課堂是生成的,所以板書的設計,課前精心構設,課中要隨機而動,適宜地調整,或把再生的知識、情趣、義理,適宜地點撥在黑板,讓課堂顯示互動、生成的語言美;或把討論探究的成果,思想,啓示,簡練地穿插在板書裏,讓課堂顯示思維、意旨的情蘊美。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應該強調實效和生成的原則,使得板書的構設,也更科學和縝密,更具有時代的功用和發展的效能。

總之,在課堂教學時,優秀的板書不僅能完整地、科學地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維與記憶,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知識的構建。雖然課件有板書所無法具有的種種優點,但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是缺不了板書這支“點睛”之筆的。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改變的是備課的模式化,只備“課”不備“人”,只備“形”不備“神”,只備結果,不備過程,教師的備課充其量只是教師的“備忘錄”。因此,必須改變傳統備課中的大而全,爲新課程理念中的備課少而精。當前,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必須衝破傳統的備課形式,要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樹立正確的備課指導思想,樹立“爲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爲出發點的備課觀。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教學設計要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化特點。

一節課的教學思想,它起着指導和統帥教學的作用,有什麼樣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教學效果。一、教師爲什麼要認真備課。備課,是學校教學工作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的一項艱辛的勞動,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再創造的一項細緻工程。所謂“幾番心血一堂課”,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課備得好壞,不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益,而且還影響着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育方針的落實,它關係着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說備課既是衡量教師基本功和專業水平的一個標誌,又是衡量教師責任感的一把尺子。那麼,在教師備課中目前存在着哪些重教學、減輕備課弊端呢?我覺得教師對備課傾注的心血不多,思維含量較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機械摘抄。教師對備課的意義認識不足,對課本、教參缺乏鑽研,存在“以參代研”、照抄教參或現成教案,以應付差事。即使借鑑特級教師教案,也有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之嫌。

第二,結構僵化。教案裏“千課一式”程式化現象比較普遍,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和環節展示的全程,僅僅是教材內容、教參說明的機械翻版和重現,許多教師還始終抱着蘇聯凱洛夫的五大環節不放,不敢越雷地一步,致使課堂教學過於刻板,缺乏多變,缺少生機。

第三,教法呆板。我們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中不存在方法上的“百寶箱”。下去聽課,我們看到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法不少,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屢見不鮮,實踐中對某節課的教法缺少優選與創新。

第四,課型單一。老師們似乎對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的課型自身特點缺乏深究,在備課上缺少反映他們各自的“個性”,老師的教案中很少能看到練習課、複習的全過程。更很少見到“典型錯例分析課”、“思維專項訓練課”,像這些實用的課型很少看到,即使是偶爾看到也不過是非常粗糙的框架,或上課而不寫教案。

第五,備用不一致。從聽課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講備不統一,寫在備課筆記上的教案,上課時用不上,另用幾張紙寫一份,這就能看出這樣的老師自己就否定自己備的教案。暴露出一個問題:備是一套,上課時是另一套。我們說備課是爲了講,如果講課用不上,備課還有什麼意義。

第六,過於簡略。只是教材內容的大小綱目或習題標號,看不出目的要求、方法步驟,這實質是備得不深入,不具體。拿這樣的教案上課,其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七,是反映在領導方面的。從教師的備課筆記上看到學校領導有檢查,通用的評語有兩種,一種是寫個“閱”字標上日期,另一種是寫個“查”字標上日期。這樣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我覺得好像只看表面,不看實質或實際教學效果,誰的教案寫得字跡端正、書面乾淨、詳細些誰就受到表揚(但有一大部分是抄現成的教案)。當然了,寫詳、乾淨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但這不是唯一的標準。我覺得要看教案的質量,首先要看教案中的啓發性。領導在檢查教案中,對於那些設計問題富有啓發性,重點內容讓學生參與認知過程所採用的好方法、先進手段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多少等,卻忽略了應給予的評價,哪怕在教師的教案上,給予那麼簡單的一兩句評語,也是體現了個性,這就教師來說也是個鼓勵,要麼,你說好,好在哪裏,看不出來。

對於上面這些現象,糾其原因來自於四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對教育發展形勢及備課實際意義的認識,起碼對素質教育的內核理解不深,把握不準,思想觀念比較陳舊,行動跟不上教育發展的形勢。因此,我們要以21世紀需要的人才來培養今天的小學生,要不斷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樹立超前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

二是缺乏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教學。我們都知道提高民族素質是我們辦學的宗旨,更新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索最佳育人途徑,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面向現實,樹立科研意識和鑽研創新精神,搞好備課這個關鍵。

三是缺乏從嚴求實的要求和進取意識。作爲教學領導要鼓勵教師跟上時代的步伐,引導教師積極探討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要不斷研究教師教學上的問題,探討科學管理方法。促進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發展。

四是缺乏對事業執着追求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不能備好課我看是態度問題和思想認識問題,我看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不是嗎?課備得質量不高,就會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釀成知識貧乏、技能僵化、實踐淡化、思維老化的不良效果。長此以往,容易產生課內損失、課外厭教厭學的惡性循環。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那麼,怎樣防止和克服這些不良現象?我覺得有效對策就是提高備課的思維含量,充分發揮教師在備課中的創造性思維,抓好備課的基礎環節。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9

7月23日,在我校組織了“青藍工程”教師學習“如何設計教學設計”一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主要是讓青年教師瞭解如何設計教學設計以及它和教案的區別,透過學習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這個課程,我明白了這個課程主要是對課程的設計提出的要求。文章結尾的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教師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讓學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圍繞核心概念,按照數學思想指引的方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應當儘量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動手,把從老師那吸取到的知識自己再體驗加工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滿堂灌。例如學生對比較難理解的概念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親自摸一摸,量一量,就可以有深刻地體會,瞭解到長方體的具體特點。學生還可以結合在生活中應用到知識。這樣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數學的目的了。

二、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

以往上課時一般都是注意到這節課目標沒有考慮到以後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認爲只要暫時掌握這個單元的知識即可,誰知在以後的學習往往都有緊密的聯繫。例如因數倍數的知識點到了分數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來許多知識點往往就是個基礎,我們要把這個知識點打好了,那麼在以後的教學中將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對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們並不只是單單看現在的還要開未來的,要高瞻遠矚。

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這個從實際出發的觀點,非常的認同,每一班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點和相同點,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知識水平來進行設計,過高讓學生二丈和尚摸不到頭腦,過低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沒有一個探索的動力。所以在備課時不但要備課本還要備學生,這樣纔能有效地收到教學效果。

總之,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我們要高瞻遠矚,要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能把數學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樂於鑽研、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習慣,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在湖南省中職資訊化省級培訓基地—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輔導教師精心組織,我們所有參訓學員認真觀摩了《教學設計典型案例》視頻。透過一個作品一個作品的觀看、一個課件一個課件的分析討論,發現其主題鮮明,知識結構合理、教學針對性強,注意體現對各層學生的適應性和挑戰性,設計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 "各取所需",既保證低層次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體會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層次的學生學有創見,有用武之地。總之,感受頗深,簡要歸納如下。

一、各個教學設計主題鮮明,結構清晰。

這些教學設計均首先明確了教學任務及目標,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任務或目標具體而科學、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命題,符合學生髮展需要。同時,任務與目標生命力很強,即適應學生知識能力準備基礎,是學生感興趣、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的科學性與合適性是激發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任務目標不合理、無價值,不會引發學生的興趣,也不可能實現成功的教學。例如語文課文《春江花月夜》和《國殤》教學設計的教學任務及目標就非常鮮明,整個結構非常清晰,學生一看一目瞭然,。

二、各個教學設計形式新穎,知識銜接性強。

一節好課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知識內容的聯繫,還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因此必須設計好教學環節,形式上要新穎,授課方式方法上要多樣化,知識內容延伸上恰到好處,讓學生能循序漸進理解把握知識,並能夠不斷培養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與學的充分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例如語文教學設計《國殤》中一段救國救民的視頻,就恰到好處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各個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環節可操作性。

所觀摩的教學設計案例,教學過程均符合了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生成發育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身心需要。教學過程中着重注意了學生學習當堂課程參與的廣度、深度與自覺程度。知識重點剖析得準,難點釋疑“步步破冰”,教師提問、討論、作業等雙邊活動表現出良好的氛圍及精神狀態與價值追求。同時,教學過程的組織程序與活動節奏自然有序,能做到張弛有度、融嚴肅與活潑於一體。例如語文教學設計《春江花月夜》的教學過程環節知識重點難點剖析得好,雙邊活動豐富多樣,很好地將教師教與學生學結合起來了,突出了教學相長。

四、好的教學設計反映出教師紮實的業務素質功底。

一個教師教學業務能力怎樣,對課程知識結構的把握怎樣,對學生的研究怎樣,從他的課程教學設計中明顯體現出來,教師上課之前要有充分的準備,教學內容的選定、教案的撰寫、教學課件的製作、教學設計的製作及教學工具的準備,等等,這一完整的教學體系,必須緊扣教學設計,完成一堂外在設計精美、知識內涵豐富的課程,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羸,從而進一步驗證教師紮實的業務素質功底。

短短的觀摩結束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觀摩並剖析了這些優秀課程的教學設計,對我的震撼很大,我相信,透過此次培訓,會不斷提升我的課程教學設計水平。最後,感謝湖南鐵道職院給了我這麼一次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