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精選6篇)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學生透過簡單的事例,能初步體會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最佳對策”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最佳對策”的原理。

三、教學準備

課件、撲克牌等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師:你們平時都玩哪些遊戲?

1、玩撲克牌,比大小。

遊戲規則:雙方每次各出一張牌比大小,由學生先出第一張牌,比大小採用三局兩勝制。

(1)教師出示兩組撲克牌,分別是3、5、7和4、6、8。

師:你選擇哪一組牌和老師比大小?

學生選4、6、8這組牌時:

(生先出,教師根據學生的出法一一對應出牌:4—5、6—7、8—3)

學生選3、5、7這組牌時:

(生先出,教師根據學生的出法一一對應出牌:4—5、6—7、8—3)

師:爲什麼老師總能贏呢?這就是老師應用了數學中的對策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對策問題”。

板書課題:對策問題。

【設計意圖】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爲例3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師:古時候的人們就懂得運用對策使自己取勝了,“田忌賽馬”的故事就蘊涵了這樣的問題。

1、講田忌賽馬的故事。(課件播放)

師:你知道孫臏用了什麼對策讓田忌轉敗爲勝的嗎?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2、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師:是不是田忌一定要用孫臏這種策略才能贏齊威王呢?想驗證一下嗎?

師:表格驗證,介紹填表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填表驗證的活動來得出最優策略完成學習任務,在活動中把對策論的思想方法滲透給學生。在情境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師:同學們,齊威王的三個等級的馬都要比田忌的略強一些,田忌的上、中、下三個等級的馬分別於齊威王的進行搭配,三局兩勝。搭配時,要有順序,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1)學生填表,探討田忌所有可能採取的策略。

(2)彙報交流,驗證田忌賽馬最優策略的唯一性。

師:填完表格,你發現齊威王一共贏了幾次,田忌又贏了幾次,田忌只有怎樣才能贏?

(3)小結:田忌要想獲勝要有什麼條件?

①要讓齊威王先出。

②用齊上――田下,齊中――田上,齊下――田下這樣的策略才能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有序了。

(三)鞏固練習

(一)基本練習:

1、P106做一做

2、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學校下個星期舉行跳繩比賽,我們班和四(2)班對陣:比賽規則是每班選派3名選手,三局兩勝。

師:你們覺得我們班在比賽之前應該做些什麼?利用怎樣的策略獲勝的可能性大?

(必須知道每位選手的大致成績,這樣才能合理的利用對策獲取勝利)

課件出示資料:

四(3)班代表隊四(2)班代表隊

李明105個/分齊航110個/分

徐青90個/分王娜95個/分

賈夢婷60個/分李萌75個/分

師:請同學們幫助我排兵佈陣,如何才能戰勝四(2)班?

師:現在你明白剛開始時咱們玩牌時,老師總能贏的祕密嗎?(將最大的牌對對方最小的牌,從而獲取另兩場比賽的勝利。)

【設計意圖】讓學生排兵佈陣暢談自己的經驗,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把活動推向了高潮,很好地培養了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四)總結收穫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初步掌握三連音節奏、弱起起唱,並能唱準和感受三連音在作品中的表現效果。

2、人文教育目標:透過學唱國歌、介紹聶耳、講述國歌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懂得唱好國歌的意義,並能用恰當的力度表現歌曲雄壯激昂的情緒。

教學重點:

運用恰當的力度正確的表達歌曲所表現的情緒、內容。教學難點:三連音與弱起起唱在歌曲中準確唱法。

教材分析:

《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是影片《風雲兒女》的主題曲,歌曲爲四二拍,一段體,旋律線條起伏,節奏的頓挫、歌詞的內容等作相應的力度變化,有層次的表現歌曲的內涵,以表現強烈的戰鬥性,使歌曲充滿革命的激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設備、鋼琴。

教學流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按要求聽錄音走進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安定情緒。

二、基本訓練發聲練習

1、教師彈奏C調音階,學生模唱

2、1=C→F2/412

34

54

32

1—演唱時要求有彈性、飽滿。

三、新授

1、聽錄音《紅旗飄飄》教師播放課件,學生聽歌曲,老師問:透過聽到的歌曲,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可能回答想到了爲祖國爭光、要熱愛祖國……這時教師引匯出國歌——切入正題。

2、講故事:老師問:你對國歌瞭解多少?請你告訴我好嗎?老師根據學生的瞭解介紹國歌的由來,《義勇軍進行曲》是抗戰題材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爲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人大會透過決議,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爲國歌。由國歌的由來,介紹聶耳,原名聶守信,是雲南玉溪人,在他二十三歲的生命中創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和一些民族器樂曲,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的堅強決心,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於獨創的藝術形式,他的作品由《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賣報歌》等。

3、聽國歌我們來聽一聽國歌的演唱,播放課件,動畫中出現了哪些人物?(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國家領導人)你知道國歌是怎樣寫成的嗎?你知道新中國是如何成立的嗎?

4、唱國歌

下面同學們用自己對國歌的理解來唱唱這首歌。

5、分析作品

認識三連音、弱起起唱。透過屏幕上的顯示,你怎樣理解?說一說作品中三連音給你什麼感覺?(一拍裏包含三個等長時值的音,在進行曲速度中顯得矯健雄壯,彷彿行進的號角、鏗鏘的軍鼓聲)大家隨伴奏音樂演唱。

6、想一想國歌在什麼情況下演唱?它給你一種什麼感受?並進行表演。

四、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國歌有了更深的認識,說說你今後將怎樣爲祖國和國家做貢獻呢?

五、下課

學生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教學反思:本課主要目標是演唱國歌,國歌大家都會唱,所以在學唱時我只把容易出錯的地方(如三連音、弱起等)重點講述、練習。透過演唱國歌,表演升旗儀式或運動員上臺領獎儀式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意教育,明白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激發他們的愛國情緒。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3

一、指導思想:

《觀潮》(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十三課)是一篇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文章。本課的設計旨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觀看錄像瞭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感受祖國河山的壯麗,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的習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時”的描寫。

四、教學準備:自制課件、錄像機、鵬博士教學軟件、液晶投影儀、大屏幕、錄像帶、多媒體電子教室。

五、課堂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觀潮》。(齊讀課題)教師提問課文寫的是什麼潮呢?(板書:錢塘江潮)

教師介紹:錢塘江是浙江省最長的一條河流,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板書:天下奇觀)(解釋“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有什麼不同)。

(二)彙報交流

1、請同學們談一談透過預習對這“天下奇觀”有何初步的瞭解?

2、請同學們開啟書,看看課本,說說預習時你是怎樣給課文分段的?能說出爲什麼要這樣分嗎?(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

(三)放錄像(潮來時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觀”的壯麗與雄奇。

1、過渡:錢塘江大潮氣勢非凡,那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讓人驚心動魄。難怪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日,在海寧縣鹽官鎮的海塘大堤上彙集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外遊客,他們爭先恐後地早早趕到,盼望一度錢塘江大潮的風采。同學們,你們見過那種景象嗎?想不想親眼看一看?老師這裏有一段錄像,請同學們戴上耳機,看看畫面,聽聽聲音,來初步感受一下這“天下奇觀”。

2、學生談看錄像後的感受。

(四)理解課文內容

過渡:剛纔我們在錄像上看到的景象書上也有,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

(學生透過看書找出是3、4自然段)

1、學生自讀3、4自然段。劃出能寫出潮來時氣勢的語句,把不明白的問題用問號標出,對特別喜歡的句子就努力讀精彩些。

2、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提問隨即板書關鍵詞語)

(1)教師透過視聽教學幫助學生解疑。

課件出示:①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羣又沸騰起來。

a、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b、怎麼會出現“一條白線”?看到白線人們怎樣沸騰的,學學看,就這種場面可以用文中的哪個詞來形容?

c、齊讀這句話,讀出那種沸騰的場面。

②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

a、怎麼會形成“白色城牆”呢?

因爲大潮由遠而近,遠看像白線的白浪越變越大,越漲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牆。)

3、交流學生喜歡的句子。(根據學生的交流隨即透過大屏幕展示寫潮水的句子,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重點語句,想象錄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加深理解體驗大潮的奇特。)

課件出示:

①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a、潮來時是什麼樣的聲音?誰能學學看?

b、就這種聲音作者用什麼詞來形容的?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a、師:看到白線拉長變粗,潮水很快地佔滿江面,迅速向我們奔涌而來,那氣勢越來越雄偉,你的心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激動,誰能讀出這種感覺來?

b、指讀。

c、男女同學比賽讀。

③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a、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如果這句話換成“浪潮越來越近,氣勢越來越雄偉,聲音越來越大。”你覺得怎麼樣?

b、如果換成原來的內容,又覺得怎樣?怎樣才能讀出那種氣勢來?

c、指讀、師讀、齊讀

4、教師小結:作者把大潮到來時的氣勢寫得多形象,正如預習提示中所說的,把大潮寫得有聲有色,雄偉壯觀,使人如臨其境。(板書:有聲有色、雄偉壯觀)

5、學生將3、4自然段連起來,有感情得邊讀邊想象,再次體會潮來時的雄偉氣勢。

6、學生透過訪問教師計算機,調做“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教師在網上檢視學生練習情況)

7、調一學生的練習作示範,投影到屏幕集體訂正。

(1)作者按什麼順序寫潮水變化的?(教師指屏幕啓發學生說出由遠而近)

(板書:遠近)

(2)師小結:作者隨着時間的推移、位置的變化,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寫潮水變化,使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聽到聲音越來越大,看到潮水越來越近,浪頭越來越高,使我們感受到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非凡氣勢。我們爲在祖國大地上有如此壯觀的景象而自豪、而驕傲。

(3)讓學生帶着無限讚歎之情大聲朗讀這段話(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一段話)。

(4)師生接讀(教師說括號中的詞,學生接讀餘下的內容)

(5)小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潮來時”一段,透過學習瞭解到錢塘江大潮來勢兇猛,氣勢非凡,那麼“潮來前”、“潮過後”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8、學生自學餘下的幾段。

(五)學生質疑。

(六)學生透過網上查閱,自己解疑。

(七)學生透過網上訪問教師計算機。調作鵬博士軟件中《觀潮》一課的練習,

據自己情況自由選擇,自我檢測(教師網上檢視,個別輔導)。

(八)課堂總結。

(九)放錄像(讓學生整體領略“天下奇觀”的非凡氣勢)

(十)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觀潮遠潮來前雄偉壯觀、(錢塘江潮)潮來時近潮過後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4

一、課時教學目標界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瞭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並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設計板塊:

1、激情匯入,走近鄭和。

2、分類理解新詞,脈絡一目瞭然。

3、探究學習“揚帆遠航”。

4、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PPT圖片、文字)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目的:

(一)、激情匯入,走近鄭和。

1、教師導語引入:由現在出國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國出海之艱難,從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的故事,隨即出示鄭和像。

2、出示課件:走近鄭和

鄭和,本姓馬,雲南昆明人,1371年生,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後提拔爲內官監,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入宮後信奉佛教,因此被封爲“三寶太監”。

1405年鄭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的文萊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帶。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讀了這段材料以後,此時,你有什麼感受要說說?

[匯入部分,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對鄭和產生一份敬仰之情,透過“讀材料,談感受”,拉近了學生與文字故事和文字人物之間的距離,爲接下來進行平等有效的閱讀對話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二)新詞分類理解,脈絡一目瞭然。

1、提出初讀要求,指導學生充分讀書。

2、在學生充分初讀之後映示文中新詞: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蕩蕩

贈送

絲綢

瓷(cí)器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爲夷

嚴陣以待

A、指名讀,相機正音。

B、這些語詞,你能在課文中理解它們嗎?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將上述詞語放入三個方框中。

猜猜看老師爲什麼把這些詞放在三個方框中,分成這三類呢?

4、試試爲每一類有關的內容加個小標題。

(揚帆遠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5、映示課文框架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脈絡。

〔本板塊教學,將學習理解詞語和理清文章段落層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不迴避起始課時的字詞教學,又儘量高效省時,一舉兩得。〕

(三)學習“揚帆遠航”。

1、教師以繪聲繪色的描述,引出課文第三自然段,課件映示。自由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情景。

2、指名朗讀或扮演鄭和進行表演再現。(選哪一種方式彙報,由學生自主選擇。)

3、假如時間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爲船隊送行的人羣中,當時你們會對鄭和、對船隊怎樣歡呼,如何祝福?

引導學生讀一讀第1、2自然段後再展開想象。

4、此時,假如你能和鄭和相見,你會有哪些問題想問問他?

【這一置疑的巧妙之處在於讓學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質疑,與文字進行近距離對話,至於學生所提出的

問題,教者根據問題類型和內容,或扮演鄭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節課探究解決。】

(四)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抄抄詞語,讀讀課文會讓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師想讓大家自己來設計作業,然後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發放“自主自設作業樂園”卡。

【這一設計旨在讓學生走出接受性作業的圈子,喚醒自主意識,自主設計作業內容,自主設計作業類型和形式。】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走進作品,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2、瞭解戲劇的基礎理論,學習欣賞戲劇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審美情趣,增強生命意識,提高語文素質。

教學重點:

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改變語文教學的傳統習慣僅僅用階級關係看待人物的觀念,學習用人文的觀點,多角度理解作品,從文字本身出發進行閱讀,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大家好。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有一期節目是:曹禺名劇的誤解、曲解與理解。主講人是遼寧師大文學院王衛平教授。那一期節目給與我一名語文老師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經典作品一樣,《雷雨》擁有許多的導演、演員、讀者、觀衆、批評家,人們喜愛《雷雨》,但又誤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讓我們用生命視覺來理解《雷雨》。

我們的學習任務是: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問:那麼什麼叫戲劇衝突?

戲劇衝突,指劇本中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人物內心的各種動機之間的牴觸、磨擦和撞擊。人物與人物的衝突是構成戲劇衝突最基本的內容。人物與環境的衝突,人物內心的衝突都是人物與人物的衝突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展開。人物之間的戲劇衝突,在本質上是性格衝突,是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遭遇由於相互的差距而產生的牴觸、摩擦和撞擊。

三、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1、我們研究探討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戲劇衝突。

咱們分組探討。每個人研究你感興趣的一道題(注意在課文中尋找依據)。

(1)探討:周樸園沒有認出魯侍萍,周樸園對埋藏在記憶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麼?爲什麼他要拋棄侍萍?他深情的懷念侍萍,他愛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個很美好的人,他的愛是一種很原始、很單純的、不理智的愛。這種愛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拋棄侍萍正是由於這份原始的美好的愛情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是對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協。所以三十年前周樸園與侍萍的衝突在於愛情與環境的衝突。

(2)探討:周樸園認出魯侍萍之後,他對魯侍萍的.情感是什麼?爲什麼他不想提舊事?他深愛着記憶中的侍萍,但飽經滄桑的魯侍萍出現在現實中,他所處的環境不能夠再提舊事,不提愛情。他變得很冷靜,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舊事。他是一個很現實的人。這依舊是愛情與環境的衝突。

(3)探討:魯侍萍爲什麼向周樸園說出真相?魯侍萍對周樸園的情感是什麼?

魯侍萍經歷了三十年的人生滄桑,但她依舊愛着周樸園,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說出了真相。我總是覺得這份美好的愛情也是她堅韌地活着的理由。但是這份愛情卻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她的內心還有對周樸園的恨。

我們來看看曹禺是怎麼談《雷雨》。

《雷雨》對我是個誘惑。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蘊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祕的事物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說是我的“蠻性的遺留”。我如原始的祖先們,對那些不可理解的現象,睜大了驚奇的眼。我不能斷定《雷雨》的推動是由於神鬼,起於命運或源於哪種顯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徵的,對我是一種神祕的吸引,一種抓牢我心靈的魔。《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鳳與周萍的遭遇和他們的死亡來解釋,因爲他們自己並無過咎。)如若讀者肯細心體會這番心意,這篇戲雖然有時爲幾段較緊張的場面或一兩個性格吸引了注意,但連綿不斷地、若有若無地閃示這一點隱祕,——這種種宇宙裏鬥爭的“殘忍”和“冷酷”。在這鬥爭的背後或有一個主宰來管轄。這主宰,希臘的戲劇家們稱它爲“命運”,而我始終不能給它以適當的命名,也沒有能力來形容它的真實相。因爲它太大,太複雜。我的情感強要我表現的,只是對字宙這一方面的憧憬。

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類是怎麼樣可憐的動物,帶着躊躇滿志的心情,彷彿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能夠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種不可知的力量——機遇或者環境的捉弄。

2、開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自然環境:鬱熱。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個性、生命狀態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學錢理羣教授這樣說:文章多次出現蟬鳴,蛙噪,雷響,無不在渲染鬱熱的苦夏氛圍,同時暗示着一種情緒,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幾乎每一個人都陷入一種情感的鬱熱中——慾望與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熱(慾望與追求)都被人的殘酷命運壓抑着。

曹禺說:與這樣原始或者野蠻情緒俱來的還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鬱熱的氛圍,夏天是個煩躁多事的季節,苦熱會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熱高高升起,人們會時常身不由己的迴歸原始野蠻的路,不是愛便是恨,不是恨便是愛,一切走向極端,要如雷雨一樣轟轟烈烈,中間不容許有一條折衷的路

3、下面讓我們激情表演朗讀一下文章的兩個片斷:

(1)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她叫侍萍。

(2)你來幹什麼——天哪,我覺得我像在做夢。

4、屏幕顯示:曹禺自講述寫作《雷雨》的過程:我覺得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個人光怪陸離的境遇中,我看見過聽到過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態,無法無天的魔鬼使我憤怒,滿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無比慘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巔,仔細地望穿這些叫做人的東西是美是醜,究竟有怎麼樣複雜的個性和靈魂。

從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複雜豐富的。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作品要寫得美,就要明確地把人的多樣變化寫出來。同一個人,有時是惡棍,在時是天使,有時聰明,有時是愚蠢。

分組討論:

(1)周樸園是怎麼一個人呢?不幸者

(2)魯侍萍是怎麼樣一個人?不幸者

5、學生討論:你對作品中的人物產生了什麼感情?

《雷雨、序》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意地祈望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睛不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

屏幕:尹紅(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曹禺研究專家)這樣說:《雷雨》中充滿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無可柰何的悲哀,同時又充滿了一種對熱情與激情的憧憬。當我閱讀《雷雨》的時候,往往被互相對抗互相搏鬥的力量所打動,一種是人的熱情與追求,一種是人與命運不可放棄的對抗。生命的熱情之力與命運的冷酷之網就構成了曹禺悲劇的核心,沉重渾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戲劇的生命質感在那個階級鬥爭的社會語境中慢慢被淹沒、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實的:“我以爲我不應該用欺騙來炫耀自己的見地,我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我要匡正什麼、諷刺什麼、攻擊什麼。然而在起初,逗起興趣的只是一兩段情節,幾個人物,一種複雜而又原始的情緒。寫作《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後來當曹禺在朦朧地追認自己的《雷雨》的主題是表現封建專制大家庭的罪惡的時候,他就開始自覺用社會的共同視覺來代替自己的生命視覺,逐漸他的劇作開始與當時的多數作家的創作趨同了,以致於他後來的作品都沒有達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嘆息:明白了,你卻也殘廢了,這也是悲劇,很不是滋味的悲劇。

四、小結:《雷雨》啓發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觸動了我們最敏感的感情。讓我們每個人用一名話總結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愛情是一朵美麗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個美麗的傷感的記憶。

五、自己欣作業賞閱讀四幕劇,寫一篇評論文章,分析能夠讓你感撼的一個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你的觀點會更趨於正確。

雙減背景下優化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等12字。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19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2、具有云貴地區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磁帶或CD碟片。

3、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介紹自己瞭解的少數民族的情況:

學生展示介紹,教師提示學生着重介紹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徵、生活習俗。

2、教師利用課後資料袋中的圖片,補充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情況。

二、揭示課題,範讀課文

1、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也在一所學校共同學習。就有這樣的一所民族小學,大家願意不願意去參觀一下?

2、板書課題:我們的民族小學。

3、教師配樂範讀。

三、自學生字新詞,試讀課文

1、這所民族小學美不美?大家肯定想親自去走一趟,轉一圈。請你自己試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該提示。

四、分組朗讀,組間比賽

1、分小組朗讀,每組讀一自然段,各組練習。

2、各組練習後進行比賽。

五、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後田字格中的字:

⑴着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並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範:

“戴”,半包圍結構,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結合緊湊。

“蝴”左中右結構,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構成。

“雀”字“小”字下邊的撇(丿)要長些。

“舞”字中間四豎要寫短小、靠攏些,第三橫要長些,整個字第十三畫是撇折。

⑵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匯入:

透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民族小學的美。這一課我們要急需朗讀感悟,我們會進一步地發現民族小學的美和課文的美。

二、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⑴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想一想讀着這部分課文,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⑵學生讀後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後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

⑶大家一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一邊朗讀就能讀得更入情入境,誰來讀一讀?

教師評點後再指名練習。

⑷配樂朗讀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⑴ “當,噹噹!當,噹噹!”大青樹上的鐘聲敲響了,民族學校的學生開始上課了。請各自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學習的,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⑵學生各自讀課文,然後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認真上課的情況想象補充,譬如:大家專心聽講,窗外有猴子蹦來跳去都不去張望;大家積極開動腦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小手舉得高高的;讀書時整齊響亮,聲音抑揚頓挫……

⑶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隻小鳥、蝴蝶或者一隻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麼認真,課文朗讀得這麼動聽,你會怎麼做?

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入境體悟窗外的安靜,體會彷彿是周圍的花草鳥蟲猴子都被教室裏優美的讀書聲吸引,靜靜地欣賞,不忍打攪。

反覆朗讀這幾句話。

⑷下課了,小朋友做些什麼?操場會是怎麼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讀有關句子。

4、第四自然段:

⑴這所民族小學留給你什麼印象?交流感受。

⑵我們參觀了這所民族小學,瞭解了他們上學、上課學習、下課活動的情景,多麼美麗的民族小學,多麼可愛的學生!參觀結束了,讓我們說上幾句道別的話。

⑶抒情地齊讀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讀,比賽背誦

1、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2、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看誰先背出來。

四、抄寫句子,加強積累

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在作業本上。

五、綜合性學習

你們的課餘生活是怎麼安排的?讓我們把每天的課餘生活記錄下來。可以用日記的方式來記,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來記,以後我們再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