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通用5篇)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合作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蘿蔔圖片、桃樹畫片、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電腦動畫課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個蘿蔔,想把它們分給我的好朋友們,你能幫我分一分嗎?”

小仙鶴:“哎呀呀,這個問題太難了,快請教一下咱們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對對對,我怎麼沒想到。小朋友們,我想把6個蘿蔔分給幾個好朋友,可以怎樣分呢?你們能幫幫我嗎?”?

[評: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小兔子分蘿蔔的情境作爲切入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親切感,營造了積極、活躍的學習氣氛,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

談話:同學們趕快行動吧,用眼前的蘿蔔圖片擺一擺,分一分。看誰最聰明,分的辦法最多!

2.彙報交流。

讓學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個;分成3份,一份1個,一份2個,一份3個;分成2份,一份是2個,一份是4個;分成2份,每份3個……)?

[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所倡導的。這裏教師設計的“擺一擺,分一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爲學習的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認識“平均分”。

談話: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辦法。你能根據每份分的個數相同與不同,把這些分法分成兩類嗎?

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提問:你們是怎樣分的?說說這樣分的理由。

講述:(結合板貼)像這樣每份都是2個,或者每份都是3個,我們就可以說每份分的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學生之間說說什麼是“平均分”。

小結:(結合板書)同學們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不僅幫助小兔子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評:教師給孩子營造了寬鬆的空間,在學生觀察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平均分。既使學生清楚地瞭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鍛鍊了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4.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特點。

談話:現在同學們每人面前有8個桃子圖片,如果把這8個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動手試一試。分完後,給小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集體交流。

小結:同學們把8個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雖然分成的份數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

[評:學生由於有了前面分蘿蔔的基礎,而且又是在自己動手中認識平均分的。此時,讓學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談話:現在正是桃子豐收的季節。瞧,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什麼?(板貼:掛有8個桃子的樹)

老師正想把它們分給同學們。數數看,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如果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呢?

(板書:每個小朋友分2個,可以分給_______個小朋友。)

同學們,每個小組也有一棵這樣的桃樹,小組合作,試着分分看。

小組合作分桃子。(找一組上黑板分桃樹上的桃子)

集體交流。

小結:8個桃子,我們可以把2個桃子作爲一份分給1個小朋友,一共分了這樣的4份,就是分給了4個小朋友。像這樣把每幾個作爲一份來分,也是平均分。

[評:教師設計摘桃子、分桃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地學習、愉悅地探索,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方法,體驗着學習知識的快樂。]

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觀察題中插圖,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第2頁“試一試”。

教師說分小棒的要求,學生一起動手分,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第2題。

先看上面一題的圖,弄清是怎樣圈的,圈一圈,並填空。再做下面一題,指名讀題目要求,一起動手圈,圈後填空,同桌學生相互訂正。

4.“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解決的方法(用小棒擺;在圖上圈一圈;畫14個△,再圈一圈……),把分的結果填在書上,再說說是用什麼辦法分的。

[評:安排練習目的明確,層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斷練習,加深對平均分意義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練習,藉助動作思維把平均分的概念進行具體運用,最後讓學生自己選擇策略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爲以後學習求商做些經驗積累。]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纔是平均分,還練習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的平均分。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將具體事物平均分。

2、透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3、透過教學向學生滲透樸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學重、難點】

瞭解平均分的概念,具體操作平均分。

【教具準備】

課件、演示教具(12個盤子、15個乒乓球、1個大碗)。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5個乒乓球、1個大碗、5個小碗、12枝鉛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師生交談。

師:過年的時候,你們去做客了嗎? (去了)如果我們班的同學去你家做客,你準備用什麼招待他們呢?(蘋果、瓜子……)

2、師:我們就去看看小明爲同學們準備了什麼。

出示圖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師:看!準備的是什麼?這些礦泉水是怎麼分的呢?爲什麼要這樣分?

生:我們可以說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圖2。(桌上有9個麪包,每2個放在一起,有1個麪包在外面)

師:再看,這是什麼?這個麪包應放在哪?爲什麼?

出示圖3。(桌上有14個橘子,每3個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個)

師:看看,還有什麼?仔細看看,想說什麼呢? (學生說)

小明真是個熱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還準備了什麼招待大家?

出示圖4(桌上每6塊糖放在一起,有兩份只有 5塊糖放在一起)

你們想說什麼呢?

3、教學例l。

師:老師也爲大家準備了一些食品,請看圖(第 13頁例1),你們認爲老師分得怎麼樣? (不怎麼樣)你們說說應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說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這樣的分法你們能取個好聽的名字嗎?叫什麼分呢?

(學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數學上,我們把它稱爲“平均分”(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二、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導。

師:元宵節你們都吃湯圓了嗎?元宵節裏吃湯圓象徵的是一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下面老師也爲你們準備了一些“湯圓”(用乒乓球代替)。 (學生拿出學具)

2、數一數。

師:有多少個小碗?

3、說一說。

師:老師會讓你們幹什麼? (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師:小組同學合作把大碗裏的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裏。

5、小組展示不同分法。

(1)1個1個地分;

(2)2個2個地分;

(3)3個3個地分。

6、師:你們更願意選擇哪種分法?爲什麼?

三、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師:大家表現得這麼好,我很想送一些獎品給大家。這樣吧!送給每組同學一捆鉛筆。(送鉛筆)

學生提出疑問:我們怎樣得獎品呢?

要求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 (先數數有12枝鉛筆,再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得幾枝?)小組合作完成。

2、練習三第2題。另兩種分法錯在哪裏?

3、開放練習。

師:你們都有獎品,老師也希望有獎品,你們每個組數出3個湯圓給我吧!你們還剩幾個?(12個)

老師的問題是:這12個湯圓你準備請多少人來吃才能夠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種答案?

分組上臺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用平均分這種方法,想想:在你們的生活中,用過這種分法嗎?

四、總結

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最喜歡的是什麼?

【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平均分”的教學內容與九義教材相比是加強了的內容,是在學生熟練掌握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了對教學過程的探索。

主題圖是讓學生感性體會平均分,例l是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讓學生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體會平均分。

(1)根據本班實際,改變主題圖的情境,因春節剛過,學生在新年裏會到處串門做客,主人就要準備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題圖,主題圖分步展示,出現一定的坡度,讓學生有充分的感性認識,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每份同樣多”。

(2)透過例l的教學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這裏設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給這種分法取名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對這種體會做出一種概括,加深他們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導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讓學生體驗原始含義的平均分,體現出人們認識平均分的過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室的盧江主任談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例2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種方法,而沒有經歷原始的平均分法。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總數不給學生,大碗裏裝的乒乓球(代替湯圓,以便於操作)有多少,學生一下子也看不出來,這樣容易使學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個1個地分)進行探索,經過探索後,有學生髮現了總數(15),決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識直接解出答案。因爲3X5=15,所以每份應該是3個乒乓球。

這樣就使學生經歷了從原始平均分到最優平均分的過程。這時教師應該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平均分。

(1)透過教師發獎品,不經意地引出實際問題。教師發給每個小組一捆鉛筆,而不是發給每一個人,這可怎麼辦呢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用今天學到的“平均分”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會先數出總數12枝鉛筆,再看看分給4個同學,每人得到幾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開放練習。這裏設計的是12個“湯圓”準備請多少人來吃能夠平均分,有多種答案,這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點比例思想, “湯圓”總數不變,吃的人數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數少,每人吃到的就多。這樣的活動設計能對學生的心智活動起到一定的啓迪、激勵、挑戰的作用。

(3)讓學生說說生活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是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初步感知平均分現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探究,操作“平均分”,體驗從原始化平均分到最優化平均分的過程;最後,再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現象。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青島版(五·四分段)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31~133。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學會求平均數。

2、學生經歷探究求平均數的過程,培養操作、觀察、歸納、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小正方體、學習評價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展示校園籃球場上四(1)班和四(2)班籃球比賽的'精彩片斷[四(1)班的得分明顯落後,學生觀賞。

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練,這時你準備怎麼做?你在換運動員上場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出示兩名運動員平日訓練在小組賽中的得分情況統計表,如下:

現在就請你當教練,根據上面統計表中的數據,你會選誰上場?並說出自己強有力的理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評析:教師恰當運用CAI課件,創設一個學生熟悉且比較喜歡的真實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需要換人”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這樣,不僅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透過小組賽中得分情況統計表,又將生活化問題轉化爲根據“平均分”換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爲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與明確了方向。]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怎樣計算7號和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呢?下面,請同學們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組合作,共同來探討。注意:一個小正方體代表一分。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

1、小組合作探求算法。

2、彙報交流。

操作法:重點讓學生把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講明白。

小結:剛纔同學們都是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多的移走補給了少的,使它們變得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它們的平均分。

計算法:重點讓學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來外,還可以先求出各場得分總數,再除以上場的次數,也可以得出每個隊員的平均分。

小結:同學們透過自己的探索,解決了選誰上場的問題。因爲7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1分高於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0分,所以應選7號運動員上場。同時,我們知道求平均數有兩種算法,數據少的時候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多的時候用計算的方法會更方便。(板書課題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評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探索性與合作性。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空間裏運用手中的材料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這既是一個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及時獲取反饋資訊,引領學生歸納概括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10分的理解:你對10分這個數是怎樣認識與理解的?與它的各場得分相比較,你有什麼發現?10分是8號運動員哪一場的得分?

對11分的理解:11分是7號運動員第三場的得分嗎?爲什麼?它是什麼?

小結:平均數比大數小,比小數大,介於二者之間。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可能存在於一組數據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板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評析:在學生的親自感受中,他們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粗淺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在生活中,你見過平均數嗎?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平均數的例子)

在我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在統計當中,平均數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爲它能幫助我們瞭解事物的整體水平與分析存在的問題。

評價時,師問:看着王紅的成績,你想對她說點什麼?

不計算,估一估他們的平均身高會是哪個答案?(讓學生談觀點,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先不計算,同學們估計可能會是多少?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他們的平均成績是多少次?

4。過河問題。

身高145釐米的小華,要過平均水深110釐米的小河到底有沒有危險?(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平均數的意義)

透過這個題目的思考,你覺得應該對大家說點什麼?(沒錯,徐老師希望同學們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來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評析: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形式多樣,且能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實際,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現在請拿出學習評價表,給自己一個誠懇的評價吧!(附表,如下)

學習評價表

本節課,你認爲自己的表現怎樣?請在相應欄目中填上相應的分數,並算出平均分。(優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組交流後,學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評價表,你想對大家說點什麼?你覺得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師評價:其實,從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節課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徐老師相信在評價過程中,同學們又一次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評析: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透過自己給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鞏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評價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時還爲隨後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 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 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匯入

列式:8 ÷4=2 ,在這個算式裏 8 稱爲什麼數?(總數) 4 稱爲什麼數?(份數)得到的 2 稱爲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 探求新知

1. 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資訊?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 4 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 4 個人,再除以 4 )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 14+12+11+13 )÷4

=52÷4

=13(個)

“ 13 ”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爲什麼要除以 4 ?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 鞏固提高

1. 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釐米?(12釐米,6釐米,10釐米,4釐米)

(1) 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2) 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0頁,他平均每天讀了多少頁?

3、 活動:求平均年齡

在小組內說出每個同學的年齡,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

4、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纔對?

下面是一隻母雞六個月產蛋的統計表。根據題目中給的數據,算出這隻母雞平均每月產多少蛋。

月份個數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四. 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五.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延伸。

自已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教案說明:用談話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熱愛衛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來匯入進新課(教學例題)。

最後的鞏固提高也是按從易到難來設計,先讓學生求小棒 的平均數鞏固好已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用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平均分的認識一》教學設計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學具準備:

PPT等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數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資訊。

2、師提問:爲什麼你們認爲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麼意思嗎?

3、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瞭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祕。 板書:平均數 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4、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祕。

二、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資訊?你還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爲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

3、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並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彙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後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透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麼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四、課堂總結

1、你現在所認識的平均數是什麼?

2、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五、隨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