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論語十二章》最新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十二章》最新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十二章》最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2.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趣匯入,瞭解作品。

1.激趣匯入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其中有人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那麼同學們,最完整的儲存孔子的智慧的書,你們知道是哪一部嗎?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論語十則》

2.瞭解孔子和《論語》相關知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爲“四書”之一,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智慧的語言。

二、誦讀感知

1.範讀:學生聽朗讀錄音,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點擊播放課文錄音)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爲(w?i)不知 是知(zhì)也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停頓間隔。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教學第一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曰”:子,古代用作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這裏可譯爲先生、老師,指孔子孔子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學了、學過,後面省略了學的內容;而,順接連詞;時,按時,時時;習,溫習、實習;之,代學習的內容。學了(什麼),按時溫習它,不也愉快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這裏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研討問題),不也快樂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別人;知,瞭解;而,轉折連詞;慍,惱恨、怨恨;君子,這裏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卻不惱恨(他),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包含三層意思: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一層表明了既要勤勉學習,還要按時溫習,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既講了學

習方法,也講了學習態度。

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一層表明了學須有友。《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遠千里而來,研究學問,析疑解惑,有利於學業進步,自然成爲樂事。這一層講的是朋友間虛心互學的.學習態度問題。

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層直接表明了個人修養的問題,其實也表明了學習態度的問題。《論語·憲問》篇孔子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幫助體會這一層的含意。這一層含蓄地表明瞭學習要有不求人知、全在進德修業的正確態度。

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

2.教學第二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

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3.教學第三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後面省略了代詞“之”;爲,作爲、當作。複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裏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裏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複閱讀,而是在不斷複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4.教學第四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

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麼問題?具有什麼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瞭學習與思考互相

補充、相輔相成的關係。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闢的。

5.學習第五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

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這一則是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後五則。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3.拓展延伸,練習鞏固。

教學設計

一、課文匯入

背誦檢查,提問前五則哪些是有關學習態度,哪些是有關學習方法,哪些是思想修養。我們這一節課繼續學習後五則。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6.教學第六、第七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賢: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自省:自我反省

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課件16)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以上兩則講述正確的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總之,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7.學習後三則,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b.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探究第一句]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爲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爲止,不也很遙遠嗎?”

本則討論思想品德修養:“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人們要爲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終身。

[探究第二句]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理解:討論思想品德修養。處於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哲理:經歷磨難,培養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教師小結:

這兩句談修身做人的道理:

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則如何分爲三類: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態度:

①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傳不習乎?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出示課件25)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語言積累。

成語歸納

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

②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③任重道遠:負擔沉重,路程遙遠。

④死而後已:到死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