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1

【學生特點】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六年級上學期的學生。這個學段的學生個性較強,看待事物的主觀性也很強,面對學習內容時會因個人的喜好決定學習興趣度。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已有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課堂,給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還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課件更爲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設計理念】

如何優化小學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採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並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容。

【重難點】

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劃分好節奏的課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寫給子期的輓歌、音樂《高山流水》。

2、學生準備:

蒐集瞭解伯牙的相關資料。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匯入

1、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也說幾個類似的詞(出示:楊柳依依)引導學生說詞。

2、老師這裏也收集了一些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

清風徐徐、明月皎皎、炊煙裊裊、芳草萋萋、……

3、仔細看看,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麼的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描寫的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4、過渡:

平時如果有意識的積累這些詞語,對提高寫作一定有幫助。美麗的景色不但能用語言表現出來,而且古人還能用音樂表現。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詠至今,它記載了兩個朋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

二、整體讀文

1、師:同學們把課文自由、大聲讀幾遍,注意文言文的節奏,別讀破句子。

教師評價。

2、指名學生讀,教師評價、指導、範讀。

3、學生齊讀。要求:

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4、師:你們覺得文言文難讀嗎?

(學生回答。)

師: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難度是因爲我們平常接觸文言文太少,並且對文意不理解。老師這有劃好節奏的課文,你們再來讀讀看。

(幻燈出示。)

5、指名讀,齊讀。

三、初解絕弦

1、師:標題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集中體現,學習課文前,我們先來看看標題吧!“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

2、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結合註釋、結合上下文、學會變通。)

3、師:除了標題提到了伯牙不再彈琴,還在哪裏也提到了?

(生答。)

這裏的“絕弦“意味着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生答。)

四、再解絕弦

過渡:爲什麼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彈琴呢?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文章。

1、何爲知音:

師: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謝地方沒讀懂?分別標註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爲“擅長、善於”。

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爲“太好、太妙”。

⑵師: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

(生答。)

⑶反覆朗讀“善哉,……若江河”。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課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匯入:剛纔聽到的這首樂曲是什麼?《高山流水》

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裏,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絕弦》的故事。

板書《伯牙絕弦》指名讀,齊讀。解題,質疑。

二、初讀古文。

1.自由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

2.範讀,出示畫停頓的內容自己再讀古文。

3.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課文

幾遍讀下來我們知道了文章寫了兩個人?(伯牙,鍾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說說你有何瞭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善:善於,擅長)請生讀,“鼓”作何意?從哪裏瞭解到?(下面註釋)從文中的註釋瞭解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齊讀,讀出二人的特點來。

師:從哪裏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用筆畫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細細讀讀第一句:你有何體會?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心中浮現怎樣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峨峨)

請生讀讀出巍峨的氣勢來。(過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讀讀,體會高山的巍峨。

再讀子期的話,從哪個詞體現鍾子期善聽?(善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啊!讀出它的味道來。

區別四個“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讀,齊讀。從哉,兮兩個語氣詞你又作何體會?再讀。

3.用相同方法學習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讀。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與子期相遇的資料。說說伯牙心情如何?伯牙會對子期說什麼?寫下來。

交流彙報,師適時點評:

過渡:伯牙和鍾子期多麼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當伯牙如約而至時,等來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讀)伯牙此時心情如何?再讀。

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從哪裏看出?齊讀感悟,

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碎的僅僅是琴嗎?再讀最後一句。

聽《伯牙吊子期》音樂感受伯牙的絕望,再讀。

四:總結:伯牙絕弦只因伯牙所念再無人得之。齊讀,感受絕弦的美麗。

五: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匯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爲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爲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爲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匯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字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爲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透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透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

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

4、你從哪裏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爲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爲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後來,當你終於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

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瞭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讚歎?指導讀鍾子期讚歎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鑑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讚歎?

確認:“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透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麼?(可能是稱讚)周圍的人會怎麼稱讚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7、這些讚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麼?(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麼呢?

8、從那以後,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着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9、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0、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帶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鍾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裏,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樂曲,學生欣賞)

伴着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試着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節透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

六、作業: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4

一、課前朗讀,感悟友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欲取鳴琴彈,恨不知音賞。

二、談話匯入,走進課文

1、這組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古人用詩歌形式,用精煉的語言表達了和朋友知己之間的深厚感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寫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傳誦,流傳至今。

2、板書課題,正音,絕 弦

3、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是我們本學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三、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試讀,說說讀後的感受。中國有句古話知難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讀好嗎?

2、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4、教師根據實情範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學生拿筆畫停頓

5、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6、點名讀,齊讀

四、初解知音,理解課文

1、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預設答案: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2、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預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從“鼓”字引導,學生說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預設交流

(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善於、擅長)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表示感嘆)

(預設答案:啊!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預設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裏的“善哉”表示讚歎。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着高山,琴聲裏就會出現高山……

(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

(4)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們又從哪裏看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預設答案: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

7、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着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怎麼讚歎?(生自由發表意見。)

五、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1.引導昇華,拓展探究。

①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裏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裏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③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2.理解文字,探究知音

①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爲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爲知音?(預設答案:因爲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讚美嗎?(學生自由說)

③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師:當伯牙志在流水。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師:當他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心情會是怎樣的?

(預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⑥師:後來,終於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樣的?

(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⑦師:此時,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

(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透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⑨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後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爲什麼認爲子期是最後的知音?(預設答案: 1、因爲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爲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3.豐富內容,拓展課文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

③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爲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六、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1.師:課文短短的74個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讚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學生動筆寫感受。然後交流。)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或flash動畫。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或背誦課文)

4.師生分角色讀。

5.引導背誦。

標籤:伯牙 絕弦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