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關於教學設計方案集錦九篇

爲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教學設計方案集錦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央,瓦”等13個生字。會寫“央,交”等字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我們先來聽一首好聽的歌(聽的過程中說)會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我愛北京天安門〉對,我愛北京天安門。古老美麗的北京城就是我國的首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北京〉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大家先請聽一遍課文,注意聽清字音。

2,你也想來讀讀書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看看注音,多讀幾遍。

3,同學們讀的真認真,下面我們四人一組,一起學一學這篇課文的生字,也可以將生字連成詞語讀一讀。

4,出示生字,請各小組來試着讀一讀,看哪個組讀的最好。

5,同學們讀的真好,那誰願意當小老師帶我們大家讀一讀詞語啊?你會教哪個就教哪個〈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帶讀詞語〉

6,男女生個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新知,指導朗讀

(一)再讀課文

1,你們的詞語讀的真不錯,那你們能把課文讀好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試一試。

2,說說看,他讀的怎麼樣?

3,指導:讀書要聲音響亮,有感情,要讀準字音,要注意停頓。

4,大家自己試着讀一讀吧。

5,北京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那你們最喜歡看什麼呢?

(二)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教學第二自然段

點擊課件,展示天安門以及天安門廣場畫面和第二段文字

2,你看到了什麼?

3,教師範讀這段文字----學生自瀆-----你讀懂了什麼?看看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隨機解釋:中央 莊嚴 矗立等的詞語

4,我想請幾位同學來比賽讀一讀這個自然段,評出“最佳朗讀獎”

5,學生比賽讀,評出最好的那位。

6,大家表現的真不錯,老師準備了很多天安門的圖片。想不想再看一看啊?(課件出示圖片)

四,指導寫字

1, 北京還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啊,看之前老師有個要求,如果你能認真的寫一寫學過“央,交”這兩個字的話,老師就給你們看好不好啊?

2, 出示生字-----指導寫字------自己寫一寫-----評價

五,欣賞圖片,再次感受

出示北京風景圖片,一邊看一邊介紹,讓學生感受北京的美麗。

六,總結課文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希望同學們能更加了解北京,喜歡北京,長大能親自去北京看一看。最後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我愛北京天安門〉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我的發現】

這項練習由六個AABB式的疊詞組成,而且每個詞都是由意思相反的詞構成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習夥伴的揭示,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促進學生的積累。同進可以挖掘學生的積累,促進學生相互交流,拓展學生對此類詞語的積累,豐富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過程建議

1、出示六個詞語,學生自由讀詞。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2、同桌交流發現,教師揭示詞語的特點,學生再讀體會。

3、教師挖掘:像這樣的詞語你還知道嗎?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4、把自己認爲較好的詞語寫在積累本上。

【日積月累】

這次日積月累包含三項內容:讀讀認認、我會填、我會讀。讀讀認認是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認識具有相同形旁的八個字。由於構字上的特點,便於學生識字,結合二年級學生的識字經驗和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師應充分放手,引導學生練習,透過組詞,學生理解形近字在音形義上的不同,鞏固學生的漢字積累。我會讀中安排閱讀一首小詩<一個石頭小姑娘>,這首小詩充滿童真童趣,揭示了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靈。教學中要堅持以讀爲主,在讀通讀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悟交流,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

〖過程建議

一、讀讀認認

1、出示四組字,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讀生字及含有的詞語。

2、討論:這些字在構字上有什麼特點,體會字的含義,發現它們的規律。

3、利用偏旁和熟字卡片,進行組字遊戲:先組字,再組詞。

4、想一想,你還知道和這些字有相同偏旁的字嗎?說一說,會寫的試着寫一寫。

二、我會填

1、出示四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四組字有哪些不同?

2、小組內交流,從音形義上進行區分。

3、進行組詞,組內交流。互相檢查組詞是否正確。

三、我會讀

1、自讀小詩,讀通讀熟。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解決讀音問題。

2、透過閱讀,你知道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教師組織同學交流讀後的收穫。

3、這篇短文哪些地方給我的印象最深,爲什麼?啓發學生感悟小作者美好的心靈,激發學生愛護環境,保護雕像。

4、組內背誦練習,小組間進行背誦比賽。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對本組課文主題好品質的延伸。教材以小故事的形式,爲學生交際提供了情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引發學生的討論,組織學生爲故事的人物提出合理的建議,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挖掘了學生的對問題的認識,讓學生在討論交際中懂得要做誠實、守信、盡責的人。

〖交際準備

1、反映教材提供情境的課件或掛圖。

2、佈置黑板,準備辨認分組用的標誌。

3、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

〖過程建議

1、播放反映短文內容的課件或出示掛圖,有條件的可以課前佈置學生準備表演。

2、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小華應該怎樣做呢?爲什麼?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巡視,捕捉學生的想法,有意識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4、組內辯論:按應該記下名字和不能記下名字兩種觀點,將學生他成兩組進行辯論。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辯論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避免出現無序和混亂的狀態。在組內辯論中評選出最佳辯手。

5、將各組推選出的最佳辯手他成兩線,進行辯論展示。師生髮表意見。

6、教師小結,引導同學爲小華提出合理的建議。

7、根據提出的建議,鼓勵學生進行表演,故事的全過程,重點突出大家提出的建議對於解決小華提出問題的有效解決。

【展示臺】

這次展示臺要求學生展示在本組教材學習過程蒐集到的公民道德基本要求、表現優秀品質的故事、諺語、成語等。也可以展示爲慶祝六一兒童節而辦的牆報、寫的詩歌等其他形式的作品和資料。教師在本組教材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和佈置學生的蒐集活動,關注學生的準備,必要時要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在組織展示過程中,要創造多種形式爲學生的蒐集展示提供時間和空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激發學生成功體驗。

〖過程建議

1、根據本組展示臺提出的要求,瞭解學生的蒐集情況。

2、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可採以組內先交流,然後全班展示的方法,爲大多數學生的展示提供機會。

3、引導學生全班展示。如:講故事、說諺語、說成語,朗誦詩歌、出示報紙等。教師給予適時的鼓勵,同時引導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把優秀的資料相互閱,好的內容抄寫在積累本上。

4、佈置學生課後舉辦專題的小展覽。如:慶六一主題展覽、道德之窗等。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個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對於這部分知識的構建應主要透過學生觀察多媒體錄像、收集資料並分析、討論、交流獲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透過直觀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收集的相關資料,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對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培養學生收集信 息、討論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 的作用。

3、 透過學生收集資料,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4、 結合實際,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

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反映植物間、動物間以及植物和動物之間關係的圖片和錄像。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透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生物與生物之間關係的資料。

教學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體展示:

呈現生物關係的一組錄像,請學生觀察。

2、 設定問題,引導激疑:

(1) 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幾種生物?

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 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3) 學生思考並發表個人的意見,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啓發: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間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從而順利地引入課題。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兩隻公羚羊爲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爲爭奪食物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爲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等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各自的關係: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的畫面中都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兩隻公羚羊爲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爲爭奪食物在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爲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的畫面則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關係。最後師生共同歸納:①同種動物的羣體生活,雖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有利於種羣的生存和繁衍。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雖然對於失敗的個體是不利的,但對於生物種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有利的。②結羣是動物互助的一種常見形式,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臨時的,“社會性”昆蟲是結羣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哲理。

2、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地衣、冬蟲夏草、白蟻與鞭毛蟲、鱷魚捕食、狼吃兔子、樺木樹中生長的雲杉、動物屍體上的細菌等活 動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寄生關係;地衣、白蟻與鞭毛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鱷魚捕食、狼吃兔子體現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樺木林中生長出的雲杉則體現出生物之間的競爭關係;動物屍體上的細菌體現出了生物之間的腐生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關係比種內關係複雜,包括植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既有種間的互助關係,也有種間的競爭關係。其中主要是圍繞着食物發生的聯繫,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競爭、腐生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寄生、捕食、競爭之間的不同:①從範圍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體內或體表;而競爭和捕食並無此限制,但捕食是動物所特有的。②從鬥爭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從寄主體內或體表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養料;捕食是某動物以另一生物爲食物,從那裏獲得食物和能量;競爭則是兩種生物爲爭奪資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間而發生鬥爭。③從鬥爭的結果看:寄生關係,對寄生物有利,對寄主不利;捕食關係則是以捕食者勝利和被捕食者失敗而告終;競爭的雙方誰勝誰 敗則不一定,也可能兩敗俱傷,這與生物種類和時間不同而異。這樣透過對比,學生在應用中不會出現混淆不清的現象。

3、 分組討論各自查找的資料:進一步認識到生物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的,不是單一的,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促進了生物界的共同發展。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全面理解。

三、 歸納總結:

這是對探索的知識和結論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本節知識的構建和昇華,是學生思維活動最積極的環節,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手段之一。從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歸納出:自然界中沒有一種生物能脫離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但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各種生物個體都是此網中的一員,它即影響別的生物個體,同時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響。

四、 遷移深化:

1、教師出示多媒體錄像:一羣狼羣攻擊一羣麝牛,狼羣之間互相協作,一羣麝牛之間也互相幫助,當一羣狼捕殺掉一隻麝牛時,狼羣又爲了食物爭鬥起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錄像中生物之間有哪幾種關係?又是怎樣轉化的?透過分析討論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達到對知識的深化。

2、 教師出示資料:

①洱海引進太湖銀魚,造成洱海弓魚、大眼鯉魚等近2/3的洱海土著魚滅絕。學生思考從中有什麼啓示?

②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佈的紫莖澤蘭和飛機草。原產中美洲,現僅雲南就達2470公頃,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羣居性高的特點,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的單優勢羣落出現,嚴重影響許多物種的生存發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馬匹的氣喘病,牛羊因無飼料而銳減,你能幫助雲南省解決這個問題嗎?

③ 毛里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一種是渡渡鳥,另一種是大櫨欖樹。渡渡鳥喜歡在大櫨欖樹樹林中生活,在渡渡鳥生活過或者經過的地方,大櫨欖樹總是枝葉繁茂,幼苗茁壯。16世紀至17世紀中,歐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們用來福槍的射殺和獵犬的追捕,使渡渡鳥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殺死。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後,大櫨欖樹也日漸稀少,到本世紀80年代,整個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櫨欖樹。這是什麼原因?(學生了解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後,會理解這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

五、開拓創新

鼓勵學生進行生態調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小組爲單位,選擇公園或效外的自然環境。確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設計好調查表,記錄完整的調查內容,如調查範圍內的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稱。上述植物上昆蟲及其他動物等等,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設計說明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 生思維的積極性。多媒體、畫面的展示,使學生在回味自然環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識的學習中。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做到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中,都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突出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小組合作交流鍛鍊學生分析、歸納、邏輯思維的能力、交流表達則培養了語言能力,同時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開拓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四、加強責任意識、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樹立生態科學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

五、立足課本內容,注重課本資源開發,加強實踐創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學生查找的資料,豐富了課堂內涵。課外生態調查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樸素理論。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始終倡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透過多媒體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問題情景的設定,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資料的展示給學生一個發展延伸的平臺,歸納總結,鍛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選擇一些實際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問題的深化給了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課堂教學中學生查找資料之豐富,令教師在興奮、讚歎之餘,又惶惶不安,從而更堅定了以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路。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寫作目的。

2.學習鋪墊、對比的表現手法,懂得它們的作用。

3.激發學生體驗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關愛他人。

4.指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文中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寫作目的。

激發學生體驗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關愛他人。

難點:

指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板塊一:啓

同學們,送別親人和朋友是人們的生活中經常經歷的事情,古人還爲此寫了不少的著名的詩句,哪位同學能給我們大家背誦一些?

同學們背的挺好,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送別時真切的依戀和不捨。其實,今天我要告訴你們的是,關於送別親人和朋友,英國著名的作家比爾博姆卻從不同的視角上,看到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他的散文《送行》。

板塊二:讀

請學生速讀課文,要求:

藉助資料或相互幫助,疏通重點字詞音義。

體會文中描寫送別場面和作者的態度,在課文標題前加一個修飾性詞語,即:————————的送行,並結合文中具體內容說說加上這一詞語的原因。

板塊三:議

請學生再讀課文,質疑課文,提出自認爲有價值的問題,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學一起討論。

1.指導質疑:

A.找尋關鍵詞句質疑。

所謂“關鍵語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語句。要抓好以下八種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內容或提示記敘的脈絡;議論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論點或論述範圍;說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對象的某一特徵。②中心句。一個語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撐句或擴展句、敘述句,分析時要迅速從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轉過渡句。敏銳地抓住這類句子,可以準確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時他還有交待敘說中心的任務。④警句。它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認識事物的態度,領悟它的含義,有助於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語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了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顯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和褒貶抑揚的句子)。⑦修辭句。(寫景狀物、傳情達意時運用修辭格的句子)。⑧尾句。語段中的尾句或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引人思考,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

B.根據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語言特色等質疑。

C.質疑的角度?

①所勾畫的詞語含義是什麼?有什麼表達作用?

②勾畫的詞語能不能用其它的詞語代替或刪除?爲什麼?

③勾畫的句子有什麼含義?與其它句子的關係怎麼樣?

④勾畫的句子表現了人物什麼心理?說明了什麼問題?

⑤文章的結構層次怎麼劃分?主要內容怎麼概括?

⑥文章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⑦文章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

⑧文章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特色?

2.請學生自由質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討論作答。

板塊四:講

1.講解學生們質疑了卻沒有解決了的有價值的問題。

2.補充講解學生沒有質疑到的重點問題。

板塊五:練

同學們,下面我請你們看的是一首我們同齡人寫的一首現代詩,內容就是描敘父親送別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請同學們齊聲朗誦一下,體會一下,作爲寫作的參考。

2.你有沒有給親人朋友送行過?有沒有被親人朋友送行過?請你描敘一下當時的情景或者你當時的發現和感觸。

板塊六:結

同學們,透過比爾博姆的文章《送行》,我們懂得了人其實在內心的最深處對於真切的關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善待和關愛,是一種人情美,而能夠給予他人關心愛護,與人爲善更是一種高尚的人性美的體現。

最後我想請同學們齊聲朗誦一下英國文學大師狄更斯的現代詩《別擠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們對於寬容、善良、真誠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讓你的心靈受到洗滌。

一.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寫作目的。(重點)

2.學習鋪墊、對比的表現手法,懂得它們的作用。

3.體驗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關愛他人。(重點)

4.學會質疑,培養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難點)

二.自學內容

1.收集有關古人送別的詩詞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畫疑難字詞,藉助工具書,解決注音釋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體會文中描寫送別場面和作者的態度,在課文標題前加一個修飾性詞語,

即:————————的送行,並結合文中具體內容說說加上這一詞語的原因。

4.學習質疑:

A.找尋關鍵詞句質疑。

所謂“關鍵語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語句。要抓好以下八種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內容或提示記敘的脈絡;議論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論點或論述範圍;說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對象的某一特徵。②中心句。一個語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撐句或擴展句、敘述句,分析時要迅速從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轉過渡句。敏銳地抓住這類句子,可以準確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時他還有交待敘說中心的任務。④警句。它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認識事物的態度,領悟它的含義,有助於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語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了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顯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和褒貶抑揚的句子)。⑦修辭句。(寫景狀物、傳情達意時運用修辭格的句子)。⑧尾句。語段中的尾句或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引人思考,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

B.根據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語言特色等質疑。

C.質疑的角度?

①所勾畫的詞語含義是什麼?有什麼表達作用?

②勾畫的詞語能不能用其它的詞語代替或刪除?爲什麼?

③勾畫的句子有什麼含義?與其它句子的關係怎麼樣?

④勾畫的句子表現了人物什麼心理?說明了什麼問題?

⑤文章的結構層次怎麼劃分?主要內容怎麼概括?

⑥文章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⑦文章運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

⑧文章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特色?

D.提出的質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難問題再記錄

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沒有明白,請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寫作練習

你有沒有給親人朋友送行過?有沒有被親人朋友送行過?請你描敘一下當時的情景或者你當時的發現和感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親站成一輪彎彎的月亮

目視着即將遠行的兒子、書、鑰匙、行李袋父親沒有洗淚爲我餞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車啓動了

父親吐出兩句話

注意身體

與人和氣車走了

父親依舊立着

凝視道路

默默無言

附二:《別擠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擠!世界那麼大,它容納得了我,也容納得了你。所有的大門都敞開着,思想的王國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盡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間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證,保證你自己不使別人感受壓抑。不要把善良從心靈深處擠走,更得嚴防醜惡偷偷潛入你心底。給道德以應有的地位,給每一件好事以恰當的鼓勵;讓每一天成爲一項嚴峻的記錄,面對着它,你應當問心無愧;給人們生的權利,活的餘地,可千萬,千萬別擠!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人教版第12冊42頁—43頁

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實驗,推匯出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公式計算圓錐體的體積。

2.透過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準備:

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6套,大小不同的圓柱體和圓錐體6套、水槽6套。

2、多媒體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 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 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圓錐有什麼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課件演示:屏摹上顯示一個圓錐體,將它的底面、側面、高和頂點閃爍。

(二)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探討新的問題-----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三)進行新課

1、 探討圓錐的體積公式

教師:怎樣探討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同學們先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知道圓柱體積公式的: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圓柱------(轉化)------長方體

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長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借鑑這種方法, 爲了我們研究圓錐體體積的方便,每個組都準備了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你們小組比比看,這兩個形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學生操作比較。

(1)提問學生:你發現到什麼?(這個圓柱體和這個圓錐體的形狀有什麼關係)

(學生得出: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用數學語言說就叫“等底等高”。

(板書:等底 等高)

(2)爲什麼?既然這兩個形體是等底等高的,那麼我們就跟求圓柱體體積一樣,就用“底面積×高”來求圓錐體體積行不行?(不行,因爲圓錐體的體積小)

教師:(把圓錐體套在透明的圓柱體裏)是啊,圓錐體的體積小,那你估計一下這兩個形體的體積大小有什麼樣的倍數關係?(指名發言)

的水和圓柱體、圓錐體做實驗。怎樣做這個實驗由小組同學自己商量,但最後要向同學們彙報,你們組做實驗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在體積大小上有什麼樣的倍數關係。

(3)學生分組做實驗。

A. 誰來彙報一下,你們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b.你們做實驗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在體積大小上發現有什麼倍數關係?

(學生髮言: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

同學們得出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其他組也是這樣的嗎?

我們學過用字母表示數,誰來把這個公式整理一下?(指名發言)

(4)學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組大小不同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進行體積大小的比較,透過比較你發現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整理歸納:不是任何一個圓錐體的體積都是任何一個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拿起一個小圓錐、一個大圓柱)如果老師把這個大圓錐體裏裝滿了水,往這個小圓柱體裏倒,倒三次能倒滿嗎?(不能)

爲什麼你們做實驗的圓錐體裏裝滿了水往圓柱體裏倒,倒三次能倒滿呢?(因爲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

(老師在體積公式與“等底等高”四個字上連線。)

現在我們得到的這個結論就更完整了。(指名反覆敘述公式。)

今後我們求圓錐體體積就用這種方法來計算。

(四)鞏固反饋

1.口答。填空:

v (立方米)

v (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自己解決問題。

例 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釐米,高是12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A 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交流。

B 你是怎樣想的和怎樣解決問題。(提問學生多人)

C 教師板書: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76立方米

3.練習題。

一個圓錐體,半徑爲6cm,高爲18cm。體積是多少?(學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饋。)

4、出示例2:要求學生自己讀題,理解題意思。

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1)提問:從題目中你知道什麼?

(2)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提問。並回答同學的質疑:3.14×( )×1.2× 表示什麼?爲什麼要先求圓錐的體積?得數保留整千克數是什麼意思?….

5、比較:例1和例2有什麼地方不同?

(1)直接告訴了我們底面積,而(2)沒有直接告訴,要求我們先求出底面積,再求出圓錐體積;(2)例1 是直接求體積,例2是求出體積後再求重量。

我們已經學會了求圓錐體的體積,現在我們來解決有關圓錐體體積的問題。

四、鞏固練習:

1、一個圓錐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徑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噸。這堆沙約重多少噸?

2、選擇題。每道題下面有3個答案,你認爲哪個答案正確就用手指數表示。。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是(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圓鋼切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圓柱體體積是6立方米,圓錐體體積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 學生操作:

看看我們的教室是什麼體?(長方體)

要在我們的教室裏放一個儘可能大的圓錐體,想一想,怎樣放體積最大?(小組討論)

指名發言。當爭論不出結果時,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動手測量數據:教室長12m,寬6m,高4m。並板書出來,再比較怎樣放體積最大的圓錐體。

五: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作業:書本44頁第3、4、5。

板書: 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體積是76立方米

例2:(1)麥堆的體積:

3.14×( )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麥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76立方米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後的體會。

3.仿照詩歌內容,補寫幾句詩文。

教學重點:

邊讀邊想,能交流體會,自己創作詩歌。

教學難點:

創作詩歌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的錄音帶。

2.配套的課文朗讀磁帶。

3.旋律優美的輕音樂磁帶。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展開想象

1.遊戲匯入:同學們,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們想欣賞一下嗎?下面我們做一個聽錄音猜聲音的遊戲,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然後說一說你聽到了哪些聲音。(播放聲響錄音帶)

2.展開想象:聽着這些美妙的聲音,你腦海裏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再次播放聲響錄音帶,引導學生想象並交流。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裏聽到許多美妙的聲音,就寫下了這麼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配樂範讀課文。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3.指名學生讀,喜歡讀哪一節就讀哪一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三、品讀想象,體會交流

1.品讀第1—3節,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展開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這些方面來想象)。

2.指名學生進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畫面描述得美一點。

3.學生評議並補充畫面,把畫面說生動、說形象。

4.帶着這種美好的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一節。

5.加動作讀自己喜歡的一節。

四、仿寫詩歌,積澱語言

1.教師有感情地配樂誦讀第4—5節。

2.讀後引述:聽聽,秋的聲音還有許多許多,讓我們一起走近每一片葉,每一朵花……去聽聽他們的聲音,並仿照課文第1.2節或第3節的樣子,也來作一段詩,好嗎?

3.播放聲響錄音帶,說一說你聽到哪種聲音最美。

4.學生自由作詩,在小組交流,幾個小夥伴可以合作一首詩。

5.選派代表誦讀,給學生配上音樂。

五、品讀體會,昇華情感

1.指名誦讀最後一節。

2.交流:從這一節感受到了什麼?

3.帶着這種情感齊讀最後一節。

六、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可以一個人誦讀,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誦讀。可以邊誦讀邊加上動作。

2.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合作誦讀自己編的詩。

七、作業

自編一首詩。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重慶市九龍坡區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適用性研究 課題組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透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爲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尋找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匯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匯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瞭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複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麼?他們做完風箏後的心情。對於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彙報。

學生在說用什麼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透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纔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a、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託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 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 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爲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爲什麼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匯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並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並在小組內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設計理念

嘗試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自信心,真正達到自主讀書的目的。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自讀與導讀結合,感知文章脈絡,凸現重難點

在新課初始,教師設計這樣的自學題讓學生閱讀、思考;

1 讀通全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生字、新詞。

2 找出挑山工和遊人是怎樣登山的段落讀一讀,想一想,你的疑問與作者一樣嗎?並把你的疑問寫下來。

3 請把挑山工講的話畫出來,再認真讀讀最後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全文表達順序是什麼?

4 文章有哪些你讀不懂的地方,請做上記號。

首先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後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在這個自讀與合作學習的平臺上,教師始終要關注、引導學生,使學生自學討論能深入下去,重視個別輔導,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的焦點與難點問題。

二、直奔重點語段,品析語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朗讀描寫挑山工與遊人登山的語段,討論並畫出挑山工與遊人登山路線對比的簡易圖。在全班交流時,選幾組進行展示,每組還要派一個代表解說該組的圖示、閱讀該段的體會。透過這樣的閱讀與再造想像的訓練,既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又爲學生口語表達訓練提供了機會。

其次,引導學生體會挑山工說的話。挑山工說了哪幾句樸素的話,你從這些話裏體會到了什麼?

方法一:教師重在啓發、引導學生學會在自讀、合作、探究的學習中,體會句子的蘊涵的意思。

思考題設計:聯繫上下文,領悟重點詞語,聯繫平時生活實際談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學習方式,體會挑山工的話中蘊涵的意思,想一想你從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請閱讀理解挑山工說的話,完成下面練習:

(一)讀了挑山工的話,我們懂得了:

1 遊人登山時,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爲。請找出文中寫遊人“玩玩鬧鬧”,“總停下來”的語句讀一讀。

2 挑山工登山之所以能,是因爲。

(二)從挑山工與遊人登山時的不同表現,我們悟到了哪些道理?你能結合自己平時學習和生活的例子說說嗎?

練習(一)重點讓學生自學、朗讀感悟;練習(二)要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再反饋,使人人都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同時,努力保證每一位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認識能力得到提高。

三、選擇性練習,深化獨特認識,拓展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學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師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從以下三題中選兩題完成。

練習:

1 請你把文中最喜歡的語段摘抄下來。

2 如果見到挑山工,你想對他說什麼?請寫下來。

3 挑山工的幾句樸素的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這篇課文是十一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也是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自讀課文怎麼教?既不能像講讀課文一樣花個兩、三課時慢慢學習;也不能放手讓學生自學。(以前好多自讀課文我就讓學生讀幾遍,完成練習冊就完事)我認爲這篇課文值得好好學習:

1、學習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好品質。

2、讓學生善待身邊的朋友、親人。

3、教育我們的學生現在要珍惜時光,利用小學最後的一段時光,好好學習。

4、課文的語言很簡潔,樸實,是很好的一篇範文。

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課時比較緊張,只有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要求達到正確

(教師藉助於學生來指導。)

二、再讀課文──在初讀正確的基礎上,要求讀出“大體意思”

(指名回答。)

三、細讀課文

劃示不理解的地方,用查詞典、請教別人、聯繫上下文等等方法解決問題;在細讀過程中,在感觸最深的地方留下批示,自主理解;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情況。

(師生自由活動。)

四、交流自己的感觸,對他人的感受要從文中找到證據

(課堂討論。)

五、再讀課文

讀出自己的感受和交流獲得的感受。(強調感受的真實性。)

六、迴歸題目,指導生活

別餓壞了那匹馬,誰說的?爲什麼說?這件事情當中,你體會到什麼?你最感動的是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自由表達,特別注意“價值觀”指引。)

七、推薦閱讀文章《天使的吻痕》

【教後反思】

1、導讀很重要:

我是這樣導讀的,“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說過謊嗎?說謊有什麼危害嗎?”(說謊欺騙了別人,傷害了別人)。“我們今天來認識一個人,他也說了謊,但他卻沒傷害到別人,爲什麼呢?帶着這個問題讀課文,注意生字詞,把課文讀通。”

(對於略讀課文,我認爲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顯得尤爲重要,因此,我設計了這一導讀。其實有很多好的導讀方法,但我覺得略讀課文的導讀不宜太繁,畢竟時間要留給學生。)

2、設計一個好問題:

學生讀了課文後,讀出殘疾青年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我順勢提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其實會讀書的同學能從課文中發現蛛絲馬跡,會發現攤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時寫上自己的體會”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劃出相關句子,詞語。

(略讀課文要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但並不是說,有時間給孩子就行了,老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我覺得我這個問題的設計就選準了學生自己學習的切入點 。)

3、設計小練筆:

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朗讀,當一切真相大白時,兩位主人公心靈相通了,學生也與文中的主人公心靈相通了,我看到了幾位學生眼含淚花,看得出學生內心表達的衝動,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

小作者扭頭衝了出來,偎在殘疾青年輪椅邊,他沒有哭,他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