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篇1

【設計理念】

提倡感悟的研讀方式,讓學生領會到內容中隱性存在的情感、思維和精神,這樣纔是全面、完整的語文教學。

【設計特色】

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教學流程】

一、啓發談話,匯入新課

1、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塊去遊覽一座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名城──桂林,去欣賞那裏的山,那裏的水。

(播放課件)

2、師: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生自由發言3-4個)

柔美的音樂,迷人的美景,把學生帶入了風景如畫的桂林。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課文的內容悄無聲息地走進了學生的心田。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桂林山水的確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向我們介紹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2、師:讀了課文後,誰能概括到說出桂林山水的特點?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靜、清、綠、奇、秀、險)

自主讀書,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過渡語:

同學們概括得很準確,灕江之水靜、清、綠,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描述他的呢?請聽老師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三、“桂林之水”語句的品讀

1、師配樂範讀第二段。

2、師:同學們聽得真認真,你們想讀這段嗎?(生想)好的,不過讀的時候有個要求,什麼要求呢?聽好啦,就是在讀的時候,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讀幾遍,說說你喜歡的理由。然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記住:先讀、劃,再交流,開始吧!

3、生學習第二自然段。

4、師:現在我們把剛纔的學習作一個彙報,當你們站起來發言,作彙報的時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歡的句子讀出來,再說說你喜歡這個句子的理由。

5、生彙報:

生:灕江的水真靜啊……爲什麼喜歡?根據生說的句子師出示課件。你從哪兒體會到靜?你能讀出靜嗎?再請讀

生:灕江的水真清啊……爲什麼喜歡?出示課件,要是我見到這麼清的水,會情不自禁地捧些潑灑在臉上,一定很涼爽舒服,如果是你,還有哪些想法?誰能讀出這種清?

生:灕江的水真綠啊……爲什麼喜歡,出示課件,怎麼透過讀表現出來?請競爭對手讀。

6、師:接下來請女同學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讀一遍,男同學要認真仔細地聽女同學朗讀,邊聽邊看課件。老師看是女同學讀得好,還是男同學聽得好。

過渡語:聽得真認真,讀得真好!讓老師陶醉在你們朗朗讀書聲中。剛纔我們用讀、劃、議的方法,學習了第二段,下面請你們用這種學習方法以小組爲單位自學課文第三段。

四、“桂林之山”語句的品讀

1、生自學第三段。

2、師:現在我們把剛纔的學習做一個彙報,當你們站起來發言,作彙報的時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歡的句子讀出來,再說說你喜歡這個句子的理由。

3、交流彙報: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爲什麼喜歡?指導朗讀: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讀的時候應一個比一個比一個讀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生每說一句老師要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山的秀、險。可以點名讀,也可兩人競賽朗讀。

4、師:這些句子確實寫得好,那你覺得這段中哪些詞用得很好!爲什麼?生回答。

5、師:小結:同學們,由此可見,作者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們把這些詞語能在今後的寫作中活學活用,同樣的,就能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6、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看課件,欣賞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險。

師引說:桂林的山真奇啊!這座山像什麼?這頭大象正在幹什麼?這是什麼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奇啊!()

7、小結:

透過剛纔的學習彙報,老師覺得你們真聰明,第一,能運用學過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段,舉一反三的能力強。第二,發言積極,朗讀有感情。老師爲你們的進步由衷感到高興!希望你們繼續努力。

“以讀爲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教者沒有繁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着力於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課件出示後,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美讀課文,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並在感情朗讀中進一步深化。

五、拓展延伸

1、師:桂林是一座歷史悠久,山水風光迷人的風景名城。課前同學們透過看圖書、上網等多種途徑收集了許多有關桂林方面的資料,對桂林有了一定的瞭解。有沒有同學收集的內容是課文沒有寫到的,你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讓大家進一步瞭解桂林。請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小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彙報。

4、桂林的風光真是太美啦!難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師板書。

5、學法指導:

師:你們介紹得真全面。但是我這裏又有一個問題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這麼多美景,那作者爲什麼不都一一介紹出來呢?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所以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要根據寫作目的,圍繞中心來選擇材料,要做到詳略得當,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展示課外收集的有關材料,既拓寬了視野,又加深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提高言語表達的能力。

六、感悟山水組合美

1、師:灕江的水美不勝收,桂林的山獨具魅力。我決定帶一臺攝象機去把這美景錄下來,到底是拍攝山呢?還是拍攝水呢?誰幫我出個主意。

2、師: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會失去一半的美。其實課文最後一段告訴了我們答案。

3、點名讀最後一段,生評議。重點指導朗讀最後一句話。(播放課件)

4、全班齊讀最後一段:

在“拍山還是拍水”的爭論中,學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領會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內涵。

七、宣傳策劃,創意展示

1、師: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這樣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來讚美了桂林,你們想讚美桂林嗎?那請大家開動腦筋,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如:廣告語、對聯、詩、歌曲等等,來讚一讚這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組討論,再全班彙報。

【課後反思】

語文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的傳授,而是一種能力建構。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選擇哪種學習方式,均圍繞語文的學習目標──學習言語來進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透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澱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課內與課外、語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一道橋樑,在不斷擴大的言語空間中自由馳騁。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篇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語文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本文爲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神奇。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課文按先總說、後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爲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觀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峯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峯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透過朗讀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透過朗讀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媒體的運用:

我校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桂林,缺少生活體驗,針對這一現象,在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朗讀視頻,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產生對桂林山水的嚮往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時,利用課件讓學生體會排比句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目標。最後讓學生欣賞我國其他地方的美景,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跟隨着作者陳淼再次踏上我們的桂林之旅,相信在這次的旅行中你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你們期待這次旅行麼?彆着急,我們要過了字詞關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詞語:觀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峯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峯兀立、連綿不斷(學生開火車認讀)

大家都能順利地過關,祝賀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們出發了!(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二、欣賞課文錄音:

1.請大家坐穩船,盡情地欣賞沿途的風光,一會說說自己的感受。

2.現在,誰來誇誇你看到的景色?

3.你們想不想也來這樣美美地讀一讀課文?

三、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要求:(1)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找出來用“▲”標出

(2)文章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彙報學習成果:(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先寫“水”再寫“山”最後寫“山水相融”,順序:先總起,再分述,後總結。(板書:水、山)

四、精讀課文,感悟特點及方法: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導語: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這樣麼?耳聽爲虛,眼見爲實,我們先來欣賞灕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讀第2自然段。

(要求:

A、說一說灕江的水有哪些特點?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B、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灕江水的?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C、找出體現灕江的水與衆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來。)

(2)彙報學習情況。

A、說一說灕江的水有哪些特點?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相機板書:靜清綠

B、(出示課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灕江水的?(讓學生體會先概括,再具體的表達方法。)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呀,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具體描寫)

2、品讀作者怎麼寫出灕江水與衆不同的“靜、清、綠”?(出示課件)

1.“靜”。假如我們盪舟灕江,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嗎?能看到灕江水在流動嗎?所以說(出示課件)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怎麼樣?“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的不流動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作者用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你能讀出這種靜的感受嗎?(指名讀,評價)

2.“清”。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麼?(出示課件)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淺麼?這樣寫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3.“綠”。擡起頭,向遠處看,(出示課件)灕江的水多綠啊,綠得----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從中你讀懂了什麼?(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誰願意試着讀一讀?

觀察作者描寫灕江水的靜、清、綠的句子(課件出示三個句子),你發現了什麼?(三個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體描寫,是排比的修辭手法,前兩個特點後面用的是分號,認識分號)再讀,體會分號停頓的時間。

3、作者既然是寫灕江水,爲什麼開頭先提大海、西湖,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大海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水平如鏡,是靜的,而灕江的水動而不覺其動,透過對比更突出灕江的水有一種奇特的美。一個“卻”字,說明大海、西湖雖美,但都無法與灕江的水相媲美,可見灕江的水是多麼迷人!你願意帶着讚美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段嗎?(指名讀,師生接讀)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學法遷移,自學課文第3自然段

導語:剛纔我們欣賞了灕江的水,那麼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由分小組學習第三自然段,看學習要求:自由朗讀;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讀一讀,體會桂林山的特點;說說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有什麼不同;有感情地朗讀。

1、小組成員彙報學習情況(出示課件)。

(1)作者主要寫了桂林山的幾個特點,用簡單的幾個詞說說。

板書:奇秀險

(2)具體怎樣描寫的?

2、探究學習。

(1)體會作者在寫桂林山的特點時所採用的表達方法(出示課件。)

A、特點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用了比喻把句子寫具體)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還有的山像什麼?(啓發學生展開想象,自由發揮。譬如: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使學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的感覺,突出桂林山的“險”。指導讀出這種“險”的感覺。

(2)體會桂林山的與衆不同,從“卻”字型會用詞的準確。

觀察課件中桂林的山。

問:泰山和香山有什麼特點?(課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爲什麼寫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與衆不同)從哪裏看出來的?(一個“卻”字)

3、練習朗讀。

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險哪”)試着結合板書和課件練習背誦。

4、桂林的山水美不勝收,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讀二、三自然段,教師適時引讀)

五、自主學習第四自然段。

導語:觀賞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麼感受?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寫感受的句子。“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2.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有關的重點詞、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爲什麼用雙引號?

(1)字面意思,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

(2)(邊播放課件邊解說)“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因爲這一句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所以要加雙引號。

3、再讀第四自然段。

導語: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此時此刻,山水相融,物我兩忘,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讀出陶醉在山水之間的感覺。

六、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同學們,大自然中有許多優美的風光,緊張的學習之後,讓我們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一起來欣賞一組美景,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

七、總結全文

這些風景給我們帶來了美的感受,我們應該感謝它們,熱愛它們,保護它們。

八、佈置作業:

仿照本課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介紹一處景物,注意寫出景物的特點。

板書設計:

6桂林山水

水:靜清綠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險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篇3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全文脈絡清晰,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編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也是本冊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美麗的河山爲主題,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欣賞祖國大好河山,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語言和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的典範教材。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薰陶,體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

2.理解重點句段,學習作者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方法。

3.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和形象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理解和表達能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桂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

2.難點:學習作者用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方法。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一個由中低段向高年級過渡時期,學生注意力增強,其思想方法開始由過去籠統的印象轉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進行具體分析,知識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學生的言語發展水平由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過渡。根據這一變化,語文教學可在課標指導下要重視字詞句段文等語言文字訓練;強化閱讀、思維和寫作訓練,以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級是強化良好習慣和改變不良習慣的關鍵時期,讓孩子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養成獨立讀書的習慣尤其重要。四年級學生開始形成自我評價的意識,這種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別人的評價,所以課堂上還應該欣賞和鼓勵學生,促使學生在客觀評價中進步。

【教法學法】

談話法、閱讀法、自主閱讀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認讀生字新詞,熟讀課文;細讀課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遼闊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國的東西南北中,處處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位於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的桂林,去領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設計談話匯入,一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吸引到課堂上來;二是以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會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檢查自讀情況,認讀生字新詞的,相機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導梳理文章脈絡,初知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本環節的設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整體——部分——整體”,遵照課標對第二學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認識課文結構,瞭解課文重要段落,爲細緻閱讀課文奠定基礎;認讀生字新詞,爲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掃清障礙。)

三、細讀課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讀課文,想想從課文中你讀懂了什麼。

2.談話,瞭解自讀情況,相機引導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這句詩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時廣西提點刑獄王正功,或許還能更早。歷史上,各個朝代均有人慕名遊覽桂林山水,並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說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總領全文。

(根據課文結構,課文第一段是總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透過閱讀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對學生讀寫都有着重要作用;對“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重點句子的理解,體會到讚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

四、小結全課,練習寫字。

(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關於識字寫字漢語拼音教學”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

【教學內容】

細讀課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特點;進行練筆,學習課文表達方法;拓展閱讀,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認讀生字新詞。

2.說說課文大意及第一段內容,回憶課文脈絡並板書。

過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圍繞這一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唐代韓愈有詩讚道:“水作輕羅帶,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繪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去領略桂林山水絕代風姿。

(直接匯入後複習已學內容,運用思維遷移規律,使新舊知識無縫對接,使學生自然進入新課學習)

二、細讀課文第二段,體會山水之美,學習課文表達方法

1.自由讀課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別有什麼特點?畫出能體現山、水特點的句子或詞語。

2.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3.彙報交流,相機引導品讀課文,圖文印證,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點,體會課文表達方法。

預設:品讀句子

①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透過“讀——議——讀”的過程,引導學生讀句子體會作者抓住灕江水的特點,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繪了灕江水之美,再把自己體會到的透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來。

在品讀中相機進行仿寫訓練:

校園的花真多啊,         ;校園的花真豔啊,        ;校園的花真美啊,        。

真   啊,          ;   真   啊,          ;   真   啊,                  。

②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的水。

作者在寫灕江水特點的時候,開始用對比的方法,凸顯灕江水與衆不同的特點。這一點可相機引導學生自讀體會。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回憶學習灕江水特點的順序點撥學法,引導學生自學桂林山的特點,自主體會感悟。

桂林的山形態萬千,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④我攀登過峯巒雄偉的泰山,遊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參看句子②學習要點,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說)

4.迴歸整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

(第二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是需要學生“細緻閱讀”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閱讀—精讀中指出:“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透過重要詞句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因而本環節抓住重點段中的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細讀、理解、品味、體會,從而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句意,品味語言,體會情感,進而學習課文表達方式,展開語言練習。在語言實踐中學習閱讀,拓展思維,練習寫話,達到在學習中運用語言的目的)

三、自學課文第三段,小結課文

1.自由讀課文,想想自己讀懂了什麼。

2.指名彙報,相機瞭解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在課文中的作用——總結全文。

3.回顧全文,欣賞桂林山水視頻,說說自己對桂林山水的感受。

(課文最後一段是全文的總結段,起着總結全文,點名主題的作用。採取自學彙報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彙報中理解句子,感受構段作用;同時回顧全文,迴歸整體,昇華主題)

四、拓展閱讀

1.配樂朗讀:

桂林山水歌

賀敬之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如夢灕江的水!

水幾重啊?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2.聯繫課文,談談你對詩歌的理解。

(補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學生閱讀面,增加閱讀量,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認識,從而產生對桂林山水的嚮往)

五、佈置作業

1.讀了《桂林山水》一課,請你用筆記下自己學習的收穫,或者抒發對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關桂林山水的資料,或圖片,或文章,或詩歌,或地形地貌解讀資料,進行綜合性學習,可朗誦詩歌,可當小導遊介紹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報等等。

(作業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讀後感”,加深學生對祖國山水的情感;二是綜合性學習,發揮學生主體意識,採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開展課後學習。目的在於“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將語文課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個角落,延伸向40分鐘以後,使課堂學習時雖盡而課無窮)

附板書設計

總:甲天下

水:靜、清、綠

桂林山水 分         讚美

山:奇、秀、險

總:畫中游

注:次設計爲修改補充姚楠囡老師教學設計之作。

標籤:桂林山水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