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觀書有感》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觀書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詩。講述的是作者在讀書後,產生的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告訴我們,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心智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詩中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這首詩既富於理趣,又充滿詩情,成爲後人廣爲傳誦的名篇。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3、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領悟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理解《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情景,並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張田若先生認爲“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教學中應採取多種形式練習誦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2、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3、教者認爲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着情意去溝通。同時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探索中解決問題,實踐中感悟真諦,朗讀中品味情感。並着眼課題,啓發學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題,拓寬學生視野。

教學過程:

一、激趣渲染,匯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文人輩出。昨天,我們認識了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今天,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

二、圖文結合,自讀課文,感知詩文內容

出示:(無題目)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一)自讀自悟、層層深入

1、出示:一讀要讀通(即把詩文讀準確);二讀要讀懂(即弄懂詩的意思,明白詩中所講的道理);三讀要讀好(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誦詩文,讀出詩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範讀。

(2)多種形式的朗讀。

【多層次、多角度、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範讀、指讀、評讀、齊讀】

(3)你有什麼收穫?

(4)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思考,在自主閱讀中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二)圖文結合、小組合作、研讀感悟

活動要求:1、談談對詩句的理解。

2、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3、質疑——解疑。

4、圖文結合,談談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三、質疑題目,引出哲理

1、引導學生質疑

請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給詩加題目。

讓學生比較,質疑,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爲什麼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

2、討論、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 |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讀書,不斷汲取

【運用知識遷移、比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原來朱熹寫方塘的景色,就是爲了說明讀書的道理啊!這樣的`詩就叫“說理詩”。朱熹先生這首優美的詩,用池塘的水來比喻讀書,透過比喻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藏在裏面,使人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觀點,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它爲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如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你覺得這兩首詩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前兩句都是寫景,後兩句是感受)

3、同學們想想,你還能舉出一些跟這些詩相似的說理詩嗎?

蘇軾《題西林壁》

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

葉紹翁《遊園不值》

陸游《遊山西村》

4、總結:

這首詩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詩更是膾炙人口,千年不衰,成爲千古名句。(背一背這兩句)這兩句現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名句活用

1、我們學習古詩不僅是爲了積累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下面就是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的例子。

例1:這是我們班的小作家,在介紹他的寫作經驗時的一段話:“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爲我注意平時留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各種事物,把觀察所得記下來,所以我的文章內容才豐富多彩、真實具體。

在這段文章裏“源頭活水”是什麼?“清如許”指什麼?

【不僅讓學生理解詩意,還舉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導學生運用詩句,體現了學用結合。】

2.朱熹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出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讀萬卷書”就是要不斷地學習,因爲——(生接)“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行萬里路”就是要不斷實踐,因爲——(生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學也能像朱熹那樣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成爲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六、課後作業:課後自學朱熹的《春日》

【拓展課程時空,使學生不再侷限於一堂所所學的內容。課後再次讓學生走入閱讀、表達中去,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閱讀實踐緊密聯繫起來,課內與課外互爲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