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9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9篇)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清岡卓行的美學觀點,理解課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髮表創造性見解。

3、美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引導學生認識審美活動的主觀性特徵。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髮表創造性見解。

教學難點

1、瞭解作者的美學觀點,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理解“殘缺美”的涵義。(這是對作者美學觀點的延展)

教學方法

引導研討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讓學生欣賞石膏像《米洛斯的維納斯》,並談感受。

展示石膏像,學生就有一個實體感受,他的想象就會有的放矢,畢竟審美活動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欣賞者的主觀感受是建立在客觀實體的基礎之上的。

2、當學生髮現“斷臂”這個特點時,講述“斷臂”的來歷。

講述來歷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引起學生的興趣,爲後來的“補臂”想象作鋪墊;二是照應課文的第二段,加深學生對“偶然”的理解。

3、讓學生暢想“斷臂”的原始模樣。

學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這既是一次審美實踐,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同時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審美活動的主觀性,但是教師不需要將此點明,在授課的尾聲再進行總結,給學生一個體悟的過程。

二、研討新課第一、二部分:

1、檢查預習效果,讓學生說出作者對“斷臂”的看法。

2、朗讀課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關鍵句子,這些句子在理解上會有些障礙,所以化繁爲簡,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進行引導,學生會覺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歸納作者的理由。

這個環節其實就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

三、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提問: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麼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作者在前三段裏講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2、追問: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纔是美的?

這個問題給了學生髮表不同見解的機會。可能學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係,這裏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於“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可能,可將“殘缺美”的涵義適當延展。

四、研討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在學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後,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討論第七段中談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義。

這是全文中最難理解的一個段落,原因在於語言表達上的曲折與含混,這大概出於本文是譯文的緣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張不求甚解,只要能說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見解: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髮表創造性見解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個或許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卻是一次開闊思維的鍛鍊。藉此機會鼓勵他們善於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讓別人聽聽自己的聲音。所以老師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讓學生真正暢所欲言。2、學生此時能體會到審美是帶有創造性和主觀性的個體活動,教師只需稍加總結,強化這種認識。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米洛斯的維納斯》選自北京課程改革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實驗本),是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清岡卓行的一篇隨筆,語言中散發着作者對藝術美的感悟和靈氣,從中能讀出作者的美學主張和審美理念,使“殘缺是完整的至極,是美的最高的形式”這樣一個美學觀點在維納斯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給人以美的薰陶。

但由於是譯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奧的美學觀點和美學術語,高一學生把握起來有一定難度,也不可避免地給深入領會文章的內蘊帶來一定的障礙,過分糾纏不宜在個別深奧的語句上過分糾纏。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瞭解作者的美學觀但又不被作者的美學觀束縛這個層面上。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味妙語佳句,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研究探討中培養思辨習慣,啓迪創新思維。

要給學生以美的薰陶,內容美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老師還要滿懷激情地用優美的語言在課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抓住關鍵詞語、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3、學習聯繫上下文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的方法。

4、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論辯中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5、透過閱讀本文,提高自我審美修養。

【教學重點】:透過對關鍵詞、關鍵句的理解,進而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聯繫上下文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

課前準備:

1、蒐集網上資料,製作成《〈米洛斯的維納斯〉研讀資料》發到班級QQ羣,向學生提供搜尋其它網上資料的方法,有興趣的學生可由此獲得更多的資料。多選入一些能引導學生探究質疑的資料,啓發他們形成自己的見解。

2、梳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

3、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學生回答: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楊玉環因胖而顯得雍容典雅,趙飛燕因瘦而顯輕盈迷人,西子因病而更顯嬌媚婉轉。她們胖的胖,瘦的瘦,病的病,可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人。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美是難的”,它存在着個體差異和時代差異,時常見仁見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一種美;嬌喘微微,淚光點點也是一種美;這是爲什麼?請看世界聞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的三寶(出示盧浮宮三寶圖片),這是以其神祕而又永恆的微笑征服了世人的蒙娜麗莎,這是失去了頭顱的展翅欲飛的勝利女神,這是因斷臂而超載時空的維納斯。用世人的眼光來看,這三寶有兩個是殘疾人,可他們卻是有着40多萬件的萬寶之宮盧浮宮的首席珍寶,這是爲什麼?好,就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走進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去找尋答案。

二、作者與維納斯雕像介紹:

清岡卓行,1922年生於中國大連市,就讀於東京大學,日本當代詩人、小說家,法政大學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說《洋槐林立的大連》獲芥川獎,1984年獲現代詩人獎。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釐米。相傳是古希臘亞力山德羅斯於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是愛與美的女神。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掌管人類愛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生於海中,以美麗著稱。其雕像於1820年發現於希臘米洛斯島,爲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雙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嫵媚。

《米洛斯的維納斯》選自《當代世界名家隨筆》,作者清岡卓行抓住維納斯殘缺的雙臂展開議論,提出了維納斯雙臂殘缺不但不遺憾,相反是“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的觀點,見解獨到,分析說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解釋詞語,並給加點的字注音(PPT檔案展示):

攫住 出神入化 發掘 矯揉造作 標新立異 贅言 豐腴 不可思議銷魂 勾魄 胳膊 順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絕倫 馳騁 饒有興趣

四、速讀全文,劃分層次並概括段意。

明確: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開篇點題。

第二部分(4-5):闡明關於復原米洛斯的維納斯的兩條已經丟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

第三部分(6-7):說明了喪失的部位爲什麼必須是兩條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課文分析

(一)閱讀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對維納斯雕像持怎樣的觀點?“一個奇怪的念頭”所指是什麼?“攫住”一詞你認爲用得好嗎?

明確:觀點是“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一個奇怪的念頭”也就是指作者的觀點;“攫住”一詞自然用得很好,顯得有力,表明這個念頭很強烈。

2、爲什麼說“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明確:即因爲“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爲什麼說維納斯把她那條雙臂是“巧妙地”遺忘在故鄉或者別的地方了?

明確:“巧妙”是說她借捨棄部分而獲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達到了對整體美的追求。

4、怎樣理解文中“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無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爲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明確:米洛斯的維納斯在農人無意的發掘中失去了兩條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膀,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即那失去了的雙臂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向人們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儘管這藝術效果一半是由偶然產生的,然而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爲什麼說維納斯是“一個美的典型”?

明確:無論……使人百看不厭。

6、人們爲什麼會暗自“畏懼兩條一覽無遺的胳膊會重新出現在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

明確:因爲這種局部美的獲得反而損害了那種由偶然產生的整體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祕氣氛和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爲什麼認爲復原維納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確:因爲這些恢復破壞了已經起到的藝術效果,引起了質的變化,反而使維納斯雕像失去了整體的完整的美。

2、怎樣理解“當藝術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經迥然不同之時,……轉移到另一個不同對象上去呢”這句話?

明確:其意思是說,復原方案將使維納斯雕像變成另一個雕像,因爲人們已經認同了斷臂維納斯的藝術魅力,不可能再轉而從內心去認同一個“完整”但藝術效果反而欠缺的維納斯雕像。

3、“我閱讀着這方面的書籍”中“這方面”指什麼方面?“我”有何以會有“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

明確:指寫着人們從考證的角度,從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復原方案等內容。“我”所以恐懼、空虛,是因爲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根本就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復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個最美的維納斯雕像。

4、對“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一句的理解是什麼?

明確: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現,因爲它會破壞斷臂的維納斯的神祕美,所以爲了維護真正的藝術,要堅決反對復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爲什麼說“除了兩條斷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明確:因爲喪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會產生神祕氣氛與想象的空間,反而有損雕像的整體美,那麼,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認爲,爲什麼喪失的部位必須是手呢?

明確:因爲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維納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困難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也就是才使人們產生了各種想象,而這正是藝術的美麗所在。

六、課堂檢測題(見學案第2頁)

七、小結: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反過來說失去了雙臂,才如此秀麗迷人。爲什麼呢?形體的殘缺造就了藝術的完整,其途徑是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想象力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形體的殘缺”不等於“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反而會造就“藝術的完整”;藝術品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以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所謂虛實相生。留一份遺憾可得無限完美。

清岡卓行認爲,維納斯爲了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你們的看法呢?(學生討論)

八、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以《我心中的維納斯》爲題,各抒己見,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

如必(一)失去雙臂——一次飛躍——一種神祕氣氛虛

此須(正面)一次追求多種生命之夢缺秀失無數秀美玉臂實

麗去神祕奮然一躍憾

迷雙(二)復原雙臂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相

人臂(反面)美(三)必失雙臂生命光彩纔能有夢幻麴生(側面)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詞語把握文意分析思想

2、領會“以無勝有”的藝術原則,及“殘缺美”作爲藝術美中的一種類型。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知道法國盧浮宮有的“鎮宮三寶”嗎?學生回答:勝利女神雕像、《蒙那麗莎》油畫、維納斯雕像。很好,今天我們就一同來領略維納斯雕像的藝術魅力。看看作者清岡卓行是怎樣認識維納斯雕像的。

二、知識預備

1、簡介“維納斯”的相關知識

2、根據圖片介紹“維納斯雕像”

三、討論探究

1、學生閱讀課文,探討文章的基本觀點

思考:作者清岡卓行在觀賞了維納斯雕像後,產生了一個怎樣看法?

——“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作者的觀點)

2、探討作者怎樣的論述闡明這一觀點的呢?

(1-3)正面論述“失去雙臂”卻產生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給人們一種整體美的藝術感受

(4-6)反面論述“復原雙臂”後,其藝術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失去了“喪失”的美感

(7)側面論述“維納斯”只有“失去雙臂”才能放出無窮生命光彩。

3、探計“失去雙臂”後,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一次飛躍使人百看不厭

(總體)(具體闡釋)一種神祕氣氛

失去雙臂——→———→無數秀麗的玉臂

神祕奮然一躍

一次追求

4、探討作者對復原雙臂的看法和感受?

倒人胃口的方案

(看法)

復原雙臂———→奇談怪論———→藝術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

(感受)

復原雙臂———→—→失去了“喪失”的美感

懷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原形

5、探討爲什麼只有失去“雙臂”纔會放出無窮生命光彩呢?

——用雕塑美學原理(從手的象徵意義角度)側面論述:米洛斯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才能可能存在夢幻曲。

四、拓展提高:

在理解本文基礎上,和讀本中的傅雷《蒙娜麗莎之美》作比較,看看二者在觀念上有什麼聯繫。

明確:《蒙娜麗莎之美》着重探討了《蒙娜麗莎》的“迷人力量”的來源——蒙娜麗莎謎一樣的微笑,她的微笑產生一種神祕的、令人捉摸不定的境界。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一、探究性閱讀:探討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二、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透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資料:

1、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2、維納斯:(參看課本圖片)

愛神維納斯,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樑,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象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豔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

教學設計:

一、你對“維納斯”的瞭解有多少?你個人認爲有雙臂和沒雙臂,哪個更好?爲什麼?(此問題意在表達個人的認識,爲讀文做鋪墊。可自由討論)

一、通讀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裏對維納斯雕像發表了一些什麼看法,劃出你認爲比較精彩的論斷。

二、在初讀領會的基礎之上,帶着以下問題再讀文章,並把可以作爲問題答案的語句劃下來。讀後分組展開討論,對可以作爲答案的語句進行分析。(自由討論形式,教師指導)

1、作者是否贊同爲維納斯修復雙臂?文中有這樣的話:“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譽。”作者爲什麼這樣說?(重點語句體會如下)

(1)維納斯作品本身被一種“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創、散失、偶然發掘、缺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人們爲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設想和追求,這一系列可以說成是“作品命運”的東西,使作品本身充滿魅力,而這與原創者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過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滿魅力)

(2)維納斯的美在於它“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維納斯是完好無損的,它便是單一的具體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損,使之變成了不確定的、不具體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雕像――許許多多人們所想象的飽含了無數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維納斯的偶然的並非刻意和人爲的“部分”(手臂)殘缺,換來的是人們對完整雕像的揣測、設想和追求。這正是斷臂維納斯的魅力所在,因爲真正的魅力在於因此能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美的追求!)

(3)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於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

(缺損―――獲得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種神祕氣氛,吸引人們的視線,誘發人們的想象,激起人們的興趣,演化成一種追求,而“藝術”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完整―――具體、實在、凝固,沒有想象的餘地)

(4)這一方是包孕着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雙臂不缺損:具體的、單一的、實在的、凝固的、限制人們想象的雕像

無――失去雙臂:不具體的、包孕着無數可能的、引發人們不盡夢幻和想象的雕像)

2、作者爲什麼說:“除了兩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手對於人、對於形體的意義: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的交涉的手段,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你是否贊同作者的觀點?對於作者的說法,你還有什麼見解發表?(自由發言)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5

一、教學背景

本單元學習文藝學論文和隨筆,教學重點應訓練學生研究探討、融會貫通深入領會文章的能力。

研究探討,深入,也就是解決疑難,解決疑難的前提是把疑難提出來,也就是要質疑,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學業進步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在理解文章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觀點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對審美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質疑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問提出來。語言文字,有淺層意思,有深層含義。無論淺層深層,有疑而問,都是質疑。這一類質疑,需要鑽研精神。另一類質疑,是在作者說法觀點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新見。這一類質疑,需要懷疑和創新精神。

二、課堂實錄

1、導語設計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有一對戀人,星期天去商店想購買一些藝術品裝點新房,他們在店裏看到了一排維納斯像。那男的仔細地看了一遍,說:“怎麼全是次品,沒有一隻完好的?”站在旁邊的售貨員聽了,忍不住發笑,而那女的聽到笑聲,便對男的說:“看,人家笑你真笨,有便宜貨不知道買。”

老師發問:同學們爲什麼發笑?

學生回答:這對戀人沒有品味、沒有藝術修養。

老師請一位學生爲大家介紹維納斯及這尊雕像的來歷,其他同學可稍做補充。

2、簡介維納斯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之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爲阿佛洛狄忒,傳說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以美貌著稱。維納斯雕像大約是在公元前4世紀,由希臘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納,在神話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和創造,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但後來失卻了。這尊雕像於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斯島上被一個農夫發現的,因此又叫米洛斯的維納斯。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自她被挖掘出以後,雙臂就已失去,但這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以“斷臂美神”聞名遐邇。長期以來,她一直被認爲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同學們,你們認爲維納斯美嗎?那好,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看看他是如何看待斷臂的維納斯的。

3、概括作者基本觀點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88頁,用課文的原句概括作者的基本觀點

學生齊答: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作者爲什麼認爲維納斯要秀麗迷人,就不能擁有雙臂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作答。

4、朗讀課文1——3段,思考問題

(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爲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學生回答:“完整的偶然追求”理解——甲:完美的東西未必就是完美的

乙:特殊是有雙臂,普遍是沒有雙臂

丙:失去雙臂有殘缺美,發揮想象,不唯一

老師:爲什麼作者認爲失去是普遍,特殊是擁有?

學生:有雙臂就只有一種情況,沒有雙臂就有無數種情況。

老師:維納斯失去雙臂好在哪?

學生:激發人們的想象。

(2)怎樣理解“爲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爲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學生:古希臘到現在跨越了時間、地點,失去了雙臂引起人們想象,迎合人的審美想象。

明確:殘缺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恆,成爲不朽的傑作。如果手臂完好無損,無論多麼美妙,也只是一種特定的形態,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殘缺則能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喪失玉臂,在藝術效果上是一種質的飛躍。

(3)“這一方是包孕着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妙絕倫。”

“無”是沒有手臂,但恰恰包含着無數個有。

“有”是擁有手臂,但只能是無數中的一個,受到侷限、不充分。

明確:“無”中暗示了種種可能性,給人以極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說是“包孕着不盡夢幻”;“有”,肯定了一個,否定了其餘,人們的想象空間小,所以說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3)“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學生回答:丟失了一種獲得無數種,丟失部分獲得整體。

(4)“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①老師引導:你如何理解美學作品的命運?

學生回答:雕像是作品,它的命運是被欣賞。

②老師引導:爲什麼作品的命運與創作者無關?

學生回答:甲:喪失是偶然

乙:人的思想,人們怎麼想它與創作者無關

丙:大家欣賞改變了藝術品的命運

明確:“美術作品命運”是指觀賞者留下回味餘地和想象空間的藝術表現手法。“某些東西”應指欣賞者對殘臂造型的美麗相象,即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6、小結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清岡卓行認爲:維納斯雕像喪失了雙臂,這種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確定,能夠引起欣賞者們多種多樣的想象,殘缺的維納斯雕像也從而具有了某種“神祕”氣氛,實現了藝術價值與藝術魅力方面質的飛躍,即殘缺也是一種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試舉例說明。

生:⑴同意。殘缺引人遐想。

師:你跟作者的觀點是一樣的。

生:⑵不同意。有些人會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這是一雙罪惡之手。

師:人的思想是不同的。

生:⑶不同意。生活中,人們是希望有手臂還是沒有手臂,如果殘缺就成了殘疾,她自己不覺得美。生活的殘缺往往是殘病。

師:你無法接受這種現實。

生:⑷不同意。大家都追求殘缺,就沒美了。如果大家都追求殘缺就沒有完整了。

師:生活中不能都是殘缺的。

生:⑸同意。藝術品是供人欣賞的,失去手臂可以提高美術品的價值,更能體現雕像的美。

師:你是從藝術品這個角度分析的。

生:⑹同意。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殘缺就容易擁有適合自己審美感情的維納斯。

師:殘缺給了你一個再創造的機會。

生:⑺同意。每人有自己的觀點,每人心中有自己的維納斯。在想象中追求完美。

師:在你的思想裏維納斯不是殘缺的。

生:⑻不同意。如果丟失身體而留下手,你還能想象她身體的美嗎?

生:⑼不同意。沒有雕像只有文字是不是更美?

師:你們認爲如果什麼都沒有,美就失去了依託。

生:⑽同意。沒有殘缺美就顯示不出完整美。

師:殘缺是爲了顧全大局。

生:⑾不同意。殘缺是一種偶然,不能因此而得出美的觀點。

生:⑿同意。營造神祕氣氛,提供想象空間。

生:⒀同意。有雙臂的維納斯就不會陳列在羅浮宮,因爲類似的雕像有很多。

師:說明她很有個性,現在是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

7、討論總結,解釋藝術創作的手法——虛實相生法

“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在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明確:作者認爲,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維納斯,遠沒有雙臂殘缺的維納斯那樣富有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從藝術性上說,應該肯定的應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

這是藝術與生活的差別,藝術是寬容的、慈愛的,生來就是讓人欣賞的,而生活卻是冷酷而且充滿功利性的。藝術的價值在於被人欣賞,給人以瑣碎生活之外的休閒與美的薰陶,讓人遠離俗世的煩惱與市井的喧囂,令人在功利之外尋求心靈的寧靜與超脫。其實作者所說的殘缺美就是在藝術創作上的虛實相生法。

出示《寒江獨釣圖》

《畫鑑析覽》: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

事爲實,情爲虛;物爲實,理爲虛;形爲實,神爲虛;醒爲實,夢爲虛;現實爲實,理想爲虛;肉體生存所需求的諸如吃穿住行之類爲實,靈魂所追尋的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藝術之類爲虛;一切有關物質產品的生產、創造和消費皆爲實,一切有關精神產品的生產、創造和消費皆爲虛。虛是實的鋪墊,實是虛的依託。

出示《蝦》、《春江水暖》

中國畫論中有“留白天地寬”之說,意思即是:作畫不可太實,要給鑑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才能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虛實相生法除了可以在繪畫上應用以外,在文學作品中也常有體現,如詩歌的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就好象是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在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文體中的運用。我們在今後的寫作上也可以借鑑。

8、總結

最極致的完整,看上去卻像是殘缺不全的,但它的意義卻是最爲正確和生氣勃勃的;而最極致的充實完滿,看上去卻像是空虛欠然,然而它的內涵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欣賞者對維納斯斷臂的遐想這種審美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沒有對完美的渴求,就不可能產生“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也就是說“缺憾的美”,其實就是一種“力求完美的想象的美”。無論是“殘缺”還是“完整”,它們都體現了人類對於美的不斷探索與追求。人類對於美的追求是永恆的,斷臂的維納斯正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因此必將受到人們永久的青睞。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不斷地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

9、作業

作者在文章的最後兩段表明:米洛斯的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才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請以200字的短文表明你的觀點。

三、教學反思

滿意之處:

1、由於學生預習到位,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比較踊躍、順暢。

2、學生們在討論“殘缺是不是一種美”時,發言積極,氣氛熱烈,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由藝術談到了生活,由理想談到了現實。

3、講到“虛實相生”學生掌握很快,並能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

1、匯入部分設計不夠理想,講解東西過多,學生參與較少,沒有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理解課文關鍵語句時,學生的回答比較單一,沒有拓展思路,(或許是有些緊張,或許是老師引導不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深刻。

3、配樂聲音過大,有些喧賓奪主。

針對上述分析,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在問題

設計上注意聯繫學生實際,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的適當引導更是必要的。透過這次實踐,我驚喜地發現學生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的潛力如地下之泉,挖之越深其水質越清,水量越足。教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滿足他們求知的慾望。

(此案例獲得中語會全省一等獎)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6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文藝隨筆的特點。

2、深入探討重要語句,領會句子的含義。

(二)能力訓練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對米洛斯的欣賞和讚譽,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2、揣摩語言、抓住關鍵,培養分析研究和自我質疑解難的能力。

3、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基本觀點的能力,在閱讀理解中感受維納斯的獨特魅力。

(三)德育滲透點

瞭解作者鑑賞藝術作品的審美取向,領會作者對斷臂維納斯那“喪失的美感”的無比鍾愛和珍視。

(四)美育滲透點

懂得虛實相生的藝術辯證法,懂得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懂得虛實相生的條件。

二、學法引導

1、研究探討之法。初讀課文,大體感知其。,再鑽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討。理解作者的觀點,其實質就是藝術表現上虛實相生的觀點。

3、評價性探討。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隨筆的特點;

(2)關鍵語句的含義。

難點:

關鍵語句的含義。

解決辦法: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從總體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抓住表明作者觀點、感受的關鍵句子,提出疑難問題;然後再讀課文,注意文章前後的聯繫,找出上下文中相照應的句子,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解疑答難,從而從更高層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內容。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投影———尊表現女性人體美的大理石雕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自讀課文,針對教師提出的閱讀要求,認真讀書。

3、師生互相質疑解難。

4、理解一些重要的語句。

六、教學步驟

[匯入新課]

請同學們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爲我們展現的是一尊表現女性人體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斷臂的維納斯》。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釐米,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它於1820年被發現於愛琴島的米洛斯島,經過一番爭奪,被法國人買走,並於1821年5月起珍藏於巴黎的盧浮宮。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認爲是迄今爲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愛神的身材端莊勻稱,肌膚豐腴,面容美麗平靜,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富有音樂的韻律感。整個雕像既有女性的豐腴嫵媚、溫柔秀美,又有人類母親的偉大莊嚴和慈愛,體現了充實的內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驚奇的是維納斯的雙臂,雖然已經殘斷,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們渾然完美之感。後世不少雕刻家曾設計各種方案試圖復原雙臂,卻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爲已故千年的藝術家的構思完全無法揣測,藝術家當年的靈感永遠無法複製。

本文的作者清岡卓行在觀賞了維納斯的雕像後,產生了——個奇怪的念頭——“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作者緣於何種原因有如此怪誕的想法?他藉此又想表明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創作觀點?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研讀課文,深入領悟。

(一)明確目標

瞭解作者的觀點,研讀並深入領會關鍵語句的含義。

(二)整感知

1、閱讀註解①與“預習提示”。

2、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教師提出閱讀要求:瞭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能準確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找出疑難問題,並根據上下文內容的聯繫,主動探究、解決疑難問題;小組內討論分析,互相質疑解難;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歸納總結。

2、這是一篇隨筆。在隨筆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樣的見解?文章分幾部分闡述作者的觀點?請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

文章中,作者闡述了自己對米洛斯的維納斯的看法,即“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從而表明作者關於文藝創作的觀點。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對斷臂的維納斯的看法,同時作者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復原殘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畫蛇添足,因爲它扼殺了人們的不盡的夢幻,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胳膊,才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

3、怎樣理解“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爲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這句話?結合上下文試作分析。

“特殊”是指維納斯失去雙臂有了殘缺反而贏得讚美、歌頌,“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說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美麗的臂膊,卻向人們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儘管這藝術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產生,然而卻是向着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4、怎樣理解維納斯“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

作者認爲,胳膊,確切地說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徵意義,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進行幹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維納斯喪失了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無數種交涉方式的夢幻曲,才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

5、怎樣理解文章第一段中“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藝術創作觀點是什麼?

“某些東西”當指美術作品的藝術效果,是否喚起了人們的審美體驗,是否帶給人特殊的氣氛、感受,是否帶給人想象或再度創作的餘地。就斷臂的維納斯來說,正是那失去了雙臂“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認爲,藝術作品在反映創作者審美情趣的同時,應留有空白,留給欣賞者以補充、想象的空間,讓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審美情趣進行二度創作,這樣才能使藝術作品與欣賞者達到完美和諧統一的境界,帶給人審美的愉悅。

6、由這篇文章可以看出,隨筆這種文體具有怎樣的特點?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作者往往不刻意爲文,大多是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實有所得、確有所感,提筆隨手而寫。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夾敘夾議,或談古論今,或記風土人情,樸素自然,意味雋永,以質樸見長。

(四)總結、擴展

[總結]

斷臂維納斯代表了古希臘雕像藝術的最高成就。自從她二度出生以來,一代代人的文字記錄數不勝數。清岡卓行獨闢蹊徑,兩眼凝視着“虛無”,放任想象,揮灑筆墨,準確而酣暢地闡釋了維納斯獨具的“缺憾美”,給了我們醇濃的藝術享受,他讓我們學會了欣賞美和表現美。讓我們帶着這種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來吧。

[擴展]

拓寬思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題,引發同學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個人見解。

題目:作者認爲,維納斯“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教師啓發:假如去商店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裏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復原的,你喜歡哪一種?爲什麼?(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出示實物石膏像或圖片,甚至錄像資料。)

本項訓練意圖,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擬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時教師點撥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師要鼓勵挑戰書本的精神。

2、學生暢談“你心中的維納斯”,或者談自己瞭解的關於維納斯的故事。

訓練意圖:喚起學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們美的性情,豐富加深對作品的認同和理解,鍛鍊語言表述能力。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

2、課外選讀清岡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隨筆。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

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課文中的觀點,解決文藝欣賞方面遇到的問題。

3、德育目標:發展學生審美個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審美修養。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提出的殘缺美,領會“以少勝多、以無用有”“虛實相間”的藝術原則。

教學難點

1、理解“殘缺美”的涵義。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具多媒體投影,課文朗誦帶及錄音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投影扉頁“維納斯塑像”圖象

維納斯,古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以她爲題材的繪畫雕塑數不勝數,當人們發現了米洛斯島上的維納斯時,才認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雖然失去了雙臂,卻贏得全世界對她的矚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日本清岡卓行的美學論文《米洛斯的維納斯》,來了解其中的奧祕。

二、解題

讀註釋1

三、分析課文

[一]放課文錄音,概括作者的觀點。

明確;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

1、必須失去雙臂。

2、不能復原雙臂。

3、只能失去雙臂。

[二]研討第一部分。

1、速讀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2、維納斯”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爲什麼?

[理解把握重要語句,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就能化難爲易把握作者的觀點。]

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馳騁想象”——“向人們暗示着可能存在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包孕着不盡夢幻”——“無比神妙的整體美”——“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

3、讓學生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神祕、想象)

[三]研討第二部分

1、欣賞投影圖象,暢想如何復原雙臂

(學生想象雙臂模樣時,所反映出的是他對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對美的一種認識和感受。既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師範讀第二部分,讓學生劃出作者對復原“雙臂”的方案有什麼看法和感受

作者認爲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極端厭惡。

3、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這一方是包孕着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見,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着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4、讓學生概括本部分內容

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

[四]研討“殘缺美”的涵義

1、從上面兩部分分析看,本文談了一個美學觀點,這個美學觀點是什麼?

(殘缺美)

2、既然殘缺能帶來這樣好的藝術效果,那麼藝術品是否應該提倡殘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講述殘缺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審美效果,可能會給學生一個定勢思維,即殘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學生質疑、發問,多角度的看問題)

3、結合維納斯的斷臂談談怎樣的殘缺纔是美的?

(學生的某些見解會稚嫩、不成熟,但是沒有關係,這裏重在發展學生的審美個性。對於殘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上,即“部分”的殘缺不影響“整體”的表達效果,而且能夠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

[五]研討第三部分

1、朗讀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雙臂”的看法

(在學生說過自己的想法後,來聽聽作者的看法,學生會對作者的理由更感興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刪除?和一、二部分的關係如何?

明確: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手的夢幻曲”。——這可真上一個全新的視角!這一部分是對前兩部分的補充和深化,揭示了維納斯藝術效果的內在本質。

四、結合語境、探討和欣賞文中意義深刻的語句

(多媒體投影句子,師生共同探討)

1、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爲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爲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雙臂,爲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爲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

3、那失去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孕育着多種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五、拓展深入

清岡卓行並不是殘缺美的首創者。我國古代早就有相關的論述,老子云“大音無聲,大象無形”,即是說最大的樂聲聽來反而無音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跡。

1、藝術——注重虛實相間。

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

如:《水滸傳》裏黑旋風李逵憨直忠勇,卻又魯莽可愛;《紅樓夢》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國演義》中張飛的粗心等。

2、自然界月圓月缺,花開花謝,雲捲雲舒

3、人生——殘缺有時也是一種美

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梁祝愛情成千古絕唱;阿炳;張海迪;貝多芬;奧斯特洛夫斯基

六、昇華

自由討論,你認爲人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或者說什麼樣的人生纔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纔是最美的)

七、作業

八、板書設計

(一)必須失去雙臂——神祕

(正面)想象

(二)不能復原雙臂——侷限人生?

(真善美)

(反面)失去“喪失”美感

(三)只能失去雙臂——雙臂

(側面)可千變萬化

九、小結

作者從藝術鑑賞的角度描繪了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獨特的缺憾美。同學們在理解作者藝術觀點的基礎上也對殘缺美髮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們必須認識到:藝術上的殘缺會給欣賞者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永遠的生命力。同樣,真正的生活也並不完美,我們必須勇敢地正視殘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諦。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8

教學設想:

這篇文章被選編在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本單元是文化隨筆,教學的重點是要理解作者所發表的觀點,《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是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用散文的筆法寫就的一篇藝術評論,談的是米洛斯的維納斯因偶然缺損雙臂而意外獲得了非凡的美學價值,觀點建築在哲學,文藝美學的基礎上,表述又極具概括性,因而內涵深蘊。爲了降低認知難度,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就是不拘泥於文字上那些艱澀難懂的句子的理解(甚至我有意淡化這些句子的揣摩,我只有用“這種語言是清岡卓行的語言”來說服自己),而是結合同學們的藝術眼光,透過具體的事例把作者的觀點引向生活層面,從而藉此把學生批判的目光牽引入更深廣處,在研究探討中培養思辨習慣,啓迪創新思維。

知識目標:

一:虛實相生原理及實踐(教學重、難點)

二:對作者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評價)

三:透過閱讀本文,提高審美修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髮表創造性見解。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爲主(一課時)

預習佈置:

1.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徵。(以法國巴黎,希臘神話,日本清岡卓行三個名詞與維納斯組成一句話)

2.通讀全文,瞭解大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3.對作者的觀點發表一點自己的見解。

教程設計:

一:匯入——奠定審美認識的基礎,培養閱讀探討的興趣。

《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形象: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討論總結:小說中的林黛玉存在於讀者的想象中,她帶有理想的色彩,給人以神祕感,60個同學眼中會有60個林黛玉,而電視畫面中的林黛玉太實,很難符合每一個同學的審美理想,可見,想象中的藝術形象更具有夢幻般的美感。

二、導讀——把握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領會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

A:整體感知(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並師生互動討論之。)

1、試揣摩商人和作者會從何角度來看待維納斯。

①拍賣會上——商人——米洛斯的維納斯

②博物館裏——清岡卓行——米洛斯的維納斯

2、維納斯的美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欣賞圖片談維納斯的實體美和空白的美)

3、“有臂‘的侷限;(透過想象,把握暗示美,並由此上升到虛實相生的規律)

B:虛實相生規律的實踐應用(繪畫、寫作)

三、發散思維——對作者觀點的質疑(失去的只能是雙臂)

四、練習佈置

1、聯繫課文,思考:

斷臂的維納斯是美的,但是否殘缺都是美的呢?

2、宋朝設定了規模很大的宮廷畫院——翰林圖畫院。並對畫家授以各種職位,還常常用詩句作畫題進行考試,有一年,考試的題目是:“竹鎖橋邊賣酒家”。請以學過的虛實相生的原理對這副畫構思,用文字或者圖畫表示。

米洛斯的維納斯

清岡卓行

我欣賞着米洛斯的維納斯,一個奇怪的念頭忽地攫住我的心——她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也就是說,使人不能不感到,這座喪失了雙臂的雕像中,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②地烘托着作品。

據說,這座用帕羅斯島產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維納斯像,是19世紀初葉米洛斯島的一個農人在無意中發掘出來的,後被法國人購下,搬進了巴黎的羅浮宮③博物館。那時候,維納斯就把她那條玉臂巧妙地遺忘在故鄉希臘的大海或是陸地的某個角落裏,或者可以說是遺忘在俗世人間的某個祕密場所。不,說得更爲正確些,她是爲了自己的麗姿,無意識地隱藏了那條玉臂,爲了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爲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對此,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爲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並不是想在這裏玩弄標新立異之說。我說的是我的實際感受。毋庸贅言,米洛斯的維納斯顯示了高貴典雅同豐滿誘人的驚人的調和。可以說,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④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着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而且,和這些部分相比較,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着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祕氣氛,或者可以說,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換言之,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儘管這藝術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產生,然而這卻是向着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呀!人們只要一度被這神祕氣氛所迷,必將暗自畏懼兩條一覽無遺的胳膊會重新出現在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對我來說,關於復原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兩條已經丟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認爲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當然,那些方案對喪失了的原形是做過客觀推定的,所以,爲復原所做的一切嘗試,都是順理成章⑤的。我只不過是自找煩惱而已。然而,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後,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因爲在這裏成爲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了。當藝術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經迥然⑥不同之時,那種可以稱之爲是對欣賞品的愛的感動,怎能再回溯而上,轉移到另一個不同對象上去呢?這一方是包孕着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⑦。

比如,也許她的左手掌上託着一隻蘋果,也許是被人柱像支託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⑧是玉笏⑨?不興許根本不是那樣,而是一座顯露着入浴後羞羞答答的嬌姿的雕像。而且可以進一步馳騁想象——會不會其實她不是一座單身像,而是羣像中的一個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戀人的肩頭。人們從考證的角度,從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復原試案。我閱讀着這方面的書籍,翻閱着書中的說明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都如我方纔所述,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我對此無法再抱一絲懷疑而只能相信時,那我將懷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在這裏從別的意義上講,令人饒有興趣的是,附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假定喪失的不是兩條胳膊,而是其他的肉體部分,恐怕也就不會產生我在這篇文章中談到的魅力了。譬如說,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而兩條胳膊卻完好無損地安然存在着,那麼,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以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爲什麼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呢?這裏我無意接受雕刻領域軀幹像方面的美學理論。我只是想強調胳膊——說得更確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它有着實體和象徵之間的一定程度的調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換言之,它是這些關係的媒介物,或者是這些千變萬化交涉的原則性方式。正因爲如此,一個哲學家所使用的“機械是手的延長”的比喻,纔會那麼動聽,文學竭力讚頌初次捏握情人手掌的幸福感受的述懷,纔會擁有不可思議的嚴肅力量。不管是哪種場合,這都是極其自然的,極其富有人性的。而揹負着美術作品命運的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失去了的雙臂,對這些比喻、讚頌來說,卻是一種令人難以相信的譏諷。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設計9

【自讀要求】

1.讀:讀通全文,讀出作者對‘“斷臂美神”維納斯的讚美之情。

2.解:解析要點,解破作者對“殘缺”與“完美”的深刻理解。

3.悟:悟出內涵,悟出適於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恆意義。

(解說:研究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於傳統意義上的讀解。讀通全文也好,解析要點也好,無不旨在強調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圖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爲止。作爲讀者的老師和學生,應當結合自己的觀念和水準,發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見解,讓文字意義在最終的讀解中增損變形,化爲自己的東西,撥動個人的心絃。這才叫深入領會,這個深入領會在於一個字:“悟”’。)

【自讀程序】

1.查閱有關資料,瞭解羅馬神話中維納斯(即古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臘後期雕塑傑作《米洛斯的維納斯》的圖像資料並欣賞。在此基礎上,請一位要好的同學面對面地爲你朗讀這篇課文。如果條件允許,配上一段合適的音樂。(解說:從美學的角度審視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課文之間存在着一個審美溝通的過程。審美溝通分溝通前、溝通、溝通後三個階段,上述自讀環節屬溝通前階段,旨在讓學生順利進入特定的一種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課前進行。)

2.作者認爲,維納斯“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作者這樣說的理由有哪些?

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解說:一篇文章中的關鍵語句總是有表徵可尋的。

從內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題意、主旨的語句,抓住每一個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語句。

從表達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的語句,注意那些發表議論的語句(例如,以“可見”“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等作爲語言標誌的表示推斷的語句等)。

從結構上看,要注意領起後文或收束前文的語句,表示承前、啓後、過渡的語句,有重要指示代詞的語句,位於全文或全段開頭、結尾處的語句,等等。

從修辭上看,要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問、排比、象徵等手法的語句,以及語意比較含蓄的語句等。小組討論回答上述問題,必須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語句。)

3.對於“殘缺”與“完美”,你如何認識?

就此話題開展全班即興演講。

(解說:讀書貴在一個“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個人的經歷、學識、修養分不開的。有的文章,一個人讀,未必悟得透,但經與旁人的切磋溝通,思維碰撞,即會豁然開朗。即興演講貴在參與,要能大膽而又真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

【自讀點撥】

1.關於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爲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衆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裏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爲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隻手臂原來是什麼姿勢?是拿着金蘋果,是扶着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爲,她的一隻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隻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2.關於“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有:“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理解把握這些重要語句,要懂得進行上下文之間的勾連。如第一、第二句的“飛躍”與“追求”,和上文的“遺忘”與“隱藏”,以及再上文的“發掘”、“購下”、“搬進”,三組動詞巧妙呼應,給人予強烈的印象。從寫實到寫虛,從平敘到擬人人,形象地突現了“斷臂美神”的藝術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從反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後,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理解這句話,要注意作者字裏行間傾注的感情:“自找煩惱”,“恐懼、空虛”,“懷着一腔怒火”……,並且注意,所有的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

文章第三部分從側面來闡述作者的觀點,重要的語句是:‘“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這可真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3.關於“殘缺”與“完美”。

文章中與之對應或關聯的詞語有:“特殊”與“普遍”、“部分”與“完整”、(“具象”)與“抽象”、“有”與“無”……對包含這些詞語的句子要深入體會,發表己見。尤其是“這一方是包孕着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絕倫”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興趣的話,可追宗溯源,悟其真義。

可以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殘缺”與“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體驗來談獨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總會發現許多不足,不斷彌補,接近完美。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於是,人類的追求也永無止境。也許,這正是完美的價值所在。

【自讀思考】

1.米洛斯的維納斯斷了的兩隻胳臂原來是什麼姿勢?請你發揮想像,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說:這個練習不是考據,而是想像。因此,天馬行空,寫出你獨有的創造力來。讀一些古希臘或者羅馬神話,讓想象符合傳說中的某些情節,這很好。不拘泥於神話傳說,把維納斯放進現實生活甚至神奇未來,也不錯。)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說裏說:《米洛斯的維納斯》(雕像)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意思是說,在保衛“人性的尊嚴”方面,它也許更有力量。研讀有關歷史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解說:的確,這個半裸的女性雕像,雖然優美、健康、充滿活力,可是並不給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轉折有致的身姿,顯得大方甚至“雄偉”;沉靜的表情裏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於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對於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嚮往。——這也許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權宣言》相比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