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一: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爲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匯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裏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

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爲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爲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爲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爲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透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爲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爲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爲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尋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

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4、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目標】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3、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4、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纔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覆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麼不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師:這是

一個洋蔥,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你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放大鏡又能看到些什麼?如果用上顯微鏡又能看到些什麼?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爲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製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1)在一個乾淨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摺疊。

3)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着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

2、學生以組爲單位制作玻片標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

2、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範的操作,對不規範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瞭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四、課外作業

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

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教學目標】

篇二:2016年上期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1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學 - -事在人爲?人在事爲!勵已訓生,事半功倍!

蔣 典

六年級下冊學科教學計劃 (2015—2016年度上學期)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方案範文.庫.整.理^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啓蒙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宗旨。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期本人擔任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總的來說,這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上科學課,上課發言積極,特別喜歡實驗操作、製作比賽和室外實踐活動。在準備材料、完成作業方面很認真,而且學生思維敏捷,課堂紀律雖欠佳但常有驚人之語。

三、教材分析及編寫特點:

本冊教材以“人與自然,學習總結”爲主題,編排了“生物的進化”、“水環境污染與保護”、“宇宙探索”、“我們學習了科學探究”、“科學的歷程”5個單元,一共有17課、39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1個單元、4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還設有2個獨具特色的總結性單元、5課書。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的進化”—— 此單元包括“生命的歷程”、“物競天擇”、“人類的起源”、“動物的馴化”4課書。此單元主要引領學生圍繞着人類發展的歷史、環境的變化對生物進化的影響以及馴化動物的歷程展開研究,並透過對化石的分析、資料的查找讓學生親歷發現的過程,初步瞭解生物進化論。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7課時。

(2)“水環境污染與保護”——此單元包括“小河的哭訴”、“污染來自哪裏”、“清潔劑的‘威力’”、“保護我們的生命之河”4課書。此單元圍繞“水環境污染與保護”這一主題,分別從污染的現狀、污染的源頭、污染的危害、怎樣防止污染等角度並透過考察、調查、觀察、實驗等多種方式展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水污染問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6~7課時。

(3)“宇宙探索”——此單元包括“太陽和太陽系”、 “浩瀚宇宙”、“燦爛星空”、“宇宙暢想曲”4課書。此單元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想象、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由近及遠地瞭解關於太陽、太陽系、銀河系及宇宙的奧祕,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同時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力。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6~8課時。

2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學 - -事在人爲?人在事爲!勵已訓生,事半功倍!

(4)“我們學習了科學探究”—— 此單元包括“我們的科學學習歷程”、“確定我們的研究主題”、“啓動我們的探究之龍”、“分享我們的探究果實”4課書。此單元是全冊教材、全套教材的總結單元,旨在引導學生比較系統地回顧和總結四年來所經歷的探究歷程,梳理、總結出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並再次經歷一次相對完整的探究過程,然後以研究報告和科學探究成果展示會的形式作爲小學四年來科學探究學習的一次彙報。此單元教學大約需要4~5課時。

(5)“科學的歷程”——此單元只有“科學的歷程” 1課書。此課是以科技史爲專題的全套教材的總結課,旨在讓學生對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進程初步有所瞭解,並對這一進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有所感悟,能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並且在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到昇華。此單元(課)教學大約需要1~2課時。

四、知識結構圖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的進化與水環境污染與保護 教學難點:宇宙探索 六、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3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學 - -事在人爲?人在事爲!勵已訓生,事半功倍!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本學期教學成績力爭達到:優秀率80%,及格率100%,消滅學困率。 七、具體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開展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八、教學進度安排:(每週3課時)

周次 教 學 內 容第一週 生命的歷程 物竟天擇

第二週 人類的起源 第三週 動物的訓話第四周 小河的“哭訴”第五週 污染來自哪裏 第六週 清潔劑的“威力” 第七週 保護我們的生命之河 第八週 太陽和太陽系 第九周 浩瀚的宇宙 第十週 燦爛星空

4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學 - -事在人爲?人在事爲!勵已訓生,事半功倍!

第十一週宇宙暢想曲 第十二週我們的科學學習歷程第十三週確定我們研究的主題第十四周啓動我的探究之龍 第十五週分享我的研究果實 第十六週科學的歷程 第十七週期末考查

表1湘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材探究能力要求

5

- -事在人爲?人在事爲!勵已訓生,事半功倍!

篇三: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科教版)

教 科 版 六 年 級 下 冊

科 學 教 案

嘉 陵 小 學 周 柯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 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 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儘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爲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 匯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 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裏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鑑定郵票、珠寶商鑑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髮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 讓學生儘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 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祕密在哪裏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

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穫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

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課外你可以嘗試着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

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 透 ——“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後記: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透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爲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爲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爲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2)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

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爲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

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透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

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爲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爲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爲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

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後記: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