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分一分》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分一分》的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本單元結合學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學具的經驗,讓學生初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學會按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接觸選擇標準給事物分類,爲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體驗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

3.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分類需求

1.故事引入。

兩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紹:“我是寶寶,我是貝貝,我倆是好朋友,我們長大了!上小學了!我們很想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談話:你們想認識他們嗎?寶寶和貝貝邀請我們一起到他們家裏做客。

出示:寶寶和貝貝的書桌。(貝貝的書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學具,寶寶的書桌上放着整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盒蓋開啟着。)

提問:你們喜歡誰的書桌?爲什麼?

出示:貝貝的媽媽對貝貝說:“貝貝你上小學了,自己的東西應該學會自己整理。

貝貝皺着眉說:“應該怎樣整理呢?你們願意幫助我嗎?”

[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故事情境,透過兩位主人公零亂和整齊的書桌的對比,使學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類的好處。再以主人公貝貝尋求幫助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的操作慾望,同時有機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2.學生嘗試操作,形成分類方法。

(1)提問:如果你是貝貝,會怎樣整理這些東西呢?小朋友們先自己理一理,然後和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樣幫助貝貝整理的。

(2)學生個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學生在實物展臺下操作彙報怎樣整理的,集體評議。

(4)演示貝貝的操作,貝貝:“謝謝大家教我的`好辦法,書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放在學具盒裏,一類放在鉛筆盒裏。這樣分一分就整齊了。”

[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獨立操作,然後與他人交流是怎樣整理的,符合剛入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把具體的操作行爲和抽象的言語概括相結合,令操作活動富有成效。]

二、聯繫生活實際,形成分類方法

1.購物中的分類。

(1)演示:貝貝媽媽:“貝貝你真棒!瞧瞧媽媽在超市買的這些東西,你能幫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嗎?”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的物品。

(2)演示:貝貝:“行!都有哪些東西?”同桌學生互相交流貝貝提出的問題。

(3)演示:貝貝:“把這些東西放在兩個袋子裏,你知道怎樣放合適嗎?”四人小組討論並操作。

(4)學生彙報。

(5)演示貝貝的操作方法,媽媽說:“一袋裝吃的,一袋裝用的,你們是這樣分的嗎?”

2.交通工具的分類。

(1)演示:貝貝媽媽:“貝貝真行!獎勵你去看一會兒書吧。”

貝貝開啟百科全書“交通工具”,出現課本中“想想做做”第3題中的各種交通工具。貝貝:“小朋友,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

同桌學生互說。

(2)百科全書說:“小朋友,你知道它們各在哪裏行駛嗎?”

學生獨立利用學具卡片分一分,然後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3)學生操作課件(拖動相關交通工具圖標)彙報分類方法。

學生正確分類後,演示:各種交通工具分別在天空、陸地、江河裏行駛。

[評:從超市購物裝袋到爲各種交通工具分類,教師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分類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加深對分類的理解。教師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有效轉化爲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了數學來源於生活。]

演示:百科全書:“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在生活中,你能發現很多物體可以按一定標準分類,有的可以分成兩類,有的還可以分成三類、四類等。”

三、走進大自然,掌握分類方法

1.演示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篇”(“想想做做”第1題,改變部分動物,突出三種生活環境:水中、陸地、天空),貝貝:“大自然中的這些動物可以分類嗎?”

(1)小組討論交流:你認識哪些動物?你知道它們生活在哪裏嗎?

(2)學生每人用學具卡片操作分類。

(3)學生彙報,演示學生分類結果,集體講評。

小結:小朋友說得有道理,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這些動物就有不同的分類結果。2.演示百科全書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題)。

(1)提問:這些植物你認識嗎?先在小組內把自己認識的介紹給其他小朋友,然後自己動手擺一擺,可以怎樣分呢?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2)學生在展臺下操作彙報,集體評議。

[評: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進行分類,形成了和諧的、寬鬆的、平等的交流氛圍,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

總結:小朋友們開動腦筋,不僅幫助貝貝學會了分一分整理學習用品的方法,還想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把植物、動物進行分類。你們真聰明!

四、向課外延伸,活用分類方法

談話:分一分的這種方法對於我們做什麼事有幫助呢?明天上課時告訴大家,你用這種方法做了什麼事,好嗎?

[評:下課鈴聲響起,並不意味着數學課教學的終結,而是在更大時空範圍內實踐數學思想方法的開始。課末,教師讓學生帶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積極心態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體現了數學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總評]

1.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運用教材。

“分一分”是學生進入小學生活初期的一個教學內容。課前,教師透過調查瞭解到:約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家裏或幼兒園有過分類整理玩具、物品的經驗,但有主動分類整理習慣的不到四分之一;約四分之三的學生有超市購物經歷;對常見各類動物生活習性有初步認識的學生約佔三分之二。

根據此項調查,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背景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改變教材例題中直接提出問題(哪些東西放在學具盒裏?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裏?)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現零亂、整齊的兩種場景對比,讓學生感受分類整理的必要性,同時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埋下伏筆。其次,將“想想做做”第1題(把能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圈出來)直接給出一種分類標準的習題,調整到第三層次“可以按不同分類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中教學。

全課設計注意發揮多媒體優勢,創設故事情境,以貝貝和媽媽、擬人化的百科全書間對話爲線索,將教學內容串聯成一個幫助別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瞭解自然界動物、植物分類方法的整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參與學習過程的熱情,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的價值。教學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既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導學生用好方法,形成好習慣。

2.把學生個體間差異作爲教學資源利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由於學前教育、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學生間個體差異明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間的差異作爲教學資源,創設了充分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力圖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五次獨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第一次活動,喚起學生生活中曾有的分類整理的經驗,個體操作,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獲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動,四人小組合作,聯繫過去的購物經驗進行操作,達成分類的共識,形成方法;後三次活動,重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向組內成員介紹自己認識的交通工具、各種動物、植物,然後獨立操作分類,再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體評議時,教師給學生時間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在互相爭辯中明理,交流討論中創新。寬容、輕鬆的教學氛圍,爲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心理環境,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充分體驗着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成功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