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精選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精選9篇)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讀懂課文內容,瞭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敘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魯濱孫藐視一切困難的陽剛之美。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學法

激發興趣、引導閱讀討論、適時點撥。

(二)學生學法

透過自讀自悟,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感情朗讀課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瞭解魯濱孫到荒島後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體會他勇敢無畏的精神。

(二)疑點

魯濱孫在島上如何處理吃、穿、醫病難題的?

(三)解決辦法

重難點透過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加以點撥解決,疑點透過教師補充有關背景知識解決。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引導學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背景知識。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讀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討論交流魯濱孫怎樣戰勝困難的。

五、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魯濱孫漂流記

2、解題:“漂流”什麼意思?(隨着水浮動)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記下疑難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本文寫的是一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後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一件事。

(2)質疑,梳理問題。

(三)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魯濱孫漂流到荒島,遇到了什麼困難?他是怎麼解決的?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難:冷、餓、野人的威脅。

解決辦法:搭起帳篷、打獵捕魚、養羊種麥。住所前空地插樹樁,羊羣分養,救下“星期五”爲伴。

從中體會:魯濱孫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難,有頑強鬥爭求生存的精神。)

4、朗讀課文。(讀出魯濱孫當時的艱難和他在困難面前的勇敢。)

5、質疑、解疑。(隨機解決,教師穿插背景知識及簡介相關細節)

(四)總結、擴展

1、魯濱孫的經歷給了我們什麼啓發?在學習和生活當中遇到困難時,你是怎樣做的?應該怎樣做?(啓發聯繫實際談)

2、你想詳細瞭解魯濱孫嗎?可讀一讀原著。

(五)佈置作業

找到《魯濱孫漂流記》原著,讀一讀。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資訊,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2.瞭解《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的梗概,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激發起課外閱讀整部作品的興趣。

3.初步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戰勝困難頑強生存的積極生活態度。

4.透過討論、摘抄或寫心得體會的形式,開展交流活動,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在快速閱讀中培養把握主要內容的能力,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與精神,激發起課外閱讀興趣。

教材簡析:

《魯濱孫漂流記》是歷險小說,魯濱孫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喜歡航海和冒險,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歷盡艱難困苦,戰勝種種困難,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國。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緻,語言流暢,富於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

本課是《魯濱孫漂流記》的縮寫,重點寫魯濱孫在島上艱難、驚險的經歷。魯濱孫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困難,是驚心動魄的,“難”中處處透着“險”。

學習本課是要讓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

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魯濱孫精神的鼓舞。爲了讓學生真正體會魯濱孫在荒島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重點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魯濱孫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戰勝的,進行反覆閱讀,在朗讀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本課後有什麼感受,更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件:課文插圖,文字片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學們將面臨人類生存競爭激烈的時代,怎樣學會生存呢?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濱孫漂流記》(板書課題),這是著名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的縮寫。

課件出示人物插圖:他就是《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仔細觀察這個人物,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自由說,如,衣衫襤褸,身體強健,置身荒島,表情堅毅樂觀等。)。

2.簡介作品,激發起閱讀梗概的興趣。

課件出示文字資料:

18世紀,歐洲最傑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應該讀讀這部小說。它出自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之筆,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啓發而創作的。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與船長髮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荒島上,四年後被救回英國。賽爾科克在荒島上並沒有作出什麼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蹟。但笛福塑造的魯濱孫卻完全是個新人,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說一經發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轟動,有人把它拍成了電影,有人把它編成連環畫,成爲人們最喜愛的小說之一。

二、閱讀梗概,瞭解主要內容

1.下面,我們就來快速默讀梗概部分,瞭解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內容。

2.交流這部小說的大意。(主要寫了遇難荒島的魯濱孫與自然鬥爭,以頑強的意志生存了下來,還收留了一個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訓成了忠實的奴僕。28年後,他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

三、淺顯探討小說

1.再次默讀梗概,概括一下魯濱孫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電子白板上板書:

(1)住──用木頭和船帆搭了一個簡易的帳蓬。

(2)吃──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

(3)安全-插樹樁 分養羊羣。

(4)孤獨--救助“星期五”。

2.魯濱孫在荒島上創造了生存的奇蹟,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勇敢堅毅,樂觀積極,靠智慧解決困難等。)

四、閱讀精彩片段

1.瀏覽精彩片段,在表達上與梗概相比有什麼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稱描寫“我”遇難荒島後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細膩逼真的心理活動描寫,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

2.感悟精神光輝

(1)找出你認爲最能體現“魯濱孫精神”的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2)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這種精神。(課件出示“我”的幸與不幸對照表。)

同桌間逐條對照互讀。男生讀“壞處”,女生讀“好處”;老師讀“壞處”,全體同學齊讀“好處”,並將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對話朗讀。

小結:魯濱孫的這種做法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我們遇上不利環境的時候,就要像他一樣,直面現實,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增強跟困難作鬥爭的信心。

(3)結合整個片段內容,試着用“從……中,我感受到魯濱孫是……的人”來說一句話。

如:一個不屈服命運的人,面對命運棄他於孤島,能及時調整心態,努力改變不幸的命運;

一個善於調整心態的人,他經歷了三次心態調整,逐步解決了生存問題、生活問題及如何獲得有意義的問題;

一個不怕孤獨的人,他一貓狗爲伴,以記日記來排遣寂寞,活得充實;一個以苦爲樂的人,島上物質貧乏,生活條件艱苦,他仍不斷自我安慰,儘量改善生活;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面對不幸,他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熱情地投入到實在的生活中去。

(4)課件出示並齊讀:“在最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也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這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

小結:是啊,不少名著,人們之所以喜歡它,是其中的一些語言常常給人們很好的啓示,給人們帶來精神力量,就像你剛纔讀的這兩句,可以說它是給處於逆境中的絕望者的一劑良藥!本組的日積月累中,我們還能欣賞到很多這樣富於靈魂和力量的語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讓你選課文中的一句話作爲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爲什麼?

2.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爲,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爲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讀了這部小說,老師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請談談你閱讀本文的啓示,寫一句話送給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魯濱孫在荒島上還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回到英國後,又是怎樣成了一個百萬富翁的,請同學們課下找到原著讀一讀。可以準備向別人提出問題,或摘錄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畫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或者寫一寫讀書體會,爲班級讀書會作好準備。(課件出示《魯濱孫漂流記》一書的封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不畏艱險

機智堅強

聰明能幹

《魯濱遜漂流記》教學反思

一、運用課件瞭解作者寫作情況,喚起閱讀興趣。

開課之時,師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英國作家笛福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一篇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深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的思想,積極進取。這部小說真有這麼神奇嗎?我們先來看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說的主要內容。

二、運用電子白板書寫主要內容,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閱讀小說梗概,說說了解了什麼?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流完善着,師相機板書小標題,接着依照小標題按順序說一說,這樣就輕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魯濱遜在孤島上是怎樣活下來的?他是怎樣和野人進行鬥爭,救下星期五的?這些疑問我們可以閱讀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內容中時不時拋出一些懸念,一些疑問更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三、再次運用課件品讀小說精彩片段,點亮閱讀興趣。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小說的精彩片段,邊讀邊思考,在打動你的地方做上批註。我們靜靜地默讀着,筆端時而沙沙寫着。交流探討時,我們激烈碰撞着。談到魯濱遜記日記時,把事情從壞處和好處來看,我們更是熱烈交流。之後我們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在讀中交流,我們更明白樂觀對待事情。“小說用第一人稱寫太真實了,語言自然樸實。”“我太欣賞魯濱遜的毅力。”“他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學習。”“我認爲他很勤勞。”“他很樂觀自信。”“他很聰明,會計算日子。”--------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啓迪着,感受的話語脫口而出。(教師隨機課件出示關鍵句子。)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教學準備】

《魯濱孫漂流記》原著、《夏令營的較量》、其他有關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板書課題:

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同學們,你們看過《魯濱孫漂流記》嗎?有誰能告訴大家這篇長篇小說的作者是誰?

板書:

英、笛福

2、解題:

“漂流”什麼意思?

(隨着水浮動。)

3、這部長篇寫的是一位叫魯濱孫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後終於獲救回到英國的一件事。本課是該書的縮寫,所謂縮寫就是略去具體情節及細節描寫,留下主幹部分。

4、魯濱孫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

你能想像一下荒無人煙的小島是怎樣的嗎?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

5、剛纔同學們透過想象,自己描繪了一幅荒島風景圖,真的是很荒涼,很艱苦。請同學們把課本開啟,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魯濱孫來到的是一個怎樣的荒島(引讀第二自然段)。

6、課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荒島:

沒有名字、沒有人居住,到處都是亂石野草。如果是你在這樣一個荒島上,你會怎樣?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那麼,魯濱孫又是怎樣在這一個小島上活下去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把課文中描寫魯濱孫在島上驚險經歷的部分找出來。

2、思考並交流:

魯濱孫在荒島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難?

交流時隨機板書:

住、吃、安全、孤獨

3、這些困難都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這關係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樣的意志和創造力啊!這簡直就是一個生命的奇蹟!讓我們細讀課文第4~8自然段說說魯濱孫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板書:

搭起帳篷、打獵捕魚、養羊種麥。住所前空地插樹樁,羊羣分養,救下“星期五”爲伴。

三、圍繞重點,讀書討論

1、魯濱孫在島上的經歷艱難、驚險,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難,“難”中處處透着“險”,而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想盡辦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歷盡艱難,勇敢地活着,對於這樣的魯濱孫你佩服嗎?請同學們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讀一讀,並讀給你的同桌聽,說一說:你佩服魯濱孫的什麼?爲什麼佩服?而同桌在聽完後對其進行評價。

2、指名朗讀,並談感受。

3、魯濱孫孤身一人在島上歷盡千難萬險,除了書上講到的這些困難,肯定還有其它困難,請你想像一下魯濱孫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呢?請學生講講原著中的故事。

(種麥子、做陶器、做獨木舟。)

4、透過學習,同學們對魯濱孫的瞭解更深了,那麼他究竟是靠什麼在荒島上生活了這麼多年?

(堅韌不拔的意志、豐富的知識技能。)

5、魯濱孫從遇險上島到回到故土,想盡辦法,積極改善生存環境,全是靠了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歷。這對於處於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他們年齡在11歲至16歲之間,在夏令營中他們進行了一場較量,是一場怎樣的較量呢?請看《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文章最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思考:

中國的孩子應該如何“學會生存”?中國怎樣才能不落伍?

閱讀資料後四人小組討論。

派代表總結髮言。

6、教師總結:

在當今的社會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識,不向惡劣的環境低頭,不輕言放棄,就能克服任何困難。

四、課外拓展

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或《世界名著歷險故事大觀》。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瞭解大意。

2.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願望。

[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瞭解名著大意,體會人物的人生態度,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慾望。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突發是件出現時,許多人將面臨怎樣生存的問題。你可能被獨自隔絕在地球的任一地點————北極冰地或茫茫沙漠,熱帶雨林或浩瀚大海。山川、密林、莽原、沼澤隨時都有可能給你帶來致命的威脅,但同時又提供了相應的生存機會。作爲個人來說,意志越堅韌,身體越健康,知識技能越豐富,則生存的機會就越大。

2.今天我們學習的《魯濱孫漂流記》講的就是被大浪衝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以後所發生的事情。

二.聯繫單元導讀和課前導讀,明確目標。

1.先閱讀整部作品的梗概,瞭解大意。

2.瀏覽作品的精彩片段,說說從中知道了什麼?

3.摘錄精彩句段,寫寫心得體會。

4.如果有條件,可以找來整部作品讀一讀。

三.探討問題。

1.瀏覽作品的梗概,瞭解大意。

2.默讀作品的精彩片段,想想:哪些描寫很精彩?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在旁寫一寫你的體會。

3.品讀“好處”和“壞處”對照表,感受主人公的人生態度。

四.交流閱讀心得。

1.我知道咱們班有同學早已讀過《魯濱孫漂流記》了,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說書心得嗎?

2.今天,我們認真地學習了《魯濱孫漂流記》,我相信今後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有辦法、有能力解決,因爲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我們正在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

五.作業超市。

1.找《魯濱孫漂流記》原著來讀一讀。

2.摘錄精彩句段,寫寫心得體會。

3.續寫:魯濱孫回到英國後……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5

【重難點、關鍵】

學習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

1、課文插圖投影。

2、有關課文內容的錄相。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探險嗎?喜歡看探險小說嗎?請你談一談。

二、自由讀文,掃清孛詞障礙

1、生自由讀文,劃出生字詞拼讀。

2、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請或聯繫上卞文解決。

3、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⑴ 字音:

木筏、恐怖。

⑵ 字意:

天涯海角:形容偏僻遙遠的地方,也形容彼此相隔遙遠。

流落:漂流、倫落。

木筏:用原木紮成的小船。相當於竹排。

容身:藏身。

簡陋:(房屋、設備等)簡單、粗陋、不完備。

野蠻:不文明的,未開化的。

叛亂:武裝叛變。

4、指名逐節讀文,正音。

三、全班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的是魯濱孫在──次意外中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在那兒,他用盡辦法生存了二十多年,終於成功地返回了英國。

四、自由讀文,試着給每一小段加個小標題

生述師板,也可讓生上來板書:

1、愛冒險;

2、落困境;

3、找食物;

4、搭帳逢;

5、定居;

6、養獵物;

7、發現野人;

8、收野人;

9、救船長(回祖國)。

五、選擇自己喜愛的部分分小組討論學習,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從悟魯濱孫的品質方面談。)

生:我從第一自然段“碰到很多危險,但他一點兒也不畏懼”這兒看出魯濱孫是一個很勇敢的人。

板書:

勇敢

生:我從第三自然段“他就找了一些木頭做成木筏……、一絲安慰”這兒看出魯濱孫是個能幹、心細的人。

板書:

能幹 心細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走遍荒島”看出魯濱孫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

板書:

有耐心

七、齊讀全文

八、指導口頭簡要複述故事

九、作業

1、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訓練學生概括和說的表達能力。

2、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原著。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6

一、揭題匯入

1、讀題。

2、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注意這雙眼睛,你想說什麼?

3、學生質疑,這是你想“問”的!看着這雙眼睛你還想說什麼?

4、“漂流”如何理解?

(流浪,會遇到困難,四海爲家,沒有親人,孤獨……)

書上還有一個詞“流落”。

5、梳理問題,可以先解決一部分,是一個怎樣的人?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你對哪個詞最感興趣?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概括?

二、自讀課文

1、同學們都說的很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看一下,哪些問題能自己解決了,還有哪些問題?

3、學生自讀。

三、交流收穫

1、老師在你們自讀過程中數了一下,全文大概有一千二百多字,在這一千二百多字裏,你收到了哪些資訊?

2、根據學生回答整理:把很多話整理成一句話,再概括成一個詞,意思要表達清楚。

⑴流落荒島:

你是怎麼知道這是一個荒島的?讀,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和一般人住的?與世隔絕,流落到了這樣一座荒島。

出示:

他又冷又餓,流落到了這種地方,怎樣才能活下去呢?讀,你是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的(可憐、着急、擔心……)再讀。你還收到了哪些資訊?

⑵建房定居。

⑶養畜種糧:

多音字注意。

⑷解救“星期五”。

⑸回到英國。

4、把小標題插到文中的空檔,不僅要會整理,還要把整理的東西表達出來!

四、“抓”抓住你覺得重要的,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資訊

1、現在還有三個問題:

碰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收穫?

2、學生概括:

住、吃、安全、還有隱性的困難!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提煉:寂寞,是如何解決的?

3、從文中找資訊:

⑴ 住:

出示1:

這段文字很平常。你能看出什麼?這麼一個居處,他是怎樣得來的?“走 ”看出了什麼?信心、耐心變成了什麼?

(毅力。)

⑵ 吃:

出示2:

抓住什麼?從打獵到捕魚到畜養,你看出了什麼?

(眼前利益到長遠打算。)

出示3:

注意“種”讀音,看出了什麼?很有毅力……

出示4:

“圈養”看出了什麼?從打獵到捕魚到畜養,你發現了什麼?

(進步,改進,想辦法,動腦,聰明才幹。)

⑶ 安全,解救“星期五”一舉兩得。

4、獲得了什麼?

五、拓展延伸

1、師:魯濱孫從遇險上島到回到故土,想盡辦法,積極改善生存環境,全是靠了這種生存的勇氣和經歷,這對於處於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2、還記得在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中國的內蒙古草原,與其說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次草原較量探險夏令營,他們年齡在某些方面11歲至於16歲之間,在夏令營中他們進行了一場較量,請一位學生來介紹一下。

3、師:文章最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思考:中國的孩子應該如何“學會生存”?從魯濱孫身上你們受到了什麼啓發?

4、是呀,在當今的社會,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識,不向惡勢力低頭,不輕言放棄,就能克服任何困難。

六、向你推薦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原著的內容更豐富、更精彩,看後一定會收益更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閱讀,也可以去閱覽室借閱!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說 孤 流落荒島

問 住 建房定居 勇敢、毅力、聰明才幹

理 吃 畜養種糧

抓 安全 解救“星期五”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概括《魯濱孫漂流記》的主要情節,並談談讀後的感想。

二、反覆品讀本文,把握作者伍爾夫解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基本切入點--“小說家的透視法”。

三、對比分析作家的透視法和讀者的透視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目標二

教學難點:

目標三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大家有過出外遨遊,探險漂泊的夢想嗎?那麼試想一下,你們都會有哪些經歷呢?(學生自由發言)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因不滿於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動盪,假想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儘管它與世隔絕,但居住其間的人卻“怡然自樂”。英國小說家笛福的名作《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魯濱孫因着一心要遨遊探險的想法,幾次出海,最終流落荒島,關在那裏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孤獨生活。如何來解讀這篇小說呢?英國意識流小說家、小說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伍爾夫爲我們指明瞭方向。(板書課題)

二、重溫原作,引入課文

1、請學生概述《魯濱孫漂流記》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

2、(多媒體播放魯濱孫航船觸礁這一情節)如果寫到魯濱孫九死一生、爬上荒島這一情節時,笛福請你爲他往下續寫,你會如何寫下去?(請兩三名學生簡述續寫思路)

3、思考:爲會麼以上同學的續寫各不相同?爲會麼他們與作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們能從今天要學的伍爾夫的文章裏找到上面這一問題的答案嗎?(將問題引向本文)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課文第3段中說“《魯濱孫漂流記》是一個恰切的例證”,作者要用這部小說證明什麼呢?

2、“小說家的透視法”指什麼?它對我們解讀小說有什麼作用?

四、課堂小結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小說經典之作。有着豐富創作經驗和嶄新的小說創作理念的小說家伍爾夫對其進行了了獨具慧眼的解讀和評論。她告訴我們全面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我們解讀小說的良法之一。課下讓我們再讀課文,進一步瞭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五、佈置作業

反覆研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一、二。

第二課時

一、匯入

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說由於讀者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對小說情節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要深入解讀一部文學名作,就必須爬到小說家的肩上,透過他的眼睛觀察。本節課,讓我們藉助伍爾夫的慧眼來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視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難點

1、請一位學生朗讀第1段,其他學生思考:作者讓我們在探討作品的過程中,要有一場“孤獨的戰鬥”,這場“戰鬥”指什麼?

2、作者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呢?

3、集體朗讀課文第2段,說說作者在這裏舉哈代和普魯斯特要引出哪個概念?

4、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視法的?

三、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請找出文中關於作家透視法和讀者透視法的分析,談談兩種透視法的關係。

四、拓展運用

1、未學本文時,大家是怎麼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作品的?學了本文之後,作者的解讀對你有哪些啓示?對作者的解讀,你有哪些看法或補充意見?

2、試着運用作者的解讀法來解讀你們熟悉的文學名作。

五、小結全文

雖然這篇文藝評論行文較爲含蓄,多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曲折地表達觀點,但透過作者伍爾夫的深入分析,我們知道了掌握“小說家的透視法”是解讀文學名作的一條良好途徑,今後同學們不妨一試。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瞭解魯濱孫在嚴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樣戰勝種種困難生存下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自強圖存的`精神,學會自立,學會競爭,學會生存。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魯濱孫到荒島後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體會他勇敢無畏的精神。

過程設計:

一、匯入:

1919年9月1日,酷愛航海和冒險的魯濱孫,乘座這艘輪船,踏上了遠航非洲的途中。大海上夜色正濃,薄霧瀰漫。船長在艦橋上小心翼翼的駕駛着。霧越來越濃,周圍一片漆黑。突然,一聲悶雷,緊接着,風雨交加,鋪天蓋地的大浪不斷的打到船上。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們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驚恐萬分,一片混亂。海水迅速吞沒了所有的人。第二天,海面上平靜下來。死裏逃生的魯濱孫艱難的爬起來,發現同伴無一生還,絕望的看着對面的荒島。

同學們,魯濱孫的命運將會如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濱孫漂流記》。相信學完課文後,你們會明白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讀大屏幕上詞語

三、再讀課文,合作學習

透過剛纔的閱讀,相信魯濱孫已經給你們留下了一些印象。看,這就是魯濱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小組爲單位,說說你認識了一個什麼樣的魯濱孫?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呢?要求劃出相關句子,並做上批註。

1、讀課文,劃相關句子,做批註。

2、小組交流。

3、組織反饋。

(師適時板書:住、吃、安全)

同學們,課文圍繞這幾方面向我們介紹了魯濱孫所經歷的困難,從而使我們認識了一個不畏艱險,勇於創造的魯濱孫。

四、觀看課文影像,體會人物精神。

但,在這漫長的26年中,他經歷的困難又何止這些?你們知道嗎?爲了離開孤島,他花了34天的時間砍下一棵大樹的根,花了1個月的時間颳去了樹皮,花了3個月的時間才鑿成了一條小船——但他,卻用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又一切艱難險阻。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段魯濱孫如何面對野人的精彩片斷,再一次領略一下他的風采。允許同學們邊看邊竊竊私語。

五、暢所欲言,談感受:

同學們,精彩的片斷欣賞完了,你想說些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暢所欲言吧!

六、拓展練習:

是啊!魯濱孫可真了不起,他不畏艱險,面對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的確值得我們去學習。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在面對困難時卻選擇了退縮,甚至死亡。下面,我們就來聽兩則新聞報道,聽完後談談你的感受。

本週要聞:

4月8日凌晨6時,常德市一名13歲的學生吊死在自家房裏,留下的遺書裏稱,學校伙食太差,沒有家裏的飯菜好吃,他願意爲同學們“作出犧牲”。

日前,《人民日報》刊出了一篇題爲《陪讀,讓大學生失去什麼》的報道,在全國高校引起很大反響。據中國社科院調查統計,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陪讀”都不是個別現象,如今陪讀延伸到大學也是自然而然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七、總結:

聽了大家的想法,老師感到欣慰。老師相信,你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像魯濱孫一樣不畏艱險,勇於創造的。

八、出示書《魯濱孫漂流記》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的課文實際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的縮寫,課餘時間同學們可以仔細地去讀讀這本世界名著。

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努力吧!老師相信你們都會成爲生活的強者!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

《魯濱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長篇小說,魯濱孫是書中的主人公,本課是該書的縮寫。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

課文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魯濱孫“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故事情節,處處緊扣“險”,塑造了一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主人公。

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再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然後,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最後,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教學本課,要使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在於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熟悉魯濱孫戰勝各種困難的經歷。因此,應讓學生反覆讀課文重點部分,練習講述魯濱孫荒島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談談從魯濱孫的經歷中想到什麼,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什麼。進而討論一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如何“學會生存”,學會競爭。

另外,《魯濱孫漂流記》屬於歷險小說類。記敘探險、歷險的故事,以“險”扣人心絃,情節跌宕曲折,向來擁有衆多的讀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強的好奇心,這“奇”與“險”相結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魅力。我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源,學完課文後因勢利導,鼓勵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的原著,向學生推薦《世界名著歷險故事大觀》等,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透過閱讀、理解、探究魯濱孫能在困難重重的荒島上生活下來並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2、感悟、體會、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毫不屈服,積極地向命運抗爭,向困難挑戰的精神。

3、激發學生廣泛閱讀中外名著的興趣。從中吸取文學精華,感悟人生真理。

【教學重點】

透過閱讀、理解、探究魯濱孫能在困難重重的荒島上生活下來並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設計意圖】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學習發現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探究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現、真切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解讀文字,學會讀書,學會思考,並自己獲得真理。依據這樣的理念,本教學設計透過課外故事的引入,與文字形成強烈的對比,着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自主思辯的平臺,精心設計學生的參與活動,引領學生全身心地與文字展開對話,自主探究魯濱孫這個人物的精神世界。課堂上真正呈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並且強調對原著《魯濱孫漂流記》文字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界,使學習不再僅僅侷限於文字,是獨立閱讀課文有效學習的最好體現。形成開放的、靈動的、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魯濱孫漂流記》原著、補充資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讀過英國作家迪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嗎?

誰能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呢?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濱孫漂流記》是原著的縮寫,學完後,相信即使是沒有看過原著的同學,也會對魯濱孫這個人物有所瞭解。

二、學習課文

1、師述:魯濱孫是個勇敢的航海家和冒險家,他去過很多地方,有過多次成功的航海經歷,但是,這一次,在他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危險的事情發生了,魯濱孫陷入了困境。

(請同學們快速地看課文,找一找,課文哪一段直接寫了這一內容。)

2、學生交流並出示:“有一次,……怎樣活下去呢?”:

⑴指名讀。

⑵同學們,你能想象出魯濱孫此時面臨的危險嗎?

⑶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並交流。

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歸納並板書:

食物、住處、安全、孤獨

⑷再指名學生讀好這一小節:

小結:

此時,魯濱孫沒有食物來源,沒有地方居住,叢林中時時有野獸的威脅,他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這時他是孤身一人,該是多麼孤獨與寂寞啊?

⑸再讀“他又冷又餓,流落到這種地方,怎樣活下去呢?”

(要求讀出問題的嚴重,語氣的擔憂,情感的恐懼與悲傷。)

3、過渡:

是啊!這的確是個嚴峻的問題,透過預習,你知道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

28年後魯濱孫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

師述: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魯濱孫竟然活了28年,還順利回國,這是多麼令人驚喜而不可思議的結局啊!同學們想一想,這該是怎樣的28年啊?

(學生試說。)

三、學習課文

1、過渡:

在深入學習課文之前,胡老師很想把我看到的一個故事講給你們聽,你們想聽嗎?

2、講述故事,拋出問題:

他爲什麼在一夜之間丟失了性命呢?

3、學生初步發表自己的觀點。

4、過渡:

運輸工人身處並不很險的環境,因爲自己的悲觀、失望、輕易放棄,最後失去了性命,而魯濱孫身處如此險惡的環境,最後卻活了下來。

提問:

是()讓魯濱孫能夠在孤島上活了下來?

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魯濱孫來仔細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提出學習要求:

⑴認真研讀課文。

⑵完成填空,再結合課文或資料中找出相關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⑶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5、交流:

相機結合朗讀訓練。

(第4、8小節。)

結合學生回答重點抓好一句話:“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⑴讀好這句話。

(堅決、頑強、有信心。)

⑵扣住這句話展開學習:魯濱孫想了哪些辦法?

交流分兩個層面:

①可感的行爲。

②強大的精神支柱。

⑶有計劃地學習第8小節,讀好最後兩句話。

(強調對比:孤島野人──世外桃源。)

過渡:

小結:魯濱孫用智慧求生,用勇氣抗爭,戰天鬥地,很好地解決了(食物、居住、安全、孤獨)等方面的困難,最後抓住機會,奇蹟終於在28年後誕生了。提問:是什麼樣的一個機會呢?

⑷學習課文最後一小節。

(以讀帶講。)

6、再質問:

那到底是什麼讓工人一夜之間失去了性命?

7、透過這兩者的對比,你一定悟出了很多吧?也一定有很多話要說,那麼,你想對工人說些什麼?對自己說什麼?對魯濱孫,你又想說些什麼呢?

學生各自交流。

過渡:

是啊!《魯濱孫漂流記》這個故事帶給我們多少思考與生活的哲理啊!但是,同學們你知道嗎?《魯》這本書暢銷的原因除了它能帶給人們很多啓示之外,還因爲原著中的描寫非常精彩、細膩,情節驚險曲折。老師給大家摘錄了一段,你們想看嗎?

四、拓展閱讀

1、出示材料。

2、示範讀或學生讀。

3、討論:

你覺得這段話精彩在哪裏?

(心理活動逼真,環境描寫形象,引人入勝。)

4、你能身臨其境地讀好這一段嗎?

小結:

像這樣描寫精彩的細節在原著中還有很多,你想看嗎?老師鄭重向你推薦《魯濱孫漂流記》,相信,你讀完原著會有更多的收穫。

五、總結課文

步入嶄新的21世紀,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生活不需要我們去漂流,也不需要我們去歷險,需要我們怎麼做呢?(從小學會生存,學會向困難挑戰,爭做生活的強者。)這便是我們今天來學習《魯濱孫漂流記》的意義所在。

六、佈置作業

1、閱讀原著,寫寫自己讀完後的感受。

2、摘抄原著中描寫精彩的句段。

3、摘抄有關向困難挑戰的名言用來激勵自己。

【板書設計】

魯濱孫漂流記

孤獨 用智慧求生

安全 用勇氣抗爭 創造奇蹟

居住 抓住機會

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