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6年級是六年制小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年級,最後一個年級。小編爲大家整理的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喜歡的朋友趕緊來看下吧!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一】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能概況課文寫了什麼事。

2、明白在作者眼中魯迅是什麼樣的人,爲自己心中的魯迅形象再增添新詞。

教學重難點:

明白作者是怎樣寫回憶中的魯迅先生的。

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解詞、批註句子、提問)

歸納之後,發現學生提了3大問題:

1、“一面”是什麼意思?本文爲何以“一面”爲題?

2、爲什麼說“我”一看到“魯迅譯”三個字,就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產生了看書、買書的想法?

3、文中爲什麼一直寫魯迅先生的“瘦”?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1、預習作業中的依據問題1,引入對課題的第一層理解: “一面”是什麼意思?

出示:

(1)物體的一個表面。(毛巾的一面很光滑。)

(2)一方面,有時指一方的重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他完全可以獨當一面。)

(3)表示一個動作和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村民們一面跑,一面喊。)

(4)數量詞。(在東邊的一面牆上,寫着一條宣傳標語。)

(5)一次會見。(今天下午,咱們見一面,可以嗎?)

2、學生明白本課指的是“阿累回憶自己與魯迅的一次會面”。

二、預習字詞檢測。

1、出示難讀、難理解的詞語。

地窖、書脊、赫然、魯迅譯、切邊、殷勤、懊悔、莽撞、窘相、捻着、躊躇、摩挲、苗頭、大病新愈、頹唐、精神抖擻、打眼、憎惡、陡然、虐待。

2、讀詞語。

注意讀音:書脊、魯迅譯、窘相、躊躇、摩挲、頹唐、憎惡、虐待。

解決問題2,引入問題3。

三、解決問題3,阿累眼中的魯迅——一面。

1、包括這段,文章哪些地方寫了魯迅留給作者的深刻印象?請快速讀課文,畫出句子,並用詞語概括。

2、預設:

(1)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

(2)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3)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着的撫摩似的。

(4)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遞給我,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

(5)黃裏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着寸把長的頭髮;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左手裏捏着一枝黃色菸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了。

(6)他微笑着,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他帶着獎勵似的微笑……

(7)他的手多瘦啊!

3、概括:瘦、精神抖擻、和藹慈祥、無私……

4、聚焦——瘦。

(1)作者是怎樣寫魯迅的“瘦”的?

遠看——近觀——特寫強調

(2)讀出“遠看、近觀、特寫強調”的感覺。

特別是兩次相似的外貌描寫,對比讀,體會作者的心情,明白短句表達的效果。

(3)小結阿累一面印象中的魯迅,拓展蕭紅印象中的魯迅,談自己印象中的魯迅。

四、解決問題1,爲何以“一面”爲題,引導學生以“一面”爲關鍵詞概括課文內容。

五、“加入”印象。

讀魯迅的名言,看看魯迅先生又給你留下了哪些新的印象?

教後反思

我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直接切入重點,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自己誦讀、比較這些語句,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而且,在此基礎上引導理解“一面”對“我”的影響也就水到渠成了。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二】

教材分析: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爲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係;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也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爲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學情分析:

課文語言富有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板書課題:懷念母親。教師強調“懷”和“念”都有“心”,用心去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

2.文中懷念哪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作者有怎樣的感情?

二、自學提示

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文中的哪些描寫中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用“      ”劃出相關的句子,用“△”標出句中的關鍵詞,在句旁簡要地批註下你的感受,並有感情地朗讀句子,讀出你的感受。(時間6分鐘)

三、展示點撥

(一)母親棄養—悔恨之心

重點理解:

1.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抓關鍵詞“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理解“恨”。

2.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抓關鍵詞“靈魂不全”、“終天之恨”理解“恨”。

3.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抓關鍵詞“一……就……”、“數十年如一”理解“恨”。

補充資料深入理解。

資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

資料二:“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

(二)日記四則—思念之情

1.然而這淒涼卻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抓關鍵詞“淒涼”、“甜蜜”、“糊”理解“念”。

2.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着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抓關鍵詞“我真想哭”理解“念”。

3.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裏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

抓關鍵詞“簡直”、“忍耐”理解“念”。

4.心裏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國了。

抓關鍵詞“思潮起伏”理解“念”。

(三)散文兩段—尋夢之路

1.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抓關鍵詞“捉”理解“尋”。

2.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

抓關鍵詞“幻”理解“尋”。

四、反思總結

1.課文開頭“我對這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和結尾“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我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有什麼關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同伴和睦”。

——2017年4月,93歲的`季羨林先生透過《人民》寄語全國的中小學生

五、課堂檢測

找出課文中描寫作者對祖國母親魂牽夢縈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抄下來,並運用抓關鍵詞體會句子表達情感的方法,賞析句子。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三】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山中訪友》是一篇詞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學時以“審美”爲切入口,按照美的規律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設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趣,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以課文爲本,以緊扣品讀字句爲前提,領着學生在誦讀中發現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發美的心聲,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

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步驟

一、走近山中:

1、匯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豔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爲大家請來一位導遊,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爲下環節與文字交流打下基礎。)

二、走進山中: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懸崖、瀑布、雲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爲什麼?(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爲什麼要以“山中訪友”爲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3)學生暢談看法。

(4)教師小結: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1)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2)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於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並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爲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爲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走進樹林,鳥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設計意圖: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並透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爲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爲什麼?(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並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爲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爲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爲________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着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爲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爲:他們身上有着一種爲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着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於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啓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導學生朗讀美句佳段。

5、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着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設計意圖: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橋爺爺!,你無怨無悔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擡頭望你,我就想起長征途中的老班長和捨己爲人的老支書。

古橋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裏,看風雲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設計意圖: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爲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爲此,他特邀記者參加並準備會前接受採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麼問題想採訪李作家?(教師扮演李作家,學生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

(設計意圖:一是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透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啓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五、佈置作業

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6年級上冊語文課件【四】

教學目標:

1、用比較快的速度讀懂課文,感受“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2、感受戲劇表演藝術的神奇魅力。

3、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在小練筆中加以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透過字裏行間,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及超人的勇氣和毅力,感悟成功來自於勤學苦練的成長之道。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建立舞臺語言意象。

板書:舞臺。提到“舞臺”,腦海中閃現出哪些詞語?自由發言。

繽紛、絢麗、五光十色、神奇、輝煌……

2、欣賞幾個國家級的大舞臺。

出示課件:

中國戲劇院大舞臺   流光溢彩

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清新典雅

央視春晚舞臺       美輪美奐

3、剛纔我們欣賞了一些裝飾華美、燈光絢爛的舞臺,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我”的舞臺,這個舞臺雖然沒有大舞臺這麼絢爛,但同樣很精彩,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4、出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

1、出示本課新詞,指名讀,正音,男女生輪讀,全班齊讀。

2、速讀課文,思考:文中的“我”指的是誰?我的舞臺分別在哪裏?

孃胎 牀上 幕後 院裏 家中

二、品讀課文,感受“舞臺”,體會情感

過渡:小吳霜的舞臺可真多呀!接下來我們就走進課文去欣賞吳霜在不同的舞臺之上同樣精彩的演出。

(一)再次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些描寫體現了“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畫一畫文中的相關語句,有了思考和感受可以用筆記在書上,準備交流。

(二)全班交流,師隨機點撥,指導朗讀。

1、我還沒出生時,便和舞臺結下了不解之緣。我的母親是評劇演員新鳳霞。據說,我在孃胎時,就“登臺唱戲”了——母親在臺上唱,我在她肚子裏唱。

理解:不解之緣。從哪看出我和舞臺結下了不解之緣?生朗讀。

2、剛會走路,就在小牀上模仿母親“演戲”。身上圍着一條大毛巾,搖搖晃晃幾步,兩手上下左右比畫着,嘴裏咿(yī)咿呀呀地亂唱。……半天沒緩過勁兒來。

讀到這,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小吳霜?請你再來讀一讀。

3、無論多麼遠的劇場,無論演出到多晚,我是場場必到,直至演出結束。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臺上去看,即使被擠在厚厚的幕布裏,憋得滿頭是汗也興味盎(àng)然。母親演唱的許多戲文,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抓住關鍵詞語如:“無論、場場、直至、每次、一定、擠、憋、滿頭大汗、興味盎然”等詞語進行品讀,體會作者對評劇的熱愛。

4、六歲的小女孩柔弱的身體成了黑臉大漢手中的一塊生麪糰,翻過來、

( zhōu)過去、立起來、橫過去,抻(chēn)、拉、壓、拽,爲所欲爲,奶奶看不過我被整得滿臉的淚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視地躲到裏屋。我自己倒從沒叫過苦、喊過疼—讓觀衆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戲,像什麼話呀?

A、引導理解“、抻(chēn)、”的意思。“”,從一側或一端托起沉重的物體,課文指師傅從“我”身體的一側托起我。“抻”,拉;扯。

B、你從這部分描寫中體會到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學藝的艱辛

你是怎樣體會到的?(透過動作描寫來體會)

C、透過讀這一段話,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小吳霜?(堅強、勇敢、有毅力、堅持不懈……)

透過你的朗讀把“我”這個被寵壞的小公主的勇氣和毅力以及對藝術的執着追求的感情表達出來吧。

暑去寒來,幾年後,我就可以下腰到地,雙手倒抓住腳腕;或一手抓住舉過頭頂的腳心,做前後翻,跑虎跳,其他基本功的動作更不在話下。

想象說話:我把這些基本功練得“不在話下”,說着容易,做着難。讓我們想象一下,暑去寒來,我練基本功經歷了哪些艱難困苦?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爲了練好基本功,炎炎夏日,小吳霜……,寒冬臘月,小吳霜……

師:暑去寒來,幾年以後,小吳霜終於練成了一身本領。

5、小結提升,感情昇華。

小吳霜在她的舞臺上慢慢長大,因爲舞臺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因爲“我”的不怕苦,不怕疼,所以舞臺煉就了我的勇氣和毅力,讓我走向成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成功的吳霜。

師出示課件:

吳霜,我國當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劇作家、畫家和作家。早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別爲你的相貌發愁》《女人漂亮》《父女驚魂》。著有《別問我的父母是誰《吳霜看人》等作品以及電視劇《新鳳霞傳奇》等。

師: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出示最後一段話。

生齊讀最後一段。

三、拓展訓練,知識遷移。

(1)透過學習這課,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啓發?

(2)你可能也學過某一門藝術,比如,吹、拉、彈、唱、書法、繪畫、泥塑、雕刻。請你也學習作者的寫法寫一個片段,說說你學習某種藝術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和感受。

四、課外積累,豐富情感。

課外閱讀、收集藝術家們不爲人知的艱辛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