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求助己》教案課件

教學目的:1、 瞭解孔子“求諸己”的思想內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2、 積累本文設計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求助己》教案課件

教學重點:1、 掌握重點的詩詞和虛詞。2、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教學難點:深入瞭解孔子“求諸己”的思想內涵。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解題“諸”,“之於”的合音,兼詞,在這些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介紹孔子對弟子的思想品德提出的一系列標準。

二、 分析語段4.14 章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孔子並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這種思路是可取的。孔子爲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說這個話題呢?這大概與他一生追求“克己復禮”,周遊列國而“累累如喪家之犬”,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分不開。可以說,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瞭解,這是他終身未能解開的一個“情結”。不然的話,爲什麼一向微言大義的聖人在這個問題上競如此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聽來總讓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過,話雖如此說,但聖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開的藥方對於那些懷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確能起到強心鎮靜的作用哩。 更何況,無論別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瞭解自己,苦練內功,增強才幹總是不錯的罷。14.42本章裏孔子再談君子的標準問題。他認爲,修養自己是君子立身處世和管理政事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做,纔可以使上層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樂,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於治國平天下。

【讀解】儒學的進修綱要 劉寶楠《論語正義》解釋說:“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齊家,安百姓就是治國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礎之上。” 這麼說來,《大學》所列的修、齊、治、平進修階梯,實際上 上已由孔子在這裏親口說出來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學進修的綱領性文字呢?這當然也不是發現了什麼新大陸。不過,從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後是家人,然後是全社會的人,這倒正是儒學的進修歷程。 一言以蔽之,由內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7.3 「評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爲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纔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讀解】聖人的憂慮 聖人的憂慮當然都是他所處的時代的反映和社會現實的照,不然的話,他憂慮什麼呢? 更進一步說,聖人所憂慮的四種現象實際上又不只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纔有,而是每一個時代甚至每一個人都可能出現的過病。 不講品德修養,不講學問,不講正義的原則,不改正缺點錯誤,只講金錢,只講賺錢之術,唯利是圖,有錢就是大哥。這些現象,難道我們還見得少了嗎?“讀書熱”在哪裏?“學問熱”在哪裏?“雷鋒精神”又在哪裏?“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更不用提了! 所以,聖人真是“一肩挑盡古今愁”,連他的憂慮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他的救世主義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嗎?7.30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爲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裏,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5.8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於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爲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第二課時6.12從本章裏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爲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爲,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讀解】切勿畫地爲牢,裹足不前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問題,走不走卻是態度問題。 畫地爲牢,裹足不前,這是知難而退,自甘墮落,。所以孔子深惡痛絕,當面駁斥冉求的說法。 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背登攀。”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那,只要肯立志,堅決地去做,做到什麼程度算什麼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換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事實上就總會有所收穫。相反,凡事太功利主義,還沒有開步就問終點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結果便很容易畫地爲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範圍內,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聖人予以激勵,要求他開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廢”,也比停步不前好。9.17

【讀解】 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嘆時光易逝,往事難再,另一方面以水爲喻,勉勵我們進德修業,都應該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已,不捨晝夜。 無獨有偶的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 曾感嘆道: “人的腳甚至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體會與孔子是相通的。 他們所發出的感嘆,在歷史的甬道中迴響,至今仍不絕於耳。而這種感嘆所包含的意義,還可以從各個方面延伸,引發我們思考宇宙的奧祕,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亙貫古今的一大感嘆啊!9.23這就是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於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並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後生可畏一方面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長。”另一方面是 “人到中年萬事休”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既是鼓勵,又是鞭策。 鼓勵年輕人珍惜青春的寶貴時光,茁壯成長,掌握足以讓老一輩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輕人奮發有爲,自強不息不要虛度了青春年華,到中年時仍默默無聞,一無所成。 說到底,還是下面這一段著名的話概括得好: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毛澤東)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正是“後生可畏”的生動形象寫照。一日之計在於晨,抓住了晨光,後面的事情就大有時間可做了啊!17.22

【讀解】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孟子說得更爲尖刻:“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膝文公上》) 雖然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一個是仁者叮嚀,一個是智者雄辯,但兩人所表達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爲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反對好吃懶做,消極無聊地打發日子。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能夠真正做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什麼也不想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說不定這本身還是一種難能的修養,一般人就是想修還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經濟發達,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以後,一些人無所事事,閒得無聊,似乎採納了聖人的建議,沒日沒夜地打起麻將來了。聖人若是知道了這情況,會不會感到哭笑不得呢?5.27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僞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僞君子這種人還少嗎?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還只是第一個層次上的問題。第二個層次上的問題是,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但不願意正視,不願意作嚴肅認真的自我批評,或者,用孔子的話來說,不願意“自訟”------自我訴訟,自己審判自己,這實際上牽涉到感情與理智的問題。就理智的冷靜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也認爲應該自我批評並加以改正纔好。但就感情的傾向而言,人總是習慣於自己原諒自己,自己爲自己找出一些辯護詞,最後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無罪釋放”的判決。

第三課時19.21在“晉靈公不君”的故事中,士會勸晉靈公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所謂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樣,但最終卻掩不了太陽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然不失爲君子的風度。另一方面,對於一個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領導人來說,就像太陽、月亮一樣,居於高處,並且大家都看慣了他光輝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沒關係,反正也沒人注意。居於高位的領導人一旦犯錯誤,很容易被大家發現,就像太陽、月亮一樣,稍有有一點點黑,就被人們覺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謹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當然,你一旦改正錯誤,那也很容易被大家發現,因爲大家都仰望着你嘛。以上兩方面就是子貢說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過,孟子認爲,古代君子的過錯的確如子貢所說,像日食月食一樣,但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所謂“君子”,卻是將錯就錯,文過飾非,已完全沒有“日食月食”的風度了。(《孟子公孫五下》) 孟子距子貢的時代並不很遙遠,而我們今天距孟子的時代卻是遠之又遠。“君子”之過,是如日月之食讓人仰望,還是將錯就錯,文過飾非呢?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標籤:教案 求助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