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小學科學實驗課件

課件是用於更新學習數據、實現學習過程控制的教學策略和學習過程的控制方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關於小學科學實驗的課件,內容如下:

小學科學實驗課件

 背景描述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這是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學探究中,“學生的興趣不能自始至終,學生只對活動操作本身感興趣,在交流階段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不夠活躍”這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在進行《搭支架》一課的教學中,我作了初步的嘗試。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爲8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課前準備好的舊報紙、透明膠、膠水等。

二、本課的任務是小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後討論: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強支架的穩定性和承受力?②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承受力最大、最穩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據討論的結果,你對本組或其他組的支架有什麼建議?

三、各小組開始搭高塔。

1.小組長綜合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確定好自己組要搭的高塔的形狀,然後畫出塔的草圖,大家一起製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後開始分工搭高塔。

2.各組的高塔搭建好後,組內成員測量好塔的高度,並檢測塔的承受力(以放作業本的多少爲準),然後填寫好教科書第24頁實驗記錄的後半部分。

3.各小組依次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組搭的高塔,並示範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組(一):我們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體柱的支架,高19釐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8本作業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塔的形狀是三角立體形的,整個塔身是一個三角形立體柱,底部是三角形,頂部也是三角形,塔側是3個長方形片狀,塔身由內外兩層重疊而成,外層比內層在底部多了側面3片支撐葉。

小組(二):我們組搭的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高18釐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業本。

示範:不能承受一本作業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塔身由四條圓紙棒站在長方形的四個直角上建成。該組的學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塊長方形紙片粘在四根圓紙棒的下面,四根圓紙棒的頂外側用一條細小的扁形長紙條按照長方形的四個直角把四根圓紙棒粘在四個角的內側。

小組(三):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長方體形狀的,高13釐米,可以承受5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5本作業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塔身是四根圓紙棒,其中①—②兩根紙棒的中間粘上一截短的扁紙棒來連接,③—④也一樣。在這兩截短的扁紙棒中間又用一條短的圓紙棒把它們連接起來。塔頂貼上一張長方形紙片把四根圓紙棒粘在這個長方形的四個直角上。

小組(四):我們組搭的高塔是圓錐體形狀的,高15釐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業本。

示範:不能承受一本作業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個長方形,塔身由4根圓紙棒搭成,一共有4個側面,相對的兩個側面是兩個三角形,另外兩個相對的側面是兩個長方形,塔頂是一條線段。該組學生在塔頂上粘上一張長方形紙片。

小組(五):我們組搭的高塔是立體三角形的,高24釐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8本作業本。

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觀察該組的高塔。這座高塔的形狀是立體三角形的,塔底是一個三角形,該組同學分別用一條扁形紙條在塔身從下向上的1/3處圍一圈,粘牢三根圓紙棒,又在塔頂粘牢三根圓紙棒,使人從上往下看,塔頂、塔中部、塔底分別是三個三角形,塔身有3個側面,都是長方形。

小組(六):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高19釐米,可以承受6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6本作業本。

小組(七):我們組搭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也高19釐米,可以承受2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2本作業本。

教師和同學一起觀察,小組(六)的高塔形狀與小組(五)的高塔形狀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細小又結實的圓棒;小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較粗大又不是很結實的圓棒;小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紙棒。

小組(八):我們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體三角形的,也是高19釐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業本。

示範:最大能承受24本作業本。

教師和同學們一起觀察小組(八)的高塔。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圓紙棒,塔底和塔頂分別是兩個三角形,塔身有6個側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組討論。

各小組的學生根據剛纔觀察到的八個小組搭的高塔,根據高塔的形狀和承受的重物與自己本組的高塔作比較,討論以下三個問題: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強支架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②採用什麼樣的結構,承受力最大、最穩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據討論得出的結論,改建本組的高塔或者給其他組提出建議,怎樣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組討論。

2.全班集體交流。

生①:我發現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穩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圓紙棒,構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增強支架的穩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結構承受力最大、最穩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長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圓棒的承受力比片狀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覺得給小組(一)的高塔在原來底部片狀支撐的地方再分別加上一根圓棒,加固高塔的支撐點。

生⑦:我認爲第一小組的高塔裏層底部已經是一個三角形支架了,側面的支撐葉支撐不穩,我們可以在支撐葉的下面再加上一個三角形支撐架。

生⑧:我認爲第(八)小組的高塔是搭得最穩固、承受力最大的。他們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構成。教師和學生再次仔細觀察第(八)小組的高塔。這座塔的頂部和底部還有塔身的6個側面都是三角形。透過剛纔學生的示範,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們都看到第(八)小組的高塔最穩固,承受力最大,因爲他們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構成的,我們在改建高塔時,只要加上一根圓棒,使它成爲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們第(二)小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頂部加上根圓棒,變成三角形,這樣,塔就能站穩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給第(三)小組提個建議吧,你們組的塔只要在4個側面都加上一根圓棒,構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撐力就會加強。

……

(各組學生踊躍地給本組或其他組提建議。)

 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點是:“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在科學探究方面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透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爲主。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製作、實驗、觀察、討論、交流等各個活動。在學生完成實驗以後,接下來,教師要創造時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討論,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階段能夠集中,激活他們的思維。

實際上,學生的興趣不能自始至終,他們對活動操作本身比較感興趣,在交流階段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不夠活躍,這個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這是因爲在活動操作的過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識,因此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他們的興趣也就放在這上面。但是,隨着活動操作的逐漸完成,未知的知識逐漸顯露,學生的求知慾望逐漸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們的興趣也就會逐漸地減退。待到活動操作結束,他們的興趣也就跟着結束了。很少有人再對已經完成的實驗提出任何的異議。所以,在接下來的交流階段,他們就會出現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不夠活躍等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應該這樣做:

1.組織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實驗結果。由於各小組學生在認知水平、動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異,這就註定了他們的實驗結果也是有差異的。學生對於與自己不相同的東西總是比較感興趣的。這時候,組織他們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就能再次激發起他們的興趣。

2.適時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在學生觀察完各個小組的高塔後,他們對各小組的異同大概也瞭解到了一點。這時候,再提出相關的問題讓他們進行討論,最後還有一個整改建議。這就使得學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爲他們要給其他組提出整改建議,他們就要了解其他組的操作結果和存在的問題,而要了解其他組的操作結果和存在的問題,他們就要對這個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討論,才能找出存在的問題,然後才能提出整改建議。這樣一環扣一環的緊跟着,不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再加上教師適時的用一兩句話或者一兩個問題,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能讓他們的注意力在實驗結束後要分散的時候再次達到集中,思維的火花再次被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