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河中石獸優質課件

《河中石獸》本文節選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故事圍繞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進河中的石獸”展開,僧、講學家、老河兵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故事的結局證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河中石獸優質課件

河中石獸優質課件一

教學目標:

1、落實文言重要實詞,反覆朗讀,知曉文章大意。

2、瞭解“敘述”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方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4、培養學生客觀對待分析事情的態度。

教學重點:落實重要字詞;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三類人“河中尋石獸”的辦法,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檢測字詞落實情況)

PPT展示

河中石獸

清.紀(ji)昀

——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師:朗讀推開記憶的門,在朗讀中回憶重要字詞。

1、落實第三段重要字詞

PPT展示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如是再齧:像;沖刷,侵蝕。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顛:本來。

如其言:依照。

然則天下之事:既然這樣,那麼。

但知其一:只。

可據理臆斷歟:主觀地判斷。

2、結合字詞挑戰自己

PPT展示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3)石性堅重,沙性鬆浮。

(4)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

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5)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據理臆斷歟?

3、再次朗讀,整理內容(瞭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記敘了                                                           (概括),得出了xx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短文前面記敘,後面議論,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三、研讀賞析,討論人物

PPT展示

三類人:

僧——出家人,居於寺廟,四大皆空;

講學家——居於書塾,研究經史,講學教書;

老河兵——長年駐紮河邊,巡河,鎮守河防。

思考:

1、講學家和老河兵分別爲了什麼而“笑”?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寺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確的辦法?

明確:(1)講學家嘲笑僧的錯誤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錯誤做法,以及對衆人的盲目追尋的世風而無奈。

(2)僧只考慮水流性質,考慮問題不全面;講學家只根據書本知識,考慮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老河兵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從水流性質、石性和沙性出發,全面考慮。

3、紀昀給我們講述了三人“河中尋石獸”的故事,把僧、講學人和老河兵進行對比,告訴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能否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可據理臆斷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可據理臆斷。

明確:多指空談多,實踐少。反問句,加強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穫(懂得)了                        。

板書:

借事說理

僧:考慮問題不全面

講學人:空談理論

老河兵:閱歷深廣,實踐經驗

批判“空談理論,盲目追從”的世風(遺憾)

強調“實踐出真知”。

《河中石獸》教學反思

《河中石獸》設計的特點是,在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譯——議——悟”的結構模式,

從知識能力到情感體驗,從文字走向生活。具體有如下收穫。

1、  突出了重點:在誦讀中體味、感悟。

2、  突破了難點:巧用“換字法”,體會“多”和反問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3、  體現了特點:抓住了學科與文體的特點,上出了一定的“文學味”。

這是《河中石獸》的第二課時,所以文言字詞的重點稍有偏頗,但課後有學生問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對的?突然意識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諱,本末倒置,沒有紮實“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蘊含。以下是我幾點不足。

1、過度預設:第一板塊“點譯、句譯、全文理解”,隨着PPT的呈現,看似學生回答得流暢,但是流暢的背後是教師過度預設,這拋棄了“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如果讓學生藉助註釋口頭翻譯,把盲點疑問等標註出來,也許課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於時間關係,我也只是用“一段話概括”故事來檢測落實,其實這沒有真正的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對於文言文,我們該落實到字詞,還是粗略地瞭解大意?這也是個疑問,也許是家常課和公開課的問題。

2、資料更近不足:“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個“多”,一個反問句,包含了作者紀昀的情感,對當時社會的想法,然而由於我淺薄的知識,無法理清《閱微草堂筆記》撰寫的時代、宋代理學家的特點、乾隆年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環境,適當的資料更近,有利於學生了解紀昀的情感,“論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視知識序列銜接:初一學生對於文言文學習仍處於低層狀態,接受識記文言字詞也許比較合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虛詞”等,這些也許是他們知識大門敞開所需要的,當然也需注意隨文而教的問題;然而,這篇文章,我把後半部分的設計重點放在了體悟上,兩次“笑”的不同,論“三類人”的做法,還強行灌輸了“表達方式”的內容,初一學生的知識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識,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獸優質課件二

教學目標

1. 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 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ù)

2.查字典,看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題材料妖怪鬼狐爲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2. 朗讀課文。

3. 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在小組內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 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  二石獸並沉焉。

今義:並列

閱:古義:代詞  這  是非木柿

今義:閱讀

是:古義:經歷  閱十餘

今義:判斷詞  是

蓋:古義:發語詞   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   但矢其一

今義:錶轉折  但是,卻

2. 一詞多義

去:豈有爲暴漲攜之去   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爲: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爲坎穴   成爲

橘生於淮南則爲橘   是

爲其來也   在

3.詞性活用  棹   名詞用爲動詞   划船

4.漢字能假      同“癲”,瘋

五、佈置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2.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複習上節課內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 質疑:故事說了一件什麼事?

討論並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並歸納:

(1) 寺僧以爲石獸被水衝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着鐵鈀,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着。

(2) 講學家認爲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裏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爲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爲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物,認爲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鬆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並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着;

第二層:講學家認爲石頭埋在沙裏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爲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並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尋找倒塌的河裏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

1. 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選項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標籤:課件 石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