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必備】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

時間真是轉瞬即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續寫新的篇章,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了!如何把教學計劃寫出新花樣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3篇

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1

單元名稱:

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科學精神”爲主題,共有三篇主體課文,兩篇拓展閱讀課文。《當代神農氏》歌頌袁隆平不畏艱難困苦、熱愛科學事業、獻身科學事業中的精神。《一個這樣的老師》教會學生治學要有“懷疑精神”。《詹天佑》中的壯舉爲中國人爭了氣。這五篇文章所寫中的人物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國籍不同,但他們對科學嚴謹、執着的態度,獻身科學的精神,卻同樣令人敬佩,讓人感動。

單元教學目標:

1、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在語言環境中的字義,並能正確讀寫。

2、能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學過的詞語大部分能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運用。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4、理解課文內容, 體會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獻身“水稻雜交”事業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爲了科學研究矢志不渝,知難而上,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瞭解懷特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體會側面描寫人物的作用。結合具體事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才華和愛國精神,同時在他的科學態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啓迪。 激發熱愛祖國、立志爲祖國做貢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體會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感受袁隆平獻身“水稻雜交”事業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爲了科學研究矢志不渝,知難而上,敢於拼搏的奮鬥精神。瞭解懷特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體會側面描寫人物的作用。結合具體事例,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才華和愛國精神,同時在他的科學態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啓迪。 激發熱愛祖國、立志爲祖國做貢獻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能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體會人物形象和文章情感。

單元教學安排:

1、教學內容 課時

2、當代神農氏 兩課時

3、一個這樣的老師 兩課時

4、詹天佑 兩課時

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教學目標

本冊由“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資訊與生活”和“探索宇宙”五個單元組成。

“無處不在的能量”單元,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的身體能發出熱,養成樂於和善於觀察身體事物的習慣。知道擺的規律,。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鑽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瞭解人類用火的歷史。透過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探索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透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追尋達爾文”,能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資訊資料,對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在探索生物進化的問題中尊重證據,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人類的進花歷程。瞭解生命的幾種觀點,認識人類對社會起源的過程。

三、本冊教材的重難點:

1、透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透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透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援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具體活動安排

小製作:

1、做一個聽話擺

2、做一個電磁起重機

小發明:

自制手電筒

體驗活動:讓身體熱起來

觀察活動:觀察蔥葉的啓示

實踐活動:摩擦會產生熱量

手抄報:《未來的家園》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第一單元第1課

第二週第一單元第2、3課

第三週第二單元第4、5課

第四周第二單元第6、7課

第五週第二單元第8、9課

第六週第二單元第10、11課

第七週第三單元第12、13課

第八週第三單元第14、15課

第九周第四單元16、17課

第十週第四單元18、19課

第十一週第五單元20課

第十二週第五單元21課

第十三週第五單元22課

第十四周第五單元23課

第十五週至期末研究與實踐

六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理念:

一是以育人爲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爲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爲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密切聯繫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透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四是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教學建議:

一、運用對話教學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與學生溝通與合作是現代教學的藝術,教師和學生都成爲課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教師應具有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能迅速對反饋的資訊及時梳理,正確引導並添加新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之中的知識生成。在對話教學中,教材只是個精選的例子,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纔是目的。

二、教學手段媒體化教學手段是師生雙方爲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資訊的工具。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能爲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的速度和學習的效率。課改提出了資訊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變革,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開發利用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運用圖片、圖表、地圖、報刊、圖書、音像、網絡、軟件等多種教學手段展開教學,尤其要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活動多樣化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實際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透過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具體指導活動,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透過活動使學生既能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又能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活動時間不一定侷限在課內,也可安排在課前準備和課後延伸。課前可以蒐集資料,可以查閱書刊、報紙,可以去請教有關人士,也可以上網搜尋,然後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線索和答案。課後可以對當堂沒有理解的內容進行研究和落實。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在課堂上就能立竿見影的,而是要依靠學生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在於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知識就可能被真正領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鍛鍊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態度、價值觀就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選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社會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國際國內形勢也在不斷髮生着變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同時也注重與社會發展變化的聯繫。因此,本冊的教學內容和進度就不應該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應該具有較強的時代感,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應該與本地區、本校的實際相結合,如與社會公益活動、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等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親近感,也只有當他們感覺到所面對的教學內容原來就是他們的生活實際,他們纔會產生積極的參與熱情,有益於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如教學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時,可結合當時發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等。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繫實際,與時事發展同步。除上所述,還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更多地從體驗、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六、以發展性評價爲主對學生的評價要從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鼓勵爲主。這種評價不是爲了證明,而是爲了發展;這種評價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這種評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評價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對於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面對各種壓力有好處,也有利於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

教學進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