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必備】小學教學計劃錦集八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又將開始安排今後的教學工作了,不如爲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那麼教學計劃怎麼寫才能體現你的真正價值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教學計劃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小學教學計劃錦集八篇

小學教學計劃 篇1

本學期我校將《弟子規》德育的校本教材,利用地方課的時間教學,這門課程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因爲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之重,身感壓力之大。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真是歷歷在目,學生誦讀經典的聲音總是迴盪在耳邊,另我感動,備感欣喜!深深感受到學校領導的真是高瞻遠矚,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爲了使本學期校本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現制定如下計劃:

一、教材分析:

針對小學生實際教材主要從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學校禮儀、社會禮儀進行具體的述說,全面介紹了小學生應該具備的禮儀知識。透過老師講解、組織開展活動、文明禮儀調查問卷等,進行個人家庭、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禮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書中附錄,對禮儀教育教學的方法和活動方案進行簡單介紹。爲增加可讀性又收集了一些有關禮儀的圖片和兒歌。希望能對學校禮儀教育有所裨益,不當之處請同行不悋賜教。

二、教學目的:

1、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體諒父母。

2、培養學生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3、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5、指導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爲規範。

三、教學內容:

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學校禮儀、社會禮儀進行具體的述說,全面介紹了小學生應該具備的禮儀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流利背誦。

難點:理解含義,並能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五、學習時間:

每週安排一節誦讀時間,平均每節課學一課內容。利用校本課前預備時間複習鞏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動的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

2、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理解含義。

3、舉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含義。

4、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實踐。

小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年齡較小,接觸的東西少,對他們來說什麼都是新鮮的,他們都喜歡接受新知識,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耐心,對於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接受比較慢,特別是對某些協調性要求較強的東西,力量也比較差,男生活潑好動,組織紀律性觀念不強,但表現欲強;女生和男生一樣活潑,應多以遊戲爲主,在其中進行組織紀律性教育,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教材較爲簡單,內容主要有:體育基礎知識、基本體操、田徑類的跳躍和投擲(輕物擲遠 拋接球)、體操(團身前後滾動和前滾翻)、隊列練習、走跑練習(30米跑 和300-500跑走交替)、基本步法練習。內容簡單卻是最基礎的,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對於難度較大的項目,教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應當適當降低動作難度,多加以引導,從學生基礎能力開始培養,養成終身體育的好習慣。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體育基礎知識,明確體育鍛煉的作用,在鍛鍊中運用學習新知識,並不斷鞏固和提高。

2、從基礎鍛鍊做起,進一步增強體質,特別注意培養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

3、過體育鍛煉,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自信心,爲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基本隊列的練習以及田徑的各種走跑跳和投擲動作。教學難點:體操動作。

四、教學措施

1、教師認真貫徹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的精神,精心備課,充分上好每一堂課。

2、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要根據低年級學生自制力和理解離較差、情緒變化較大,而身心發育快的特點,多采用主題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充分發揮遊戲的作用,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3、多鼓勵新生在課堂上大膽做示範,並提出問題,對這方面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4、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保證正確的跑走姿勢,並對學生及時給予表揚。

5、教師要將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去,以達到提高的目的。積極組織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做到優生優培,差生轉化。

6、教師加強各方面學習,提高理論水平,以理論指導實踐,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總結經驗教訓。

小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生理髮育的特點

1、四年級學生一般爲9———10歲,屬於人體發育的童年時期,總的說來,身體發育處於相對平穩階段,身高、坐高、體重、胸圍、肩寬、骨盆寬等指標男生均自9—10歲開始突增,女生均自8———9歲開始突增,女生均早於男生。四年級學生相對比較是屬於身體發育最快的時期。

2、四年級學生安靜時脈搏均值比三年級相對減少;女生血壓指標10歲時增長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遞增但差異不大,男生稍大於女生。

3、四年級學生身體素質指標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遠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優於女生,差異不明顯;立位體前屈女生優於男生且差異明顯;速度、腰腹力量、柔韌、速度耐力素質指標爲四年級學生的敏感期,既關鍵發展時期。靈敏素質發展也極爲敏感,學習和掌握技術動作較快。

4、四年級學生骨骼成分中膠質較多,鈣質較少,可塑性比較大,富彈性,堅固性較差,不容易骨折,且容易彎曲變形、脫臼和損傷,因此,要特別注意身體姿勢的培養和練習前的準備活動。

5、四年級學生肌肉中含水率較高,肌肉細長而且柔嫩,大肌肉羣發育比小肌肉的發育要早因此,要多安排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的練習,在注意發展大肌肉羣的同時,也要注意小肌肉羣的發展。

6、四年級學生的心臟容積和血管容積之比小於高年級,因此,不易進行過分劇烈或耐久性過大的練習活動。

7、四年級學生的第二信號系統活動逐漸佔有主要地位,爲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要有意識地將體育教學的五大領域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二)生心理髮展的特點:

1、四年級學生感知覺的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身體練習時容易被新穎的內容所吸引,經常忘記練習的主要目的。興趣十分廣泛,幾乎那項體育活動都喜歡,感知動作的要領比較籠統,容易把相近的動作混淆起來,時間和空間感較差。

2、四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雖有發展,但還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較好,交換練習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內。

3、四年級學生無意記憶還佔相當優勢,因此,講解不宜過長,敘述動作要領和練習方法要提綱挈領。

4、四年級學生的情感容易外露,愛爭論問題,容易激動,動不動就提出批評意見,但仍願意依靠老師,希望老師來做主。

5、男女生之間開始出現界限,男女生之間容易保持一定的距離,站隊時的間距都比低年級大了,不願意站的很近。

6、自我評價意識開始形成,擔心自己體育成績不佳、擔心自己在練習中影響集體。開始能分辨同學中體育能力的.高低及學習態度的好壞。願意聽表揚,要求老師採取公平態度,老師批評不當,就不樂意,特別是女生。

二、教學目的

在《大綱》中,明確地規定了小學體育的目的:“透過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教育,增進學生健康,增進體質,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爲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質奠定基礎。”

〈1〉使學生初步認識自己的身體和掌握鍛鍊身體的簡單知識及方法,學會一些體育、衛生保健的安全常識,培養認真鍛鍊身體的態度。

〈2〉初步學習田徑、體操、小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韻律活動和舞蹈等項目的基本技術,掌握簡單的運動技能,進一步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3〉培養學習各項基本技術的興趣和積極性,以及勇敢,頑強,勝不驕、敗不餒,自覺遵守規則,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

體育課教學常規

體育課教學應叢增強體質出發,加強課堂的“三基”教學經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各種優良品質,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師方面:

1、認真備課,精心寫好教案,不備課,無教案不準上課。

2、認真學習和貫徹教學大綱,鑽研教材,明確教材目的與任務,掌握教材重點、難點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幾爲完成任務而採取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組織措施等。

3、根據教學任務,提前準備和佈置好場地、器材、及教學用具、教師不準曠課、丟課的因故不能上課,必須經學校領導同意,並做好妥善安排。

4、在教學中,加強與重視“三基教學”同時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完成體育三個方面的任務。

5、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安排好、密度和運動量。

6、教師要注意儀表整潔,舉止大方,教態嚴肅、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設,並在課前三分鐘前換好服裝。在上課現場等候上課。

7、認真做好學生的學期、學年體育成績的考覈和評定,重視資料的積累和保管,並且定期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指導和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8、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小組長及積極分子的作用並且經常做好對他們的培養和訓練工作,使他們真正起到教師助手作用。

9、教學中要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嚴格的安全保護措施與要求,嚴防傷害事故的發生一旦發生傷害事故要及時向領導彙報並作好妥善處理。

(二)、學生方面:

1、學習目的明確,積極自覺的上好體育課。注意聽講,積極學習掌握必要的體育基本知識技能與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

2、上體育課,着裝要輕便,整齊,做到穿輕便運動鞋上課,不帶鋼筆,小刀等提前按教師要求,在指定地點等候上課。站隊時要做到快、靜、齊。

3、不得無故缺課,不遲到、不早退,服從領導,聽從指揮,遵守課堂各項規定。

4、在課堂上嚴格執行教師的各項要求,不經允許不得隨意移動器材教具要嚴格執行教師規定的各項保護措施。

5、要愛護體育器材,不得有意損害各種體育設備和用品,課後要按教師的要求如數送還各種器材。

6、目的明確,積極自覺的上好體育課。注意聽講,積極學習掌握必要的體育基本知識技能與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鍛鍊的習慣。

小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區教育局“安全第一,質量爲本,內涵發展”思想爲指導。以《科學、品德課程標準》爲依據。立足我區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創新教研方式,繼續圍繞“有效課堂教學”的教研主題積極開展教研工作。

二、工作重點

1、積極組織教師上好各種公開課,組織開展骨幹教師上教學示範課,教研員評析課例的形式,爲各校教研聯動搭建平臺,努力促進全區教學的均衡發展;

2、組織本學科教師j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合理、有效應用模式,片區內進行聽課、評課活動,取長補短,爲我所用。

3、充分發揮教研組合作研究的優勢,紮實開展集體備課等形式教研活動。

4、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骨幹教師培養,以點帶面,輻射全區。

5、品德學科注重調研、視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6、積極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努力學習,適應資訊教育大環境下的教研模式,進行網絡教研活動。

7、安全教育課程要列入課程計劃。(不得以週會課代替安全課,不得以班主任代替安全教師)學校要制定不同學段的安全教育課程計劃,並要有專門的安全教師,安全教案,保證每週不少於1課時。

三、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

1、制定科學、品德學科教學計劃、教學進度;

2、科學、品德試卷分析及教研活動

四、五月份: 組織開展骨幹教師公開課。示範課。

六、月份: 1、進行四、五、六年級實驗操作檢測;

2、籌備本學期期末測查及命題工作。

3、 期末考試、總結。

六月份:檢查學校各年級安全教育課程計劃和安全課開設情況。

小學教學計劃 篇5

一、班級特點分析

少兒舞蹈班招收的都是5-10歲左右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主要也是培養興趣爲主要目的。進行舞蹈基本功訓練,身體各個部分軟開度訓練,學習舞蹈節奏、舞步組合,節拍練習及舞蹈小節目,以學生動作協調能力爲訓練重點,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氣質,提高藝術修養,增加學生對舞蹈的瞭解。

二、教學重點

針對此年齡層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編排和教授這門課程,希望透過這門課程中簡單的站位,舞姿,動律動作及小的舞蹈組合訓練,讓學生更充分、正確的活動運用自己的身體,讓學生在學完這節課程以後,在柔韌性,模仿能力和表現力都有所提高,也更喜歡這門課程。

三、教學內容

1) 課前熱身遊戲

2) 芭蕾舞(民族舞)基本功訓練

3) 音樂舞蹈小組合共6個,2個完整的舞蹈片段,這是教學的重點。

組合練習分爲:頭部練習,腿部練習,腰部練習,波浪手,擺臂

舞蹈片段分爲:民族舞一個,。流行舞爵士舞一個。

四、教學效果

1、軟開度達到一定的標準(橫,豎叉 下腰 壓腿 )完成。

2、模仿能力(能夠很快很形象的模仿老師的動作)。

3、表現力(跳舞蹈小組合要有一定的表情,自信)。

五、教學手段

1、有計劃的制定出每節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

2、每次教授新課由老師表演師範匯入教授新課內容。

3、有步驟的教授課程內容。如:壓腿練習(10分鐘)

步驟:1、教授正確的把上壓腿方法;2、教師正確示範,口數節拍;3、口數節拍,教授學生壓腿練習;4、口數節拍,學生單獨完成 5、配合音樂,完成組合。

六、教學計劃

根據每期課時,分爲四大階段進行訓練。

1、透過有針對性,有趣味性的地面活動組合,由頭到腳的引導學生們活動開身上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寸肌肉,進行單一舞蹈動作的訓練。

2、由單一的動作練習過度到音樂組合中,主要透過單一的動作講解,示範和反覆練習完成,爲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3、這個階段是最爲重要的訓練階段,在以前課程的基礎上,大量加大組合的訓練,同時還要不斷鞏固複習基礎課程練習,並且加入舞蹈小舞段的練習,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舞蹈表現力。

全面的複習本學期學習的課程內容。

小學教學計劃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小學一年級新生剛開始上學,還不知道上學的大體含義,也不知道上學對他們意味着什麼,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一下就解釋清楚的,小學生會在慢慢的成長中知道這其中具體的含義的。今年秋季體育教學對學生來說並不難,況且學生也都是喜歡體育活動的,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學好體育。這意味着我們更要把體育教學優質優良地完成好,現將本學期體育教學計劃擬訂如下:

教學目的:在《大綱》中,明確地規定了小學體育的目的:“透過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教育,增進學生健康,增進體質,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奠定基礎。”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接受新知識,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男女生活潑好動,組織紀律性觀念不強,但表現欲強;,同時他們的模仿能力強,但對體育基本活動的動作概念和方法瞭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動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活動起來,學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和方法,培養正確的身體姿態,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各種體育活動的技術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礎。同時重視趣味遊戲教學,並在其中進行組織紀律性教育。

二、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保持身體的正確姿勢,使之初步具有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衛生習慣,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使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關體育、衛生與保健的常識,學習和初步掌握體育與保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爲發展體育與保健的綜合能力打好基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遵守紀律、團結互助、活潑勇敢、積極向上等優良品質。

三、教材分析

小學體育(與健康)包括理論和實踐2部分。理論部分包括體育和保健常識;實踐部分包括:①走和跑;②跳躍;③投擲;④攀爬、懸垂、支撐、滾翻、平衡;⑤小球類;⑥隊列隊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間鄉土體育七大類。遊戲和發展身體素質教學內容不單獨分類,納入各類教學內容之中;韻律活動和舞蹈不單獨分類,包括在隊列隊形、徒手操之中。具體教學內容見教學進度表: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本學期以廣播體操教學爲主,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會做廣播體操。

難點: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並且做到動作與節奏相吻合。

五、教學措施

1、從實際出發,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年齡、原有知識能力基礎和身體發展水平以及學校的場地、器材設備和環境氣候條件等實際情況,實事求是、講究實效、改革創新,確定好教學目標、安排好教學內容、選擇好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安排好運動負荷和心理負荷,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好本課程。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動機,提高體育保健文化素養,在充分體驗運動樂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採用啓發、誘導和各種各樣的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鍛鍊身體的積極性,同時組織各種體育競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

3、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正確的示範、直觀的圖片等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感知動作,領會動作要領,掌握鍛鍊方法,形成完整的正確動作概念,培養學生觀察判斷能,啓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水平。

4、自制體育器材,認真抓好場地、器材建設,對已有的器材、場地要保管好,保護好。同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自制體育器材,創造條件,保證教學的基本需要。

5、以《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爲目標,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體育訓練,同時進行考覈改革,認真做好考覈工作。

小學教學計劃 篇7

一、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共九個單元:

1、簡易方程

2、多邊形的面積

3、因數與倍數

4、認識正、負數

5、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6、對稱、平移與旋轉

7、分數加減法

8、統計

9、可能性

素材的選取具有現實性、科學性和時代性,堅持情境串帶動問題串整合經驗課程與學科課程,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優化知識結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拓寬學生的事視野。教學時教師一定要引領他們瞭解大自然與生活的一切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二、教學目標

(一)透過親歷學習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的道理。

(二)進一步認識身邊的事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祕初步掌握數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爲學生經歷數學研究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三)增強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研究需要科學的思想與方法作指導,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克服困難才能攀登科學高峯。

(四)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方程的意義、倍數與因數、多邊形面積計算、正負數,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及複雜的分數加減法、對稱平移與旋轉、可能性的統計知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使學生學會分析等量關係並能列方程解應用題,能區分應用倍數因數、質數合數、奇數偶數、質因數等意義解決數學問題。

(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經歷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理解掌握多邊形的特徵及面積機計算方法,區分對稱平移與旋轉,瞭解正負數的意義,能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三)理解分數的意義、性質,培養遷移類推能力,學會計算分數的四則運算。初步瞭解簡單的統籌方法和優選法,能運用分析現實問題。

(四)繼續探究統計的複雜知識,並能合理科學地處理資訊分析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措施

(一)實施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綠色多元課堂教學。

(二)加強直觀教學,多聯繫生活的實際,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充分利用教具與電教教材,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

(三)加強素質教育,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耐心幫助每一個學困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做到人人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善於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形象直觀或具有簡單聯繫的具體問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多維目標。

(五)注意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努力激發他們主動發現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識。

(六)善於借鑑學生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水平,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探究活動,層層上升,逐步推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教學計劃 篇8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走進校門,他們會對學校所有的感覺都是新鮮的,更是希望學校生活能帶給他們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情。這一個年齡的孩子玩心還是非常重,對待學習沒有一定的認識,只是年齡到了就該上學了,並沒有覺得應該多學點知識,所以實踐課一方面要帶領孩子走進有趣的活動中,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形成正確的規範和習慣。

二、指導思想

實踐活動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去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三、教學目標

實踐活動課程的總目標是:透過認識、體驗、發現、探究、操作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進而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具體爲:

1、使學生可以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的樂於合作的情感和善於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的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出發點。研究性學習是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變革,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和價值不在於讓學生獲取多麼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於讓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獲得一種積極的學習體驗,受到新的方法的薰陶,從而改變長期以來習慣的偏重知識接受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2、強調知識的聯繫和綜合運用。由於研究性學習涉及的學習內容大多來自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許多問題自身帶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解決自然要求學生調動多方面的知識,並綜合運用這些知識於問題解決過程中。

3、注重過程。淡化知識目標,強調對過程的參與、理解與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大特色。從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兩方面來看,注重學習者對過程的參與和在過程中的表現,都應是研究性學習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對研究性學習而言,學生的廣泛參與就是目的,在過程中獲得了積極的體驗就是成功。

4、強調開放。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過程、評價諸環節都呈現出很強的開放性,爲師生自主選擇活動和創造性地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活動留下了必要的空間。

5、重視師生互動。研究性學習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教師不再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將預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也不再作爲被動的接受者接受教師發出的指令。在開放的情境中,師生將共同作爲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和實施主體,依賴自己的智慧和創意,在交互過程中共同構建課程的內容,設計實施的方案,完成課程的評價。

五、教學重點、難點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形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它與其他課程領域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爲了增強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本學期,教學重點是:

1、與讀書活動整合

2、與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結合

3、走進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