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爲寫計劃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級三個班的孩子正處於向青少年過渡的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迅速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是培養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時期。四年級孩子的學習動機從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開始轉化,即使沒有直接的獎勵,爲了得到老師、同學、家長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評價,他們也會努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目標任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使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三、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本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爲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爲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爲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爲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一雙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向鄰里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

四、完成教學實施的辦法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充實教學內容。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

五、教改專題

怎樣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 、學生情況分析

小學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徵向少年的品質特徵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着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爲順利完成中小學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 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 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 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 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二)、教材重點與難點:

主要透過真實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認識戰爭和衝突帶給人類苦難的基礎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共創和平的心願和所做出的努力,瞭解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保衛祖國和維護和平的作爲,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透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瞭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佈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爲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資訊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爲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瞭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爲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並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瞭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爲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爲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透過對6年小學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爲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爲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鑑。

2.“百聞不如一見”,爲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定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爲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小學大門後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麼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內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基礎將品德、行爲規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於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定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並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髮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爲他們又將面臨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爲學生向初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引領兒童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儘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材料。

5、在本冊教學中進行課題《品德與社會綜合性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的落實。

6、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爲生活問題。

7、大膽想象,解決生活問題。

五、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間 2

3、 學會和諧相處 2

4、 只有一個地球 2

5、 我們能爲地球做什麼 2

6、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 2

7、 戰爭風雲下的苦難 2

8、 放飛和平鴿 2

9、 我們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長足跡 2

11、 臨別感言 2

12--16期末複習 1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爲主導,以構建社以構建社會主義及新時期公民核心價值觀爲工作方向會主義,與時俱進,以深受當代小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爲手段深受,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學工作。

二、教學目標:

1、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勤勞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培。人人爭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懂得講文明、有禮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自覺遵守公共道德,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能夠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樹立敢於向困難挑戰的信心,遇到失敗和挫折不灰心、不氣餒。

4、自尊自愛,不驕傲自滿,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不爲小事生氣。

5、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

6、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透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的依賴性很強。他們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但缺少社會經歷。教學時要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四、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

五、教學措施:

1。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透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透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六。課時安排

一週2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成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一山一水一聖人;有三節教材:、站在泰山頂峯、來到黃河岸邊、循跡孔子故里;第二單元,心中有祖國:有三節教材:好大一個家、同是炎黃子孫、爲了祖國的振興;第三單元,不同的環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鄉、黃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透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透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爲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20多個自然村,共有53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8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佔8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4.思想、行爲不能自主的佔15%。

5.留守兒童因爲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佔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爲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透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纔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同時,這個時期的少年的發展也極其複雜、充滿矛盾。儘管這樣,他們身上也出現了不少具有積極意義的質的變化,這個年齡的少年在個性方面出現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成人感”的發展。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逐步確立自己的學習、生活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2、引導學生以現實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少年們開啟成人生活的大門,讓他們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引導學生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讓學生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將世界存在的原本道理逐步融會於兒童的心靈之中。

4、引導學生在思想和行爲上逐步向成人靠攏,指導他們辨別正確的成熟的行爲,不盲目地模仿。

5、引領學生探索和關懷生存的家園。

三、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 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透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透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5、爲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四、課時安排

一週二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踏青、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行爲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同學透過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時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爲他們生長爲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同學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體會家庭親情,感受家長對自身的疼愛和他們的養育之恩,熱愛家庭、尊重家長長輩,以恰當的方式孝敬長輩。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身的情緒和行爲。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身手。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爲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交通平安知識,透過對水、電、火的平安使用問題,培養他們的平安意識。

三、具體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

4、空虛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佈置: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在愛的陽光下 10課時

第一、二週 家人的愛

第三、四周 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第四、五週 來自社會的愛

我們共歡樂 8課時

第七週 不一樣的你我他

第八週 換個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樂

生活不能沒有他們 6課時

第十一週 我們的生活需要誰

第十二週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週 說聲“謝謝”

尋路和行路 8課時

第十四周 學看平面圖

第十五週 校外探路

第十六週 出行的學問

第十七週 馬路不是遊戲場

第十八週 複習、考覈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教材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

教學目標:

1. 透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學習讓同學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局部,激發同學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識別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瞭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同學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瞭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 透過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從瞭解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入手,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工人和農民爲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瞭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繫的關係;知道生產是爲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時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爲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3. 透過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的學習讓同學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和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和交通的不時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瞭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同學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4. 透過第四單元《通信連着你我他》的學習讓同學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讓同學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講究通信道德,遵守有關通信的法律、法規;初步瞭解通信發展的情況;體會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平安、有效地獲取資訊;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資訊的區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同學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2.透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

3.讓同學瞭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

4.聯繫身邊的實際事例,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透過調查,知道現代通信的方式和各自的特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使用相應的通信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懂得並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教學措施:

1.注意引導同學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2.從同學熟悉的生活動身,引導同學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3.將引導同學獲取資訊與指導同學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同學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4。透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同學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課時佈置:32課時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爲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爲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爲標,以體現與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爲理念;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爲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爲:《做守規則的人》、《做樂觀向上的人》、《做自尊自愛的人》、《做聰明的購物者》。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懂規則、守規則的態度,幫助學生了解簡單國際交往中的規則。知道遵守國際交往規則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習克服困難的合適做法。聯繫生活實際,明白麪對困難前進和退縮的不同結果,樹立“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信心。

(3) 能夠從失敗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鍛鍊意志,不怕摔跤。

2、行爲與能力目標:

(1) 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維護自己名譽的人物的事蹟。

3、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體會家庭責任感。培養學生家庭理財能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強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透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資訊,懂得它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爲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爲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爲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啓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爲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爲基礎與學生爲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一、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全冊共分爲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在使兒童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第二單元《地球生病了》,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單元《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意在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全冊

冊教學要求:

1、瞭解地球的基本知識,熟悉世界海陸分佈等情況,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瞭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讓學生知道各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正確對待互聯網。

2、使學生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學習一些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和情感,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的良好習慣。

3、和兒童一起走進多樣化的世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寬容的心態,正確認識其他文化,積極吸取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好的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4、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直面並審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學會獨立。

2、以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話題,逐步向學生開啟成人生活的大門,在參與和探索中成長。

3、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會的多樣性,把兒童培養爲優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3、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4、經常開展與課堂有關的活動。

5、強調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全冊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單元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單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單元 世界問題還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單元 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爲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爲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爲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着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

二、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透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透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應注意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透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

三、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經過了上個學期的施教,學生基本適應了我的教學風格,能遵守課堂紀律,按時完成作業。但也有幾個學生,上課時喜歡開小差,隨意發言,作業也不能主動積極地完成,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基本特點如下

1、綜合性

(1)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因此,本冊教材的內容爲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品德、社會、地理、歷史等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他們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多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

(2)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學習也是整體的。本冊教材仍然重視各知識層面的互相聯繫和支援,更能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2、開放性

教材不侷限於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開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力圖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的社會,瞭解社會,研究社會。單元主題的設計上都採用的“你”、“我”兩種人稱的敘述方式。

教材努力創設一種能與學生對話的文字形式,與學生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教材注重豐富學生的內容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的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對生活中的道德敏感性。

4、形式活潑

本冊教材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圖文並茂,輕鬆有趣;採用對話式語言,富有親切感。

三、教學要求

一單元《我學習我快樂》

引導學生增強時間觀念,學習科學安排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初步做到生活有規律,學習和做事講究效率。引導他們注意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促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

二單元《家庭因我而美麗》

鼓勵孩子們主動和家人溝通,難處自己的創意,開展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參與制定美好的家庭計劃。重視將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幫助孩子們體會家庭的快樂,主動創造家庭之樂。促進學生家庭責任感的形成。初步培養學生的家庭安全意識,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

三單元《共享友愛陽光》

引導學生感受同學之間的平常而真實的友情,學會在人與人之間相處中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幫助學生獲得友誼,在集體中積極愉快的生活和成長;引導學生完善自己,在矛盾和摩擦中互相寬容,勇於認錯和改正錯誤。同時積極參與有意義的轟動。共享友愛陽光。

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家鄉或社區的勞動者帶給自己的方便,瞭解勞動者的艱辛,初步學會尊重勞動者和他人的勞動,嘗試在利索能力及的前提下爲他人提供方便;知道生活離不開人們的勞動,任何物品來之不易,從而珍惜勞動成果。

五單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初步瞭解不同民族的習慣於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引導孩子瞭解民族交流的一般常識,懂得和各民族的同胞和睦相處,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祖國的深遠意義。引導學生對祖國各民族的飲食、服飾手工藝、節日文化進行主動探索,發現中華民資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使學生在感性的認識上,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進而轉化爲增進民族團結的動力和行爲。

四、詳細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內容課時

1-4《我學習,我快樂》8

5-8《家庭因我而美麗》8

9-11《共享友愛陽光》6

12-14《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6

15-19《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8

20複習,檢測2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爲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透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 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 元周 次課 題課時

第一單元 有困難 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

第二週.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單元 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

第五週5.“我”和“我們”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

第三單元 做聰明的消費者 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

第四單元 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週1.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

第五單元 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

第十六週16. 在這危急時刻

第十七週17. 災害無情人有情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援,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爲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爲,敬佩爲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透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透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2、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本人從事小學教學已20多年,並且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本學期,我將深入研究我們教學實施細則,加強對學生預習方法和限時作業的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情況分析

1、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 教材特點:

(一)聯繫生活,“主題”呈現,“引導”先行。

本教材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主題的確定充分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主題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內容,每一主題都內在地體現不同的設計維度,達到內容維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體視野,滲透文化薰陶

本教材兼顧城市和農村社會背景,讓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學生對整個社會生活有比較廣泛的瞭解。

(三)突出主體,注重活動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實踐,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2. 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教材特徵描述

具體地講,本冊教材材力顯現這樣一些特徵:

(1) 教材以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爲基本內容,爲學生感知生活親近社會提供的情境和空間。

(2) 教材透過展現典範事件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3) 教材順應學生不斷開放和逐步發展的視野,力求課程固有的學科規律,情感態度以及人之的變化規律在螺旋上升中達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構

(1)綜合性

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的發展需要爲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如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

(2)經驗性

人的經驗是在充滿暗示的社會生活中,在面對事件並作出自主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驗需在特定的關係中構成學生豐富而變化的生活。

(4) 開放性

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展示家庭、學校、社區和家鄉、祖國、世界的聯繫,學校不侷限於課堂,開放性將品德學科充滿生機與活力。

2、本冊教材各單元特點

第一單元 幸福的搖籃

《幸福的搖籃》是三年級的第一單元,前接“品德與生活”,後續四個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起點。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會性品質發展的起點。家庭的親情,父母的疼愛,學生雖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們並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爲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養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落實“我在成長” 中的過程目標十分關鍵。

第二單元 我愛我的學校

《我愛我的學校》從繪製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學校這個社會羣體。從學校的變化爲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透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第三單元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足跡》是“我在成長”這一內容標準下的單元主體。第八課《給自己頒獎》是第三單元是“成長的足跡”中的第一課,“給自己頒獎”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第四單元 做個文明小公民

《做個文明小公民》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透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爲人們提供的便利,從而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3、本冊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把握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學生與文化的關係,是聯繫學生生活並把學生關係中的人必須把握基本關係。

2、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並注重在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難點:1、牢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中的基本要素,體現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具體發展目標。

2、透過設計認識、理解、體驗、感悟、探究、反思、實踐及滲透資訊技術教育等學習活動方式,拓展空間

4、學習本冊教材基礎及要達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與行爲規範和社會性發展兩個基本點,注重品行養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統一,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不同維度的目標,促進學生品行與社會品質的發展,增強學生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實踐,多種學習活動方式,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

三、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地開支,勤儉節約。

(3)、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學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寬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爲。

(6)、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敬他人。

(7)、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8)、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9)、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愛護公共設施,做到人人有責。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