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

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文章共三段話。第一段介紹了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二、三兩段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關係。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認識10個生字,二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三是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保護它。

一節課的匯入設計得如何,直接影響着學生對一節課的投入狀態。上課後,我藉着每位孩子都喜歡畫畫的因勢,請一位孩子上臺畫一棵樹,並讓他向大家介紹自己畫的樹,再透過老師課件畫的一棵樹讓孩子說說樹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幫助。因爲一開始就從孩子們的興趣着手,孩子們很快就投入到課堂中來。在介紹樹的好處時,大家說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們就引入了課文的學習。

學生字時我採用生字卡片,猜字遊戲形式引導學生識詞識字,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呈現教學內容,避免了枯燥無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循序漸進的方式,既使學生掌握了要認的字及偏旁,又適當地滲透了一些識字方法,爲日後的自主識字創造了條件。

一年級的學生初次學課文,對此較陌生,教學時要結合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爲此我採用指名讀齊讀,領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我本着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事物所吸引的特性,創設情境,“冬天到了,小樹身上光禿禿的,冷不冷?我們怎樣幫助小樹,有位爺爺也和你們一樣想幫助小樹,他是怎樣幫助的?”把學生引入文中。接着我引導學生:“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心裏很高興他會對爺爺說什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快樂地表達,將文中所悟落實到日常行爲中。在一次次的引導、激勵下,孩子們透過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樹還以爺爺綠色的小傘,明白了樹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併發出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論斷,這個過程都是他們自主探究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做好自己引的角色就夠了。

本課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但也有不足之處如:對學生說出的不太好的組詞沒有及時糾正,對學生的鼓勵也不及時,有些該強調的力度較小,在語文教學方面,還需不懈努力,我會用全身心的熱情換來語文教學更亮麗的天空。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2

《爺爺和小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冬天,爺爺給小樹穿上暖活的衣裳,小樹不冷;夏天,小樹撐開綠色的小傘爲爺爺遮涼,爺爺不熱了.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的密切,和諧。教學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

一、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在課文教學時,重視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識記漢字。如“爺”字的教學,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再以實物形象幫助識記字形,這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爲了突破重點,我製作了課件輔助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識字教學時,有的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用動畫的形式識字可以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

但是寫字教學的時間,是安排在課中識字後,還是安排在專門的寫字課來指導比較好,這個問題我也不很清楚。總覺得在一堂課中,寫字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突出。

二、把備學生作爲重要的環節。在各個環節安排上,考慮到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一年級學生有意注意雖然在發展,但無意注意仍然佔優勢。他們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受興趣和情緒所支配。因此,在識字學習時我根據以上特點,將生字的鞏固和要認的字詞寓於摘蘋果的遊戲之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生字。我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舉,明辨教學互動中出現的“風雨”和“陽光”,加以積極引導和鼓勵,收穫了許多真誠地感動。

三、以培養習慣爲重要任務。低年級課堂教學,我一直在努力營造一種活潑生動,動中有序的學習氛圍,但是,如果常規紀律沒抓好,生動會是一句空話。所以對於一年級學生,抓好課堂常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低年級的養成教育需要老師各方面都要“細”。因此我在一些細小處適時抓住孩子心裏加以鼓勵,如學生在出示小樹說話時我要求孩子們說完整的話,有孩子說的好時表揚他說“你的知識真豐富”。初讀課文時鼓勵孩子拿起筆邊讀邊畫出生字加強記憶。只有教師事無鉅細,處處爲人師表,才能培養出事無鉅細的接班人。

透過這節課,我真正瞭解到了學生纔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看、多思、多總結,讓自己課堂更加愉快。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3

《爺爺和小樹》是一年級課文的第五課,本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在一個農家小院裏,冬天到了,爺爺爲小樹綁上稻草禦寒過冬;夏天到了,茂密的小樹爲爺爺遮擋猛烈的陽光,讓爺爺能在涼快的樹蔭下度過炎熱的夏天的故事。本文的語言口語化,以孩子的視覺、角度、立場闡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和諧關係,爲孩子的知作出了引導,爲孩子的行樹立了典範。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把目標定位在孩子能夠在一定的語境中,例如詞、句中初步認識生字,(透過自讀課文,對生字引起注意,詞語的認讀是對生字的又一次接觸,尋找反義詞、“傘”字與實物之間的對比、“暖和的 ”的練說,意在幫助孩子記住字形、理解字義,第二課時中透過比賽、遊戲來鞏固、強化)透過看圖說話、想象說話來感受爺爺對小樹的關愛,以及這種關愛對小樹的作用,同時給予孩子一個語言表達、釋放自己想法的一個平臺,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把文章的語言內化成孩子的語言。

但是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並未達到我預設的程度。在反覆的思考後,卻又回到原點“我爲什麼要上課?”是我要孩子學嗎?不!作爲一名教師更爲重要的任務是要在課堂吸引孩子,讓孩子要學。雖然這已經是一個每位教師都熟知的教學理念,但是面對我的課堂,面對自己的“公開課教案”,能否理直氣壯的說一聲“我的教學是吸引孩子要學”呢?我卻不能!在課堂上,忘記教學流程,縱然有緊張的因素,但是也正是因爲課堂上,我墨守於教學設計,沒能夠根據學生實際的課堂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而且在教案的設計時,就僅僅想我要怎樣把這些知識點去教給我的學生們,沒有想到他們想要怎樣去掌握,他們到底在怎樣的一個水平上。例如:詞語的認讀時,僅僅停留在認讀,沒有考慮孩子們到底處於怎樣的水平從而訓練他們記憶的深度;朗讀課文時,每一次的朗讀目標不明確,有層次、有目標的朗讀更能帶動全班的朗讀上的進步;在教學中的一些細節,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理解上的偏差、朗讀時總是糾正不過來的讀音時,自己該採用怎樣行之有效的策略來糾正孩子呢?面對一年級這些天真、無瑕的孩子,又應該用怎麼樣語言和形式進行更爲親切、生動、深入的進行交流呢?我想這些都應該是我爲之努力的目標。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4

教材分析:

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行爲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教學目標:

1. 認識10個字,會寫“不、開、四、五”4個字。認識筆畫“豎彎”和“立刀旁、兩點水、四點底、人字頭”4個偏旁。

2. 瞭解把句子放在課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並劃出自己喜歡的詞語。

3.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要愛護它。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初步感受人和樹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係。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談話激趣。

1.出示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

2.生:圖上有一位老爺爺,還有一棵小樹,老師引導把兩者聯繫在一起:圖上有一位老爺爺和一棵小樹。

3.教師設問,激發學生讀書的願望。課題寫了“爺爺”,寫了“小

樹”,中間用“和”連起來,其中一個是人,一個是樹,人和樹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板書課題:爺爺和小樹並讓學生齊讀三遍,讀得乾脆利落。

 (二)初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手指跟着輕聲讀,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1.請學生開啟書,老師範讀,學生指讀,做到看拼音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讀不好的句子可多讀兩遍。

2.學習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課文中學習生字。

(1)認識自然段並講解自然段的特徵:大屏幕顯示,跟學生講解怎樣劃分自然段:前面空兩格就是一個自然段,大屏幕演示的同時讓學生在自己的課本上標出自然段序號。

(2)逐段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三)指導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提出問題:讀完後你知道了什麼?

生: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

師:認識“棵”字,“棵”可以利用偏旁幫助學生理解識記,用“加一加”的方法整體識記,訓練量詞的使用,如:一棵小樹,一張桌子,一頭牛。一隻山羊。

2.指名讀第二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 兩句

在屏幕上出示第一句話:冬天到了,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

(1)指名讀。

(2)引導理解。

①讀完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這句話寫了誰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

裳?(爺爺)寫了爺爺做什麼?(給小樹穿上衣裳)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

②認識生字“到”,認識“利刀旁”;多音字“和”的學習,和”是多音字,有暖和(huo)、hé兩個讀音,結合本課的兩個語境(爺爺和小樹、暖和)初步認識多音字。“冷”用兩點水錶示冰的意思,認識偏旁兩點水。

③出示圖片,問句子中的“衣裳”是什麼?(稻草)

④看圖再問稻草是“穿”上去的嗎?課文裏爲什麼這麼說呢?教師要啓發學生用剛學過的方法認真讀句子,想想句中把小樹當作什麼,所以才這麼說。(把小樹當做孩子,怕孩子凍着,所以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

小樹有了稻草衣裳怎樣?(這裏可以讓學生說一下在天氣冷的情況下穿上棉衣的感覺)在黑板上出示第二個句子:小樹不冷了。指名讀,要強調“不冷了”。

(3)齊讀這段課文,體會爺爺的愛樹之情。

過渡談話

我們剛學過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保護了小樹。那麼,小樹又爲爺爺做了什麼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讀,注意全段有幾句話(兩句)

2.理解第一個句子。

①指名讀。說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小樹給爺爺撐開綠傘)撐是什麼

意思?(教師可用動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綠傘”是什麼?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讀句子想,因爲綠傘是小樹撐開的,所以它應該是長在樹上的密密層層的枝葉,即樹冠。在這基礎上讓學生看插圖加深印象。

③學習“傘、熱”字,分析傘的樣子,學生說說自己打的傘,認識偏旁“人字頭”透過與實物聯繫來記住生字;“熱”字學習偏旁四點底,老師講解四點底與火有關,有火烤着,讓學生識記熱字。 ④體會小樹知恩圖報,撐開小傘讓爺爺乘涼。

⑤體會爺爺在樹下乘涼的心情(高興、開心)再次讀課文第三段。

(2)理解第二個句子。

小樹給爺爺撐開了綠傘,爺爺怎麼樣?指名讀,強調不熱了。

 (四)讀全文,從整體上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熟讀課文。

1.指名讀

2.引導加深瞭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再看課題想一想:人和樹有什麼聯繫,讀完課文你知道了嗎?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簡單小結:人和樹是有密切聯繫的,爺爺保護了小樹,小樹就能茁壯成長,爲人們做許多的事情,如:可以乘涼,可以美化環境,可以淨化空氣等等。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爺爺那樣保護小樹,那多好啊!

繼續學習四個生字的形,指導在田字格中書寫。

1. “不”注意第三筆在豎中線上。

2.“開”第二筆橫在橫中線上,第三筆是豎撇。

3.“四”第四筆是豎彎。

4.“五”第二筆是豎偏左寫。

(低年級學生寫字要注意寫字姿勢的糾正,而且要讓學生分清楚字的關鍵筆畫的佔格位置以幫助學生寫出工整的字。)

 (五)作品進行展示、交流及評價。

1、教師將部分同學寫字作品用大屏幕展示;

2、師生交流評價。

板書設計: 爺爺和小樹

爺爺 不熱了

小樹 不冷了

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的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以蘊含着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以兒童的口吻敘述,側重了對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故事情節簡單易懂。因此,在學生認識了本課的生字,熟讀課文以後。透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學生表演、朗讀、對話等途徑進行學習,感悟課文內含,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老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感染,從而養成從小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四十二個可愛的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天真、活躍。拼音教學時尤爲突出,進入課文教學後,有一段時間課堂上顯得較爲沉默, 但當我教過《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後,我發覺只要遵循孩子們心理髮展的規律並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們一樣熱情洋溢。我總結了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5

這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的感染。這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理解重點字詞和練習朗讀。

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語,對寫字和練習朗讀注重太少。

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的匯入自然、條理清楚、教學環節完整。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語氣隨和,很有親和力。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在課堂上,透過師生共同活動,完成識字和理解重點詞句的目標。

具體說來,認識生字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了生字,先讓學生自己悄悄讀,認識的直接讀,不認識的藉助拼音讀。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認字很有幫助。首先,透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原來不會認的字,讓孩子有成就感。其次,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讓認識的孩子多熟悉一下,會更有信心。這種做法比起一出示生字,就讓學生讀,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學課文時,教師先做示範,讓學生學會提問,這一環節收到了好的效果。但在一開頭,先讓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就讓學生關上書回答問題,這不太符合一年級上期學生實際。事實也證明這樣做效果不好。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提問、釋疑,但忽略了朗讀的指導。一方面是朗讀技巧的指導,有兩次教師說到,讀得有點拖,下次注意。都沒有及時糾正,讓學生改過來,讓學生的朗讀技巧沒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讀中悟情的指導。由於讀得太少,對文中的情感體會不夠。其實教師根本不用花大量時間去爲了解決問題而費心,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只要多讀,並藉助圖畫,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撐開的綠色小傘”指的是樹冠。可以針對年級特點練習說短語,如:暖和的( )、綠色的( )等。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6

《爺爺和小樹》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的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以蘊含着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以兒童的口吻敘述,側重了對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故事情節簡單易懂。

因此,在學生認識了本課的生字,熟讀課文以後。透過觀察課文中的插圖,學生表演、朗讀、對話等途徑進行學習,感悟課文內含,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老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感染,從而養成從小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隨着學生活動的展開,他們會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出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甚至會提出類似的問題:

①爲什麼小樹要穿上暖和的衣裳?

②假如小樹不穿會怎樣?

③爺爺爲什麼要幫它穿?

④穿上了衣裳的小樹會怎樣?

⑤他們會怎麼說?

⑥假如是我又會怎樣?

新課標提出的“學習”就是要求教師不要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過多倚重了“接受性學習”把它置於中心,新課標確立了“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是把它作爲一種學習方式滲透於所有活動之中,強調學生從自己的立場與課文交互作用出發,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研究性學習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它尊重每個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在根本上創設兒童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兒童從問題情境中適合自己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親近自然,關愛自然,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學生自我瞭解,肯定自我價值,在互動、交往、合作中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集體意識,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學會理解他人自覺從身邊的小事開始。

本人的作者正是出於這樣的意圖,希望兒童早日養成隨時隨地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經常留意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自覺樂意地爲他們服務,對他人富有愛心。並從而領悟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真諦。

【理念分析】

一、體現實踐性

在教學中,採用角色表演、角色朗讀,讓學生進行愉快學習,領悟人與樹之間的親密、和諧。

二、體現人文性

以學生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有充分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力。在選擇中體驗學習;在互動中,相互啓發,拓展思路。

三、情感態度

架設生活與教材之間聯繫的橋樑,引導學生情感體驗,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

〖生字解讀〗

一、快樂識字法

1、出示本課生字,讓學生自由認讀,不認識的請教別人或老師,同時把你學會的告訴你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分享。

2、老師帶來了幾個遊戲,你們想玩會嗎?讀得好的,記得快的,用得好的可以獎勵五角星。

⑴摘蘋果遊戲。(規則:能讀、記、組詞、組句,完成這四項任務的可以摘下蘋果;直至摘完爲止,摘到蘋果的同學獎一顆星,然後重複進行。)

⑵找朋友遊戲:給十個生字寶寶組詞,組得多的同學獎一顆星。

⑶開火車認讀。

在整個識字過程中,我設計了以遊戲爲載體的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爲識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記得快,忘得快的特點,透過多種形式的遊戲,對鞏固生字、積累詞語和發展語言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片段分析〗

師:昨天中午,我們班times;times;同學蒸飯時忘了放水,結果蒸出來的是米,而自己口袋裏又沒有錢,急得直想哭時,有一位同學從自己裏口袋掏出一元錢給她。看到當時的情景,你是怎麼想的?

生:他真好!

師:是啊!當一個人最需要幫助時,你幫助他(她),你們之間會形成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生一:好朋友。

生二:很親密。

生三:喜歡他(她)

……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位好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大聲叫:想!

師:請同學們開啟課文第5課《爺爺和小樹》,看圖讀一讀,他們是因爲什麼成了好朋友的?初讀課文。(藉助拼音寶寶試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教同桌或老師)。

透過師生間親切的交談,增進親近感。讓他們感到眼前的老師,沒有高高在上,而是我們學習上合作的夥伴。

師: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讀一讀,評一評,說一說,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出示插圖,看圖,你想對老師說什麼?生:自由說……

師:是啊,冬天真冷啊!爺爺和小朋友都穿上了(),(),還()。

生:爺爺和小朋友穿上了棉衣、棉鞋……;還給門口的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

師:小樹怎樣了?(生:小樹不怕冷了……)

師:小樹爲什麼不怕冷了?誰能把這句話找出來,讀一讀。

生讀。(讀後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糾正)

師:剛纔有同學說小樹沒有穿上衣裳啊!是啊!這裏的衣裳指的是什麼?

生:老師!這裏說的衣裳就是爺爺是用稻草和繩子把小樹紮起來。

師:真聰明!對啊這裏的衣裳就是小樹身上的稻草。

把這段連讀,然後請同學們看圖,再讀課文,四人小組合作,自編自演,同學互評。做到人人蔘與,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最後選幾組表演──評議(給予表揚、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

由於故事情節簡單,再加之同學們透過表演都有親身經歷、所以對語意的感悟較好,特別是有的同學在做小樹時,還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老爺爺真好!我要快快長大。”這裏老師可以適當補充,“小樹長大能爲老爺爺做什麼呢?”從而使同學們知道樹有那麼大的作用,所以老爺爺那樣愛護它,從中暗示:幫助別人其實也在幫助自己。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第二幅圖,讀課文的第三段,用剛纔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學第三段(可以小組合作)。

生:學生讀、看、議……自由進入角色。

此時的學生已經逐漸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之中。他們在透過肢體語言、語氣體會、自由對話等方式。在愉快的表演中對課文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領會。我覺得,這樣做既符合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思想,同時又打破了傳統的“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的教學方式。擯棄了以往教師說的口乾舌燥,學生還是目瞪口呆的局面。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7

在整個課堂中,由於太緊張,沒有很好的進行組織教學,學生回答問題也不是特別積極,看到臺下這麼多名師以及領導聽課,一緊張就把課中的有些環節給忘掉了,在第二自然段講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時,沒有很好的指導孩子們的閱讀。在分析“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時,沒有進行拓展的檢測。在課件的最後一頁,原本是利用背景音樂來試着背誦課文,卻在手忙腳亂中點錯了背景音樂。

本文是一篇很適合孩子朗讀的課文,透過朗讀和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人與樹之間應該親密、和諧地共處,讓他們潛移默化地被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所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好習慣。在朗讀教學時,怎樣讓孩子主動積極的朗讀課文,我在準備的時候很花了一番心思。因爲之前的課文,都是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很願意讀。可一接觸這樣成段的課文,學生讀起來就有點拖腔拿調,如何讓學生讀好課文,這其實與學生的語感是分不開的。所以我選擇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老師示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個別品讀、男女對讀、比賽讀。而且每一次讀的要求也不一樣,第一遍自由朗讀要求是把課文讀準,接着同桌對讀是把課文讀順,後來的個別品讀則是要求把課文讀好。這樣學生每一次的讀都是帶着不同的目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有難度,並且在朗讀的時候還要進行一定的`獎勵,激勵他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在講讀課文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啓發學生想象並透過圖畫在語言的感悟中學習。

上完課以後覺得很遺憾,精心準備的一堂課卻因爲我的緊張而導致上得不成功。或許是因爲初來乍道,對於跨越式的教學模式與要求,我還有很多的不解,也不太熟悉,單在時間的把握上就存在很多不足,在課題匯入的時候,就因爲沒有組織好,浪費了很時間,後面的內容上起來就有點倉促。想了很多,雖然這次上得不太成功,但是我不能氣餒,我應該繼續努力,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進步,相信自己會在這種磨鍊中得到提升。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8

本課總共三個段落,層次分明,這是本學期第一次出現段落的課文。因此,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形成句段概念,就要切實引導學生把詞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課文中準確地理解意思,使他們初步學習到聯繫句子,聯繫課文理解詞句的基本方法。而對於一年級學生,尤其上剛剛結束拼音學習,進入到課文閱讀中的孩子來說,要想用這樣的閱讀方法來引導孩子們學會閱讀,還需要一定的媒介來輔助。在教孩子們學會數段落後,我及時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出示,然後引導孩子看看,兩幅插圖對應的是哪幾個段落的內容。插圖是直觀具象的學習對象,學生很快就知道第一幅圖對應的是“冬天”一段,而第二幅對應的則是“夏天”。插圖很好地幫助孩子進行了整體感知。

在細讀感悟的時候,我再次用到了插圖。讓孩子們看看圖,然後讀讀句子,理解爲什麼說爺爺是給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爲什麼說小樹給爺爺撐開了“綠色的小傘”。有了插圖幫忙,那些後進的孩子也能很快地明白課文中“衣裳”、“綠傘”指的是什麼,體會了打比方的作用,從而初步感受那一份和諧美。

這堂課,插圖很好地“

穿針引線”,幫助我突破了教學難點。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9

一、教材分析

《爺爺和小樹》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視覺、孩子的語言,敘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係。冬天,熱心、慈愛的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樹爲爺爺遮陽。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富有人情味的圖畫。人與樹的關係是親密的,互相幫助,互相關心的;人與自然也應當是和睦相處的,而我們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更應當互幫互助。

二、設計意圖

1、小學1——2年級要認讀生字1600——1800個。同時又要讓學生在起始的閱讀教學中,感受到閱讀課文興趣,因此,本課教學中,力求落實好10個生字以及5個偏旁的教學,同時,把認讀生字放在課文中去理解體會;讓學生在整體的朗讀中,鞏固生字的認讀。力圖很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2、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優勢來解讀課文,認讀生字,掌握偏旁。教學設計中,透過讓學生“說、認、讀、找、比”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質疑、討論,來突破“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這兩個閱讀理解的難點。

3、運用想象,延伸課外。小學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課富有童趣,從而設計“假如你是小樹,你會說些什麼?”“爺爺和小樹之間會說些什麼?”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給小樹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課結束,以樹木對我們人類的作用,作爲課外的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樹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不、開、四、五”四個字。認識1

筆畫“乚”和五個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

(1)培養合作互愛的情感,學會與人共處。

(2)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花木。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片引出課題

1、貼“小樹”

請學生用“小樹”一詞說一句完整的話。

2、貼“爺爺”出示詞語“爺爺”

教學生字“爺”(1)比較爺——爸(2)教“父”字頭

3、在兩幅圖中貼上“和”,齊讀課題。

你們想編一個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嗎?

4、出示圖一、二,讓學生說。(什麼時候,誰在幹什麼?)

(1)自由說(2)指名說

看課文是怎麼寫的。

二、讀通課文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同桌互讀,檢查。

5、出示詞語(請學生讀準“和”兩種讀音,以及“不”的變調)

爺爺和小樹暖和不冷了不熱了

4、齊讀課文。

三、學習生字

1、在課文中找到生字,圈出來,讀讀字音,看看你能記住它嗎?你是怎麼記住的?

2、四人一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讀。

(2)說說用什麼辦法記住生字

3、教師把生字貼在黑板上,指名上臺說說你認識哪個字?是怎麼記住的?領讀(組詞讀)

4、師隨機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讓學生認認、讀讀、記記

四、再讀課文

1、四人合作一起讀2、比賽,指名小組讀

五、遊戲“當小小啄木鳥”

1、師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淚”的小樹,告訴學生,小樹上有許多蟲子,讓學生當啄木鳥醫生給小樹捉蟲。

2、學生拿出信封裏的畫,樹上的“小蟲”上都有一個生字或偏旁,讀給同桌聽,讀對了,就劃去一條小蟲,看誰捉的小蟲多。

3、最後老師在黑板上貼出“有笑臉”的小樹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抽讀生字、偏旁(採用開火車)

二、初步認識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看看你們發現了什麼?(自由說,及時肯定學生的新發現)

2、老師也有一個新發現:認識“自然段”

3、教師和男女同學合作讀課文三個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

1、出示圖一

(1)指名讀相關的句子

(2)齊讀第二自然段

(3)想想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A、“暖和的衣裳”指什麼?

B、假如你是小樹,這時你會說什麼?

(4)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2、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A、理解“綠色的小樹”B、讓學生想象,爺爺和小樹之間會說些什麼?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自由讀

2、齊讀

五、讀讀說說(完成課後作業)

1、指名說

2、挑選你喜歡一個,說一句完整的句子

六、我會寫

1、請學生看田字格里的生字,讀一讀

2、師範寫

3、學生寫

七、課外延伸

1、人們爲了保護樹木做了哪些?

2、樹木爲人類做了哪些?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這學期我教一年級語文,四五十個可愛的孩子在課堂上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天真、活躍。拼音教學時尤爲突出,進入課文教學後,有一段時間課堂上顯得較爲沉默, 但當我教過《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後,我發覺只要遵循孩子們心理髮展的規律並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們一樣熱情洋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教師語句充滿童趣,將他們帶入童話世界 教《爺爺和小樹》時我沒有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而是與學生進行啓發性的談話:“我家門前種了一棵樹,冬天到了,風兒呼呼的刮,你是小樹你想說些什麼?”學生踊躍發言,答案精彩紛呈,童趣十足。像“我好冷呀,誰來幫幫我呀?”、一邊哆嗦一邊說:“天公爺爺你就行行好,不要這麼冷了,我快受不了了。”等等。課堂氣氛一下子活了起來。

2、聯繫生活,學生感同身受,理解課文內容 啓發學生了解爺爺爲小樹穿衣裳,小樹爲爺爺撐開小傘這件事後,學生自然想到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討論後知道給小樹穿衣裳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如:刷白漆、捆草繩等,還知道爲什麼小樹不冷了,體會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互相關懷。

3、反覆朗讀,情感薰陶,在讀中進一步體會和感悟 學生理解後反覆讀,便能讀出爺爺和小樹互相得到幫助後的快樂,從而想到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幫助。

總之低年級語文教學必須掌握孩子們的年齡和心理髮展規律,創造性地挖掘教材以外的知識,根據不同內容採取不同的和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法,相信課堂教學一定會充滿樂趣。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0

《爺爺和小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冬天,爺爺給小樹穿上暖活的衣裳,小樹不冷;夏天,小樹撐開綠色的小傘爲爺爺遮涼,爺爺不熱了。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的密切、和諧。教學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透過教學實踐和課後反思,我認爲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材給出了兩幅情境圖,這兩幅圖突出了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第一幅圖所表示的內容:時間是冬天,樹木凋零,爺爺穿着棉衣在室外活動;第二幅圖所表示的內容:時間是夏天,樹葉茂盛,爺爺穿着汗衫坐在樹下搖扇、喝茶。我在教學時就充分利用這兩幅情境圖,讓學生認識冬天、夏天的景物特徵以及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應該穿厚薄不同的衣服等。這一環節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

二、課件輔助教學,提高課堂實效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爲了突破重點,我製作了課件輔助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我把要求認識的十個生字的偏旁部首做成紅顏色、閃動的效果,識字教學時,有的學生注意力開始分散,用動畫的形式識字可以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識字的效率。在接下來的朗讀感悟環節中,爲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點詞句,即讓學生明確“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的含義,我製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在畫面上把纏在樹幹上的草和茂盛的樹葉分別作成閃動的畫面。當學生的認識出現誤區和偏差時,就出現閃動的畫面,這樣不但起到直觀形象的作用,還可以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引導的作用。

三、重視語言的積累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語言學習,是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然而,課文中的許多詞語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理解難度比較大。教學時,我遵循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逐層深入,如:課件出示“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這兩個詞語,學生認讀後,啓發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那些東西是暖和的?那些東西是綠色的?這樣學生就會毫不費力地說出許多這樣的詞語來。這樣的訓練不僅使學生學會了語言感悟和積累,而且還學會了擴展詞彙的方法。

《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深感到:要使學生有豐厚的語言積累,必須透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動腦動手,身心愉悅。才能實現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

四、採用多種方式讓生字和學生多次見面,在生字的復現中鞏固了識字。

在第二課時的生字詞語複習中,我創設了兩個小遊戲環節,一是爲生字朋友找家,二是啄木鳥捉蟲。在有趣的遊戲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大大提高了,也加深了對第一課時字詞學習的鞏固。

五、課堂內容比較充實,時間掌握很好,有些環節的創新和拓展不錯。

當然,由於缺乏經驗問題及教學設計的問題,這節課也暴露出了許多不足:

1、課前複習生字“爺”與“爸”字作比較,還是應該多讓學生去發現,而不是教師自己提出問題: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出示兩個詞語,讓學生自己說發現就可以了。

2、匯入部分編一個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有些多餘。由於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讀過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很深的印象,導致他們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式,沒有了自己的想象。

3、拓展部分過多,比如環節中的“夏天,小樹還對爺爺說了什麼”可以不要,進而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讀。

4、拓展部分,說說春天、秋天爺爺和小樹之間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盡情讓學生來說。但課件當中不宜給出答案,這樣便使本來開放的練習變成了唯一。只要學生說得合理,不必苛求統一。

5、某些細節。第一句“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可以做句式練習。即“哪裏有什麼”。然後透過不同位置加重語氣來讀理解句子的不同意思。二、三自然段的學習有些散,把幾個問題放在一起,主要還是讀。拓展可以放到下一課時。教師儘量少範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盡情讀,而不必規定加重什麼語氣和關鍵詞語的朗讀。

另外,背誦課文可以穿插到每一自然段的學習中,加上動作,配上音樂。總之,要多讀,一年級的味還要濃一些。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1

這篇課文是第一冊第一組“課文”部分的第5篇課文,前面4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出現,《爺爺和小樹》,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現:第一段是總起,交代“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對比描寫,從冬天爺爺給小樹穿衣到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這兩個方面敘述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兩段的構段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樣,教學時,我用重點閱讀其中一段,引導自悟另一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藉助句式:“什麼時候,誰幫誰做什麼。”來弄懂課文。在看圖說話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使學生在讀正確,讀通順的要求上,能讀出恰當的節奏與重音,然後在各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中,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

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我覺得對於第二段的理解與朗讀指導,時間是充裕的,學生能在課內從讀不通順到讀出感情來,足見讀的指導是到位的。然後再教學第3段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內容,並能將朗讀的方法遷移運用於第3段,費時少而收效大。從總的課堂節奏來看,第一課時顯得冗長緩慢,第二課時內容豐富而緊湊。這可能對學生的情況,比如紀律性,表現欲預計不足,還有老師放手讓學生自讀的無效訓練,導致第一課時有些內容沒按預設的完成。但是我想,教案是死的東西,教學是活的生命,要讓死的設計變爲活的,是需要課堂實踐的檢驗,所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或者課上不是演練得很完美,這是很正常的,在平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現象,不足大驚小怪,但是反思還是必不可少的:

1、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在課文教學時,重視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記漢字。如這個“傘”字的教學,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再以實物形象幫助識記字形,這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寫字教學的時間,是安排在下課前十幾分鍾呢,還是安排在專門的寫字課來指導比較好,這個問題我也不很清楚。總覺得在一堂課中,寫字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突出。

2、以讀好課文爲教學目標。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學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並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什麼時候要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這個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之前的課文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自己去讀通讀懂課文,然後在理解過程中,在沒有教給讀書方法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試着練讀。等學生讀了以後,老師覺得不對,再去一句一句地教。這看起來好像是在培養自讀能力,但是效率低下。其實,一年級學生學朗讀,就是要由老師教的呀。唐老師在評課中,也指出了這個問題。他說,一年級朗讀指導,先聽錄音,再老師教讀,然後由學生自己讀,這樣讀書效果會更好。學生有個先入爲主的概念,一開始給他一個良好的示範,爲他順利地讀好課文打下基礎。另外,聽錄音比聽老師範讀效果好,因爲,聽老師範讀時,學生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看老師的表情上,而聽錄音,就可以減少其它注意方面的干擾。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教學在借鑑中進步,學生在模仿中成長。”爲什麼不發揮老師的模範作用,讓學生獨自在黑暗中摸索呢?

3、以培養習慣爲重要任務。低年級課堂教學,我一直在努力營造一種活潑生動,動中有序的學習氛圍,但是,如果常規紀律沒抓好,生動會是一句空話。所以對於一年級學生,抓好課堂常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2

《爺爺和小樹》一課以圖中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情:冬天,爺爺爲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

1、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根本任務。在教學《爺爺和小樹》時,我至始至終圍繞着字、詞、句、段、篇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

第一環節複習生字詞,我設計了“我來比劃你來猜”、“猜字謎”、 “邀請字朋友做客”等趣味性十足的遊戲,既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又達到了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復習鞏固生字詞的目的。在學習課文環節中,我先出示四個詞語,在學生自主搭配的基礎上,在進行詞語搭配的拓展訓練,再出示“穿上”和“撐開”兩個動詞,透過動作演示體會“撐開”的意思後再次進行詞語搭配,達到學習語言和積累詞語的目的。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安排了用“因爲……所以……”進行句子訓練。課文僅代表性地安排了冬、夏兩個季節,我透過補白,設計進了春、秋兩段,在經歷文字時,又超越文字,透過拓展練說、內化遷移,有效地運用了語言。在課末,我回歸整體,把課文改成小詩,做到美讀昇華,活讀課文。模仿寫詩更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個性化的想象說話,促進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深層次的閱讀。在《爺爺和小樹》一課中,我安排了大塊的想象說話環節。

在學習課文中,我設計瞭如下的想象說話訓練: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吹着,在風中的小樹,你想說什麼啊?穿上暖和衣裳的小樹們,現在你想說什麼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在身上,小朋友你有什麼感覺?在樹下乘涼的爺爺,你想說什麼呢?在拓展訓練中,我又設計了兩個想象訓練:美麗的春天到了, 給 ,小樹 。金色的秋天到了, 給 ,爺爺 。立足於文字的想像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爺爺和小樹的感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利於突出學生閱讀行爲的自主性。

“細節決定成敗”,在教學《爺爺與小樹》這課後,聽課的領導和老師給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反思自己的課堂,發現問題確實不少,如在動作演示“撐開一詞時,當學生懂事地把傘合攏時,未能抓住教育契機,滲透“撐開——收攏”這一反義詞訓練;有學生說出“五彩的彩虹”時,我竟然充耳不聞;一位學生說了一句不太完整、規範的話,我糾正了他,卻沒讓他再次重複,失去了一次訓練語言的機會;因爲時間沒有控制好,以致於把自編詩留到了課後,要知道我面對的學生是才入學不到兩個月的一年級孩子。課堂是孩子們的課堂,課堂只有爲了孩子才精彩!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3

教材分析

1.本課內容的組成成分:《爺爺和小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有三個自然段五句話,寫天冷了,爺爺愛護小樹,照顧小樹;天熱了,小樹給爺爺遮擋烈日,滲透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字活潑,富有情趣,且配有兩幅生動有趣的插圖,適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心理。根據課文特點和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本課第一課時可透過看、讀、演、議進行教學。

2.《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課程標準》倡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當增強學生的感悟體驗。即要求學生以教材爲載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參加各種教學活動,用眼、耳、鼻、手、腦等感官去體驗,從中獲得種種發現,繼而進行各種思維活動,最後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主重讀中誘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悟,促進學生感悟自得,自主發展,在不斷讀書積累中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悟性。本課教學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強化朗讀,引導學生經歷內化和表達語言的過程,從而進一步培養語感。此課文中孕育着濃濃的情感因素,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是語文學習的任務,教學時還應當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情趣逐漸形成關愛他人、關愛生命的健康情感。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給樹穿緩和的衣服,綠色的小傘等表達方式適合兒童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在已學習拼音後,對認識10個單音節生字,讀音難度不大。

2.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認識的10個生字時由於部分生字筆畫較多,且伴有新的偏旁出現,在認記上有一定的難度。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取的各種學習策略:聯繫生活實際,形象地感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鞏固生字。會寫不四。

2.讓學生初步感悟到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大自然。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寫兩個字。

2.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哪一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五課《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請大家伸出右手指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板書:5.爺爺和小樹) 指名讀課題指出爺爺的讀音(板書:yēye) 全班齊讀課題。

二、複習生字。

三、學習課文(同學們生學掌握真不錯,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69頁,看看爺爺和小樹之間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一)

1.範讀第一自然段,這棵小樹會說些什麼?它想要什麼呢?(板書:樹)

2.這時誰來幫助了它,出示課文插圖一。(板書:爺爺)

3.爺爺是怎麼做的呢?

4.小樹捆上了稻草就像我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小樹現在感覺怎麼樣?(板書:不冷)

5.爺爺幫助了小樹,小樹會對爺爺說些什麼呢? 師生交流。

(二)同樣的方法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暖和的衣裳、爺爺不熱了各指什麼? 全班交流

四、小結

1.如果冬天爺爺不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樹就會凍死,夏天爺爺也就不能在樹下乘涼了。人和樹是好朋友,人類愛護樹木,樹可以爲人類帶來許多好處。

2.誇小樹。

五、指導寫字

1.課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不四字。

2.學生觀察重點筆畫的位置,觀察後說一說:不的第二筆撇在豎中線右邊一點起筆;第三筆豎寫在豎中線上,上邊出一點小頭。最後一筆點要與左邊的撇對稱。四的第四筆是豎彎,強調豎要直,彎要圓。

3.學生說位置,教師範寫,學生觀察。

4.生獨立書寫,寫後與範字進行比較。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板書設計

5、爺爺和小樹

爺爺 小樹

不熱 不冷

教學反思

《爺爺和小樹》是第一冊第一組課文部分的第5篇課文,前面4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出現。這是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現:第一段是總起,交代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從冬天爺爺給小樹穿衣到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這兩個方面來體現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兩段句式一樣,教學時,用重點閱讀其中一段,引導自悟另一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引導學生觀看插圖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存在着許多的問題:

一、老師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卻未能很好的落到實處。如果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能夠及時地多元化地評價並且適當地加上一些肢體語言的話,應該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帶入情境。

二、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文章,但教師上課時的語言過於成人化,語言還不夠生動活潑。

三、學生朗讀存在唱讀拖音等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對學生朗讀習慣進行嚴格要求與指導。 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在教學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盡力揚長避短,使得自己的教學水平能得以更大提高。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4

這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的感染。這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理解重點字詞和練習朗讀。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語的教學,對寫字和練習朗讀注重太少。

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在我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在課堂上,透過師生共同活動,完成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句的目標。具體說來,認識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圈出生字,然後讓學生自己悄悄讀,認識的直接讀,不認識的藉助拼音讀。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認字很有幫助。首先,透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原來不會認的字,讓孩子有成就感。其次,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讓認識的孩子多熟悉一下,會更有信心。這種做法比起一出示生字,就讓學生讀,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學課文時,我先做示範,讓學生學會提問,這一環節收到了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提問、釋疑,但忽略了朗讀的指導。一方面是朗讀技巧的指導,發現學生讀課文時讀得有點拖,但沒有及時糾正,讓學生改過來,讓學生的朗讀技巧沒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讀中悟情的指導。由於讀得太少,對文中的情感體會不夠。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多篇15

《爺爺和小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冬天,爺爺給小樹穿上暖活的衣裳,小樹不冷;夏天,小樹撐開綠色的小傘爲爺爺遮涼,爺爺不熱了.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的密切,和諧。教學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第一段是總起句,交代“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對比描寫,從冬天爺爺給小樹穿衣到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這兩個方面敘述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兩段的結構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樣,教學時,我用重點閱讀其中一段,引導自悟另一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藉助句式:“什麼時候,誰幫誰做什麼。”來弄懂課文。在看圖說話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使學生在讀正確,讀通順的要求上,能讀出恰當的節奏與重音,然後在各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中,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我覺得對於第二段的理解與朗讀指導,時間是充裕的,學生能在課內從讀不通順到讀出感情來,足見讀的指導是到位的。在教學第3段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內容,並能將朗讀的方法遷移運用於第3段,費時少而收效大。從總的課堂節奏來看,第一課時顯得冗長緩慢,第二課時內容豐富而緊湊。這可能對學生的情況,比如紀律性,表現預計不足,還有老師放手讓學生自讀的無效訓練,導致第一課時有些內容沒按預設的完成。

反思一: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在課文教學時,重視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識記漢字。如這個“傘”字的教學,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再以實物形象幫助識記字形,這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寫字教學的時間,是安排在下課前十幾分鍾呢,還是安排在專門的寫字課來指導比較好,這個問題我也不很清楚。總覺得在一堂課中,寫字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突出。

反思二:以讀好課文爲教學目標。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學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一年級朗讀指導,先聽錄音,然後老師教讀,最後由學生自己讀,這樣讀書效果會更好。學生有個先入爲主的概念,一開始給他一個良好的示範,爲他順利地讀好課文打下基礎。“教學在借鑑中進步,學生在模仿中成長。”爲什麼不發揮老師的模範作用,讓學生獨自在黑暗中摸索呢?

反思三以培養習慣爲重要任務。低年級課堂教學,我一直在努力營造一種活潑生動,動中有序的學習氛圍,但是,如果常規紀律沒抓好,生動會是一句空話。所以對於一年級學生,抓好課堂常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深感到:要使學生有豐厚的語言積累,必須透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動腦動手,身心愉悅.才能實現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