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

《反比例的意義》是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一單元《比例》中的內容。是在學過“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對比例的理解。

 學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經有了認識,這爲學習《反比例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設計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徵,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現、探究、創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克服教材的侷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教學目標:

1.透過探究活動,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2.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猜想引入

師:(1)表格裏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2)這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關係嗎?爲什麼?

2.猜想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板書:反比例)

師:從字面上看“反比例”與“正比例”會是怎樣的關係?

生:相反的。

師: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聯繫正比例關係猜想一下,在反比例關係中,一個量會怎樣隨着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變化會有怎樣的規律?

生:(略)

反思:根據學生認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規律,從概念的名稱“正、反”兩宇爲切入點,引導學生“顧名思義”,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願望。

二、提供材料,組織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下面我提供給大家幾張表格,以小組爲單位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表中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

(2)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是怎樣隨着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檢視,並做適當指導。)

3.彙報研究結果

(在彙報交流時,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分析到表3時,大家開始爭論起來。)

生1:剩下的路程隨着已行路程的擴大而縮小,但積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總路程(一定)。

生3:我認爲第一個同學的說法不準確,應該換成“增加”和“減小”……

(最後透過對比大家達成共識:只有表2和表3的變化規律有共性。)

師:表2和表3中兩個量的變化規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師: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完成板書。)

師: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用C表示它們的積,你認爲反比例關係可以用哪個關係式表示?[板書]

反思:教材中兩個例題是典型的反比例關係,但問題過“瘦”過“小”,思路過於狹窄,雖然學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透過增加表3,更利於學生髮現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這一關係式,有助於學生探究規律。同時還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與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況混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了甄別問題的機會。

4.做一做(略)

5.學習例6

師:剛纔我們是參照表格中的具體數據來研究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係,如果這兩個量直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你還會判斷它們成不成反比例關係嗎?(投影出示例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略)

2.拓展應用。

師: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先自己舉例,寫在本子上,再集體交流。)

交流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列舉了許多反比例的例子。課正在順利進行時,一個同學舉的“正方形的邊長×邊長=面積(一定),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學生們的爭論。,教師沒有馬上做判斷,而是問學生:“能說出你的理由嗎?”有的學生說:“因爲乘積一定,所以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關係。”對他的意見有的同學點頭稱是,而有的同學卻搖頭……忽然,一名同學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聲叫起來:“不對!邊長不隨着邊長的擴大而縮小!這是一種量!”一句話使大家恍然大悟:對啊!邊長是一種量,它們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所以邊長和邊長不成反比例。後來又有一名同學舉例:“邊長×4=正方形的周長(一定),邊長和4成反比例。”話音剛落,學生們就齊喊起來:“不對!邊長和4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反思:透過“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這樣一個開放性練習題,讓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使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同時也是對數量關係一次很好的整理複習機會,透過舉例進一步明確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3.綜合練習

四、總結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而現行的小學數學高年級教材,內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識抽象嚴密、邏輯性強、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新教材相比明顯滯後。如何將新的課改理念與舊教材有機整合,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思考探索的課題。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2

正比例的意義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因此,我從學生熟悉的事情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並透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具有豐富的現實基礎。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把“分層”理念貫穿於整節課堂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各不相同,所以教學中我盡最大努力照顧到所有的學生,使他們每一個人都得到應有的知識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課開始,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種情景,利用表一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出示學習提示,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說出自己所觀察到的,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兩種相關聯的量後,放手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表二,並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例題的共同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靈活運用《分層測試卡》這一教學資源,把其中的題目按照難易程度和層次的不同選擇性的適時融入教學,爲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而服務。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數學學習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所以我在教學中利用表格,創設學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與正比例的意義進行聯繫。讓學生獨立填表,目的是讓學生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讓學生在填表的過程當中,強化學生對於概念表象的建立。透過學生獨立填表讓學生幾次感知“變”與“不變”,在感知“變”與“不變”過程中體會“相關聯”,以此來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學習活動,這樣安排教學使學生經歷了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並且採取數形的教學手段把具體的數據用圖像的形式體現出來,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經歷用具體數據解釋圖像,用圖像描述具體數據的過程,做到“數”與“形”的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構建立體的概念模型,併爲今後函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有力的知識基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獲得了新知。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3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在兒童的身上表現得更爲突出。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他們就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知識,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

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的差異,練習設計爲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以上的幾個練習分成三個層次,設定了三個智力臺階(基礎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取得成功機會,使他們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積極自信的信心。

現在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應用性越來越強,我在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也反映這一特點,其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及各行各業密切聯繫的習題,既有學生做練習,騎車上學,又有學校燒煤、買課桌,農民播種,工廠運貨物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的特點,體現數學的應用性。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4

昨天區教研員吳老師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教案,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耐心的吳老師,幫我把課的重點應該怎麼突出,難點應該怎麼化解講了一遍。細心的吳老師,還建議我去參考一下國標本中的相關內容。匆匆忙忙不夠認真的我,卻忘記帶筆和本子做記錄,只能憑大腦記憶思路了,而我當時還沒有備課(原本沒打算上這課的)。只好從一下班就開始加緊,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教案和課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總體感覺這篇教學設計的思路比較有條理,一開始複習比的相關知識,由求比值引入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進行分類,從而得出比例的意義,而透過觀察比例,發現組成比例的條件。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先讓學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透過比例的意義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組成的是怎樣的比例式,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爲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啓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自己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而且因爲時間的關係,前面問的比較瑣碎後面缺少了五分鐘讓我把最後一道設計好的開放性的題目出示出來。同時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這節課,我會怎麼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說判斷思路的時候,可以請一兩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爲方法已經掌握了,就不需要請太多的人重複說,這樣可以抓緊時間讓學生做幾道靈活一點的題目,比如已經比例中的三個項,如何求第四個項,比如給四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比例。這些我事先也考慮到了,但是沒能教學進去,需要以後注意。我還在想,其實這堂課中概念部分的教學並不難,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適當記錄一些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個過程都寫下來,否則也是耽誤時間。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緊湊以擴展後面的思路上。本來我還挺高興自己在課後能感覺出一點東東的,但後來在聽了陳老師的指導後,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膚淺:(

陳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提了幾點意見:

1,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陳老師說,可以開啟一點,直接問:你能回顧出以前學過的比的哪些知識?我一聽就感覺出了,自己問的範圍很狹小,如果那樣問,學生的回憶搜尋就被開啟了,也許學生不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還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還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都是和我這節新授課的內容有關聯的,複習一下,對於後面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有很大的好處。我又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然後我給自己的解釋是,怕學生打的太開耽誤時間:(後來我又想,只要學生熟練,其實口答幾句話也耽誤不了什麼時間的。。。哎,我們上課總是會在時間上斤斤計較。。。不夠大氣。。。

2,我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爲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自己挺滿意的,因爲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但陳老師就點明,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爲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單價。如果買的本數增多,相應的錢數也就是總價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沒想到的,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3,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陳老師說,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我一想,對哦,還是自己考慮不完善。而且從意義上的區別說下去後,正因爲他們的意義不同,比有前項後項,那麼比例中的四個數應該叫什麼呢?就可以順利引入下面的內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4,陳老師提的第4點是我上完課就想到的,就是練習題的開放性不夠,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只有意義和性質兩種思路,其實還可以用化簡比來求,我本來想在開放性的題目中透過讓學生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的,但沒能來及上到這裏就下課了,少了五分鐘。

非常感謝陳老師的指導,爲我在課堂教學及內容設計的“廣”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確實很不容易,自己備完感覺好象過程挺流暢了,但其實認真思考下來,可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還有很多。謝謝老師的指導!希望陳老師朱老師有空的時候多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指導我們,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5

接到學期公開課任務的當天晚上就開始着手準備,查找相關資料,做到心中有數,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緊張。第二天先寫好了常規的教學設計,也算是雛形已定。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教學設計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分析,所以我參照要求設定了合適的`教學目標。初稿是按照流水帳形式,和平時上課一樣,按照複習引入、講授新課、分析例題、練習鞏固、歸納小結、佈置作業等程序進行。初稿交給指導老師後,孟主任建議其中的複習引入環節做大的調整,對習題的設定也給出了指導建議,修改後流暢了很多。隨後設計了學卷,給董老師把關指導。因爲我定位於層次相對高的學生,在習題的數量設定、坡度設定上不合理,難度不適宜。有些題目過於簡單,毫無價值;而有些則過難,在課堂上會耽誤很多時間,於是想到變式訓練,在題目設定的順序和難度上下工夫。

在第一次試講後,發現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鐘時間才歸納得出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和形式,隨後的兩個針對定義設計的稍難的題目就直接跨過到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課程結束得比較匆忙。

在備課組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定了題目的數量,第4題中原來爲了複習設定了五個小問題,在函數概念上糾纏過多,反而引起學生理解困難;把引入部分第5題的練習由原來的四個減少到兩個,剩下了的兩個留在第7題作爲練習。由於函數解析式的形式透過歸納與對比形成新知識並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題目,這樣引入時間大大減少,而列關係式的題目難度並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題講解變成了答案展示,節約了近10分鐘時間。其實開始是對學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題目過難,學生不能迅速完成,時間證明,引入部分的題目難度不大,學生能迅速完成,而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第一次的試講,所以時間顯得很緊張,沒有顧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第3題的最後一問“反比例函數kxy=還可以表示成什麼的形式” ,這個問題顯得很寬泛,學生也無從下手,不知從哪個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師想問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效的設計。後來結合要求,麗濤說新課只要求學生能辨認出僞裝後的反比例函數或者說經過等價變形的反比例函數的形式,因此問題改成了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這樣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範圍,也不會因爲問題設定不合理而耽誤過多時間。當他能正確選擇出答案時,也說明他知道了這幾個答案是由標準形式經歷了怎麼樣的等價變形而得到的。

第6題目更改設計後是使得教學過程流暢了很多且節約了時間,但是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忽略了,認爲學生能直接選擇出答案就是他們已經牢記了這些形式。此處應該在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後,教師最好再花2分鐘的時間講解下變形過程,同時也回顧了分式的乘法、負指數的意義等知識,加深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或者讓學生口頭回答他選擇的理由。總之在這裏應該停頓回顧下這個重要的知識點,以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及時總結歸納反比例函數形式的特點,要能突破這個學生理解的難點,要不會對第8題的影響就比較大。

第5題在講解過程中花了過多的時間,說明前面kxy=及其變形講解不透徹。k值(反比例係數)不能順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數疑惑頗多,講解費時,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數之間有混淆。經過對比板書,學生明白了題目要求的是y與x成反比例 ,爲了鞏固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練習6。

在講解用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時,原來只設計了講解例題,隨後的鞏固練習與例題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改變了數據而已,這樣的題目設計對學生來說是很不願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係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學生必須動手寫一次,難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麼辦呢?就結合小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雖然多了考察內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內容,難度沒有加大太多,學生也能按照順序順利解決問題

課堂歸納小結第一次設計的時候,就是問一句“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對於這些寬泛的問題,學生一般都不知怎麼回答,所以要緊扣定義,引導學生。這樣,學生知道了本節課的內容,也明白了空白處就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講課的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較少,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也有點緊張,學生也有點緊張。 在數次不停修改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題目設計水平也有了提高,指導老師,還有我的同事都給了我不少的建議和幫助,才使我的設計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謝他們!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6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透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爲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孩子們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孩子們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爲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孩子們鞏固本節課知識。透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7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於在課始的匯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爲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爲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爲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爲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8

今天上午的第二節課,我試講了《正、反比例的意義》。這節課上完以後,給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層次(認識量、變量,建立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的教學。這個環節處理得很不好(具體的下面介紹),學生沒有很好地建立“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也就影響到了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麼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概念教學的失誤是我造成的,後來我明白了,如果在學生回答了“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在變化”後,我順勢說一句“讀一讀這些數據”,隨後再接着問:“誰隨着誰變呀?”這樣就會很順暢地得出: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或是時間隨着路程變),我們就把這兩種量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最後再用表(2)中的兩種量來鞏固這個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應該就能夠使學生很好地建立這個概念了,也就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層的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9

教學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P32—34頁以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六第5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知道比和比例的區別。

能力目標: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主動構建新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研究數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聽說同學們都非常聰明、愛動腦筋,課上積極回答問題。今天,我和在座的領導老師們想看一看同學們的表現如何,這節課同學們想不想證明一下自己?

2、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P32頁四幅圖。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師問:

①這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事物?(齊說)

②這四面國旗出現在什麼場合或什麼地點?(指生回答)

③這四面國旗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這四面國旗的大小相同嗎?

說明:雖然國旗的大小不同,但是,這四面國旗都是按一定的比製作的,那麼,我國的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呢?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就從國旗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⑤請同學們分別寫出這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師板書)

⑥請同學們看我們寫出的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誰發現了我國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國旗法規定: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是3/2也可以說成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

師問:

①現在我們選取其中的兩個比,如:2、4:1、6和60:40。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麼這兩個比是什麼關係?生:相等。

那麼我們能用什麼符號可以把它們連接成等式?生:等號

誰來用等號把這兩個比寫成等式?師板書: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數形式來表示這個式子也可寫成:或2、4/1、6=60/40

③根據我們寫出的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比值,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兩個比並用“=”連接成等式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師小結:請同學們觀察板書的等式,揭示: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師:觀察這些式子,你能說說什麼樣的式子叫比例嗎?(找3名同學回答)

師: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出示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意義

問題:

①從比例的意義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板書重點符號)

②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③看大屏幕,剛纔我們找出的比都是長與寬的比,現在你能找出這四面國旗寬與長的兩個比組成比例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我們已經瞭解了比例的意義,下面我來考一考大家:

課件出示P33頁做一做1題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稱

師:同學們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那麼比例各部分名稱叫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P34頁前兩行及例題。同時思考(課件出示)什麼是比例的項?什麼是比例的外項?什麼是比例的內項?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課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課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

觀察:2、4∶1、6=60∶40

思考: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有什麼關係?看看你能發現什麼?(可以相互討論)

用下面的比例驗證你的發現: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話把發現的規律說出來嗎?(找3名同學回答)

下面我們計算2、4:1、6=60:40的兩個內項積與兩個外項積,共同驗證一下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集體計算後師問: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你們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同學們透過自己的觀察、計算、驗證發現了數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同學們真了不起,同學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師出示板書,指生讀)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二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看大屏幕(課件出示)2、4/1、6=60/40

問題: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指生回答師小結: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不是可以理解爲: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師課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們已經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那麼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

課件出示: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10:2與2、5:0、5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講解時可啓發:如果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哪兩個數是內項,,哪兩個數是外項,那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否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

因爲10X0、5=52X2、5=5,所以假設成立,10:2與2、5:0、5能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課件出示P34頁做一做題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6、師:學習到這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兩種。一種是根據比例的意義,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種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看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

三、鞏固新知(課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斷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與兩個內項的積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互爲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1/9,則另一個內項是()

②2:9=8:()

3、用你喜歡的方法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P37頁5題,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有什麼收穫或學到了那些知識?

五、課後作業:蒐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書設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

1、6X60=96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比例的意義中,我透過出示課本圖先了解圖意,再寫出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比值,根據比值相等進行國旗法教育。然後根據學校裏兩面國旗的比,得出兩個比相等。最後透過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寫出多個等式,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其後透過四面國旗寬與長的比鞏固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爲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透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新知不知不覺被學生掌握理解。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比例各部分名稱我是讓學生透過自主看書學習。設計意圖是透過重視自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內容非常容易理解,採用自學的方式,透過兩個問題檢驗,培養學生會看書的習慣。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先觀察比例式,在思考討論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的關係,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透過親身經歷的計算、觀察、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習題設計時,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最後一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鞏固新知,開闊視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知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處理,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說一說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的實質是如何教會學生思維。而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透過教師的“再創造”,爲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於簡單的談話間,簡單的提問中,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透過自己分析思考,總結出了“比例”這一數學概念。於不經意的誘導,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透過計算、觀察、比較、驗證讓學生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後的豁然明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數學家”,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數學味。

本節課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放在一起學習覺得內容較多,完成教學有些困難,同時比例的靈活應用題目沒有達到預先的效果有些遺憾,同時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多一些題目就好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透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透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安排準備題正比例的判斷,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透過複習、比較,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透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爲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爲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完例3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3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着對例3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透過“想一想”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透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繫,透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透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一堂數學課難,上好一堂數學課更難,課前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參與學生的探究不夠。親其師信其道,那麼親其生知其道不爲過,真正融入學生才能體會學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教學新理念。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問題,但有問題就有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

----------------------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裏,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透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匯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型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1

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和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單從教材的量來看,書本從第11頁至13頁,滿滿的三頁紙,要比一般的語文課文還要長,從這點上讓我感受到教學難度相當大。從內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這一內容,在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他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其意義,還要學會判斷兩種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時還要理解用字母公式來表示正比例關係,要滲透給學生一些函數的思想,爲以後初中學習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去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中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這時,教師也舉了一個例子,就是450÷9=50,從反面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再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

透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爲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透過例題,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們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爲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啓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們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

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爲我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們自己挺滿意的,因爲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課後我們反思,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爲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時間增多,相應的耕地的公頃數也就是工作總量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們當時沒想到的,我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在上課時我們有些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說,有些包辦代替,應當多找些學生說一說,讓學生更多的瞭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重點突出,練習有層次,能夠在不斷的變化形式上加強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探究數學的味道還不濃,我們給學生探究的時間不多,我們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稍弱一些,還應當大膽的讓學生進行探究。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爲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爲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爲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 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爲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透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透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爲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爲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3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導課,激發探究願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猜測兩種量還可能成什麼比例,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後我問學生想學會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再讓學生猜測這些知識,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這一環節設計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願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節課教材上的例題是由例一變化來的,教學正比例時,我也是自己重新編寫了例題,因爲我感覺利用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這三種量認識正、反比例對學生來說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鑑了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一事例,學生感覺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親切易懂,並且願意在這個表格中找尋規律,進而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正比例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初步學會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同時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對於小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還比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教學本課的主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熟悉的數量關係,體驗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而進行歸納概括,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髮現兩個量之間的變化情況(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隨着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隨着縮小,但是比值不變)並不存在多大難度。關鍵是讓學生把這種規律和正比例的意義建立思維聯繫,讓學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義。

我主要是透過這幾個問題在學生觀察與思維之間搭建橋樑的:

1、表中的這些數據可以組成比例嗎?請你寫出幾組比例。

2、你是怎樣正比例中的“正”呢?(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也擴大;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也縮小,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3、體積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積爲什麼不變呢?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說明嗎?【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4、你是怎樣理解底面積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積不隨着體積和高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不管體積和高怎樣變化,底面積總是一個固定的數。)

透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學生對正比例的意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後面學習的《反比例的意義》相混淆。

在後面練習拓展的過程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斷:

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成不成正比例。學生計算出它們的比值是圓周率乘半徑,仍有部分學生認爲一個圓的半徑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它們的比值也是不變的,出就是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正比例。看來學生對比值一定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