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

《草船借箭》一文教學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立刻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着他們走。可這天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簡單,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透過《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潛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潛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用心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理解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用心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用心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潛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用心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透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2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十九課。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改寫的。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並自嘆不如。課文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叫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若學生不會回答,師在點撥一下。學生在讀讀、說說、議議、寫寫中不知不覺理解了課文,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說。整個教學設計貫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瞭解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勝利並不是教學的重點。學習這課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學生弄懂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麼,而諸葛亮之所以樂意接受這一任務的原因又是什麼,諸葛亮借箭爲什麼能成功,周瑜又爲什麼自嘆不如,從而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真正搞清楚。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三個步驟,其中,我較爲滿意的是第三個步驟,這個步驟我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中與課文有關的內容,並邊看邊思考:諸葛亮有膽有識體現在哪裏?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討論周瑜要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1、有的同學說周瑜假借議軍事、公事,要諸葛亮答應在十天趕造十萬支箭?

2、有的同學說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諸葛亮?

3、有的同學說我計算過了十萬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萬支,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學們各抒己見,都說明自己的看法,從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諸葛亮。

更精彩的是當屬創意表達,實現“文字”的拓展延伸。啓發談話,我設定了三個問題:第一,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着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第二,“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說並沒有說完。‘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後組織全班交流)有的同學這樣寫: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看了同學們的傑作,我脫口而出:“你們真棒,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

第三,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的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繫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爲什麼而“笑”?

生: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幹,笑他設計圈套來陷害自己,結果卻落空。

師: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笑”?

生: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膽小如鼠、生性多疑、這是一種嘲諷的笑、一種鄙視的笑。

生:諸葛亮在笑魯肅,笑魯肅寬厚仁慈、忠心爲人,這是一種幽默的笑、寬厚的笑。

師:同學們,諸葛亮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那麼,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請你把想到的寫下來。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爲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於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爲了落實好“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字事爲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研究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在這一課時要學習的是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設計的問題就是“從哪裏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是,從學生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未必懂得“天文”“地理”這些術語在文章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怎樣“深入淺出”地將人物的這些才能闡釋清楚,並且學生能夠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借箭過程”(第6——9自然段)進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應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樣樣?心裏都會怎樣想?”學生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說出。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會高興,至於理由要由教師引導才體會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緊之後我再問“他爲何如此地自信,難道他早就預料到了此場大霧?從文中什麼地方體會到的?”學生根據這個提示,很快從上文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他們懂得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對於領悟諸葛亮“識地理”的才能,在過渡的時候我設計了“畫出借箭路線圖”在加深學生對借箭環境熟悉的基礎上,我提問了“爲什麼先是船頭向西船尾向東然後再調整過來?”據學生的問答來看,他們理解到的是“爲了堅持船體的平衡

”,再多的關於“識地理”就沒有多少感悟了。這樣預設的教學資料就又沒有到達。還有領悟諸葛亮“識人心”的才能,在過渡時我提問“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他還神在哪?”學生能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學生的理解是“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我緊之後問“從這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說出諸葛亮的爲人。可是在理解諸葛亮的“笑”這一環節,學生體會不出諸葛亮這個“笑”是在“笑”誰?是怎樣的“笑”。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講解。

在第二環節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點中,學生經過默讀全文找出最能表現魯肅、周瑜、曹操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句子,教師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只是從具體的語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做了小結與下一測評環節銜接會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4

《草船借箭》一文教學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立刻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我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着他們走。可今日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簡便,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經過《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本事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僅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一樣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本事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進取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理解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進取思維的過程。所以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進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本事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教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進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經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僅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僅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5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爲了切實落實好“生本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潛力爲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思考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題的潛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用心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中我利用導學案教學,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到透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情緒。“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情緒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到達了最高點。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最後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述中體會到的。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透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三、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採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爲什麼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此刻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爲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總之,我認爲課堂上就應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引領和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當,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每一節課堂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生本高效”纔不會是空話。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6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着他們走。可今天課堂上這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開啟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一般地說,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二字。現代心理學認爲: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資訊發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透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草船借箭》教學反思7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後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麼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字,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經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爲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並且爲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字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經過反覆研讀課文後我發現文字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一樣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

“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我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我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

“借箭”是忠厚朴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爲僅有他目睹並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我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字。

諸葛亮在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夠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麼,周瑜軍中少了二十隻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樣會“無動於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於是,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爲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故意刁難,此刻明明明白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裏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我對名著的瞭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着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教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

須“學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