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曾經參加過教學比賽,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對這節課感到胸有成竹。拿出當年的教案和課件,略翻一遍,喚醒當年的記憶,就上了課堂了。真正上起課來,卻感覺完全不是自己預想的那樣。一方面,自己對教材的把握不準,雖然講過多次,但對文字的解讀、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並不是那麼準確,時隔兩年,很多細節已遺忘。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悟作者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諸葛亮、曹操、魯肅,個性鮮明,要想準確把握他們的特點,光憑這個故事來感受是不夠的,必須去讀原著,瞭解時代背景、歷史時事、人物關係等。

記得當年講這課時,課前功課是做了不少。佈置學生讀《三國》,看電視劇《草船借箭》這集。課堂上,同學們踊躍發言,我吃驚的發現,他們中大多數都讀過三國,對周瑜、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頭頭是道,並且個別同學還能背誦期中的語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課堂上,當我問到誰讀過原版《三國演義》時,竟然沒人舉手,只知道三國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無語了。於是,我只能在課後給他們補課了。接下來的其他幾篇名著節選,我提前佈置學生讀相關章節的原著,並剪輯電視劇視頻給他們看,這也激發了學生讀名著的熱情。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2

一、教學效果

1.準確把握課堂目標。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諸葛亮,讓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從容向周瑜立下了軍令狀,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引出“造”箭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 在讀中透過重點詞語切入全文的教學重點。

我透過“神機妙算”一詞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學習的方法,一步步深入瞭解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特點,讓學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過程,令學生清晰地認識了人物特點,使學生領會了“神機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義,並感受到文中生動的細節描寫,準確、精練地用詞。

在課堂上,我儘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以學生的閱讀分析爲主,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激發學生親近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自主合作探究見真知。

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研讀第2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透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透過細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搖着鵝毛扇談笑風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形象躍然紙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主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後,讓學生去找,小組合作去琢磨,然後帶着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繫上下文學習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三、不足之處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爲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3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爲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爲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課中,我對文字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裏?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一、教學資料的具體化是否科學。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爲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

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內涵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脫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爲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爲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二、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裏?“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着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爲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着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後果點到即止。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爲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4

我今天所執教的《草船借箭》一課,是調兵山市“五環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節課,這種模式,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下面我就說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課文,主題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學目標:是 1.認識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妒忌、擂鼓”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3.感悟作者的敘述特點和刻畫人物的方法。爲了達到目標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從聽覺上把學生帶入到三國中,爲本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說說,三國都是哪三國,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國的,接着介紹了草船借箭的背景,進而匯入了新課。然後,我又用了經典國文中的一句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匯出了,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備,天使,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爲我校國文誦讀做了一個很好的應用,引導學生多積累國文。然後,出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本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第一個環節,是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裏,我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自學生字詞,設計統領全篇的大問題(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也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在自學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裏,以這個問題爲切入點,讓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第二個環節,是解決問題,學生首先要自學,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內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全班交流。這也正體現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在自學過程當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體現了以人爲本的原則。在這個環節裏,教師所起的作用是點撥,引導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句話讓學生知道,諸葛亮懂天文知識,然後再揣摩諸葛亮,魯肅心裏,感悟去讀,把讀落到實處。然後又讓學生,聯繫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這個句子,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給學生聯繫上文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然後讓學生,比較,兩種表達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去。在學生的彙報中,我抓住了諸葛亮的笑,以它爲突破點,讓學生想,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麼?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從而讓學生品出曹操、魯肅、周瑜,性格特點,總結出諸葛亮識人心的特點。同時,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去讀,增強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然後讓學生彙報諸葛亮,曉地理,巧安排,隨機解決學生課前不懂的問題。這時,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課件,,讓學生再一次清楚諸葛亮草船借箭的過程。當諸葛亮借箭成功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讓學生,和文字產生共鳴,體會借箭後的高興心情。

第三個環節,是歸納概括,在這個環節裏,我首先讓學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與開篇照應。然後讓學生,走進文字,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這也正是語文科的工具性的體現,然後又讓學習體會諸葛亮能夠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爲重,心胸寬廣的好品質,體現語文科的人文性的特點。接着,我讓學生,品詞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換成別的詞,目的要讓學生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隨機,板書,畫成了知識樹,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更加系統化,鮮明化,這也是五環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點。

第四個環節是,鞏固應用,在這個環節裏,我注重是語文科的特點,要多積累,所以,我幫學生們,積累了三國演義的歇後語,成語,讓學生,讀,記。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

第五個環節,拓展創新,在這個環節裏,我讓學生課後準備,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班級準備召開,歷史故事會,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引領學生,去讀《三國演義》這本書,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繼續學習,也體現了語文科的大語文觀的特點。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是時間的分配上不夠合理,應在學生自學的時候時間多些,照顧一下學困生。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時間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5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故事是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了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以此迫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算計,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習這篇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經過學習,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清一件事。經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讀名著的興趣。對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以下幾點做到較好: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學生質疑:誰用草船向誰借箭?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借到箭沒有?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生回答: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就相機拋出一個問題:你從文中哪些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呢?生默讀課文,全班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的差異。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

三、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說,當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交十萬支箭時,周瑜心裏很高興。我讓學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動,他爲什麼那麼高興並讓生寫下來。在交流時出現了許多小周瑜,有個學生這樣寫:諸葛亮啊,諸葛亮,你真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今日最終掉進我周瑜設定的陷阱,三天後等着人頭落地吧!借箭的經過部分我也設定了一處鍛鍊學生思維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霧,諸葛亮笑着對魯肅說,生提到這個句子時,我就讓他們聯繫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麼?有生說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說他在笑曹操的膽小,有生說他在笑自我的計劃即將成功,還有生說在笑魯肅的憨厚。

四、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本想讓生自主探究,但感覺課堂上師還是導得過多。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不強,以後應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6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課堂教學中的許多情況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隨機性。課標中指出: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閱讀教學是個性化的行爲。

今天,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學生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分角色朗讀後,教師引導學生透過人物對話,談談對人物的認識。學生一個個都很踊躍。

生A:周瑜明知故問,真陰險!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懷好意,內心狠毒!

生C:諸葛亮表現得胸有成竹,很鎮定!

生D:諸葛亮顧全大局,不和周瑜計較。

透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這些回答都在教師的意料之中。這時,學生E站起來說:我透過讀他們的對話認爲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讓他十天造十萬枝箭,可是他卻主動提出來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務不就被殺頭了嗎?爲什麼不給自己留條後路呢?

話音未落,衆生議論紛紛:

生1:是啊,萬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務不就被殺頭了嗎?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這更能說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計劃好了才這麼說的。

師:哦,原來是這樣!那麼,諸葛亮後來做了什麼呢?他爲什麼這麼做呢?請同學們在讀讀課文,把你的發現和看法與同學交流。學生積極地置身於朗讀、探究之中。

透過這樣的師生即興創造,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而且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節課比我預想的要生動得多,價值更大了。

【反思】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解。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疑問入手,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和教學的重點、難點有着必然的聯繫。教師應該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讓自己的設計意圖融進學生的思維。

上面的案例中,學生對諸葛亮的做法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教師沒有想到的。如果這時教師只是表揚你考慮的真周到,而後繼續完成預先設計的教學思路,我覺得這不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是以生爲本的體現。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調整原來設計的教學,生成新的思路,按學生的感悟組織他們辯論、學習。設計了諸葛亮後來做了什麼?爲什麼這麼做?組織學生去研讀課文,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學讓我感悟到,教師要與課堂一起成長。對於學生的意外之舉要給予關注,這樣,課堂中才會出現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7

1.教學效果(思效)

教給方法找對應。

很多課文都是前後呼應,這樣的知識學生是掌握的。本課許多內容前後呼應,教學時,我教給學生找到前後對應的學習方法。第一是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第二是找它的預測或結果,第三是把兩句話連在一起。一句表預測,一句表結果,前後一對應,就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在理解這種方法的基礎上,再去尋找其他一一對應的句子,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2.教學收穫(思得)

(1)抓住“四笑”,精準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細心研讀課文,抓住重點人物諸葛亮探究。課文寫到諸葛亮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繫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爲什麼而“笑”。隨後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衆多資訊,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體會到諸葛亮笑自己時是自信的笑,笑曹操時是輕蔑的笑,笑魯肅時是友善的笑,笑周瑜時是得意的笑,從而體會人物的不同特點。這樣的研讀豐富了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2)複述課文,提高能力。

複述課文是學生對教材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這個過程絕不能省略,學生有沒有完全理解課文中所講述的故事,就全靠複述課文這一環節了。在讓學生複述課文之前,我讓學生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列出課文小標題:“借箭的原因——借箭的準備——借箭的經過——如數交箭”,然後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說一說草船借箭這則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將這三組同學所說的合起來完整地說一次。學生說完,我還要求學生動筆將這則故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寫好後經過修改,再請同學站上講臺進行現場複述課文的練習。學生藉助複述課文這一環節,無形中會將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裏許多句段當中的文字內化成爲自己可用的語言,學生透過這樣的訓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幫助記憶,發展了邏輯思維,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3.不足之處(思失)

課上完了,回顧整節課,自己覺得還是有一些遺憾:

課件範讀那個環節,我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就不會出現課堂中那種沉悶的現象了。Flash動畫吸引了學生,那就是周瑜給諸葛亮派任務時的對話,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魯肅和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過程,學生看得不亦樂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

4.改進措施(思改)

運用遠程教育,教師應該更認真地備課,不但備所上的遠教課,還要充分備學生。像《草船借箭》這樣的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我們在以後的教育中,要重視課本劇的表演,讓學生分組研讀,抓住人物動作、語言,把握人物特點,這樣不但增加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表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8

《草船借箭》一文教學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立刻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我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牽着他們走。可今日這次課堂上的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簡便,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經過《草船借箭》一文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體會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本事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僅有良好的民主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一樣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本事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進取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理解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進取思維的'過程。所以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進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本事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教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進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時,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經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僅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僅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9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於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並想想爲什麼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麼?”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透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裏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並不一致。由於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透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彙報到透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定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着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3、假設具體情境,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一設計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二、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採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爲《三國週刊》的記者採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並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後,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透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總之,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學生自主質疑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問題,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羣。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爲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爲陰謀得逞,諸葛亮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陰謀的慘敗。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忌能,他以作戰急需爲名,設造箭之計,事出爲公,諸葛亮不好推辭。讓諸葛亮自入圈套,還立下軍令狀,人證、物證俱全,諸葛亮有口難言。此計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是經典作品的藝術魅力。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1

11課《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章節,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並自嘆不如。課文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課前,學生們對《三國演義》多少有些瞭解,知道里面的幾個重要人物,只是不知道關係如何。透過今天的學習,學生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更加的敬佩,佩服他的神機妙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研讀主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後,首先讓學生去找,去琢磨,然後帶着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繫上下文學習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學生能夠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他們更喜歡故事情節完整的課文,甚至有的同學已經開始講起了《三國演義》中其他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課外知識很豐富,但也僅限於個別同學,這時,我就倡導同學們多讀課外書,豐富自己的世界。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2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學習目標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說清借箭的過程,感受人物形象。爲了弄清文章主要內容。我由解析課題開始,比如:“讀了課文,你知道課文中有哪些人物?”透過學生的問答,將人物聯繫起來,說說在這些人物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什麼事情把這些人物聯繫起來,這實際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這些問題拋出後,便開始引導學生明白: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弄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也藉此機會將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學借箭過程時,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面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麼樣?心裏都會怎麼想?”學生抓住魯肅的“吃驚地說”與諸葛亮的“笑着說”的對比,體會到了諸葛亮的鎮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學時我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着學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爲主,教師只是起着“導”的作用,然後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後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文字還應該更加深入,以後要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3

課前趕工,課上懸着一顆提心吊膽的心,這就是我在準備《草船借箭》公開課整個過程的真實寫照。現在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了,整個人瞬間覺得神清氣爽,可以靜靜在辦公室碼碼字,吹吹從山口邊吹來的微風,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當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開課時,一顆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連原本清爽的面板也變得躁動起來,是害怕還是擔心?確實說不出來,因爲各種感覺都夾雜其間,就像一根被打了幾個結的繩子,心裏的阻礙是無處不在。想到教研室要來聽課,各學校都派人來,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狀態上課,不能丟臉!課前我仔細研讀課文,重點看了單元導讀,瞭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和人物形象爲主,並能夠帶領學生體味古典小說閱讀的興趣。《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開始準備講這篇課文時,我覺得自己對文章的過程脈絡的把握還是有點不夠清晰,對講課過程的把握還有點混亂。醜媳婦始終是要見公婆的,無論講得怎樣,我都逃脫不了,想想當時的自己真是可笑,爲了想逃避講課,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電視主人公那樣,受到強烈刺激立馬暈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憑空想象,我並沒有暈倒,還順利地講完了《草船借箭》這節課,至於結果如何我並沒有多想,只是覺得我脫離了提心吊膽,血壓回到了正常指數。

聽完老師們給我這節課的意見,我的感觸頗多。鄧彩霞老師指出我的課自讀自悟部分太少,環節設定中輕重把握不合理,讓我把課堂中“初讀感知”這部分的全班齊聲朗讀改成自由朗讀或者學生默讀,並且弱化生字詞的教學。我的導師賀老師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內容這部分用時太多,並且告訴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時,進行簡單的梳理後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測人物內心世界,這樣我的第一課時纔有了重點,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帶着學生把文章過了一遍。周老師在評課時,指出我的課件太多,色彩豔麗,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選背景時候,我就像個美工師一樣,希望以最美的顏色呈現我的課件,但是我恰恰忽視了,我不是來展示精美圖片的,我是來授課的。正如周老師說的,課件是輔助工具,要少而精,是爲了輔助和補充課堂的,不是跟着課件完成教學,被課件牽着走。並且要明確題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說,小說的教法要重點圍繞人物、情節、環境來展開,把握這三個要素,感悟人物形象,瞭解故事情節,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關鍵,瞭解故事情節是基礎,體味環境烘托人物,環境推動情節的獨特妙處,體味小說這種題材的獨特魅力。在周老師的最後點評裏,她又給我們講了如何針對不同主題明確文字定位,談到了要按照新課標本學段的要求設計教學,並結合學情合理設定環節。

聽了這麼多老師給我的意見,我又認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大家的意見十分中肯,有些問題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問題是我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備課過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話讓我感到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對如何設計教學,如何備課,如何教好不同題材的文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比起自己閉門造車,自己摸索教法來,上公開課被大家點評確實是一項迅速提升自己教學的捷徑,這裏有同仁中肯的點評,在隻言片語中,讓我把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在頭腦中又重新進行了整合,對如何教,如何備課,如何有效設定課堂環節有了更多的感悟,收穫良多,也感謝大家的傳道授業,讓我解除疑惑,大家的點評讓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進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無頭蒼蠅。

《草船借箭》的公開課上完了,但是研討教學的精神留在了羊樓司小學,我會根據大家給我提出的建議改進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有效,把學生能力的訓練落到實處,讓自己的課堂效率更高。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4

突如其來的提問

以前,我以爲只要上課多提些問題讓學生回答,造成一種熱烈的課堂氣氛,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於是問題不分大小難易,統統搬上課堂,師生之間一問一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變化,於是讓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走入了課堂,但形式主義的簡單提問卻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

今天,我講《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多數學生就圍繞“是誰借”、“爲什麼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一隻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一定又是在亂說。可爲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爲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爲之一震,一名小學生居然敢向老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馬上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說:“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學生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又一個學生說:“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另外一個學生馬上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爲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爲了國家,爲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爲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那究竟用這個字合適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進行思考。

與衆不同的聲音

由於有了剛纔成功的體驗,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特別認真。學習第三部分,我提出問題:“從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一次,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我也參與到當中,場面特別熱鬧。我在設計這個問題時,就想到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有的可以從膚淺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從字裏行間深入體會,因此我發現平日裏那些害怕回答問題、人云亦云及比較懶散的學生也把小手舉得很高。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佔據了我的心頭,微笑盪漾在我的臉上。學生的回答令我滿意,課前所準備的“標準答案”一個不少。

我總結道:“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學生點頭稱是,正準備往下進行時,一個平時就很喜歡軍事知識的男生站了起來,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學生馬上投去了驚異的目光。他接着說:“我認爲諸葛亮讓軍士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從大家剛纔所說的看,確實可稱得上神機妙算,但你們認真想一想這其實不是一個好辦法,諸葛亮預測到三天後是順風順水,如果曹操此時放的是‘火箭’呢,那樣火借風勢,二十條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這個小軍師,一定不會上當了。”我順勢對他進行了表揚。一隻只小手又如小樹林似的舉了起來,有的說:“課文中明明寫着:這一天江上大霧漫天,這霧一定不會像我們太原市的霧一樣,那在江面上,水氣一定很大,估計‘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滅了。”有的說:“不對,此時諸葛亮的船隊已經靠近曹營,應該不算遠。”又一個說:“這樣看來,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難保了嗎?曹操也非等閒之輩,我們可不能一味地稱讚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當我聽到這個與衆不同的聲音時,我馬上感到了一種欣喜,因爲他在肯定曹操,學生能夠看到人的不同側面,這不正體現了“思想大於形象”這一道理?這一次不僅僅是由於我的寬容大度,更是由於我對學生的深入瞭解,對教案的大膽放棄,使得學生又一次地體驗到了閱讀再創造的樂趣。“課下閱讀《三國演義》,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或許還會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辦法。”這一結束語,不僅使課堂內外緊密聯繫起來,而且透過各種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着他們走。可今天課堂上這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麼,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並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開啟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一般地說,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二字。現代心理學認爲: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資訊發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麼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透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後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15

《草船借箭》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爲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麼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爲何設造箭之計來爲難諸葛亮,諸葛亮爲什麼能借箭成功,採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最後,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閱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字,抓住“神機妙算”一詞進行研讀:你從哪兒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學生研讀中穿針引線,透過教師的精當的點撥來深化研讀,比如,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麼?爲什麼選擇在“第三天”?爲什麼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麼?透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爲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爲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裏可能會想些什麼,是什麼表情,可能會怎麼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透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裏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